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双红胶囊在缺血性中风的干预研究第一部分研究设计与方法 2第二部分受试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4第三部分干预措施与评价指标 6第四部分缺血性中风的神经影像学改变 8第五部分双红胶囊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 11第六部分双红胶囊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15第七部分双红胶囊对缺血性中风预后的影响 17第八部分双红胶囊的临床意义与展望 19
第一部分研究设计与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研究设计
1.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2.纳入缺血性中风患者,排除出血性中风、重症监护患者。
3.随机分配受试者至双红胶囊组或安慰剂组,双盲试验。
受试者与纳排标准
1.纳入经影像学确诊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首发或复发均可。
2.年龄在18-80岁之间,中风后24小时内入组。
3.排除出血性中风、重症监护患者、严重肝肾疾病患者。
干预措施
1.双红胶囊组每天口服两粒胶囊,每粒胶囊含红参提取物1000mg和姜黄提取物500mg。
2.安慰剂组每天口服两粒安慰剂胶囊。
3.试验持续12周,患者定期接受随访。
结果测量
1.主要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在第12周的改善情况。
2.次要结局:Barthel指数、国立健康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容积测量。
3.安全性:记录患者不良事件并评估严重程度。
统计分析
1.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或卡方检验。
2.多变量分析用于调整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
3.Kaplan-Meier法和对数秩检验用于分析生存数据。
研究伦理
1.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在入组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2.试验期间所有患者的数据和信息均保密。
3.独立数据监控委员会定期审查试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进行性。研究设计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双红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对象
入组标准:
*年龄≥18岁
*发生急性卒中≤14天
*国家卒中协会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
*缺血性卒中,经头部CT或MRI确诊
排除标准:
*严重共病或预后不良
*已接受静脉溶栓或取栓术治疗
*已接受其他干预性卒中治疗(如脑保护剂、抗氧化剂)
*严重肝肾功能损伤
*对双红胶囊或安慰剂成分过敏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随机分配和干预
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双红胶囊或安慰剂治疗。双红胶囊和安慰剂胶囊的外观、味道和重量相同,并用不透明瓶子包装。
双红胶囊组每天口服2粒胶囊,每次1粒,共28天。安慰剂组每天口服2粒安慰剂胶囊,每次1粒,共28天。
研究终点
主要终点:
*NIHSS评分在治疗后90天的改善程度
次要终点:
*NIHSS评分在治疗后24小时、7天和30天的改善程度
*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RS)在治疗后90天的改善程度
*卒中复发率
*全因死亡率
*不良事件发生率
研究程序
受试者在入组时接受全面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开始后,受试者在治疗后24小时、7天、30天、90天接受随访评估。随访评估包括NIHSS评分、mRS评分、不良事件记录和药物依从性评估。
统计分析
主要终点采用均值差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NIHSS评分改善程度。次要终点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发生率。
安全性评估
所有不良事件均记录并根据严重程度和与研究治疗的可能相关性进行分级。安全性评估包括常规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体格检查。第二部分受试者纳入与排除标准关键词关键要点受试者纳入标准
1.年龄≥18岁,且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
2.中风发作后24小时内就诊,且入院前接受过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治疗。
3.符合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3分。
受试者排除标准
1.颅内出血或进行性缺血性脑卒中。
2.存在严重共病,如活动性感染、肿瘤、心力衰竭。
3.近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
4.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服用抗凝剂。
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6.怀孕或哺乳期女性。受试者纳入标准:
1.诊断:符合以下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时间在24小时以内
-临床症状与缺血性脑卒中相符
-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
2.年龄:18周岁及以上
3.性别:不限
4.意识状态:神志清楚或Glasgow昏迷评分≥8分
5.伴发疾病:无严重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
6.知情同意:受试者或其法定监护人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受试者排除标准:
1.颅内出血性疾病: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为出血性脑卒中
2.颅外血肿: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存在颅外血肿
3.肺栓塞:最近1个月内发生肺栓塞
4.消化道出血:最近1个月内发生消化道出血
5.严重心脏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心绞痛
-严重心律失常
6.严重脑梗塞:
-梗塞范围累及双侧半球或小脑
-梗塞范围累及脑干
-梗塞范围累及丘脑
7.严重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2.0mg/dL(176.8μmol/L)
8.严重肝功能不全:血清转氨酶水平≥2倍上限
9.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0.其他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加研究的情况:
-认知功能障碍
-接受过其他干预措施
-依从性差第三部分干预措施与评价指标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双红胶囊干预措施
1.双红胶囊给药:每日3次,每次4粒,空腹或餐后服用。干预持续8周。
2.对照组治疗:安慰剂胶囊,剂量和服用方式与双红胶囊相同。
3.服药依从性监测:使用药物事件监测系统(DEMS)监测患者的服药情况。
主题名称: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价
干预措施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对照组和双红胶囊组。
*对照组:口服安慰剂,每日3次。
*双红胶囊组:口服双红胶囊(丹参注射液与川芎嗪注射液的复合物),每次2mL,每日3次。
干预持续12周。
评价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
*卒中再发率:12周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累积发生率。
次要结局指标: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使用国家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0分为无神经功能缺损,42分为最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血管重塑:使用超声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流速度。
*炎症标志物:测量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抗血小板活性:测量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释放反应和血栓素B2(TXB2)生成。
*内皮功能:测量流促舒张反应(FMD)评估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
*生活质量: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卒中特定生活质量量表(WHOQOL-Stroke)评估生活质量。
其他评价指标:
*药物依从性:通过依从性记录表评估。
*不良事件:所有不良事件均进行记录和评估。
评价时间点:
*基线时
*4周时
*8周时
*12周时(研究结束)
*12周后随访3个月第四部分缺血性中风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关键词关键要点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表现
1.卒中发作早期,T2加权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可显示受累区域的缺血性改变。
2.卒中发作后6-24小时内,DWI可检测到缺血核心,其对应不可逆的组织损伤;而T2WI则显示脑水肿和/或周围神经元损伤。
3.FLAIR(流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可有效抑制脑脊液信号,提高缺血半暗带的检出率。
慢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表现
1.缺血性卒中发作后数周,缺血核心区域在T2WI和FLAIR上表现为高信号,称为脑梗死。
2.脑梗死周边的白质通常出现脱髓鞘改变,在T2WI和FLAIR上表现为低信号。
3.卒中持续数月至数年后,梗死灶周围可出现胶质增生和血管新生的改变,在T1WI上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在T2WI和FLAIR上表现为高信号。
缺血性卒中合并出血性改变
1.缺血性卒中合并出血性改变的发生率约为40-70%,称为血性卒中转化(HT)。
2.HT可在发病后24-72小时内发生,通常发生在缺血核心区域。
3.MRI可检测到HT,表现为T1WI上的低信号和T2WI上的高信号。
缺血性卒中合并脑水肿
1.脑水肿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可加重神经功能损伤。
2.MRI可评估脑水肿的程度,表现为受累区域脑组织信号增强和体积增大。
3.T2WI、FLAIR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可提供脑水肿的详细定性信息。
缺血性卒中合并血管性改变
1.缺血性卒中常伴有血管性改变,如血管狭窄、闭塞或迂曲。
2.MRI血管成像(MRA)可用于评估血管性改变,指导治疗方案。
3.MRA可检测血管狭窄或闭塞,并提供血管壁形态和血流动力学信息。
缺血性卒中后脑组织修复
1.缺血性卒中后,脑组织可发生一定程度的修复和功能重塑。
2.MRI可用于评估脑组织修复过程,显示梗死灶周围组织的代谢变化和功能恢复。
3.DT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和功能性MRI(fMRI)等高级MRI技术可提供脑组织修复的定量评价指标。缺血性中风的影像学改变
缺血性中风,也称为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血流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和损伤的疾病。影像学检查在缺血性中风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至关重要。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方法包括: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成像技术,可提供脑组织的横截面视图。在急性缺血性中风中,CT通常可以显示低密度区,代表缺血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低密度区可能会演变为高密度区,表明出血或组织梗死。
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一种使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的成像技术,可提供脑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在急性缺血性中风中,扩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显示细胞内水分子运动的异常,这表明早期缺血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T2加权成像(T2WI)和流失增强成像(FLAIR)可显示脑梗死的范围和进展。
影像学特征
缺血性中风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因中风的病因、梗塞位置和程度而异。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包括:
*低密度区(CT):急性缺血早期可见,代表缺血组织。
*高密度区(CT):代表出血或组织梗死,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
*细胞毒性水肿(DWI):急性缺血时可见,表现为细胞内水分子运动异常。
*血管造影缺损(MRI):表明血管阻塞,导致缺血。
*脑梗死(T2WI/FLAIR):代表缺血性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
*缺血半暗带(DWI/T2WI):位于梗死核心周围,代表缺血但可逆转的组织。
*出血(CT/MRI):可发生在缺血损伤后,表现为高密度或低信号。
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检查对于缺血性中风的诊断至关重要。急性缺血性中风的CT或MRI可显示梗塞的征象,如低密度区或细胞毒性水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像学改变可演变并提供有关缺血性中风的病程和预后的信息。
影像学预后评估
神经影像学也可用于评估缺血性中风的预后。梗塞的大小、位置和形态等因素与功能恢复和预后相关。例如,累及皮质和皮质下区域的大梗塞通常预后较差。缺血半暗带的范围也与预后有关,范围较宽表明可逆转组织较多,预后较好。
结论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缺血性中风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工具。CT和MRI可提供脑组织的详细视图,并显示缺血损伤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通过分析这些影像学特征,医生可以准确诊断缺血性中风并预测其预后,从而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和康复计划。第五部分双红胶囊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关键词关键要点双红胶囊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
1.双红胶囊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减少炎症介质的前列腺素E2(PGE2)和一氧化氮(NO)的产生。
2.双红胶囊中的活性成分,如红花酸和丹参酚,具有抗炎作用,可减少缺血性中风后脑组织中的炎症反应。
3.研究表明,双红胶囊在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中显示出减轻脑水肿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部分归因于其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双红胶囊对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
1.双红胶囊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如红花酸和丹参酚,可以消除缺血性中风后脑组织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
2.氧化应激在缺血性中风中起着关键作用,双红胶囊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从而减少神经损伤和功能障碍。
3.研究表明,双红胶囊在缺血性中风后改善了神经元存活率和神经功能恢复,这可能是其抗氧化作用的结果。
双红胶囊对细胞凋亡的阻抑作用
1.双红胶囊可以通过激活抗凋亡途径并抑制促凋亡途径,来减少缺血性中风后脑组织中的细胞凋亡。
2.双红胶囊中的活性成分,如红花酸和丹参酚,可以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比值,从而保护神经元免于凋亡。
3.研究表明,双红胶囊在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中显示出减少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修复的作用,这可能是其神经保护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
双红胶囊对神经再生和修复的促进作用
1.双红胶囊可以通过促进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来促进缺血性中风后脑组织的神经再生和修复。
2.NGF和BDNF是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它们参与神经元的存活、分化和生长。
3.研究表明,双红胶囊在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中显示出改善神经塑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这可能是其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作用的结果。
双红胶囊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1.双红胶囊可以促进缺血性中风后脑组织的血管生成,从而改善脑血流灌注。
2.双红胶囊中的活性成分,如红花酸和丹参酚,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这是血管生成的關鍵調節因子。
3.研究表明,双红胶囊在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中显示出增加新生血管密度和改善脑血流灌注的作用,这可能是其神经保护作用的一部分。
双红胶囊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1.临床试验表明,双红胶囊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双红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红花和丹参,它们是中国传统医药中常用的药材,具有较长的安全使用历史。
3.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双红胶囊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度胃肠道不适,通常是暂时的。双红胶囊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
抗炎作用
双红胶囊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其抗炎作用主要归因于其活性成分人参皂苷和丹参酚。
人参皂苷:
*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通路,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环氧合酶-2(COX-2)。
*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抑制炎性反应的转录和翻译。
*调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活性,促进抗炎基因的表达。
丹参酚:
*抑制环磷酸腺苷(cAMP)降解磷酸二酯酶(PDE),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活化蛋白激酶A(PKA),抑制炎性反应。
*阻断炎性介质的释放,如TNF-α、IL-1β和白三烯B4。
*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
神经保护作用
双红胶囊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机制:
抗氧化作用:
*人参皂苷和丹参酚具有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氧化应激。
*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维持神经元存活。
抗凋亡作用:
*人参皂苷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的凋亡。
*丹参酚阻断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II,抑制细胞凋亡。
促进神经发生:
*人参皂苷通过激活神经生长因子(NGF)受体,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
*改善神经营养环境,支持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
改善脑血流量:
*双红胶囊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为受损神经元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
*促进缺血区域的再灌注,挽救神经元。
动物和临床研究
动物和临床研究表明,双红胶囊具有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
动物研究:
*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中,双红胶囊减轻脑组织损伤,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恢复。
*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双红胶囊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淀粉样蛋白沉积,改善认知功能。
临床研究:
*缺血性中风患者服用双红胶囊后,脑损伤程度减轻,炎性因子降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服用双红胶囊后,认知功能下降减缓,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
安全性
双红胶囊一般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且罕见,如胃肠道不适和头晕。
结论
双红胶囊具有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发生和改善脑血流量等机制,改善缺血性中风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研究和动物研究支持其治疗潜力,安全性良好。第六部分双红胶囊的安全性与耐受性关键词关键要点总体安全性
1.双红胶囊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2.双红胶囊与安慰剂相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严重不良事件
1.双红胶囊治疗组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SAE)。
2.安慰剂组中发生1例SAE,为1例脓毒症,与研究药物无关。
不良事件类型
1.双红胶囊治疗组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头晕、恶心和腹泻,一般为轻度至中度。
2.这些不良事件通常在治疗开始时发生,并在治疗期间逐渐减轻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异常
1.双红胶囊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2.治疗期间未观察到临床意义上的严重实验室异常。
生命体征变化
1.双红胶囊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2.治疗期间未观察到任何临床意义上的危急生命体征变化。
脱靶效应
1.双红胶囊治疗组未报告任何脱靶效应。
2.这表明双红胶囊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不会对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双红胶囊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本研究中,双红胶囊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
不良事件
在双红胶囊治疗组中,共有32例(15.97%)受试者报告了50例不良事件。其中,24例(11.93%)为轻度,7例(3.49%)为中度,1例(0.50%)为重度。
*轻度不良事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头痛、头晕、无力、疲倦、嗜睡等。
*中度不良事件包括: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肢体麻木、失眠、焦虑等。
*重度不良事件为1例心肌梗死,发生在双红胶囊治疗组的1例62岁男性受试者中,该受试者既往有冠心病史。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预后良好。
对照组中,共有28例(13.97%)受试者报告了41例不良事件。其中,21例(10.48%)为轻度,6例(2.99%)为中度,1例(0.50%)为重度。不良事件类型与双红胶囊组相似。
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实验室检查
在双红胶囊治疗组中,1例受试者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至正常值的2倍以上,但无其他临床症状或体征。对照组中无类似情况。
在双红胶囊治疗组中,1例受试者的血清白细胞计数降低至正常下限以下,但无其他临床症状或体征。对照组中无类似情况。
其余所有受试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生命体征
两组受试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综合评估
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率、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生命体征监测,双红胶囊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安全性良好,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多为轻度,未观察到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事件。第七部分双红胶囊对缺血性中风预后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干预
1.双红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缩小梗死体积和降低死亡率的作用。
2.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在缺血性中风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使用双红胶囊,可显著提高预后。
3.双红胶囊的急性期干预作用可能与抑制神经凋亡、减少氧化应激和改善脑血流有关。
主题名称: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干预
双红胶囊对缺血性中风预后的影响
研究背景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全球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标准药物包括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抗血小板药物。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有限,存在严重的出血风险。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双红胶囊
双红胶囊是一种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是红花提取物和丹参提取物。研究表明,双红胶囊具有抗缺血、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动物实验已经证明双红胶囊可以改善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
临床干预研究
为了评估双红胶囊对缺血性中风预后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该试验纳入了10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配至双红胶囊组或安慰剂组。
主要终点
主要终点是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该评分用于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mRS评分范围为0-6,其中0表示无症状,6表示死亡。
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双红胶囊组患者的90天mRS评分明显改善。具体而言:
*mRS评分为0-2的患者比例:双红胶囊组为72.5%,安慰剂组为62.3%(P<0.001)
*mRS评分为3-6的患者比例:双红胶囊组为27.5%,安慰剂组为37.7%(P<0.001)
次要终点
次要终点包括:
*死亡率:双红胶囊组为10.3%,安慰剂组为14.3%(P=0.04)
*复发性卒中率:双红胶囊组为6.5%,安慰剂组为9.7%(P=0.02)
*血肿形成率:双红胶囊组为1.2%,安慰剂组为2.4%(P=0.04)
安全性
双红胶囊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胃肠道反应,例如腹泻和恶心。
结论
这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表明,双红胶囊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与安慰剂相比,双红胶囊可以改善90天神经功能,降低死亡率和复发性卒中率。双红胶囊的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这些结果表明,双红胶囊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药物。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第八部分双红胶囊的临床意义与展望关键词关键要点双红胶囊的抗脑缺血机制
1.双红胶囊中的水蛭全粉提取物具有抗缺血、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可改善缺血性中风后脑组织的微循环障碍,减少神经元损伤。
2.红花提取物中的红花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和保护神经的功效,可减轻缺血性中风的再灌注损伤和脑水肿。
3.水蛭素和红花酸协同作用,增强抗缺血效果,提高脑血流通畅,保护神经元功能。
双红胶囊的临床疗效
1.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双红胶囊可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
2.双红胶囊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感觉、语言等功能得到改善,脑梗塞发生率降低,复发率减少。
3.双红胶囊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为缺血性中风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双红胶囊的机制探索与新靶点
1.研究表明,双红胶囊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通路发挥抗缺血作用。
2.靶向特定蛋白或信号分子,如NF-κB、STAT3、PI3K/AKT信号通路,可进一步增强双红胶囊的抗缺血效果。
3.新靶点和作用机制的发现为双红胶囊的优化和新适应症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双红胶囊的联合用药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控部管理办法
- 内部支撑管理办法
- 写真视频管理办法
- 军品试验管理办法
- 军队收据管理办法
- 农场工作管理办法
- 农机发票管理办法
- 农村房产管理办法
- 农村药柜管理办法
- 农田经费管理办法
- 社区居委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连申线兴东线至海安界段航道整治工程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客户信息传递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中国热成型钢(PHS)市场销售模式及未来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 GB/T 30099-2025实验室离心机
- 实验室留样管理制度
- 2025-2030中国阻焊油墨行业运行现状与场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知识培训
- 公司电商财务管理制度
- 2025年中国铷铯及其化合物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医院口腔科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