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42075-2022 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_第1页
(高清版)GBT 42075-2022 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_第2页
(高清版)GBT 42075-2022 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_第3页
(高清版)GBT 42075-2022 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_第4页
(高清版)GBT 42075-2022 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2022-10-12发布2023-02-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前言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l3术语和定义 14资料要求 15区域性暴雨日判定 16区域性暴雨过程判定 27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计算 28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等级划分 2附录A(规范性)监测站点之间的距离计算 3参考文献 4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福建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1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1范围本文件确立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判定和综合强度等级的划分,描述了相应的计算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监测、评估和服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5228—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降水量GB/T42073—2022气候风险指数干旱QX/T118—2020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地面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4h累计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mm的降雨。区域性暴雨regionalrainstorm由中尺度到大尺度天气系统诱发的大范围暴雨(3.1)。相邻监测站点adjacentmonitoringstation距离在一定范围以内(通常不超过500km)的用于开展区域性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的气象观测站。4资料要求降水量观测资料应符合GB/T35228—2017的要求,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应选用站点分布相对均a)历史资料长度:不少于30年;b)数据质量:符合QX/T118—2020的要求;c)日降水量:前一日20时(北京时)至当日20时或当日08时(北京时)至次日08时的24h累计降雨量。5区域性暴雨日判定当某日全国范围内有大于或等于0.8%的相邻监测站点(站与站距离小于或等于350km)出现暴2雨,为一个区域性暴雨日。当日的暴雨相邻监测站点形成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区域性暴雨站组。监测站点之间的距离按附录A计算。6区域性暴雨过程判定6.1当日全国范围的区域性暴雨站组与前一日的区域性暴雨站组的几何中心距离不超过1050km时为全国范围的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超过1050km时为另一次全国范围的区域性暴雨过程。6.2满足区域性暴雨过程判定条件的首日为区域性暴雨过程开始日;区域性暴雨过程开始后,监测区内出现未满足区域性暴雨过程判定条件的前一日为区域性暴雨过程结束日。6.3区域性暴雨过程开始日至结束日的天数为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日数。7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计算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由区域性暴雨强度、区域性暴雨影响范围和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式中:Z——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I₄——区域性暴雨强度,为区域性暴雨过程内所有达到暴雨量级的站点逐日暴雨量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每站(mm/站);A₄——区域性暴雨影响范围,为暴雨过程内逐日暴雨影响面积的平均值,单位为平方千米每天(km²/d),或为暴雨过程内逐日达到暴雨量级的站点数的平均值,单位为站每天(站/d);α——区域性暴雨影响范围的权重系数,取值范围0.5~1.0,宜取0.5;T——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持续日数,单位为天(d);β——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日数的权重系数,取值范围0.5~1.0,宜取0.5。8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等级划分8.1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应划分为弱、较强、强、特强四个等级。8.2采用最近3个整年代的历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的数据,按GB/T42073—2022中附录B的方法确定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等级划分的阈值。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等级按表1规定的阈值划分。表1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等级划分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等级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Z)对应百分位数阈值特强Pos<Z强Psu<Z≤P较强Psa<Z≤P弱Z≤Pso注:Pgs表示第95百分位数,P表示第80百分位数,P5表示第50百分位数。3GB/T42075—2022(规范性)监测站点之间的距离计算监测站点A和监测站点B之间的距离D应按公式(A.1)计算。D——监测站点A和监测站点B之间的距离,单位为千米(km);R——地球平均半径,单位为千米(km),取6371km;4[1]GB/T28592—2012降水量等级[2]GB/T33670—2017气候年景评估方法[3]QX/T280—2015极端高温监测指标[4]QX/T597—2021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5]叶殿秀,王遵娅,高荣,等.1961—2016年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客观识别及其气候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9,15(6):575-583[8]钱维宏.气候变化与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图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10]《中国气象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气象百科全书气象科学基础卷[M].北京:气象出版[12]ErLu,WeiZhao,XukaiZou,DianxiuYe,ChunyuZhao,QiangZhang.Temporal-spatialmo-nitoringofextremeprecipitationevent:Determiningsimultaneously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