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和疾控机构后勤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指南(2023版)-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指南_第1页
医疗和疾控机构后勤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指南(2023版)-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指南_第2页
医疗和疾控机构后勤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指南(2023版)-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指南_第3页
医疗和疾控机构后勤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指南(2023版)-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指南_第4页
医疗和疾控机构后勤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指南(2023版)-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指南---医疗和疾控机构后勤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指南(2023年版)讲解人:XXX时间:2024年XX月目

录范

围编制依据术语和定义管理要求运行管理应急管理附

录01020304050607范围壹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医疗和疾控机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要求。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和疾控机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编制依据贰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通知》《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质量安全手册(试行)的通知》《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带班暂行办法》《建筑施工项目经理质量安全责任十项规定(试行)》《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房屋市政工程复工复产指南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非法行为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属(管)单位基本建设管理办法》GB51210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编制依据GB50656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50194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4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870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GB50720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843建筑边坡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5023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GB55034建筑与市政施工现场安全卫生与职业健康通用规范GB/T40248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JGJ162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311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5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80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146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术语和定义叁术语和定义3.1建设工程constructionproject在自有土地或新征用地上新建、改扩建、迁建以及应当纳入医疗和疾控机构投资管理范围的工程。3.2建设单位constructionunit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组织、督促基本建设工作,支配、使用基本建设投资的医疗和疾控机构。3.3施工单位constructionenterprises经过建筑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从事新建、改扩建、迁建以及应当纳入医疗机构管理范围工程施工活动的施工总承包及专业承包企业。3.4监理单位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enterprise依法成立并取得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从事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活动的服务机构。3.5勘察单位engineeringinvestigationenterprise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服务机构。3.6设计单位engineeringdesignenterprise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从事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建设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工作的单位。管理要求肆管理要求4.1总体要求4.1.1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依法对工程的质量安全负责。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应依法取得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活动。施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的资质条件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合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资源。4.1.2建设单位应依法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不得肢解发包、指定分包。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依法承揽工程,不得围标、串标、无资质或超越资质范围承揽业务,不得转包、违法分包、挂靠、出借资质。4.1.3工程参建单位要依法依规使用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时购置和更新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加强临时用电管理,强化楼板、屋面、阳台、通道口、预留洞口、电梯井口、楼梯边等部位保护措施,做好高空作业、垂直方向交叉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环节安全防护,切实改善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4.1.4工程参建单位应用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淘汰和限制使用危及生产安全的落后工艺、设备和材料。加快推广涉及施工安全的智能建造技术产品,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的人工作业,降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风险。鼓励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工地建设,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水平。4.1.5工程参建单位应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资金、物资、技术、人员的投入保障力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管理要求4.1.6工程参建单位要落实安全培训主体责任,严格企业全员年度安全培训、新进场人员“三级安全教育”(企业、项目、班组)、特种作业人员和“三类人员”安全培训等制度,强化持证上岗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技能水平,减少违规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等行为。4.1.7建设单位管理要求4.1.7.1建设单位与参建各方签订的合同中应明确安全责任,加强履约管理。按规定将委托的监理单位、监理的内容及监理权限书面通知被监理的施工单位。在组织编制工程概算时,建设单位应按规定单独列支安全生产措施费用,并按规定及时向施工单位支付。4.1.7.2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建设单位应办理各种有关安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审批手续,并组织或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预评价。4.1.7.3建设单位应办理施工许可及安全监督手续。对于未办理施工许可及安全监督手续擅自施工的项目,政府主管部门将责令停工整改,并向社会公开通报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非法违法行为查处情况。造成安全事故的,建设单位要承担首要责任,构成犯罪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1.7.4在开工前,建设单位应按规定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相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管理要求4.1.7.5建设单位应严格遵守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到应招尽招,不得规避招标。建设单位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依法办理施工安全监督手续,并取得施工许可证,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和造价,不得使用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不得“边审查、边设计、边施工”。4.1.7.6建设单位应将质量检测业务依法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质量检测机构,质量检测机构应出具真实、准确的检测报告。4.1.7.7建设单位应在拆除工程施工15日前,将相关资料报送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包括拆除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明、拟拆除建筑物及毗邻建筑的说明、拆除施工组织方案、对方清除废弃物的措施等。4.1.8勘察、设计单位管理要求4.1.8.1勘察单位应按规定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应当真实、准确,并按规定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4.1.8.2设计单位应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应按规定在设计文件中注明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并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以及特殊情况下保障施工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管理要求4.1.9施工单位管理要求4.1.9.1施工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项目组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由总承包单位、专业承包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组成。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与办理施工安全监督手续资料应一致。4.1.9.2施工单位应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4.1.9.3施工现场安全由施工单位负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服从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总承包单位应当与分包单位签订安全生产协议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并加强履约管理。4.1.9.4施工单位应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4.1.10监理单位管理要求4.1.10.1监理单位应按规定编制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按规定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4.1.10.2监理单位应按规定审核各相关单位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安管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和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并做好记录。管理要求4.1.10.3监理单位应按规定对现场实施安全监理,发现安全事故隐患严重且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应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4.1.11监测单位管理要求4.1.11.1监测单位应按规定编制监测方案并进行审核。4.1.11.2监测单位应按照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注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注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通知》建质电〔2022〕19号。注3:《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质量安全手册(试行)的通知》建质〔2018〕95号。管理要求4.2人员管理4.2.1应明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组织架构。组长为主管基建项目的院领导,副组长为主管基建项目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的处(科)长,加强监督和管理,督促现场作业人员做好施工现场各项安全防护并严格按照规章规范作业。工程参建单位安全生产关键人员,特别是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4.2.2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应当由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4.2.3施工单位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到施工现场带班。施工单位负责人要定期带班检查,每月检查时间不少于其工作日的25%。4.2.4工程项目进行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负责人应到施工现场进行带班检查。4.2.5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在同一时期只能承担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项目负责人每月带班生产时间不得少于本月施工时间的80%。因其他事务需离开施工现场时,应向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请假,经批准后方可离开。离开期间应委托项目相关负责人负责其外出时的日常工作。管理要求4.2.6关于专职安全员的配备,总承包单位按照建筑工程、装修工程的建筑面积或者土木工程、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合同价配备;专业承包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应至少配备1人,并根据所承担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危险实际情况增加。专职安全员应按规定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4.2.7建筑施工项目经理必须按规定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和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项目经理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安全负全责,负责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负责配备专职质量、安全等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负责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质量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项目经理必须将安全生产费用足额用于安全防护和安全措施,不得挪作他用;作业人员未配备安全防护用具,不得上岗;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施工质量安全的工艺、设备、材料。4.2.8建筑施工特种作业包括建筑电工、建筑架子工、建筑起重信号司索工、建筑起重机械司机、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工,以及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特种作业。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建设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从事相应作业。4.2.9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进行作业,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并按规定对作业工具和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应当参加年度安全教育培训或者继续教育,每年不得少于24h。管理要求4.2.10应为从事放射性、高毒、高危粉尘等方面工作的作业人员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定期提供医疗咨询服务。注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注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注3:《建筑施工项目经理质量安全责任十项规定(试行)》建质〔2014〕123号。注4:《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带班暂行办法》建质〔2011〕111号。注5:《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建质〔2008〕75号。注6:《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建质〔2008〕91号。注7:GB50656—2011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3.0.3,8.0.2,12.0.4。注8:GB55034—2022建筑与市政施工现场安全卫生与职业健康通用规范第6.0.1条。管理要求4.3制度管理4.3.1总体要求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现场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地方各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施工项目必须建立、执行以下基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考核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和改进制度、施工设施设备及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管理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生产奖罚制度、起重机,施工电梯等重点设备检查维护记录制度、分包(供)方单位安全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处置方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等。4.3.2安全生产责任制4.3.2.1施工单位项目部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应经责任人签字确认。4.3.2.2施工单位项目部应按规定配备专职安全员,制定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编制安全资金使用计划并按计划实施。4.3.2.3应建立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目标的考核制度,按考核制度,应对项目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考核。4.3.2.4施工项目部应制定以伤亡事故控制、现场安全达标、文明施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管理要求4.3.3安全检查与改进制度4.3.3.1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的主要形式一般可分为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定期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节假日安全检查、开工复工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检查和设备设施安全检查、不定期抽查等。4.3.3.2施工项目部每天应结合施工动态,实行安全巡查;总承包工程项目部应组织各分包单位每周进行安全检查;施工单位每月应对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并应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倾向性问题、安全生产状况较差的工程项目,组织专项检查。安全检查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专职安全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定期进行并填写检查记录。4.3.3.3安全检查时应配备必要的检查、测试器具。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定人、定时间、定措施进行整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后,应由相关部门组织复查。4.3.4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制度4.3.4.1建筑工程最常发生的事故类型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坍塌。对已发生的事故应撰写事故报告,事故报告应及时、准确、完整,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天内,事故造成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4.3.4.2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管理要求4.3.4.3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4.3.5安全应急救援制度4.3.5.1应急救援管理应包括建立组织机构,预案编制、审批、演练、评价、完善和应急响应工作程序及记录等内容。4.3.5.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明确领导小组、设立专家库、组建救援队伍,并进行日常管理。4.3.5.3建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明确应急设备和器材储存、配备的场所、数量,并定期对应急设备和器材进行检查、维护、保养。4.3.5.4根据施工管理和环境特征,组织各管理层制订应急救援预案。4.3.5.5根据应急预案演练、实战的结果,对事故应急预案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组织评价,必要时进行修改和完善。4.3.6安全生产奖罚制度4.3.6.1安全考核和奖惩管理应包括确定考核和奖惩的对象、制订考核内容及奖罚的标准、定期组织实施考核,落实奖罚等内容。4.3.6.2安全考核的对象应包括各管理层的主要负责人、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管理要求4.3.6.3各管理层的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对本管理层各职能部门、下级管理层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责任进行考核和奖惩。4.3.6.4应针对生产经营规模和管理状况,明确安全考核的周期,并严格实施。4.3.6.5奖励或惩罚的标准应与考核内容对应,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进行奖励或惩罚处理,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4.3.7教育与培训制度4.3.7.1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应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教育培训包括计划编制、组织实施和人员资格审定等工作内容。4.3.7.2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应依据类型、对象、内容、时间安排、形式等需求进行编制。4.3.7.3安全教育和培训的类型应包括岗前教育、日常教育、三级教育、年度继续教育,以及各类证书的初审、复审培训。4.3.7.4应结合季节施工要求及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形势,对从业人员进行日常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4.3.7.5施工单位应针对新颁布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规范性文件、先进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经验和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施工现场安全继续教育。管理要求4.3.7.6施工单位应及时统计、汇总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资格认定等相关记录,定期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审核、检查。注1:GB50656—2011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6,7,10,13,14,15,16。注2: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3.1.3。注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注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房屋市政工程复工复产指南的通知》建办质〔2020〕8号。注5:《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注6:GB55034—2022建筑与市政施工现场安全卫生与职业健康通用规范2.0.2。4.4档案管理4.4.1总体要求4.4.1.1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文件应与工程施工进度同步形成。4.4.1.2安全技术文件应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其他单位进行分类做到真实有效、及时完整。4.4.1.3安全技术文件建档起止时限,应从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到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止。管理要求4.4.1.4归档文件应为原件。因各种原因不能使用原件的,应在复印件上加盖原件存放单位的印章,并应有经办人签字及时间。4.4.1.5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其他各单位在工程竣工或有关安全技术活动结束后30天内,应将安全技术文件交本单位档案室归档,档案保存期不应少于1年。4.4.2安全检测器具安全管理档案4.4.2.1来源、类型、数量、技术性能、使用年限等静态管理信息,以及目前使用地点、使用状态、使用责任人、检测、日常维修保养等动态管理信息。4.4.2.2采购、租赁、改造、报废计划及实施情况。4.4.3生产安全事故档案4.4.3.1生产事故安全档案应包括伤亡事故月报表、伤亡事故年统计表、生产安全事故快报表。4.4.3.2应包括事故调查情况报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决定、伤残鉴定、政府的事故处理批复资料及相关影像资料。4.4.4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档案4.4.4.1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当建立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档案。4.4.4.2施工单位应将专项施工方案及审核、专家论证、交底、现场检查、验收及整改等相关资料纳入档案管理。管理要求4.4.4.3监理单位应将监理实施细则、专项施工方案审查、专项巡视检查、验收及整改等相关资料纳入档案管理。注1:GB50656—2011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9.0.4,14.0.6。注2:GB50870—2013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8.4。注3:《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运行管理伍运行管理5.1施工现场布置要求5.1.1施工现场规划、设计应根据场地情况、入住队伍和人员数量、功能需求、工程所在地气候特点和地方管理要求等各项条件,采取满足施工生产、安全防护、消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防范自然灾害和规范化管理等要求的措施。施工现场围挡应坚固、稳定、整洁、美观,进行封闭式管理。围挡应采用可循环、可拆卸、标准化的定型材料,且高度不得低于1.8m。5.1.2施工现场大门口处应设置公示标牌,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牌、消防保卫牌、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施工现场总平面图。标牌应规范、整齐、统一。5.1.3施工现场应合理设置安全生产宣传标语和标牌,标牌设置应牢固可靠。应在主要施工部位、作业层面、危险区域以及主要通道口设置安全警示标识。5.1.4施工现场的主要通道、进出道路、材料加工区及办公生活区地面应全部进行硬化处理;施工现场内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防尘措施。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应全部覆盖。施工现场应设置排水沟及沉淀池,施工污水应经沉淀处理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5.1.5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的选址应当符合安全性要求。职工的膳食、饮水、休息场所等应当符合卫生标准。5.1.6建筑材料、构件、料具应码放整齐,并应标明名称、规格等,并采取防火、防锈蚀、防雨等措施。运行管理5.1.7建筑物内施工垃圾的清运,应采用器具或管道运输,严禁随意抛掷,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卫部门申报登记,分类存放。5.1.8施工单位不得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员工集体宿舍内不应擅自拉接电气线路,不应设置炉灶。员工集体宿舍应设置可开启式窗户,床铺不应超过2层,通道宽度不应小于0.9m;每间宿舍内住宿人员人均使用面积不应小于4㎡,且不应超过12人;宿舍房间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h,且应砌至梁、板底。冬季宿舍内应有采暖和防一氧化碳中毒措施;夏季宿舍内应有防暑降温和防蚊蝇措施。5.1.9食堂必须有卫生许可证,炊事人员必须持身体健康证上岗;食堂使用的燃气罐应单独设置存放间,存放间应通风良好,并严禁存放其他物品;食堂的卫生环境应良好,且应配备必要的排风、冷藏、消毒、防鼠、防蚊蝇等设施。食堂应设置隔油池,并应定期清理。注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注2: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3.2.3。注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非法行为的通知》建办质〔2017〕56号。注4:GB/T40248—2021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8.8.5。注5:JGJ146—2013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5.1,5.2。注6:GB55034—2022建筑与市政施工现场安全卫生与职业健康通用规范2.0.3,2.0.4。运行管理5.2设备设施管理5.2.1临电设施5.2.1.1现场操作电工必须持证上岗工作。安装、巡检、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设备和线路的,必须由电工完成,并应有人监护。线路和设备作业严禁预约停送电。5.2.1.2临时用电设备5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50kW及以上的,应编制临时用电组织设计,否则应制定安全用电和电气防火措施。临时用电组织设计及变更必须由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编制,相关部门审核,并经具有法人资格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批准,现场监理签认后实施。5.2.1.3装饰装修工程或其他特殊施工阶段,应补充编制单项施工用电方案。5.2.1.4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经编制、审核、批准部门和使用单位共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5.2.1.5临时用电工程定期检查应按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对安全隐患必须及时处理,并履行复查验收手续。5.2.1.6室外220V灯具距离地面不得低于3m,室内不得低于2.5m。严禁利用额定电压220V的临时照明灯具作为行灯使用。5.2.1.7保护零线(PE)上严禁设开关或熔断器,严禁通过工作电流,且严禁断线。5.2.1.8临时用电工程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220/380V三相四线制低压电力系统,必须采用三级配电(配电柜或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系统,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并采用二级漏电保护系统。运行管理5.2.1.9施工现场架空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架设时必须使用专用电杆,严禁架设在树木、脚手架或其他设施上。5.2.1.10每台用电设备必须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严禁同一个开关箱直接控制两台及以上的用电设备。5.2.1.11应根据作业环境条件选择适应的照明器具,特殊场所应使用安全特低电压照明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隧道、人防工程、高温、有导电灰尘、比较潮湿或灯具离地面高度低于2.5m等场所的照明,电源电压不应大于36V;潮湿、易触电及带电场所的电源电压不应大于24V;特别潮湿、导电良好的地面如锅炉或金属容器、人工挖孔桩作业场所的电源电压不应大于12V。5.2.1.12建设工程临时用电风险点告知卡5.2.2建筑起重机械5.2.2.1出租单位出租的建筑起重机械和使用单位购置、租赁、使用的建筑起重机械应当具有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制造监督检验证明。5.2.2.2出租单位应当在签订的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合同中,明确租赁双方的安全责任,并出具建筑起重机械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制造监督检验证明、备案证明和自检合格证明,提交安装使用说明书。建筑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和安装单位应当在签订的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合同中明确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实行施工总承包的,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与安装单位签订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安全协议书。运行管理5.2.2.3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完毕后,安装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标准及安装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要求对建筑起重机械进行自检、调试和试运转。自检合格的,应当出具自检合格证明,并向使用单位进行安全使用说明。5.2.2.4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完毕后,使用单位应当组织出租、安装、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验收,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验收。建筑起重机械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验收。建筑起重机械在验收前应当经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5.2.2.5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审核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单位、使用单位和特种作业人员的相关证明、证书,审核安装单位制定的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审核使用单位制定的建筑起重机械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5.2.2.6施工总承包单位应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监督检查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使用情况。当施工现场有多台塔式起重机作业时,应组织制定并实施防止塔式起重机相互碰撞的安全措施。5.2.2.7大型起重机械严禁在雨、雪、雾、霾、沙尘等低能见度天气时进行安装拆卸作业;起重机械最高处的风速超过9.0m/s时,应停止起重机安装拆卸作业。运行管理5.2.3脚手架5.2.3.1在脚手架搭设和拆除作业前,应根据工程特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应经审批后组织实施,搭设作业前,应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当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需要修改时,修改后的方案应经审批后实施。5.2.3.2脚手架搭设场地应平整、坚实。场地排水应顺畅,不应有积水。5.2.3.3脚手架拆除作业应从上而下按步逐层进行,不应上下同时作业。同层杆件和构配件应按先外后内的顺序拆除,剪刀撑、斜撑杆等加固杆件应在拆卸至该部位时再拆除。5.2.3.4作业脚手架连墙件应随架体逐层、同步拆除,不应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架体。拆除作业过程中,当架体悬臂端高度超过2步时,应设临时拉结措施。5.2.3.5脚手架的搭设和拆除应由专业架子工担任,并应持证上岗,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穿防滑鞋。搭设和拆除时,应设置安全警戒线、警戒标志,并应由专人监护,严禁非作业人员入内5.2.3.6当脚手架承受偶然载荷后、遇有6级及以上强风或大雨过后、冻结的地基土解冻后、停用超过1个月、架体部分拆除以及其他特殊情况时,应进行检查并形成记录,确认安全后方可继续使用。5.2.3.7严禁将支撑脚手架、缆风绳、混凝土输送泵管、卸料平台及大型设备的支承件等固定在作业脚手架上,严禁在作业脚手架上悬挂起重设备。运行管理5.2.3.8在脚手架内进行电焊、气焊和其他动火作业时,应在动火申请批准后进行作业,并采取设置接火斗、配置灭火器、移开易燃物等防火措施,同时应设专人监护。5.2.3.9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在脚手架立杆基础下方及附近实施挖掘作业。5.2.4防护栏杆5.2.4.1临边与洞口作业时,坠落高度基准面2m及以上进行临边作业时,应在临空一侧设置防护栏杆,并应采用密目式安全立网或工具式栏板封闭。5.2.4.2施工的楼梯口、楼梯平台和梯段边,应安装防护栏杆;外设楼梯口、楼梯平台和梯段边还应采用密目式安全立网封闭。5.2.4.3建筑物外围边沿处,对没有设置外脚手架的工程,应设置防护栏杆;对有外脚手架的工程,应采用密目式安全立网全封闭。密目式安全立网应设置在脚手架外侧立杆上,并应与脚手杆紧密连接。5.2.4.4施工升降机、龙门架和井架物料提升机等在建筑物间设置的停层平台两侧边,应设置防护栏杆、挡脚板,并应采用密目式安全立网或工具式栏板封闭。5.2.4.5防护栏杆的立杆和横杆的设置、固定及连接,应确保防护栏杆在上下横杆和立杆任何部位处,均能承受任何方向1kN的外力作用。当栏杆所处位置有发生人群拥挤、物件碰撞等可能时,应加大横杆截面或加密立杆间距。运行管理5.2.5模板5.2.5.1模板安装前应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操作班组应熟悉设计与施工说明书,并应做好模板安装作业的分工准备。采用爬模、飞模、隧道模等特殊模板施工时,所有参加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满堂模板、建筑层高8m及以上和梁跨大于或等于15m的模板,在安装、拆除作业前,工程技术人员应以书面形式向作业班组进行施工操作的安全技术交底,作业班组应对照书面交底进行上下班的自检和互检。5.2.5.2安装和拆除模板时,操作人员应佩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安全帽和安全带应定期检查,不合格者严禁使用。5.2.5.3模板及配件进场应有出厂合格证或当年的检验报告,安装前应对所用部件(立柱、楞梁、吊环、扣件等)进行认真检查,不符合要求者不得使用。5.2.5.4模板及其支架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有效防倾覆的临时固定设施。5.2.5.5模板的拆除措施应经技术主管部门或负责人批准,当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或已达到设计规定强度,需提前拆模或承受部分超设计荷载时,必须经过计算和技术主管确认其强度能足够承受此荷载后,方可拆除。5.2.5.6模板的拆除工作应设专人指挥。作业区应设围栏,其内不得有其他工种作业,并应设专人负责监护。拆下的模板、零配件严禁抛掷,应按指定地点堆放。运行管理5.2.5.7拆模的顺序和方法应按模板的设计规定进行。当设计无规定时,可采取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并应从上而下进行拆除。拆下的模板不得抛扔,应按指定地点堆放。5.2.5.8当钢模板高度超过15m时,应安设避雷设施,避雷设施的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5.2.5.9当遇大雨、大雾、沙尘、大雪或6级以上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5级及以上风力时,应停止高空吊运作业。雨、雪停止后,应及时清除模板和地面上的积水及冰雪。5.2.6现场用气5.2.6.1储装气体的罐瓶及其附件应合格、完好和有效;严禁使用减压器及其他附件缺损的氧气瓶,严禁使用乙炔专用减压器、回火防止器及其他附件缺损的乙炔瓶。5.2.6.2气瓶运输、存放、使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气瓶应保持直立状态,并采取防倾倒措施,乙炔瓶严禁横躺卧放;严禁碰撞、敲打、抛掷、滚动气瓶;气瓶应远离火源,与火源的距离不应小于10m,并应采取避免高温和防止曝晒的措施;燃气储装瓶罐应设置防静电装置。5.2.6.3气瓶应分类储存,库房内应通风良好;空瓶和实瓶同库存放时,应分开放置,空瓶和实瓶的间距不应小于1.5m。运行管理5.2.6.4气瓶使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使用前,应检查气瓶及气瓶附件的完好性,检查连接气路的气密性,并采取避免气体泄漏的措施,严禁使用已老化的橡皮气管;氧气瓶与乙炔瓶的工作间距不应小于5m,气瓶与明火作业点的距离不应小于10m;冬季使用气瓶,气瓶的瓶阀、减压器等发生冻结时,严禁用火烘烤或用铁器敲击瓶阀,严禁猛拧减压器的调节螺丝;氧气瓶内剩余气体的压力不应小于0.1MPa;气瓶用后应及时归库。注1:JGJ46—200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1.0.3,3.1,3.2。注2:GB50194—2014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8.1.10,10.2.4。注3:GB55034—2022建筑与市政施工现场安全卫生与职业健康通用规范3.4.7,3.10.5。注4:《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66号。注5:GB55023—2022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2.0.3,2.0.4,2.0.6,4.1.3,5.1,5.2,5.3,5.4。注6:JGJ80—2016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4.1,4.3.4。注7: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6.1.1,7.1。注8:GB50720—2011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6.3.3。运行管理5.3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5.3.1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应由施工单位负责。实行施工总承包时,应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分包单位应向总承包单位负责,并应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管理,同时应承担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消防责任和义务。5.3.2施工现场必须成立消防安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各种消防安全职责,建立义务消防队,人数不少于施工总人数的10%。制定消防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5.3.3施工现场出入口的设置应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其数量不宜少于2个。当确有困难只能设置1个出入口时,应在施工现场内设置满足消防车通行的环形道路。施工现场内应设置临时消防车道,临时消防车道与在建工程、临时用房、可燃材料堆场及其加工场的距离不宜小于5m,且不宜大于40m,临时消防车道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m;施工现场周边道路满足消防车通行及灭火救援要求时,施工现场内可不设置临时消防车道。5.3.4对施工现场动火等级进行划分,严格落实施工现场动火审批程序,办理动火证。动火证当日有效,如动火地点发生变化,需重新办理动火审批手续。焊接、切割、烘烤或加热等动火作业前,应对作业现场的可燃物进行清理;作业现场及其附近无法移走的可燃物应采用不燃材料对其覆盖或隔离。裸露的可燃材料上严禁直接进行动火作业。5.3.5临时宿舍、办公用房的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当采用金属夹芯板材时,其芯材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临时发电机房、变配电房、厨房操作间、锅炉房、可燃材料库房及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运行管理5.3.6既有建筑进行扩建、改建施工时,必须明确划分施工区和非施工区。施工区不得营业、使用和居住;非施工区继续营业、使用和居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5.3.6.1施工区和非施工区之间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不燃烧体隔墙进行防火分隔。5.3.6.2非施工区内的消防设施应完好和有效,疏散通道应保持畅通,并应落实日常值班及消防安全管理制度。5.3.6.3施工区的消防安全应配有专人值守,发生火情应能立即处置。5.3.6.4施工单位应向居住和使用者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告知建筑消防设施、疏散通道的位置及使用方法,同时应组织疏散演练。5.3.6.5外脚手架搭设不应影响安全疏散、消防车正常通行及灭火救援操作,外脚手架搭设长度不应超过该建筑物外立面周长的1/2。5.3.7施工现场的消火栓泵应采用专用消防配电线路。专用消防配电线路应自施工现场总配电箱的总断路器上端接入,且应保持不间断供电。5.3.8用于在建工程的保温、防水、装饰及防腐等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可燃材料及易燃易爆危险品应按计划限量进场并按规定存放。室内使用油漆及其有机溶剂、乙二胺、冷底子油等易挥发产生易燃气体的物资作业时,应保持良好通风,作业场所严禁明火,并应避免产生静电。注:GB50720—2011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4.2,4.3.3,5.1,6.1,6.3.1。运行管理5.4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管理5.4.1危大工程定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以下简称“危大工程”)是指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导致人员群死群伤或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分部分项工程。工程各参建单位均应建立健全危大工程安全管控体系,加强危大工程专项方案编制、审查、论证、审批、验收等环节管理,严格按专项施工方案施工作业,确保危大工程安全风险受控。5.4.2危大工程范围5.4.2.1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开挖深度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5.4.2.2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隧道模等工程;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5m及以上,或搭设跨度10m及以上,或施工总荷载(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以下简称设计值)10kN/m2及以上,或集中线荷载(设计值)15kN/m及以上,或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5.4.2.3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安装的工程;起重机械安装和拆卸工程。运行管理5.4.2.4脚手架工程:搭设高度24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包括采光井、电梯井脚手架);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工程;悬挑式脚手架工程;高处作业吊篮;卸料平台、操作平台工程;异型脚手架工程。5.4.2.5拆除工程:可能影响行人、交通、电力设施、通信设施或其他建、构筑物安全的拆除工程。5.4.2.6暗挖工程:采用矿山法、盾构法、顶管法施工的隧道、洞室工程。5.4.2.7其他:建筑幕墙安装工程;钢结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人工挖孔桩工程;水下作业工程;装配式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工程;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可能影响工程施工安全,尚无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的分部分项工程。5.4.3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范围5.4.3.1深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5.4.3.2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隧道模等工程;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8m及以上,或搭设跨度18m及以上,或施工总荷载(设计值)15kN/m2及以上,或集中线荷载(设计值)20kN/m及以上;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承受单点集中荷载7kN及以上。运行管理5.4.3.3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起重量300kN及以上,或搭设总高度200m及以上,或搭设基础标高在200m及以上的起重机械安装和拆卸工程。5.4.3.4脚手架工程:搭设高度50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提升高度在150m及以上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工程或附着式升降操作平台工程;分段架体搭设高度20m及以上的悬挑式脚手架工程。5.4.3.5拆除工程:码头、桥梁、高架、烟囱、水塔或拆除中容易引起有毒有害气(液)体或粉尘扩散、易燃易爆事故发生的特殊建、构筑物的拆除工程;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风貌区影响范围内的拆除工程。5.4.3.6暗挖工程:采用矿山法、盾构法、顶管法施工的隧道、洞室工程。5.4.3.7其他:施工高度50m及以上的建筑幕墙安装工程;跨度36m及以上的钢结构安装工程,或跨度60m及以上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开挖深度16m及以上的人工挖孔桩工程;水下作业工程;重量1000kN及以上的大型结构整体顶升、平移、转体等施工工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可能影响工程施工安全,尚无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的分部分项工程。运行管理5.4.4危大工程前期保障5.4.4.1建设单位应依法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周边环境等资料。应组织勘察、设计等单位在施工招标文件中列出危大工程清单并要求施工单位在投标时补充完善危大工程清单和明确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5.4.4.2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危大工程施工技术措施费以及相应的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保障危大工程安全。在申请办理施工许可手续时,应提交危大工程清单及其安全管理措施资料。5.4.4.3勘察单位应根据工程实际及周边环境资料,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5.4.4.4设计单位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涉及危大工程的重点部位和环节,提出保障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的意见,必要时进行专项设计。5.4.5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5.4.5.1施工单位应在危大工程施工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实行施工总承包的,专项施工方案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编制。危大工程实行分包的,专项施工方案可由相关专业分包单位组织编制。5.4.5.2专项施工方案应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并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签字、加盖执业印章后方可实施。危大工程实行分包并由分包单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的,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由总承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及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共同审核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运行管理5.4.5.3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施工单位应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论证会前专项施工方案应当通过施工单位审核和总监理工程师审查。5.4.6危大工程现场管理5.4.6.1施工单位应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告危大工程名称、施工时间和具体责任人员,并在危险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志。5.4.6.2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前,编制人员或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方案交底,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由双方和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共同签字确认。5.4.6.3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不得擅自修改专项施工方案。因规划调整、设计变更等原因确需调整的,修改后的专项施工方案应按规定重新审核和论证,设计资金或者工期调整的,建设单位应按约定予以调整。5.4.6.4施工单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登记,项目负责人应在施工现场履职。监理单位应结合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监理实施细则,并对危大工程施工实施专项巡视检查。运行管理5.4.6.5施工单位应按规定对危大工程进行施工监测和安全巡视。对于建筑基坑工程等按规定需进行第三方监测的危大工程,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勘察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监测方案由监测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报送监理单位后方可实施。5.4.6.6对于按照规定需要验收的危大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组织相关人员验收,验收合格的,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总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应在施工现场明显位置设置验收标识牌,公示验收时间及责任人员。5.4.6.7危大工程风险源清单见表1。运行管理5.5有限空间作业管理5.5.1有限空间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聚集或含氧量不足的空间。5.5.2有限空间的分类5.5.2.1地下有限空间: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地下管沟、暗沟、隧道、涵洞、地坑、深基坑、废井、地窖、检查井室、沼气池、化粪池、污水处理池等。5.5.2.2地上有限空间:酒糟池、腌渍池、纸浆池、粮仓、料仓等。5.5.2.3密闭设备:船舱、储罐、反应塔、窑炉、炉膛、烟道、二次供水水箱、管道及锅炉等。5.5.3有限空间作业要求5.5.3.1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5.5.3.2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5.5.3.3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5.5.3.4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5.5.3.5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应急管理陆应急管理6.1一般要求6.1.1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施工特点和所处环境可能存在的泥石流、滑坡、内涝、台风等风险,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储备必要的医疗应急装备和抢险救援设备,定期组织预案演练。加强应急值守工作,遇到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及时报告、妥善处置。应根据建筑施工危险等级实施分级管理,并应综合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6.1.2应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保证体系。工程项目开工前,应结合工程特点编制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划,确定施工危险等级,确定施工安全目标;规划内容应覆盖施工生产的全过程。6.1.3施工单位应建立分级、分层次的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应有书面记录,交底双方应履行签字手续,书面记录应在交底者、被交底者和安全管理者三方留存备查。6.1.4安全技术交底的内容应包括:工程项目和分部分项工程的概况,施工过程的危险部位和环节及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的具体预防措施、作业中应遵守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作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应采取的措施、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的避险和救援措施。6.1.5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根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程特点、环境特征和危险等级制订。建筑施工安全应急救援预案应对安全事故的风险特征进行安全技术分析,对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风险,应有预防技术措施。应急管理6.1.6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包括下列内容:6.1.6.1建筑施工中潜在的风险及其类别、危险程度。制定防触电、防坍塌、防高处坠落、防起重及机械伤害、防火灾、防物体打击等主要内容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并对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6.1.6.2发生紧急情况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与人员职责分工、权限。6.1.6.3应急救援设备、器材、物资的配置、选择、使用方法和调用程序;为保持其持续的适用性,对应急救援设备、器材、物资进行维护和定期检测的要求。6.1.6.4应急救援技术措施的选择和采用。6.1.6.5与企业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外部(政府、消防、救险、医疗等)相关单位或部门的信息报告、联系方法。6.1.6.6组织抢险急救、现场保护、人员撤离或疏散等活动的具体安排等。6.1.7根据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施工单位应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交底,并组织专项应急救援演练;根据演练的结果对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价、修改和完善。6.1.8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急管理6.1.9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作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6.1.10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以下内容:6.1.10.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项目名称、工程各参建单位名称。6.1.10.2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6.1.10.3已经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6.1.10.4事故报告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6.1.10.5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6.1.10.6事故发生后出现新情况,及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补报。6.1.11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6.1.12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生产安全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应急管理6.1.12.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6.1.12.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6.1.12.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