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DB61/T5088-2023备案号J17496-2024住宅分户式新风系统技术规程Technicalstandardforresidential2024-03-07发布2024-04-10实施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宅分户式新风系统技术规程TechnicalstandardforresidentialhouseholdoutdoorairsystemDB61/T5088-2023主编部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部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实施日期:2024年4月10日陕西省建设标准设计站2024西安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文件陕建标发(2024)1006号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批准发布《工业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7项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的通告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风系统技术规程》《既有基坑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编制指南》等7项标准为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2024年3月7日发布,2024年4月10日实施。现予以公布(见附件)。特此通告。附件:批准发布的7项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目录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3月7日附件:批准发布的7项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目录序号标准名称主编单位标准编号条文解释单位备注工业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DB61/T5054-2023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标准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DB61/T5056-2023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3城镇小区改造数字测绘技术规程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DB61/T5087-2023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住宅分户式新风系统技术规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DB61/T5088-2023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既有基坑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DB61/T5090-2024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标准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DB61/T5091-2024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7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编制指南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DB61/T5092-2024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前言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1年度工程建设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陕建标发(2021)3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标准,结合陕西省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设计;5设备材料;6施工安装;7检验、调试及验收;8运行维护等。本规程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陕西省建设标准设计站负责日常管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市文景路中段98号,邮编710018,电邮箱1543840662@qq-com)。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青岛海信日立空调营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创达热管节能设备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市绿色建筑科学技术研究会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季伟陈晓辉黄惠冯璐崔敏徐博荣刘激季超然王坤王超楠刘默斐刘雯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4设计 4.1一般规定 54.2新风量计算 4.3系统形式选择 4.4气流组织 4.5风管系统 94.6净化处理 4.7监测、控制与配电 5设备材料 5.1一般规定 5.2通风器 5.3过滤设备 5.4风管 5.5风阀 5.6风口 176施工安装 6.1一般规定 6.2通风器安装 6.3风管及部件的安装 6.4过滤设备安装 6.5监测与控制系统 7检验、调试及验收 7.1一般规定 7.2调试与试运行 7.3验收 248运行维护 28附录A具有净化功能通风器的PM2.5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测试方法 附录B检查验收记录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396.5Monitoringandcontrolsystem 7Inspection,commissioningandAcceptance 7.1GeneralRequirements 7.2commissioningandTestRulnning 7.3Acceptance 248operationandMaintenance 28AppendixAPM2.5cleaningEfficiencyTestingMethodforoultdoorAirventilatorwithpurificationFunctions 30AppendixBInspectionRecord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总则1.0.1为改善住宅室内的空气质量,统一住宅分户式新风系统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的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陕西省新建住宅分户式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等。既有住宅和改建住宅增加新风系统以及各类公寓等建筑内部设置独立的新风系统时,可参照执行。1.0.3住宅分户式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等,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陕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新风outdoorair经净化处理后引入室内的室外空气。2.0.2排风exhaustair室内排至室外的空气。2.0.3通风器ventilator利用风机驱动的通风换气装置。2.0.4通风器的净化能效purificationefficiencyofventilator通风器单位耗功率所能提供的洁净空气量。即净化能效[m3/(w·h)]等于通风器的额定风量(m3/h)与耗功率(w)之比。2.0.5新风系统outdoorairsystem由风机、净化等处理设备、风管、送风口及其配件组成,将室外新鲜空气净化处理后送入室内的通风系统。2.0.6排风系统exhaustairsystem由风机、风管、排风口及其配件组成,将室内空气排至室外的通风系统。2.0.7无管道新风系统ductlessoultdoorairsystem与通风器相连接的室内侧送风口不需要连接风管、直接向室内送风的新风系统。2.0.8分户式新风系统householdoutdoorairsystem每户住宅户内单独设置的新风系统。2.0.9单向流新风系统uniflowoutdoorairsystem仅新风经送风机送入室内或仅排风经排风机排至室外的单一流向的新风系统。22.0.10双向流新风系统bidirectionalflowoutdoorairsystem新风经送风机送入室内的同时,排风经排风机排至室外的新风系统。2.0.11热回收新风系统outdoorairsystemwithheatrecovery新风和排风同时经过热交换芯体或新风和排风通过蓄热体实现热回收的新风系统。2.0.12居住面积habitablearea住宅中除厨房和卫生间之外的其他功能房间的使用面积的总和。2.0.13过流口overflow为保证某个房间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的空气流通而设置的穿墙风口。2.0.14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integratedheatpumpenvi-ronmentcontrolunitwithoultdoorair以热泵作为冷热源装置,室内机具有供冷、供热、供新风、新风热回收及空气净化机电一体化处理功能,通过运行控制器实现室内温湿度、新风量、空气质量有效控制的机组。2.0.15综合净化效率comprehensivepurificationefficiency与某种污染物的设计室外浓度相比,通过新风系统过滤设备净化处理后,该污染物的设计室内浓度降低的百分数。33基本规定3.0.1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住宅应设置新风系统:1难以通过自然通风满足室内通风换气要求;2室外空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不满足相关标准要求;3节能标准对建筑室内气密性要求较高时。型及用户需求、设备价格、后期的运行维护等要求选择系统类型。3.0.3新风系统应根据室外空气质量对新风进行过滤处理,宜根据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对新风进行加热、冷却、杀菌等深度处理。3.0.4新风系统的设计及采用的设备、材料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有关规定。3.0.5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应采用带热回收装置的新风系统,也可采用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44设计4.1一般规定4.1.1新风系统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新风量计算;2新风冷、热负荷计算;3系统形式选择;4净化处理方式选择;5气流组织设计;6风管系统设计;7监测与控制系统设计。4.1.2应考虑新风对建筑冷、热负荷和热舒适性的影响,同时新风系统宜结合住宅的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设计,避免新风口与空调回风口距离过近。4.1.3经过处理的室外新风宜直接送入卧室、起居室等人员主要活动区,同时应将室内空气排至室外,新风系统的送风口与排风口之间的气流不应短路。4.1.4新风系统设计送风量宜大于排风量,并宜对厨房、卫生间等局部排风系统进行就地自然补风或机械补风。4.1.5应考虑通风器噪音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并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的要求。4.1.6新风系统通风器的布置宜满足下列要求:1通风器宜设置在室内噪音要求低的区域,并具有检修空间;52通风器的进风口应直接从室外进风,不应通过其他房间间接进风。4.2新风量计算4.2.1新风系统的设计新风量应按换气次数计算的最小设计新风量和满足室内CO2浓度限值所需新风量两者中的较大值确定。4.2.2住宅最小设计新风量宜按换气次数法确定,最小换气次数宜符合表4.2.2规定。表4.2.2最小设计新风量换气次数(次/h)人均居住面积FP每小时换气次数FP≤10m20.7010m2<FP≤20m220m2<FP≤50m20.50FP>50m20.45注:1.人均居住面积为居住面积除以设计人数或实际使用人数;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新风量不应小于3m3/(h.人)。4.2.3新风量设计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的CO2浓度限值要求。满足室内CO2浓度限值所需的新风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Q满足室内C02浓度限值所需的新风量(m3/h);xC室内C2散发量(L/h),按室内人数和每人呼出的Co2量进行计算;YC2室内C2浓度限值(%),按设计要求或取0.1%;YCO室外CO2浓度(%),取0.04%。4.3系统形式选择4.3.1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住宅宜采用分户式新风系统:1住户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不同;2住户需要独立控制系统的运行模式;3住户使用时间不同;4既有住宅改造设置新风系统。4.3.2分户式新风系统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双向流新风系统;2当无法采用双向流新风系统时,可采用单向流或无管道新风系统;3采用热回收新风系统;4采用下抽式检修设计。4.3.3双向流新风系统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室内布局选用分室送风分室排风或分室送风集中排风的系统形式;2当采用分室送风集中排风系统时,各个房间宜设置过流口,并与集中排风区域相连;对不能设置过流口的房间,其房门与地面间宜留出20mm25mm的缝隙;3新风系统的排风系统应满足新风量的要求。当采用机械排风、机械送风的系统形式时,排风量宜为新风量的80%~90%。4.3.4采用单向流新风系统时宜采用正压新风系统,房间应设置过流口或房门与地面间留出20mm~25mm的缝隙。4.3.5对室内不适宜安装风管的居住建筑,可采用壁挂式、立柜式或墙式等无管道新风系统,并应保证气流组织合理和避免噪声7影响。4.3.6热回收新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回收通风设备的类型应根据处理风量、新排风中显热量和潜热量的构成以及排风中污染物种类等选择;2热回收新风系统的能量回收效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热回收新风机组》GB/T21087的规定;3寒冷地区应对冬季防结霜或防结露进行校核计算,并宜采取新风预热等防霜冻措施和冷凝水、化霜水排放措施;4新风系统宜设置旁通管,当室外环境适宜时,新风可不经过热回收装置,直接进入室内。4.3.7当技术经济合理时,超低能耗住宅或近零能耗住宅宜选用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其他能耗较低的节能住宅也可参照超低能耗住宅的要求选用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4.4气流组织4.4.1新风系统室外新风口、排风口的选型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住户的室外新风口、排风口不应影响相邻住户;2室外新风口水平及垂直方向距燃气热水器排烟口、厨房油烟排放口和卫生间排风口等污染物排放口、空调室外机等热排放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1.5m;当垂直布置时,新风口应设置在污染物排放口及热排放设备的下方;3当分户式新风系统的新风口和排风口布置在同一高度时,宜设置在不同方向;当设置在同一方向时,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om;4当分户式新风系统的新风口和排风口不在同一高度时,8新风口宜布置在排风口的下方,新风口和排风口的垂直距离不宜小于1.omo4.4.2新风系统室内送风口、排风口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送风口的面积应满足设计新风量的要求,送风口应带有风量调节功能,宜设置导流装置;2在夏季空调和冬季供暖的室内设计热湿环境条件下,应采取保证室内送风口所有外露部分不结露的措施。4.4.3新风系统室内气流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内送风方式宜根据房屋结构、房间功能、家具布置与家装需要合理选择送风方式;2送风口和排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3m/s;3室内送风口和排风口间距不宜小于1.om,应避免出现气流短路,同时排风口不应设置在送风射流区域和人员长期停留的区域。4.5风管系统4.5.1新风系统风管内的空气流速,宜按下列原则确定:1风管内的空气流速宜根据表4.5·1-1确定;表4.5.1-1风管内空气流速主管风速(m/s)支管风速(m/s)从支管上接出的风管风速(m/s)推荐最大推荐最大推荐最大3.5~4.5352.542对室内噪声限值要求较高的住宅,应采用较低风速的风管,其风管内的空气流速可根据表4.5·1-2确定。表4.5.1-2较低风速风管内空气流速室内允许噪声级dB(A)主管风速(m/s)支管风速(m/s)25~353~4≤24.5.2新风系统风管宜采用圆形风管、长短边之比不大于4的矩形风管或非规则椭圆形风管。风管的截面尺寸宜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规定。4.5.3新风系统各环路的压力损失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不宜超过15%。当通过调整管径无法达到要求时,应设置调节装置。4.5.4与室外连接的进风管和排风管以及管道上的其他附件应进行保温设计,并应在穿外墙处设套管同时采取防水密闭措施。4.5.5新风系统应设置风管测定孔、检查孔和清洗孔。4.5.6在与室外连接的进风管和排风管上应设置密闭保温风阀,风阀位置距外墙内壁不宜大于250mm;密闭保温风阀宜选用自动控制风阀,当通风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时,应确保密闭保温风阀处于关闭状态。4.5.7新风系统产生的噪声,当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室内允许的噪声标准时,应采取消声措施。4.6净化处理4.6.1新风系统宜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化装置。4.6.2新风系统净化处理设计时,过滤设备的效率应根据当地室外空气质量选择。PM2.5的综合净化效率宜按下式计算:E2.5=(1-cin/cut)x100%(4.6.2)式中:E2.5过滤设备对PM2.5的综合净化效率(%);cin设计室内PM2.5浓度(g/m3);CUt设计室外PM2.5浓度(μg/m3),取历年平均不保证5d的日平均浓度。4.6.3过滤设备的容尘量宜按下式计算:D-CXE,xQdt1000(4.6.3)式中:D过滤器的设计容尘量(g);C:室外颗粒物年平均浓度(mg/m3),对粗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和高中效及以上过滤器,分别取项目所在地近三年室外的TSP、PMio和PM2.5度的平均值;E:粗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和高中效及以上过滤器分别对TSP、PMio和PM2.5的净化效率(%);Qd新风系统设计新风量(m3/h);t过滤器更换时间(h)。4.7监测、控制与配电4.7.1新风系统宜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1室内CO2浓度、PM2.5浓度;2过滤器处理后的PM2.5浓度;3通风器的启停状态;4过滤器进风、出风口静压差。4.7.2新风系统的监控系统宜具有室内空气污染物超标报警功能。4.7.3监控系统的CO2和PM2.5传感器应设置在能正确反映被测房间空气状态的位置。4.7.4新风系统宜根据室内Co2浓度进行新风量的控制;在此基础上也可增加根据室内PM2.5浓度进行新风量控制的功能。4.7.5当新风系统采用电加热器时,新风系统的监控系统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4.7.6新风系统的电源宜取自住户配电箱,并宜与户内其它用电设备分设不同回路。当户内建筑面积较小、设备用电功率较小时,可由照明回路供电。4.7.7当住宅采用智能家居系统时,新风系统宜通过WIFI与智能家居联网,反馈室内空气质量等参数,并实现报警、开关机及参数设定等监控功能。125设备材料5.1一般规定5.1.1新风系统所使用的设备材料应满足经济性、防火性能、环保低碳性能和施工等要求。5.1.2新风系统的主要电气元件应选用经过安全认证的产品。5.2通风器5.2.1新风系统的通风器应根据风量和风压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风器的风量应在系统设计新风量基础上附加风管和设备的漏风量,附加率为5%10%;2通风器的风压应在系统计算的压力损失上附加10%~15%。5.2.2通风器的风量、风压、输入功率和噪声值等应符合行业现行标准《通风器》JG/T391和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的相关规定,且宜选用静音型。5.2.3通风器的电气安全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4706.1的相关规定。5.2.4具有热回收功能的通风器热交换效率应符合表5.2.4的规定,通风器其他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热回收新风机组》GB/T21087的相关规定。13表5.2.4具有热回收功能通风器的热交换效率类型热交换效率(%)制冷制热全热交换效率≥55≥60显热交换效率≥65≥705.2.5通风器对PM2.5的净化能效分级应符合表5.2.5的规定;通风器宜选用节能级产品,对PM2.5的净化能效应按下式计算:式中:7E通风器对PM2.5的净化能效[m3/(W·h)];Qv通风器的额定风量(m3/h);Ev2.5通风器的PM2.5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测试方法按本规程附录A执行;W通风器的额定功率(W)。表5.2.5通风器对PM2.5的净化能效分级净化能效等级净化能效[m3/(w·h)]单向流双向流节能级7E≥5.007E≥3.00合格级2.00≤7E<5.001.25≤nE<3.005.3过滤设备5.3.1过滤设备的效率、阻力和容尘量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空气过滤器》GB/T14295、《高效空气过滤器》GB/T13554和《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GB/T34012的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141阻隔式过滤器宜选用成本低、方便采购、具有通用规格的过滤器;2静电式过滤器应设置断电保护措施,在打开机组结构或进行维护维修时,其内部装置应能自动断电;3应符合卫生要求,且不应对新风产生二次污染;静电式过滤器1h臭氧浓度增加量不应高于0.05mg/m3。5.3.2过滤设备应满足使用期的更换维护需求,可单独设置在新风进风管上,也可集成在通风器壳体内部。过滤设备应设置检5.3.3过滤设备宜设置阻力检测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可选用亮显式或声音提醒式,且应设置在显著位置。5.4风管5.4.1风管的材料品种、规格、性能与厚度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规定。5.4.2风管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5.4.3风管的强度应满足在1.5倍工作压力下,保持5分钟及以上时,接缝处应无开裂、整体结构应无永久性变形及损伤。5.4.4风管的漏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矩形风管的允许漏风量应按下式计算:lfg≤·1056po·5(5.4.4)式中:lfg风管在其工作压力下的允许漏风量[m3/(h·2m)];2P风管系统的工作压力(pa);2圆形风管允许漏风量应为矩形风管规定值的50%;153风管系统工作压力绝对值不大于125pa的微压风管,在外观和制造工艺检验合格的基础上,可不进行严密性能的测试。5.4.5风管的制作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规定。镀锌钢板及含有各类复合保护层的钢板应采用咬口连接或铆接,不得采用焊接连接。5.4.6风管的密封应以板材连接的密封为主,也可采用密封胶嵌缝及其他方法。密封胶的性能应符合使用环境的要求,密封面宜设在风管的正压侧。5.5风阀5.5.1新风系统中选用的成品风阀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阀应启闭灵活,结构牢固,壳体严密,防腐良好,表面平整;2风阀法兰与风管法兰应相匹配;3采用驱动装置的风阀在最大工作压差下应操作正常;4风阀应有开度的指示机构及保证风阀全开和全闭位置的限位机构,手动风阀还应有保持任意开度的锁定机构;5风阀内的转动部件应为耐磨、耐腐蚀,转动机构灵活,制动及定位装置可靠。5.5.2风阀的各项性能要求如下:1风阀阀片的允许漏风量应满足下式要求:lfp≤17·△po·58(5.5.2)式中:lfp空气标准状态下阀片允许漏风量[m3/(h·m2)1;△P阀片前后承受的压差(pa)。2风阀最大工作压差不应小于产品名义值的1.1倍;3当风阀全开时,有效通风面积比不应小于80%。5.6风口5.6.1风口的材料品种、规格、性能、厚度和防火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风口的外观应表面平整,风口装饰面颜色一致,无明显的划伤、压痕和变形,叶片分布及拼缝应均匀。5.6.2风口的几何性能应符合行业现行标准《通风空调风口》JG/T14的相关规定。5.6.3风口应确定其在标准状态下不同颈部风速的风量,检测相应风量下的压力损失值和射程值(或扩散半径)。5.6.4风口应确定其在标准状态下不同颈部风速的噪音值。5.6.5风口的机械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口的活动零件应动作自如,阻尼应均匀,不应卡死和松动;2导流片可调或可拆卸的产品应调节拆卸方便和可靠,定位后不应松动;3风口的叶片或扩散环的分布应匀称,风口的尺寸应以颈部的外径或外边长尺寸为准。176施工安装6.1一般规定6.1.1新风系统所使用的通风器、风管及部件、过滤设备、控制仪表等设备材料进场时,应按设计要求对其类型、材质、规格及外观等进行验收,并应形成验收记录。6.1.2施工安装前应完成下列工作:1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应齐全;2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3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交底;4设备材料进场检验已合格并满足设计及安装要求;5预留吊点及孔洞符合设计要求。6.1.3新风系统工程中的隐蔽工程,应经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隐蔽。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应符合本规程B.0.1和B.0.2的规定。6.2通风器安装6.2.1通风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风器不应安装在非承重墙上;2安装前校核通风器运行重量对地面或屋面、墙体荷载的影响;3安装应固定牢靠,螺栓应有防松动措施,并应采取减振措施;184安装时应保证通风器进、出风方向的正确;5当安装在室外时,应采取防护措施;6风管与通风器的连接处应装设柔性接头,长度宜为150mm~300mmo6.2.2吊顶式通风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设计或机组安装说明进行吊装施工;2吊杆吊装时,吊杆锚固可采用膨胀螺栓与楼板连接;选用的膨胀螺栓和吊杆尺寸应能满足通风器的运行重量,螺栓锚固深度及构造措施应符合行业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的规定;3吊顶应预留检修口,通风器与顶棚之间应留有检修空间;4安装后应调整机组至水平状态。6.2.3落地式通风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经过设计且有足够强度的水平基础上安装,通风器与基础之间应固定;2安装位置应便于维修,维修操作面与墙面的距离不应小于600mm.6.2.4壁挂式通风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设置托架固定通风器时,可按设计要求或相关标准图集的规定进行安装;当壁挂安装时,应按照设备安装说明及附图施工;2安装位置应便于检修,室内悬挂安装时应便于将通风器取下。室外施工作业时应有防止人与物坠落的措施。6.2.5墙式通风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施工时应预留孔洞,改造项目墙体开孔时,孔洞直径应比墙式通风器套管直径大10mm~15mm;2墙体孔洞和墙式通风器套管之间的缝隙应采用不燃材料填充密实;3墙体上孔洞应有1%~2%的坡度坡向室外;4安装前应测试电机性能,电机运转应正常,各组件应按顺序安装;5安装不应破坏墙体的结构和影响墙体的热工及防水性能。6.3风管及部件的安装6.3.1通风器室外侧风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管应坡向室外,坡度应为1%~2%;2新建项目应预留孔洞,改造项目可采用钻孔,钻孔不应破坏墙体结构内主筋,其开孔直径不应大于200mmo6.3.2通风器室内风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距离通风器300mm500mm范围内风管应平直,不应设置变径或弯头;2不同管径风管连接时宜采用同心变径管连接,风管走向改变时不应采用小于90。弯头;3柔性短管应采用不燃材料,安装后不应扭曲;4可伸缩金属软风管长度不宜超过2m,且安装后不应有死弯、塌凹等影响流通面积的工艺缺陷;5新建住宅的风管穿过室内墙、梁时,宜设计预留孔洞;既有住宅不应在梁上开洞,应采用专业过梁器;当必须在梁上开洞时,应由结构专业进行校核。6.3.3风管应采用支吊架安装就位,支吊架制作和安装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的相关规定。206.3.4金属风管可采用角钢法兰、薄钢板法兰和插条连接,并应符合行业现行标准《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T141的相关规定。6.3.5地板送风风管宜采用承插和法兰等形式连接,承插连接时插口深度宜为40mm80mm.6.3.6风管系统安装后应进行严密性测试,测试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规定。6.3.7风口与风管的连接应严密、牢固,边框与建筑饰面应贴实,表面应平整,不应变形,调节应灵活、可靠。6.3.8室外风口安装时,风口与墙壁间应进行防水密封处理。6.3.9阀门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考虑维护与检修,与风管连接处应牢固紧密,安装后电动或手动调节装置应动作方向正6.4过滤设备安装6.4.1独立的新风过滤设备单元应安装在通风器室外侧新风管道上,安装应平整、牢固,方向正确,与管道的连接应严密。6.4.2通风器内的过滤设备应安装牢固、方向正确,过滤设备与通风器机体间应严密、无穿透缝。6.4.3静电式空气净化装置的金属外壳应与专用接地线可靠连接。6.5监测与控制系统6.5.1户内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通风管道和送风口,安装高度应距地面1.21.5m,可固定在墙面上。216.5.2户内传感器与设备内置控制器连接采用无线通讯时,应在安装前进行信号收发测试。6.5.3新建住宅电气系统应预埋管线;改建住宅控制系统宜采用无线传输方式,控制线缆宜采用屏蔽线缆。电气系统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的相关规定。6.5.4控制器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在墙壁上的控制器应有防松脱限位功能。227检验、调试及验收7.1一般规定7.1.1新风系统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系统的调试,调试应包括下列内容:1设备单机试运转和调试;2系统试运转和调试。7.1.2新风系统的调试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有关规定。7.2调试与试运行7.2.1新风系统调试前应编制调试和试运转方案,并应经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审核批准;调试和试运转结束后,应提供完整的调试和试运转资料及报告。7.2.2设备单机试运转和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风器的风机叶轮旋转方向应正确、运转平稳、无异常振动与声响,紧固连接部位无松动,电机运行功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2风量调节阀手动、电动操作应灵活、可靠;3控制系统的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应能正常动作,并与机组运行状态相互对应;4设备单机试运转和调试记录应符合本规程B.0.3的23规定。7.2.3系统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总风量调试结果与设计风量允许偏差应满足本规程表7.3.4的要求;2系统经过平衡调试,各个风口的风量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偏差应满足本规程表7.3.4的要求;3系统联合试运转中,设备及主要部件的联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动作应协调、正确,应无异常现象;4各种自动监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的工作应正常,系统的状态参数应能正确显示,设备联锁、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及自动报警应能正确动作;5室内噪声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及《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相关规定;6系统联合试运转及调试记录应符合本规程B.0.4条的规定。7.3验收7.3.1新风系统竣工验收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共同进行,合格后应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竣工验收报告应符合本规程B.0.5的规定。7.3.2竣工验收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1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文件和竣工图;2主要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和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及进场检(试)验报告;3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4工程设备、风管系统安装及检验记录;245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6系统试运转与调试记录;7观感质量检查记录;8通风效果测试记录。7.3.3观感质量检查应包括下列项目:1风管表面平整、无损坏;风管的连接应合理,风管与设备或调节装置的连接无明显缺陷;2风口表面应平整,颜色一致,安装位置正确,风口可调节部件应能正常动作;3各类调节装置应调节灵活、操作方便,安装位置应正确;4风管及部件及管道的支吊架形式、位置及间距应符合本规程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的有关规定;5风管、管道的柔性接管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接管应正确牢固;6机组、净化设备、消声设备的安装应正确牢固、接口严密;7风管、部件、管道及支架的油漆应附着牢固,漆膜厚度均匀,油漆颜色与标志符合设计要求;8保温层的材质、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应平整、无断裂和脱落;室外防潮层或保护层应顺水搭接、无渗漏。7.3.4新风系统调试完成后应进行通风效果检验。通风效果检验项目及限值要求应符合表7.3.4的规定。通风效果检验应采用连续监测或检测方法。25表7.3.4通风效果检验项目及限值要求序号检验项目限值要求检测方法总新风量0%~+10%2各风口新风量±15%3风口噪声卧室≤33dB(A)起居室≤40dB(A)GB50118-2010附录A4PM2.5一次通过净化效率≥90%GB/T340122017附录B7.3.5新风系统的通风效果连续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续监测时间不应少于30天,数据采集频率不应低于6次/h;2监测期间外门窗应关闭,室内人数应与设计一致并正常活动;3每个房间应至少设置1个监测点,监测点距离地面高度宜为1.2m~1.5m,且不应被遮挡。7.3.6新风系统的通风效果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新风系统检测PM2.5净化效率时,应选择室外PM2.5颗粒物质量浓度不低于150ug/m3的天气进行;2测试开始前外门窗关闭时间不应少于24h,新风系统运行时间应大于24h;测试期间外门窗应关闭,室内人数应与设计一致并正常活动;3当单个房间面积小于50m2时,应布置1个测点,当单个房间面积大于50m2时,应按超出面积比例增加点数。测点位置应在房间的对角线上或呈梅花式均匀分布。测点距离地面高度应为1.21.5m;4测试采样时间不应少于45min,采集频率宜为1min,应取测试时间段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265测试结果不符合本规程表7.3.4的规定时,应重新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不应少于18h;6当重新测试仍不符合本规程表7.3.4的规定时,应判定通风效果检验不合格。7.3.7通风效果的检验应按每个单体建筑进行,每个单体建筑应以户为单位进行检验,抽检户数不应低于总住户的5%,并不宜少于3户。278运行维护8.0.1新风系统投入使用前,负责运行维护的单位应制定相关的运行维护制度或手册,并对使用人员进行运行培训。8.0.2新风系统集中管理时应按国家现行标准《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GB50365的相关规定执行。8.0.3运行维护应包括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维护保养。8.0.4日常维护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备、管道外观应清洁,电气线路应完好;2风量调节阀应开启到位,执行器电动、手动控制应灵敏;3送风口、回风口应牢固、清洁,调节风口应调节到位,风口滤网不应堵塞;4设备运转应正常,控制系统应正常工作。8.0.5定期维护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36个月应对风口、风管进行清洁,风口、风管上应无积灰,过滤网中应无粉尘污渍;2对设置阻力检测和报警装置的过滤器,应根据报警提示对净化设备进行清洗或更换;对未设置阻力检测和报警装置的过滤器,每36个月宜对过滤器进行清洗或更换。在室外污染严重时应缩短清洗或更换时间;3热回收通风器的热交换芯应每2年进行清洁和维护保养;4每6个月应对风管的气密性进行检查,风管连接处应无开裂、漏风现象;5每6个月应对监测控制系统进行检测和保养。288.0.6每年宜对新风系统运行效果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和检测方法可按本规程第7.3.47.3.6条执行。8.0.7应根据室内人员的起居时间、活动状态等制定通风系统的运行模式。8.0.8设备供应商或建筑物业单位宜建立基于无线物联网的设备监测平台,实现用户通过信息化方式查看设备状态及运维管理记录。8.0.9当发生传染病等卫生状况时,应对新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29附录A具有净化功能通风器的PM2.5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测试方法A.0.1测试应在空气动力试验台上进行,空气动力试验台的风量范围宜为om3/h5000m3/h,风量稳定性应为土3%设定值。A.0.2测试用尘源应采用均匀稳定的kcl固态气溶胶。A.0.3通风器新风入口和出口空气中PM2.5浓度应采用粉尘仪测试,粉尘测试仪的精度应为0.001mg/m3A.0.4试验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空气温度宜为10℃30℃,相对湿度宜为30%70%;2入口处管道中PM2.5浓度宜控制在0.60mg/m3±0.15mg/m3。A.0.5试验时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开启通风器和试验台风机,调节通风器风量、风压至正常工作状态;2利用气溶胶发生器在通风器入口处管道中发生满足试验浓度要求的颗粒物;3待发尘稳定后,在入口处管道采样处和出口处管道采样处分别用粉尘仪进行测试,取至少6次测试的平均值作为上游浓度值或下游浓度值。A.0.6通风器PM2.5一次通过净化效率应按下式计算:式中:Ev通风器PM2.5一次通过净化效率;ci入口管道采样处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mg/m3);C2出口管道采样处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mg/m3)。30附录B检查验收记录B.0.1通风器吊装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应符合表B.0.1的规定。B.0.1通风器吊装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表工程名称建设单位分项工程名称施工单位隐蔽部位监理单位设计文件编号验收日期序号内容施工单位自检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安装位置(标高)2检修口尺寸3吊杆螺栓锚固形式4通风器进、排风方向5通风器水平状态电源和控制线7通电运作情况施工单位检查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年月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31B.0.2风管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应符合表B.0.2的规定。B.0.2风管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表工程名称建设单位分项工程名称施工单位隐蔽部位监理单位设计文件编号验收日期序号内容施工单位自检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风管及配件的品种、材质、规格2支吊架形式34风管连接形式5风管漏风量施工单位检查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32B.0.3设备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表B.0.3的规定。B.0.3设备试运转及调试记录表工程名称建设单位房号施工单位调试单位监理单位设计文件编号调试日期设备名称设备规格型号序号内容施工单位自检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风机运转方向2风机风量3风量调节阀手动、电动调节性能4风机是否有异常噪声5检测单元和执行机构对应动作施工单位检查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33B.0.4系统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表B.0.4的规定。B.0.4系统联合试运转及调试记录表工程名称建设单位房号施工单位调试单位监理单位设计文件编号调试日期系统编号环境参数℃RH%序号内容施工单位自检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实测总风量\设计总风量2风口风量与设计风量偏差3系统联动性能4实测室内背景噪声5系统运行时实测室内噪声施工单位检查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34B.0.5工程竣工验收应符合表B.0.5的规定。B.0.5工程竣工验收记录表工程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调试单位监理单位验收日期验收地点工程竣工验收内容:验收意见及结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验收人员:(公章)验收人员:(公章)验收人员:(公章)验收人员:(公章)35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该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本规程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或"应按……执行"。36引用标准名录1《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GB550244《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9《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GB5036510《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1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12《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4706.113《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14《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15《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16《高效空气过滤器》GB/T1355417《空气过滤器》GB/T1429518《热回收新风机组》GB/T2108719《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GB/T4043820《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GB/T3401221《住宅新风系统技术标准》JGJ/T44022《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T1413723《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4《通风空调风口》JG/T1425《通风器》JG/T39138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宅分户式新风系统技术规程DB61/T5088-2023条文说明391总则 422术语 433基本规定 444设计 4.1一般规定 464.2新风量计算 4.3系统形式选择 4.4气流组织 534.5风管系统 4.6净化处理 574.7监测、控制与配电 5设备材料 5.1一般规定 625.2通风器 625.3过滤设备 645.4风管 5.5风阀 665.6风口 666施工安装 676.1一般规定 676.2通风器安装 6.3风管及部件的安装 6.4过滤设备安装 406.5监测与控制系统 7检验、调试及验收 7.1一般规定 727.2调试与试运行 7.3验收 728运行维护 74411总则1.0.1住宅建筑室内空气质量面临着建筑装修装饰和家具污染、室外大气污染以及更高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等多重压力,传统的开窗通风已不是室内获得新风换气最好的选择方式,已经不符合建筑节能、健康建筑和低碳生活的理念。新鲜空气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必备条件,因此新风系统在住宅建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住宅建筑新风系统设计依据的是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和行业现行标准《住宅新风系统技术标准》JGJ/T440-2018。住宅新风系统目前有两种形式即分户式新风系统和集中式新风系统,实际上住宅建筑由于入住率和使用习惯的差异,为了便于后期的运行管理,最好采用分户式新风系统。为了保证我省住宅建筑分户式新风系统在设计、施工及验收中具有可参考的标准,保证施工质量和新风系统的效果,促进新风系统的应用和技术发展,制定本规程。1.0.2除了新建住宅建筑的新风系统需求,还有大量的既有住宅建筑在改建时也有新风系统的需求,本规程也适用于改建的住宅建筑以及居住式公寓建筑。本规程适用于住宅分户式新风系统设计,住宅集中式新风系统设计可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376的要求执行。1.0.3本规程对住宅建筑分户式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等内容及要求进行了规定。在执行本规程的同时,还应注意满足国家和陕西省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等要求。422术语2.0.3本规程所指的通风器均为动力型通风器,不包含利用热压或风压驱动的无动力型通风器。2.0.6排风系统还包括通风器自带室内侧排风口、通风器与室内侧排风口之间不需要连接风管的无管道排风系统。2.0.7无管道新风系统的通风器室内侧送风口不需要连接管道,直接通过通风器室内侧的送风口向室内送风。通风器室外侧进风口通过风管穿过建筑围护结构与室外相连。通风器吊装(壁挂式)或落地安装,自带过滤装置、风机及送风口的新风系统形式均属于无管道新风系统。此处的通风器是指行业现行标准《通风器》JG/T391-2012中定义的动力型通风器,是利用风机驱动的通风换气装置。2.0.8分户式新风系统是以居住建筑中的每个住户为单元单独设置的新风系统,满足每个住户的个性化需求。2.0.9单向流新风系统仅具有单一的送风或排风功能。当新风经送风机送入室内时,使室内形成正压,室内污浊空气通过门窗缝隙等排出室外,即为正压单向流新风系统。当排风经排风机排出室外,使室内形成负压,室外新风通过门窗缝隙等进入室内,即为负压单向流新风系统。2.0.12住宅中除厨房和卫生间之外的其他功能房间,包括卧2.0.14本条术语引自国标《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GB/T40438-2021。2.0.15净化设备的综合净化效率是指所选用的各级净化设备组合的综合净化效率。433基本规定3.0.11当住宅的建筑形式、室内布局等不易实现自然通风时,应设置新风系统对室内进行通风换气。2室外空气污染严重(如雾霾、沙尘天气)时,开窗自然通风会加剧室内环境的污染。有研究表明,对于没有明显室内污染源的住宅,75%的PM2.5来自室外;对于有明显室内污染源(吸烟、烹饪)的住宅,室内PM2.5中仍然有55%~60%来自室外。住宅设置新风系统可以将新风净化处理后送入室内。3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提高,住宅建筑的密闭性越来越好,夏季供冷和冬季供暖时,无法满足室内通风换气要求,需要设置新风系统。3.0.2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规定:"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卫生要求的住宅,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结合的复合通风系统"。新风系统形式有"机械送风、机械排风""自然送风、机械排风"和"机械送风、自然排风"三种形式,据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住宅新风系统。按气流组织分为单向流新风系统、双向流新风系统;按室内压力可分为正压新风系统、负压新风系统;按热回收形式可分为全热回收新风系统、显热回收新风系统等;按有无管道可分为有管道新风系统和无管道新风系统(壁挂式、墙式和窗式等)。每种类型的新风系统都有其适用范围,应根据住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对于寒冷地区,宜选择有加热措施的新风系统 44或带热回收的新风系统;建筑层高不足时,宜选用单向流新风系统或无管道新风系统。3.0.3国家现行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22数、氡等作了规定。住宅新风系统首先要满足新风量的卫生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稀释的方式来控制室内的污染物浓度水平。因此,新风系统可以增设各种功能装置,对进入室内的新风采取过滤、杀菌等净化处理措施。此外,在寒冷地区,为了防止送风温度过低影响室内舒适度或避免新风热回收系统排风侧的结露,可以采取增加加热器等预热措施。对于对室内空气质量有特殊要求的住宅,宜根据室内空气质量设计方案对新风进行相应的处理。3.0.4住宅新风系统应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应按国家现行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系统设计、设备材料选型和施工安装。3.0.5采用带热回收装置的新风系统可以回收住宅室内的热量和冷量,降低新风的热、冷负荷,有利于建筑节能。对新风进行预热和预冷,可提高新风系统的热舒适性。但热回收新风系统会增加初投资,运行维护费用也会增加,在采用时应进行经济性分析。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应采用带热回收装置的新风系统。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自带热泵型室外机,除了具有新风热回收功能外,还具有供冷、供热、供新风及空气净化等功能,通过控制器能够对室内温湿度、新风量、空气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选用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454设计4.1一般规定的通风系统。设计时首先要计算所需新风量,根据新风量计算新风冷热负荷,然后选择系统形式,进行系统布置(包括送、排风口位置、管道布置),然后进行气流组织优化设计和管道水力计算,确定送、排风口的类型、尺寸,风管的管径和阀门管件等,最后根据系统新风量、新风冷热负荷和阻力选择通风器。4.1.2在夏季供冷和冬季供暖时新风进入室内会产生较大的新风负荷,并导致室内的温湿度波动而影响室内热舒适性。因此新风系统应进行负荷计算并校核空调供暖设备能否满足新风负荷的要求,同时应计算新风对室内温升和温降的影响。住宅的空调供暖系统不应影响新风系统的功能和效果。因此当住宅设置有空调供暖系统时,新风系统设计时应结合室内空调供暖系统管道的布置、空调送风口和回风口位置以及空调供暖系统的形式等进行布置。比如采用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时,新风系统可以考虑地板送风的形式。根据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规范》GB507362012第7.3.10条,新风宜直接送入室内不宜经过风机盘管后再送入室内,故新风系统的送风口布置时,避免与空调回风口距离过近,以免新风被空调回风口吸入;风机盘管侧送风时,室内新风口经常与风机盘管侧送风口贴在一起并排设置,两者距离很小,由于新风直接送入室内,风机盘管对新风量没有影响,故新风口直接送入室内时,对新风口与空 46调送风口的距离不做要求。4.1.3良好的气流组织是达到新风系统效果的关键,应对新风系统的气流组织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有组织的气流运动,保证人员活动区域的空气质量。新风宜直接送入卧室、起居室等人员主要活动区;根据风量平衡的要求,应将室内空气同时排出室外。如果送、排风口距离过近,新风还未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就会被排出室外。应避免送、排风口距离过近,送风口与排风口之间的气流不应短路。4.1.4新风系统设计送风量宜大于排风量,推荐排风量为送风量的80~90%,使室内形成微正压。厨房、卫生间等局部排风时,其室内会形成负压,在窗户密闭时,气流会从住宅其他房间流向厨房或卫生间,破坏新风系统的气流组织,影响新风系统的效果。因此,新风系统设计宜考虑住宅送风量和排风量平衡,宜对厨房、卫生间等局部排风系统进行就地自然补风或机械补风,避免从室内补风,尽量减少对新风系统的影响。4.1.5通风器噪音对室内环境影响很大,且住宅户内通常没有专门的设备用房,噪音很难消除,应重视设备噪音的问题。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2021对建筑设备的振动和噪声传播至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限值有强制性规定。规范要求是对室内、外噪声源在住宅卧室、起居室(厅)产生噪声的总体控制要求。对于分户式新风系统,应优先选用低噪声型通风器,并采取消声、隔振等措施以达到降噪的目的。4.1.6通风设备通常设置在厨房、卫生间等对噪音要求低的区域。新风应直接取自室外的新鲜空气,不应取自室内(如通过楼474.2新风量计算4.2.1新风系统的设计新风量既要满足最小新风量的要求,又要满足室内人员呼吸的生理需求。最小新风量及满足室内人员呼吸生理需求的新风量具体计算见本规程4.2.2条和4.2.3条。4.2.2室内污染物来源于室外和室内两部分。室外污染因为空气渗透、通风等引入室内,主要以粉尘和无机污染物为主;而导致室内污染物与大气污染不同的污染物则主要来源于室内,可分为室内装饰装修产生的污染、室内人员使用的有机物品散发的污染物、室内人员的行为、人员自身代谢产物等产生的污染物、以及霉菌等生物污染等。住宅建筑的室内装饰装修污染比重一般要高于人员污染部分,按人员新风量指标所确定的新风量仅能体现人员活动产生的污染,不能保证始终完全满足室内卫生要求。因此,综合考虑住宅室内装饰装修污染与人员污染的影响,以换气次数确定住宅新风系统的最小新风量。表4.2.2是根据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作出的规定。表4.2.2中人均居住面积的计算:对于新建住宅,明确设计人数时按设计室内人数计算,没有明确设计人数时,可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的规定计算;对于既有住宅,按实际居住人数计算。近零能耗及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新风量应按国家现行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及陕西省地方标准《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61/T1892021的要求确定。4.2.3居住建筑新风系统的新风量设计时,除满足最小新风量48要求外,还应校核最小新风量是否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22规定的室内C2浓度限值0.1%(日平均值)的要求。标准要求在人员不同活动状态下,应按照最小新风量计算室内CO2浓度,如表1所示(建筑室内净高按2.8m计)。可见,在人均居住面积小于10m2时,即使人在睡觉状态下,室内的CO2也会超过限值0.1%,说明最小新风量有可能不满足要求,还需按CO2浓度校核新风量是否满足要求。表1不同人员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可用的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四川省茶叶订购合同
- 2025家具销售(订货)合同
- 2025-2030中国工业元宇宙概念落地实践与制造业虚拟仿真需求分析报告
- 2025年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2030中国家政服务行业虚拟现实技术培训应用前景
- 2025年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过敏性休克应急预案试题及答案
- 古筝表演公开课课件
- 肾结石合并脓毒症护理查房记录
- 模具数据管理办法
- 北京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集团系统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025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重点知识点早背晚默
- 2025年保健按摩师技术资格认证考试题及答案
-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化工安全生产实务(初级)试卷与参考答案2025年
- 2021-2026年中国铠装电缆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糖尿病及防治课件
- 2025年高级育婴员(三级)《理论知识》试卷真题(后附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胖东来收银管理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