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22份)-人教课标版4_第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22份)-人教课标版4_第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22份)-人教课标版4_第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22份)-人教课标版4_第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22份)-人教课标版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对应学生用书左丘明(约前年~约前年),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说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它的写作立足于对春秋社会的批判。《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记录诸侯、卿大夫的活动,并把笔触深入到商贾、卜者、刺客、乐师、妾媵、百工、皂隶等阶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业盛衰的叙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角逐;而对鲁季孙氏、齐田成子、晋国韩赵魏诸卿与公室的矛盾,郑子产的改革等描述,又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内部的变革及其趋向。《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为“十三经”之一。《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它不仅是历史著作,为我们留下大量关于春秋时政治、外交、军事、礼俗等方面活动和言论的宝贵记录,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塑造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贵族士大夫形象,或巧言善辩,或直言极谏,或睿智深沉。“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便出自这样一位贵族之口。《晋灵公不君》一文通过晋灵公横征暴敛、弹射行人、残杀厨师、不听雅言等事件,突出晋灵公残暴无道,揭示了不行仁义必将自取灭亡的道理。文章通过赵盾的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与晋灵公的暴行的正反两方面对比,还说明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其大致内容概括如下:段落内容第一段以典型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段赵盾骤谏,招来杀身之祸第三段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提弥明战死第四段写赵盾救助灵辄,灵辄反戈报恩第五段写了晋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为法受恶,身背弑君之名\(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晋灵公不行国君之道:(他)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以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厨师炖熊掌没有炖熟,灵公就杀死了他,把尸体装在筐里,)\(使妇人载以过朝。,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墙:装饰墙壁。雕,刻画,绘制。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辟:同“避”,躲避。宰夫:厨师。胹:煮,炖。))))\\\\\](\\\\(\(\\(熊蹯:熊掌。寘:同“置”,放置。诸:在这里相当于“之于”的意思,),\\(兼词。畚:用蒲草编织的盛物工具。载:用车装着。朝:这里指朝廷。))))\(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师的手,追问厨师被杀害的原因,并为)\(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你进谏,如果国君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如果)不采纳,)\(则子继之。”三进,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及溜,而后,到了屋檐下,(距离很近了,)晋灵公不能再假装没看见,才不得)\(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不看着士季,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患: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患。不入:不采纳,不接受。三进:前进),\\(了三次。杜预注:“三进,三伏。公不省(察看)而又前也。公知欲谏,))))\\\\\](\\\\(\(\\(故佯不视。”及:到。溜:通“罶(ù)”,),\\(屋檐下滴水处,这里指屋檐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了过错如果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上说:‘没有谁没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大王您能有始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那么国家就稳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过失是能够弥补的。大王您能够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靡:没有谁。初:开端。鲜:少。克:能。终:结束。夫:发语词,无实义。),\\(是:代词,这样。赖:依靠。衮:古代天子或三公所穿的礼服,引申指穿))))\\\\\(\\\\(\(\\(衮服的人,即天子或三公,在《烝民》中指周宣王。阙:通“缺”,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卿士,辅佐宣王中兴。衮不废:双关语,表面意思是衮服可))))\\\\\](\\\\(\(\\(以不被废弃,实际意),\\(思是君位可以保全。))))\(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暗杀他。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服将朝。,整齐准备上朝。)\\\[\\](\\\\(\(\\(骤:多次。患:意动用法。:晋国的力士。),\\(贼:刺杀。寝门:卧室的门。辟:开着。盛服:穿))))\\\\\](\\\\(\(\\(戴好了朝),\\(衣朝冠。))))\(尚早,坐而假寐。退,,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退出来,)\(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感叹地说:“不忘记端庄有礼,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不忠不信两者之中有)\(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一种,还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假寐:不解衣冠而),\\(睡,即坐着打瞌睡。))))\(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饮(ì):给……喝。伏:埋伏。甲:披甲的士兵。右:车右。),\\(提弥明:晋国勇士,赵盾的车右。趋登:快步走上堂去。))))\(公嗾夫獒焉,明搏,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而战死。)\\\[\\(\\\\(\(\\(嗾(ǒ):使唤狗的声音,这里是动词,发出唤狗的),\\(声音。獒:猛犬。且:一边……一边……。死之:为他(赵))))\\\\\](\\\\(\(\\(盾)而战死。),\\(死,为动用法。))))\(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食之,舍其半。,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田:同“畋”,打),\\(猎。首山:又))))\\\\\(\\\\(\(\\(名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南。舍:名词作动词,住宿。翳桑:地名。),\\(一说,桑树阴凉处。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状语后置句。))))\\\\\](\\\\(\(\\(灵辄:人名,晋国人。饿:因饥饿而病倒。食之:),\\(给他东西吃。舍其半: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之。,问其原因。)\(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并给他准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宦:做贵族的仆隶。遗:送给。箪:古代盛饭的圆筐。),\\(食:饭。寘:放,放置。橐:一种盛物的袋子。))))\(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倒转武器来抵御晋灵公手)\(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下的人,因而使赵盾免于祸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遂自亡也。,于是赵盾自己逃亡了。)\\\[\\(\\\\(\(\\(与:参加。介:铠甲,代指甲士。倒戟:倒),\\(戈,倒转武器(向己方攻击)。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幸),\\(免。亡:逃亡,逃跑。))))\(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鲁宣公二年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晋灵公的园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贼,非子而谁?”,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穿:赵盾的同族,晋灵公之婿。攻:杀死。),\\(桃园:晋灵公的园囿。山:指晋国国界处))))\\\\\](\\\\(\(\\(的山。大(à)史:后来写作“太史”,官名,春秋时负责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等。这里指晋国的太史董狐。书:写。贼:弑君的人,指赵穿。示:给……看。))))\(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对国家的怀恋,结果给自己带来了忧伤、)\(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祸患。’大概是说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避免杀君的恶名了。”)\\\[\\(\\\\(\(\\(怀:眷恋。诒:遗留。伊:此。其我之谓矣:大概就是指的我吧!良史:),\\(好史官。书法:古今异义词,古义:记事的原则;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隐:隐讳,不直写。大夫:古今异义词,古义:古代),\\(官职名;今义:医生的别称。恶:指弑君的恶名。))))对应学生用书诵读第一段,完成以下各题。\\\([突破词句]).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晋灵公不君(实行君道)()寘①诸②畚①(同“置”,放置)②(之于)()问其①故,而患②之①(杀人的)②(担心)()过①而能改,善莫大焉②①(名词作动词,犯错误)②(句末语气词,了)()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①(没有)②(很少)③(能够)()衮职有阙(通“缺”,过失).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译文:你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句式: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是“则莫继之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译文:请让我先去,如果(晋灵公)不听,您再继续进谏。句式:省略句,“不入”之前省略主语“晋灵公”。()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译文:大王您能够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不会被废除啦。句式:被动句,虽无明显的表被动格式,但句意有被动之意。\\\([要义探究]).文章第一段中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晋灵公不君?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写的:奢侈无度“厚敛以雕墙”可以看出晋灵公为满足奢侈生活,横征暴敛。贪图玩乐“台上弹人”可以看出晋灵公贪图玩乐,放纵恣睢,扰乱百姓。残忍褊狭杀“宰夫”“寘诸畚”可以看出晋灵公心胸狭隘,残忍毒辣,横行无忌。刚愎自用士季进谏,假装没看见,后来又说“将改之”,不用贤人芹献,自塞忠良之路,可见其独断专行,不思悔改。.士季进谏有什么巧妙之处?对于我们有何借鉴意义?[明确]巧妙之处有三:()巧用宽慰加以引导。士季用“人谁无过”来宽慰晋灵公,为晋灵公纠错打下基础,引导晋灵公改过自新。()妙用《诗经》,增强说服力。士季引经据典,说理剀切,让人信服。()使用双关,弦外有音,委婉而中肯。士季用“君能补过,衮不废矣”一语双关,说“衮不废矣”,实际上也是说君位可以保全。借鉴意义:我们说话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硬干蛮干,只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委婉的劝说能维护别人的尊严,也容易让人接受不同意见。诵读第二、三段,完成以下各题。\\\([突破词句]).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宣子骤①谏,公患②之,使麑贼③之①(多次)②(厌恶)③(刺杀)()寝门辟①矣,盛服②将朝①(打开)②(穿戴好了朝衣朝冠)()晋侯饮赵盾酒(使……饮酒)()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快步)()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三杯)()提弥明死之(为……而死).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译文:(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语“麑”“赵盾”。()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译文:不忘记端庄有礼,真是百姓的主啊。句式:判断句,以句末“也”为判断标志。()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译文:在这两者之中有一种,还不如死了。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此有一,不如死也”。\\\([要义探究]).文章第段中麑死前所说的话,表现了什么?[明确]()表现了麑的正义感。作为古代的刺客,在“忠”“信”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用死来成全,表现其可歌可泣的正义的一面。()表现了晋灵公顽固不化:从麑悲壮而死的情节中,晋灵公也应该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一位刺客尚且能为忠信而死,一国之君却不明晓,可见,晋灵公已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同时也表现了赵盾的品格魅力。麑之所以不杀赵盾,完全是因为被赵盾敬业尽职的品质感化。诵读第四段,完成以下各题。\\\([突破词句]).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宣子田①于首山,舍②于翳桑①(同“畋”,打猎)②(住宿)()食①之,舍②其半①(给……吃)②(留下)()今近焉,请①以②遗③之①(请允许我)②(介词,把)③(送给)()遂自亡也(逃走).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译文: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宣子于首山田,于翳桑舍”。()翳桑之饿人也。译文: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句式:判断句,句末“也”为判断标志。\\\([要义探究]).如何以儒家的观点认识赵盾这个人物?[明确]总结:赵盾为人臣敬忠国君,直言敢谏;对本职工作是宵衣旰食,连杀手都佩服他;对百姓尽其分,做到了养民以惠;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从以上种种行为可以看出,赵盾按儒家臣道做到“敬”,是一位良臣。诵读第五段,完成以下各题。\\\([突破词句]).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宣子未出山而复(返回)()赵盾弑其君(杀。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为“弑”)()宣子曰:不然(这样)()书法①不隐②①(记事的原则)②(隐讳)()我之怀矣,自诒①伊戚②①(遗留)②(忧伤).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赵穿攻灵公于桃园。译文:赵穿在灵公的园囿杀了晋灵公。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是“赵穿于桃园攻灵公”。()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译文:你是晋国的正卿,逃亡没有越过晋国边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大逆不道的人(弑君的人),不是你是谁呢?句式:判断句,以“为”和“非”为判断标志。()其我之谓矣。译文:恐怕说的就是我呀。句式:宾语前置,用“之”作提宾标志,正常语序是“其谓我矣”。()董狐,古之良史也。译文: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句式:判断句,以“……也”为判断标志。\\\([要义探究]).董狐为什么认为“赵盾弑其君”?如何评价董狐记载“赵盾弑其君”的这种记事原则?[明确]按照《春秋》礼法,赵盾最终背上了“弑君”的罪名:第一,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他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是他没有。由文中可知赵盾脱身以后,只能逃亡。但是,还没等他逃出晋国国境,晋灵公就被赵穿杀死了,于是,赵盾又返回国都重新执掌朝政。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是作为史官的董狐也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法。在董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为“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你认为赵宣子应不应该“为法受恶”?[明确]赵宣子不应该承担恶名,“法”乃人定,怎么可以拘泥成规,不知变通,且赵宣子忧国忧民,尽职尽责,无可非议;而晋灵公为非作歹,死有余辜。如果让赵宣子身负恶名,说明规则是不合理的,是有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应该改变规则,顺应时代发展。.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明确]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比如,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麑行刺一段对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幻莫测,情趣横生之妙。对应学生用书一、基础巩固.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厚敛以雕墙雕:刻画,绘制.伏甲,将攻之甲:士兵.宣子田于首山田:打猎.遂自亡也亡:死亡解析:亡:逃走。答案:.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吾知所过矣,将改之.古之良大夫也.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伏甲,将攻之解析:项,代词,所犯的过错;项,助词,的;项,助词,的;项,和例句一样,代词,代指赵盾。答案:.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解析:项,“辟”同“避”;项,“阙”通“缺”;项,“溜”通“罶”。答案:.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盛服将朝.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提弥明死之.晋侯饮赵盾酒解析: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均为名词作动词。、项为使动用法,项为为动用法。答案:.默写下列名句名篇。()人谁无过,,!()靡不有初,。()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我之怀矣,。答案:()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鲜克有终()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自诒伊戚.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译文:()宣子骤谏,公患之,使贼之。译文:()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译文:答案:()臣子侍奉国君饮,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暗杀他。()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题。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下列语句分别能表现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之“恭敬”的一项是()\\\{\\(\\\\(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②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①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②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②不忘恭敬,民之主也))\\\{\\(\\\\(①公患之,使贼之,②寝门辟矣,盛服将朝))解析:项,②不能体现赵盾“恭敬”;项,②是士季的话;项,①不能表现晋灵公“不君”。答案:.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可见其“不君”。.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再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为了上朝,赵盾起得很早,以至从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何等“恭敬”。这种精神连杀手都被感化。解析:项,“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的不是赵盾,是士季。答案:.晋灵公已经知错,并答应改错,可士季为什么还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答:参考答案:文中大臣士季进宫劝谏,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晋灵公的话把重点落在了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而士季的这句话则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这句话成为千古名句,主要用来劝诫人们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敢于承认并积极地改正错误。(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①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②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霓,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③,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选自《左传》,有删改)[注]①犀:申犀,申舟之子。②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鄙我,亡也鄙:以……为边境.遂致其君命致:传达.筑室反耕者反:造反.敝邑易子而食易:交换解析:反:通“返”,使……返回。答案:.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君其待之其孰能讥之乎.郑人囚而献诸楚吾尝终日而思矣.寡君使元以病告余船以次俱进.华元为质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解析:项,为:动词,做,成为。项,其:助词,表期望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项,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项,以:介词,把;介词,按照。答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宋被围,求救于晋,晋侯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尽管他违背了诺言,楚庄王还是放了他。.宋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解析:“通知宋国投降”与原文不符。答案:.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译文:()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译文:()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译文:答案:()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即使这样,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参考译文: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访问,说:“不要向宋国借路。”同时,楚庄王又让公子冯到晋国访问,也不让他向郑国借路。申舟因为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就对楚庄王说:“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楚王说:“要是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申舟把儿子申犀托付给楚庄王后就出发了。申舟到了宋国,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边邑。把我国当成楚国的边邑,就是亡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一定会攻打我们。攻打我们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一样亡国。”于是便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来往外跑,随从人员追到寝宫甬道上才让他穿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让他佩上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这年秋天九月,楚庄王派兵包围了宋国。宋国人派乐婴齐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佑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是屈是伸,要做到心中有数。’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着毒虫猛兽,美玉隐匿着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并说:“晋国军队已全部出发,快要到宋国了。”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解扬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庄王用重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解扬不答应。楚庄王再三劝诱,他才答应了。楚庄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叫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借机传达了晋君要宋人坚守待援的命令。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诺言,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解扬回答说:“臣下听说过,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臣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叫信,信承载着义而推行就叫利。谋划不丢掉利益,以此捍卫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合乎道义不能有两种诚信,讲求诚信不能接受两种命令。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理。我接受君命出使,宁可去死也不能背弃使命,难道可以用财物收买吗?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完成使命而死,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楚庄王放了解扬,让他回国。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说:“我父亲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诺言。”楚王无法回答。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房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庄王按他的话去做了。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我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这样,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三、语言表达.仿照画线句写两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与上文语意连贯。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觉得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参考答案: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温柔的清风我抬头望天,就觉得自己是一束明灿的阳光(句式亦可为“我走向……,就觉得自己是……的……”).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语材料的内容。要求:①内容完整;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孟子名轲,字子舆,祖籍乃山东邹县。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乃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从学问渊源上讲,他也算是孔子的嫡传,这正统地位,连唐代韩愈都不敢有任何微词。作为导游,你在带领游客参观孟子故居时,向大家介绍孟子时说:参考答案:孟子的名字是孟轲,字是子舆,祖籍是山东邹县。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他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庭贫困,曾经跟随子思的门人学习。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人们称他为“亚圣”,从学问渊源上讲,他也算是正宗的孔门的弟子,这正统地位,连唐代韩愈都不敢有任何批评的言辞。《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等,其倍受关注、盛传不衰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史学地位和对传统史学的深远影响。相传孔子修订过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但由于记载简略,用语隐晦,而有“使圣人闭户十年思之,不能得”(桓谭《新语》)的感叹。事实上《左传》才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独立的叙事详赡、编写有体的编年体史著。二者均记春秋一代史事,以鲁国史事为主,兼记诸侯各国。起始一样,但《左传》比《春秋》多记年,且最后又有鲁悼公年事一条。《春秋》万字,《左传》万字,相比之下,《左传》记事有首尾,用语有文采,且立“君子曰”以抒作者之见。二书之编写,从字数、记事、编排、用语等方面看,实属两种路数。但经学家以《左传》为解《春秋》经之作,故西晋杜预作注时重加编排,首列《春秋》经文,然后分条记事,从此《左传》原貌不可得见。《左传》作者左丘明是一位瞽史,鲁国人,与孔子同期。但从《左传》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