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2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件。
一课时。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齐背)
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
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初入庐山国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过庐山下过圆通诗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知识本事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述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教师就带你们一齐认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忙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景,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本事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本事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景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此刻教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教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抓住岭、峰的不一样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忙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忙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一样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貌,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题西林壁
横岭
峰侧
远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观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一课时。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
(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
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6、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8、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9、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0、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观察的角度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观效果察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1课时
多媒体教学课件
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团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
学生经过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新授课
1课时
1、知识与本事目标
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多媒体课件
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
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学生范读;
5、全班齐读古诗。
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
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3、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下看到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象。
明确: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
4、提问: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确: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我身在这庐山之中。
5、提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人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面目。明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述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教师放配乐朗诵全诗,学生总结自我的收获。
背诵诗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多媒体课件
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
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
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
1、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诗纠正读音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横看:从正面看
不识:看不清
真面目:全貌
缘:因为
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
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
启发讨论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
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全班讨论交流汇报
1、练习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
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侧——岭
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课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到在树杆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墙壁上有些什么东西?
学生说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条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3、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
学生回答。
4、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2、师:大家观察仔细,说得不错。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眼里的庐山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说出来。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思考:作者是站在一个地方来观察庐山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学生回答: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句的意思。
4、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
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
⑴庐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
⑵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师: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来呢?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
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
3、抄写古诗,提醒学生要书写正确、规范。然后试着默写课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目标:</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谁来背首古诗?
(二)出示:
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一)揭示所学内容
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
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句,正音
1、出示古诗
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3、自由读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
(2)男女生比读
(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
注意用上激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
(三)初步释疑
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基本常识。
(1)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
(2)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1)诗是苏轼49岁写的
(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
2、诗句是怎样写的?
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释字解词:
(1)横看——正面看
(2)岭(圆)——峰(尖险)
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回答: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
(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
(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
等词)
(3)齐读诗句
(一)明诗意
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
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
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
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
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
(二)明事理
1、提升庐山的真面:
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2、苏轼怎样才能见到庐山的真面?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
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这是()的庐山,只有()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作业: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1.复习《望庐山瀑布》,观赏庐山图片,引出本诗。
2.学生阅读阅读资料(一):课文学习。了解本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读诗题,解释题目的意思。
2.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小组交流,借助注释解释古诗的意思。
4.学生汇报。
三.质疑解疑,体会诗义。
学生质疑。例: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2.作者要怎么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
3.你从这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4.观察事物,如果只看一个方面,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阅读资料(二):明理篇(《盲人摸象的故事》《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一次考试》《一则寓言的启示》)
5.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深化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面地观察的道理。
6.讨论:如果你能去庐山,你还会从哪些别的角度去观察?
四.指导朗诵、背诵古诗。
1.推荐两种朗读方法:突出观察角度的词语和突出观察结果不同的词语的读法,学生练习。
2.配乐朗读。
3.背诵比赛。
五.拓展阅读,体会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精彩,学习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1.学生阅读阅读资料(三):佳作欣赏。
2.从观察和习作的角度谈谈阅读的收获。
六.小练笔:我爱观察。(多角度地观察一样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七.总结。
题西林壁
角度不同
观察多角度、全面
结果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师生自我介绍,进行记忆力大闯关。
1、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
2、出示描写景色的词语,让学生朗读并积累。
1、(课件出示庐山风光图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真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它不仅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时间游览了庐山,感受颇深,于是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读题、释题(课件出示墙壁诗)。
齐读题目,结合书下的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3、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苏轼。(课件出示简介)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古诗)要求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2遍,一遍读给自己听,一边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评价合作读。
3、生自由朗读并背诵,师指名背。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说说该怎样理解古诗的意思?(读诗句,看注释,查字典,先理解一个字的意思再理解词、句,最后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碰到不理解的可以查字典,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
学生4人一组自学,师巡回指导。
1、小组汇报在自学的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有何不同?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课件出示岭、峰对比图)
3、讨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词看出来。(课件出示高低远近对比图)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5、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会观察的方法。
师:一个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答案就在诗中,快快读吧。
6、朗读后两句,并引导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把后两句诗连起来说一说。谁还能反过来说一说。(学生练说,指名。)
7、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引导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小结: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是庐山的全貌。还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例如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过渡语:学了这首诗,让我们知道,庐山的美是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1、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优缺点全看)
2、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生评价)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学着古人吟诗的样子,来吟诵这首诗。
学生吟诗,指名吟诵。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的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这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1、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2、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四
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
题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
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
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
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
4、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
选项:1、一次仔细的观察2、多次仔细的观察
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怎样看?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题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师: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
生自由说。
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小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效果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客观、全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地看问题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五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补调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六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ppt课件
1课时
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朗读
2.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指导朗读
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削出——耸立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他在诗中写道: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指导朗读
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4.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5.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1.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听他诗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读准确。
3.评价,齐读。
4.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儿色再度。
5.齐读。
6.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示范,学生评价怎样读才是读出味道来了。
7.学生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8.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看听出了什么味道来。
9.齐读。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侧远近高低
(2)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横着看了看,侧着看了看,远处看了看,近处看了看,高处看了看,低处看了看呢?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结合开始读的古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这个道理?
站在看到的是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庐山绝顶,看到的是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谁还能用事实说明这个道理?
这一句是概括的写,还有一句具体的写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样。
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几句,区区14字,既有概括地写,又有具体地写。这样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请你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结合前面几个大诗人的描写,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了庐山,你站在庐山的某一个角度,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图片欣赏(老师也到庐山去过,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3.有一个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车时无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厂望去,忽然发觉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楼房在绿绿的大树的衬托下,加上夕阳的映衬显得十分壮观。他就想,我来到这二年有余,一直没有这样远望过,更没有如此欣赏过。也就从来没有觉得电厂这么壮观、漂亮过。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了一句诗,这句诗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这个庐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譬如说: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举个例子说一说。
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4.齐读古诗。
(1)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写庐山的几句诗,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诗的最后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背诵《题西林壁》
2.抄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侧远近高低
角度(不同)景观(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七
1.理解三个新词。
2.在情感上阅读和背诵xilinwall的古诗。
3.了解古诗的意义,了解诗人的心情,与人交流阅读的感受。
4.了解观察的不同地点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场景。
1.借助以前所学的读诗方法,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诗人的心情。
2.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掌握节奏和挫折。
理解诗人的“当一个地方的球迷,看着观众”的思想,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收集有关学生的信息。
一.激情介绍
老师: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学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歌颂祖国的伟大国土。你积累了什么样的古诗?
老师:北宋著名诗人写的《西林墙》一诗,在观赏后仍在歌颂着人们。今天我们要在黑板上学习这首古诗。
2.第一次认识
老师:请你们自己来读古诗,把那些不知名的诗画出来。,
名字已读。标准发音
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3.理解和理解
老师:这首古诗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吗?在这一天,我们将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步骤吗?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
(一)解诗题,认识作者
说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意思?
谈对“气”的理解
(二)掌握文字,使诗歌清晰
读古代诗歌的名字。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老师:谁来告诉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老师:只有一个。你怎么能在眼睛里看到这么多的形状?
老师:你真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好孩子。是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东西。如果你现在就去面对...
填空:对,错?
老师:作者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仔细观察它的特点。它的侧面看起来像一个山脊,远处是一座山峰。
不知道“真”(“复读”)的真相:“一”不认识quanjing(他)的真面目
只在这座山:只因为我站在中间。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读书,多理解诗歌
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描述它?
老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生动地观察了这一奇异的场景。他对鲁山表示钦佩。你能用优美的语调说出你对自己的感觉吗?
生:以各种方式朗诵古诗,带来背景音乐。
老师:刚才,同学们很亲切地读了xilinwall的书名。但有一个地方很难理解:为什么我说“我不知道真实的脸”?他不是说他是个“山峰”吗?
老师: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事实是什么?
老师:总而言之,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复杂的事物,就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确理解。
也就是说,人们常说“球迷在观众中,旁观者很清楚”(黑板)。因此,如果我们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四.升华和膨胀
1、看成语故事片《瞎子摸大象》。
2.在观看之后谈论感觉。
3.举生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真理。
5.想象一个诗人,以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八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侧
远近各不同客观全面
高低
不识只缘认识事物
(果)(因)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九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高老师就带来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你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写哪儿吗?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读《游山西村》
正音
浑豚重
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
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配乐课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英语名词变复数知识总结练习
- 影视广告设计的叙事技巧研究试题及答案
- 社会媒体对设计传播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助理广告师考试案例分享与分析试题及答案
- 梨园医院笔试题目及答案
- 如何在广告设计中实施反馈循环机制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检验员考试考生分享经验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商业美术设计师创意设计考题及答案
- 2024年设计师考试创作思路指导试题及答案
- 国画审美测试题及答案
- 第二章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现状
- 静脉炎的护理 课件
- DB3303T078-20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特种作业合同协议
- 社工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云南专升本招生计划
- 汽车营销专业毕业论文
- 2025年中国VOC治理市场深度评估研究报告
- 2025年宽带网络拓展合作协议书
- 教学主管竞聘培训机构
- 【9语期末】黄山市歙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