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程(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1页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程(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2页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程(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3页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程(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4页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程(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XXXX—201X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Codefor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sofXi’anurbanrailtransit

(征求意见稿)

前言

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对《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编制

的立项批复”(陕建标函[2015]41号)的要求,由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北综合勘

察设计研究院主编,并会同省内外有关勘察、设计、高校和建设等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家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制定本规范。

西安地铁勘察自2006年3月开始以来已整整10年,累计完成勘探进尺约60余万米,

范围东至临潼、西伸咸阳、北至渭河北岸、南到韦曲,遍及西安市东西南北中,完成各类专

项研究10多项,建立了一整套岩土工程勘察的管理办法,编辑出版了《西安地铁勘察技术

与管理》一书,确保了地铁工程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到了业内和单位的一致好评。由于

西安地区地形地貌的复杂性,西安地裂缝、大厚度湿陷性黄土以及饱和软黄土等的分布,各

种历史文物随处可及,对勘察工作提出了一些特殊的、更高的要求。对前期工作的梳理、总

结、提升,用于指导西安地铁后期勘察工作就尤为重要。

目前西安市地铁一、二、三号线已建成运营。随着大西安战略规划、城市总规的修编

调整,今年以来,西安市与西咸新区、咸阳市一起对大西安范围内的轨道交通线网做了进一

步研究,形成了大西安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目前,最新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经基

本编制完成,调整后的线网规划总规模18条线,总长约826公里。

因此有必要编制一本突出地方和专业特色的勘察规程。为了反映和总结西安市轨道交

通岩土工程勘察及其他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水平、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编制组以多种形式

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征求了勘察、设计、施工、科研、教学、建设及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

讨论、修改,并与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等有关标准

协调、衔接,完成了本规范的编制。

本规范分为11章、10个附录和条文说明,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

规定;4.勘察作业安全;5.区域地质环境;6.各勘察阶段的目的、任务及要求;7、地下水;

8.不良地质作用;9.特殊性岩土;10.勘察;11.现场检验与确认;附录A—J和条文说明。

本规范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和西安市地下

铁道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不断

积累资料,并将意见和建议寄至: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习武园九号,《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岩

土工程勘察规范》编制组;邮编710003,以供再次修编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长安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和陕西省西安市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服务于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

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风险,加强环境及文物保护,根据西安市市域岩

土工程特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西安市域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也可适用于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制

式的西安市周边县市城际铁路工程勘察。

1.0.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1.0.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应搜集已有的勘察、设计、施工与工程周边环境等资料,按工

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精心勘察,正确反映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提供资料

完整、数据可靠、评价正确、建议合理的勘察报告。

1.0.5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规范和标

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城市轨道交通urbanrailtransit或masstransit

在不同型式轨道上运行的大、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当代城市中地铁、轻轨、单轨、自动导

向、磁浮等轨道交通的总称。

2.1.2工程周边环境engineeringenvironment

工程周边环境是指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周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市政基

础设施、地表水体等。主要包括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铁路、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高速公路、

市政道路、桥梁、高架线缆等。

2.1.3风险risk

事故或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频率)及其损失的组合表示。

2.1.4工程周边环境风险riskofengineeringenvironment

工程周边环境风险指由于工程建设穿越或临近周边环境,导致工程或工程周边环境发生事故或不利

事件的可能性及损失的组合表示。

2.1.5围岩surroundingrock

指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岩土。

2.1.6基床系数coefficientofsubgradereaction

基床系数是地基土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单位变位时所需的压力,也称弹性抗力系数或地基反力系数。

有水平基床系数和垂直基床系数之分。

2.1.7热物理指标thermophysicalindex

岩土热物理指标主要包括导热系数、导温系数和比热容。

2.1.8明挖法cutandcover

由地面开挖的基坑中修筑轨道交通工程的方法。

2.1.9矿山法miningmethod

暗挖法的一种,指采用钻眼爆破的方法或新奥法修建轨道交通工程的方法。

2.1.10盾构法shieldmethod

用盾构修筑轨道交通工程的暗挖施工方法,盾构是一种钢制壳体内配有开挖和拼装衬砌管片等的

设备,在钢壳体的保护下进行开挖、推进、衬砌和注浆等作业。盾构又根据开挖的方法和断面形状的不

同,分为多种类型。

2.1.11沉管法immersedtubemethod

是一种预制管段沉放法的简称,是一种修筑水底隧道的方法。

2.1.12抗浮设防水位groundwaterlevelforpreventionofup-floating

抗浮设计计算所需要的、保证抗浮设防安全和经济合理的场地地下水设计水位。

2.1.13车辆段depot

具有配属车辆,以及承担车辆的运用管理、整备保养、检查工作和承担较高级别车辆检修任务的基

地。

2.1.14不良地质作用adversegeologicactions

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

2.1.15饱和软黄土saturatedsoftloess

西安城区湿陷性黄土湿陷程度强烈地段,受地表水体或地下水位上升的影响,饱和度大于90%,

孔隙比大于1.0,天然含水量接近或大于液限,双桥静力触探锥尖阻力小于0.5MPa,中偏高压缩性或高

压缩性的黄土。

2

2.1.16恒温层constanttemperaturelayer

受气温、降水、风力、等气候因素影响深度下温度相对恒定的地层。

2.2符号

a——压缩系数

b——基础底面宽度

c——黏聚力

Cc——压缩指数

Cs——回弹指数

d——土粒粒径

d10——有效粒径

d50——中值粒径

Dr——相对密实度

E——弹性模量

Ec——回弹模量

Ed——动弹性模量

Eo——变形模量

Es——压缩模量

Em——旁压模量

e——孔隙比

f0——地基承载力基本值

fk——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fr——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G——地基剪切模量;土的比重

Gd——动剪切模量

H——高度

IL——土的液性指数

IP——土的塑性指数

Ko——静止土压力系数

Ka——主动土压力系数

Kp——被动土压力系数

k——土的渗透系数K

K30——基床系数

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10——轻型动力触探锤击数

N63.5——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

OCR——超固结比

P——总压力

Pc——先期固结压力

pf——旁压试验临塑压力

pL——旁压试验极限压力

Q——出水量

3

qc——静力触探锥尖阻力

qpk——单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sik——单桩第i层土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u——无侧限抗压强度

s——沉降量

Sr——土的饱和度

St——土的灵敏度

V——地下水流速

Vp——地层压缩波波速

Vs——地层剪切波波速

ω——土的天然含水量

ωL——液限

ωp——塑限

γ——土的重力密度(重度)

γd——土的干重度

ν———泊松比

ρ———土的密度

φ———内摩擦角

+

CEC(NH4)—阳离子交换量

M—蒙脱石含量

St—灵敏度

Sc—地基分级变形量

δef—自由膨胀率

δs—湿陷系数

δzs—自重湿陷系数

Δs—湿陷量

Δzs—自重湿陷量

4

3基本规定

3.0.1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工程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拟建工程的结

构类型、特点、规模和场地地质条件,制定勘察纲要。

3.0.2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可分为前期研究勘察(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

细勘察。遇异常情况或为解决设计、施工中特殊岩土工程问题及专题服务可进行施工勘察或专项勘察。

3.0.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应进行工程周边环境专项调查工作,提出工程周边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

3.0.4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应进行程序化管理,执行程序审批制度。

3.0.5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应注意文物保护,必要时进行专项勘察。

3.0.6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应在充分搜集当地已有勘察设计资料、工程周边环境资料和建设

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线路敷设方式以及各类工程的建筑类型、结构形式、施工方法,采用合理的

勘探手段和工作量,针对工程结构、施工和环境安全进行岩土工程评价,提供岩土与地下水条件及设计

施工所需的技术参数,提出岩土治理、环境保护以及工程监测建议。

3.0.7工程重要性等级可根据工程的规模、建筑类型和特点以及因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

正常使用的后果,按照表3.0.7划分:

表3.0.7工程重要性等级

工程重要性工程破坏的

工程及建筑类型

等级后果

车站主体、通道及出入口、地下区间、高架桥区间、大中桥梁、地下停车场、控制中

一级很严重

心、主变电站

路基、涵洞、小桥、车辆段及综合基地内的各类房屋建筑、区间联络通道、风井、风

二级严重

道、施工竖井、盾构始发井、盾构接收井、水泵房

三级不严重次要建筑物、地面停车场

3.0.8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拟建建(构)筑物应根据重要性、高度、体型、

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小和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等,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并应符

合表3.0.8的规定。

表3.0.8建(构)筑物类别

建(构)筑物类别工程及建筑类型

车站主体及出入口、地下区间、高架桥区间、大中桥梁、地下停车场、控制中心、主变

甲类

电站、综合基地内的房屋建筑(高度大于60m和14层及14层以上体型复杂的建筑)

通道、风井、风道、施工竖井、盾构始发井、盾构接收井、联络通道、水泵房、综合基

乙类

地内的房屋建筑(高度为24m~60m)

丙类路基、涵洞、小桥、车辆段及甲类、乙类、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和构筑物

单层且总高度不大于5m,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小的辅助建筑,次要建筑物,地面停车

丁类

5

3.0.9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可根据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划分: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场地(复杂场地):

1)地形地貌复杂;

2)建筑抗震危险地段;

3)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

4)特殊性岩土需要专门处理;

5)地基、围岩和边坡的岩土性质很差;

6)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很大需要进行专门研究和治理。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

1)地形地貌较复杂;

2)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3)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

4)特殊性岩土不需要专门处理;

5)地基、围岩或边坡的岩土性质一般;

6)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小。

3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场地(简单场地):

1)地形地貌简单;

2)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度或对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3)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

4)地基、围岩或边坡的岩土性质较好;

5)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注:1从一级开始,向二级、三级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

2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确定。

3.0.10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可根据工程与周边环境的位置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工程环境的重要程

度及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

一级环境风险: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相互影响很大,破坏后果很严重。

二级环境风险: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相互影响大,破坏后果严重。

三级环境风险: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相互影响较大,破坏后果较严重。

四级环境风险: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相互影响小,破坏后果轻微。

3.0.11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可按下列条件划分:

甲级:在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

的勘察项目;

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

丙级: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且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为四级的勘察项目。

3.0.12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工程和地面建筑工程的场地土类型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地基土液化判

别应分别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0909、《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的有关规定。

3.0.13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岩土的分类见附录A。

3.0.14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围岩分级按附录B划分。

3.0.15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岩土施工工程分级按附录C划分。

6

4勘探作业安全

4.0.1勘察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勘察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

工作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应具备相应的勘察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并应经安全

生产培训考核合格。

4.0.2勘察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

预案,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生产隐患。从业人员每两年应进行不少于一次的自救互救

技能训练。

4.0.3勘察单位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应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同时应与部门、项目、岗位

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4.0.4勘察单位应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安全生产操作技能培训,未经培训考核合格的

作业人员,严禁上岗作业。

4.0.5勘察单位应对勘察作业过程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并应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生产

防护措施。

4.0.6勘察单位应如实告知作业人员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源、安全生产防护措施和安全生

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作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操作规程。

4.0.7作业人员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作业现场应设置安全生产防护设施。

4.0.8进入勘探作业区,作业人员应穿戴工作服、工作鞋和安全帽等安全生产和劳动防护用品。高处

作业应系安全带。未按规定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勘察作业人员,严禁上岗作业。

4.0.9在铁路、公路和城市道路作业时,应制定安全生产方案,并应在作业区四周设立安全标志。作

业人员应穿戴反光工作服等安全生产防护用品,并应有专人指挥作业和协助维持交通秩序。

4.0.10勘探作业施工前,应搜集勘察作业场地与勘探安全生产有关的各类地下管线资料,并应搜集与

勘探安全生产有关的气象和水文等资料。

4.0.11在城区内进行勘探作业时,应采用物探、槽探或洛阳铲探明作业区各类地下管线、防空洞等的

分布。

4.0.12勘探作业时,应对各类管线、设施、周边建筑物和构筑物采取安全生产防护措施,并应设置醒

目的安全标志。

4.0.13泥浆池周边应设置安全标志,当泥浆池深度大于0.8m时周边应设置防护栏。

4.0.14遇强风、暴雨、雷电、冰雹、浓雾、沙尘暴、暴雪等气象灾害时,应停止现场勘察作业,并应

做好勘探设备和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防护工作。

4.0.15水域勘察作业前,应进行现场踏勘,并应搜集与水域勘察安全生产有关的资料,并做好施工预

案。

7

5区域地质环境

5.1地形地貌

5.1.1西安市地势整体南高北低,按照成因类型将地貌单元划分为三个大类:构造、剥蚀地貌,侵蚀、

堆积地貌,风积、残积地貌(附录D,图D.0.1)。

5.1.2地貌根据成因及形态的分类划分为15个地貌单元(附录D,表D.0.1,表D.0.2)。在进行工程

地质勘察和岩土工程程评价时,应对建设场地的地貌单元作相应的描述,并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

5.2区域地层

5.2.1西安市岩石地层在骊山及秦岭出露有前第三系地层及火成岩体,其主要分布特点:

1古老基岩:新有太古界(Ar)太华群的混合片麻岩、元古界(Pt)长城系铁铜沟组的白云母石英

1

岩、中寒武系(∈2)的碳酸盐和下古生界斜峪关群(Pz1)的灰岩、片岩以及印支期二长花岗岩(ηγ5)

22

和燕山期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ηγ5,γ5)等,分布于秦岭及骊山。

2老第三系(E):有红河组和白鹿塬组。前者分布在临潼、蓝田地区的冷水沟和支家沟上游的常

家村、红河上游的吉家湾一代,系一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细砂岩互层,底部有砾岩超复于太古界

太华群及中生代的花岗岩上;后者分布在蓝田地区的灞河两侧、支家沟以东的拾旗寨、麻坡、沙河沟等

大的沟谷中,灞河左岸仅毛西村附近有出露,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砂岩和紫红色泥岩,与上覆中更新统成

不整合接触。

3新第三系(N):包括中更新统的冷水沟组、寇家村组和上更新统的灞河组、蓝田组。冷水沟组

系一套紫红色泥岩及砂岩互层;寇家村组沿灞河两岸分布,上部岩性为淡棕红色的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

下部岩性为砂岩、砂砾岩互层与桔黄色砂质泥岩;灞河组在泄湖镇以南的灞河左岸出露较好,岩性为桔

黄色砾岩、砂岩和棕黄色砂质泥岩、棕红色泥岩互层;蓝田组分布在灞河两岸,岩性主要为深红色泥岩、

棕红色、灰白色砂砾岩。在冲洪积平原的地下深部,仍有第三系湖相沉积,厚度达数千米。

5.2.2西安市第四纪地层划分,应根据其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划分:

1山区第四系

山区第四系可按附录D表D.0.1和表D.0.2划分为坡积、洪积两类。当工程建设场地涉及山区第四

系时,尚应根据地层所处的地貌部位和岩性特征进行分层并确定其成因类型。

2黄土台塬第四系

黄土台塬第四系分为少陵塬和白鹿塬,其分布见附录D表D.0.1,时代为上更新统(Q3)、中更新统

8

(Q2)、下更新统(Q1),沉积成因为风积、残积两类,见附录D表D.0.2。

3渭河及其支流冲洪积平原区第四系

渭河及其支流冲洪积平原区第四系可按附录D表D.0.2划分为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中更新

统(Q2)时代地层,并按沉积类型进一步划分地层单元,即黄土梁洼及河流漫滩、阶地等。

5.3工程地质分层

5.3.1工程地质层的定名,应根据本规范的规定、野外编录、原位测试及室内岩土试验成果综合确定。

5.3.2工程地质层的划分及其层序编号,应根据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层的时代成因以及本规范平

原区第四纪地层层序表确定,其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土层的地质时代确定“层组”的划分及代号;将第四纪地层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层,即:①

mlalpldleolelalpleolelaleolel

(Q4)、②(Q4、Q4、Q4)、③(Q3、Q3、Q3、Q3)、④(Q2、Q2、Q2)和⑤(Q1、Q1)。

2全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地层,即②、③、④、⑤四个层组,对每个层组按岩

性及其物理力学指标进一步分亚层、次层,其顺序号以“-X”表示,序号的多少可按地区或工程场地确

定,以层作为地基土层的基本单元。

3人工填土以①层表示;可根据物质组成和堆填方式进行划分亚层。

4工程地质层划分可参考附录D表D.0.2。

5.3.3丘陵、山区第四系下伏基岩层,应按风化程度划分工程地质层,即:6-1全风化,6-2强风化,

6-3中风化,6-4微风化及6-5未风化。基岩的不同岩性可用大于6数字表示,并直接定名。

9

6各勘察阶段的目的、任务及要求

6.1可行性研究勘察

6.1.1一般规定

1可行性研究勘察应针对轨道交通工程线路方案开展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研究线路场地的地质条

件,为线路方案比选提供地质依据。

2可行性研究勘察应重点研究线路方案不良地质作用、黄土层的地质时代、成因、厚度、地下水位

及分布特点。

3可行性研究勘察应搜集已有地质资料和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的基础上,并开展必要的勘探与取

样、原位测试、物探、室内试验工作。

6.1.2目的与任务

1可行性研究勘察应调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周边环境条件,研究控制

线路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重要的工程周边环境,为线位、站位、线路敷设形式、施工方法等的方

案的设计与比选、技术经济论证、工程周边环境保护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地质资料。

2可行性研究勘察应进行下列工作:

1)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震等资料、以及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

件、工程周边环境条件和相关工程建设经验。

2)调查了解线路沿线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划分工程地质单元,进行工程地

质分区,评价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

3)对控制线路方案的工程周边环境及文物,分析其与线路方案的相互影响,提出规避、保护的初步

建议。

4)对控制线路方案的不良地质作用、湿陷性黄土、人工填土等特殊岩土及饱和软黄土,了解其类型、

成因、范围及发展趋势,分析其对线路方案的危害,提出规避、防治的初步建议。

5)研究场地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周边环境等条件,分析路基、高架、地下等

工程方案及施工方法的可行性,提出线路比选方案的建议。

6)沿线或线路附近有地裂缝通过时,应进行沿线地裂缝专项勘察。

7)对地下线路应进行沿线抗浮设防水位的专项研究。

6.1.3勘察要求

1在可行性研究勘察的资料搜集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所在地的气象、水文以及与工程有关的水利、防洪设施的资料。

10

2)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及液化等资料。

3)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特殊岩土、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等资料。

4)沿线古城址及河、湖、沟、坑的历史变迁及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变化等资料。

5)影响线路方案确定的建(构)筑物、桥涵、隧道、既有轨道交通设施的等工程周边环境的设计与

施工资料。

2可行性研究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勘探点间距不宜大于1000m,每个车站应有勘探点。

2)勘探点应满足工程地质分区的要求;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应有勘探点,在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加密

勘探点。

3)当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比选线路时,各比选线路均应布置勘探点。

4)控制线路方案的江、河、湖等地表水体及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地段应布置勘探点。

5)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和线路方案设计、工法选择等需要。

6)地裂缝专项勘察满足本规程第8.2节要求。

3可行性研究勘察的取样、原位测试、物探、室内试验的项目和数量,应根据线路方案、沿线工

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6.2初步勘察

6.2.1一般规定

1初步勘察工作应在可行性研究勘察的基础上,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敷设形式、各类工程

的结构形式、施工方法等开展工作,为初步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2初步勘察应对控制线路平面、埋深及施工方法的关键工程或区段进行重点勘察,并结合工程周

边环境提出岩土工程防治和风险控制的初步建议。

3初步勘察工作应根据沿线区域地质和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周边环境等条件,采用工

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勘探与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

6.2.2目的与任务

1初步勘察应初步查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车站、车辆基地和相关附属设施的工程地质和水

文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地基基础形式和施工方法的适宜性,预测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提供初步设

计所需的岩土参数,提出复杂或特殊地段岩土治理的初步建议。

11

2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工作:

1)搜集带地形图的拟建线路平面布置图、线路纵断面图、施工方法等有关设计文件及可行性研究勘

察报告、沿线地下设施分布图。

2)初步查明沿线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及分布、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进行工程地质

分区。

3)初步查明黄土层、人工填土等特殊岩土的类型、地质时代、成因、规模、分布、工程性质,分析

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

4)初步查明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性类型、地基的湿陷等级、湿陷下限深度、平面分布及饱和软黄

土的成因和分布范围。

5)查明沿线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规模,预测其发展趋势,分析其对工程的危害

程度。

6)查明地裂缝与线路的位置关系、产状、活动性,分析其对工程的危害。

7)初步查明沿线地表水的规模、水位、水质,流量、河湖淤积物的分布及防渗措施,分析地表水与

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地下水升降对工程的危害。

8)初步查明地下水水位,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历年最高水位,地下水动态和变化

规律。

9)初步评价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及饱和软黄土动孔压特性。

10)评价场地稳定性和工程适宜性。

11)初步评价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2)对可能采取的地基基础类型、地下工程开挖与支护方案、地下水控制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

13)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调查场地土的最大冻结深度、标准冻结深度。

14)对环境风险等级较高的工程周边环境,分析可能出现的工程问题,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

15)对线路穿越文物段必要时宜开展专项勘察工作。

6.2.3地下工程

1地下车站与区间工程初步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2.1和6.2.2条的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

求:

1)初步确定地下车站、区间隧道的围岩分级和岩土施工工程分级。隧道浅埋区段应分析评价其稳定

性。断裂、地裂缝及地表水体发育区段,应分析评价其产生突水、突泥及塌方冒顶的可能性。”

2)根据车站、区间隧道的结构形式及埋置深度,结合岩土工程条件,提供初步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

提出地基基础方案的初步建议。

12

3)每个水文地质单元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提供水文地质参数,必要时设置地下水位

长期观测孔。

4)初步查明地下有害气体、污染土层的分布、成分,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

5)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厚度≥20米)宜采用现场浸水试验进一步确定场地的湿陷性及湿陷

特征。

6)针对车站、区间隧道的施工方法,结合岩土工程条件,分析基坑支护、围岩支护、盾构设备选型、

岩土加固与开挖、地下水控制等可能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处理措施的初步建议。

2地下车站的勘探点宜按结构轮廓线布置,每个车站勘探点数量不宜少于6个,且勘探点间距不

宜大于100m。

3地下区间的勘探点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设计方案布置,并符合下列要求:

1)勘探点应沿区间线路布置,勘探点间距宜为100~200m,在地貌、地质单元交接部位、地层变化

较大地段以及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发育地段应加密勘探点。

2)施工工法比选地段、大断面、异型断面处应布置勘探点,必要时加密勘探点。

3)湿陷性评价中应布置一定数量的探井,其数量为工点取土勘探点总数1/3~1/2,且不小于3个。

4每个地下车站或区间取样、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2/3。

5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及设计方案综合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性勘探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应小于30m;一般性勘探孔进入结构底面以下不应少于20m。

2)勘探点的深度,应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3)如遇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时勘探深度宜适当加深。

6.2.4高架工程

1高架车站与区间初步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第6.2.1和6.2.2条的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重点查明对高架方案有控制性影响的不良地质体的分布范围,指出工程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2)采用天然地基时,初步评价墩台基础地基稳定性和承载力,提供地基变形、基底抗倾覆和坡体抗

滑移稳定性验算所需的岩土参数。

3)采用桩基时,初步查明桩基持力层的分布、厚度变化规律,提出桩型及成桩工艺的初步建议,提

供桩侧土层摩阻力、桩端土层端阻力初步建议值,并评价桩基施工对工程周边环境的影响。

4)对跨河桥,还应初步查明河流水文条件,调查河流冲刷深度,提供冲刷计算所需的颗粒级配等参

数。

2勘探点间距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设计方案确定,宜为80~150m;高架车站勘探点数量不宜少

于3个;取样、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2/3。

13

3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墩台基础或桩基沉降计算和软弱下卧层验算的要求,一般性勘探孔应满

足查明墩台基础或桩基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土层分布的要求。

2)墩台基础置于无地表水地段时,应穿过最大冻结深度达持力层以下;墩台基础置于地表水水下时,

应穿过水流最大冲刷深度达持力层以下。

6.2.5路基、涵洞工程

1路基工程初步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第6.2.1和6.2.2条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初步查明各岩土层的岩性、分布情况及物理力学性质,重点查明对路基工程有控制性影响的不稳

定岩土体、软弱土层等不良地质体的分布范围。

2)初步评价路基基底的稳定性,划分岩土施工工程等级,指出路基设计应注意的事项并提出相关建

议。

3)初步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提出地下水控制措施建议。

4)对高路堤应初步查明软弱土层的分布范围和物理力学性质,提出天然地基的填土允许高度或地基

处理意见,对路堤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必要时进行取土场勘察。

5)高路堤(填方)工程初步查明填方对湿陷场地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的影响。

6)对深路堑,应初步查明边坡的地层结构、岩土体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调查沿线天然斜坡、人

工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斜(边)坡稳定性,提出边坡治理措施的建议。

7)对支挡结构,应初步评价地基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提出地基基础形式及地基处理措施的建议。对

路堑挡土墙,还应提供墙后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涵洞工程初步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第6.2.1和6.2.2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初步查明涵洞场地地貌、地层分布和岩性、地质构造、天然沟床稳定状态、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

性岩土。

2)初步查明涵洞地基的水文地质条件,必要时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提供水文地质参数。

3)初步评价涵洞地基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提供涵洞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3路基、涵洞工程勘探点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个地貌、地质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地质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勘

探点。

2)路基的勘探点间距宜为100m~150m,支挡结构、涵洞应有勘探点控制。

3)高路堤、深路堑应布置横断面。

4取样、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不应少于路基、涵洞工程勘探点总数的2/3。

5路基、涵洞工程的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稳定性评价、变形计算、软弱下卧层验算的要求;

14

一般性勘探孔宜进入基底以下5m~10m。勘探点深度穿透湿陷土层的厚度。

6.2.6地面车站、车辆基地

1车辆基地的路基工程初步勘察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第6.2.1和6.2.2条节的规定。

2地面车站、车辆基地的建(构)筑物初步勘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的有关规定。

6.3详细勘察

6.3.1一般规定

1详细勘察应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各类工程的建筑类型、结构形式、埋置深度

和施工方法等开展工作,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

2详细勘察工作应根据各类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周边环境等条件,采用勘探与取

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辅以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程物探的综合勘察方法。

6.3.2目的与任务

详细勘察应查明各类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黄土层的湿陷特征,分析评价地基、围

岩及边坡稳定性,预测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地基基础、围岩加固与支护、边坡治理、周边环

境保护方案建议,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6.3.3详细勘察工作前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拟建工程的平面图、纵断面图、荷载、结构类型与特

点、施工方法、基础形式及埋深、地下工程埋置深度及上覆土层的厚度、变形控制要求等资料。

6.3.4详细勘察应进行下列工作:

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特征、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治理方案的建议。

2查明场地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年代、成因、分布范围、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

均匀性和承载能力,提出天然地基、地基处理或桩基等地基基础方案的建议,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构)

筑物、路基等,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3查明湿陷性黄土、饱和软黄土的工程特性,提出其对工程的危害及处理措施建议。

4查明场地内各土层的动力学特性及饱和软黄土的动孔压增长软化特性,提出其对工程的危害及

处理措施建议

5分析地下工程围岩的稳定性,对围岩进行分级和岩土施工工程分级,提出对地下工程有不利影

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的建议,提供基坑支护、隧道初期支护和衬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6分析边坡的稳定性,提供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提出边坡治理的工程措施建议。

7查明对工程有影响的地表水体的分布、水位、水深、水质、防渗措施、淤积物分布及地表水与

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等,分析地表水体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

15

8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场地的地下水类型、勘察时水位、水质、岩土渗透系数、地下水

位变化幅度等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提出地下水控制措施的建议。

9判定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0分析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的相互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

11应确定场地类别,对可液化地层应进行液化判别,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12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应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6.3.5地下工程

1地下车站主体、出入口、风井、通道,地下区间、联络通道等地下工程的详细勘察,除应符合

本规范第6.3.4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节规定。

地下工程的施工工法包含:明挖法、矿山法、盾构法等其他工法

2地下工程详细勘察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查明各岩土层的分布,提供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供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

层的基床系数、静止侧压力系数、热物理指标和电阻率等岩土参数。

2)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和地质构造,以及对工程施工不利的地表水体、饱和砂层、

卵石层、漂石层等的分布与特征,分析其对工程的危害和影响,提出工程防治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的平面分布、湿陷土层的底界;自重湿陷系数、湿陷系数及湿

陷起始压力随深度变化的曲线。湿陷评价应以探井和现场浸水试验结果为主。

4)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按照本规范附录B、附录C进行围岩分级、岩土施工工程分级。

分析隧道开挖、围岩加固及初期支护等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建议,提供隧道开挖方

式选择、围岩加固、初期支护和衬砌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

5)对基坑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基坑支护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建议,提

供基坑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

6)分析地下水对工程施工的影响,预测基坑和隧道突水、涌砂、流土、管涌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

需进行地下水控制时,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提出地下水控制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

7)分析地下水对工程结构的作用,对需采取抗浮措施的地下工程,提出抗浮设计水位的建议,提供

抗拔桩或抗浮锚杆设计所需的各岩土层的侧摩阻力或锚固力等计算参数。

8)分析评价工程降水、岩土开挖对工程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周边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

9)对出入口与通道、风井与风道、施工竖井与施工通道、联络通道等附属工程及隧道断面尺寸变化

较大区段,应根据工程特点、场地地质条件和工程周边环境条件进行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10)对地基承载力、地基处理和围岩加固效果等的工程检测提出建议,对工程结构、工程周边环境、

岩土体的变形及地下水位变化等的工程监测提出建议。

16

3勘探点间距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地下工程类别及地下工程的埋深、断面尺寸等特点可按表

的规定综合确定。

表6.3.5勘探点间距(m)

场地复杂程度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场地简单场地

地下车站勘探点间距10~2020~4040~50

地下区间勘探点间距10~3030~5050~60

4勘探点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站主体勘探点宜沿结构轮廓线布置,结构角点以及出入口与通道、风井与风道、施工竖井与施

工通道等附属工程部位应有勘探点控制。

2)每个车站不应少于2条纵剖面和3条有代表性的横剖面。

3)车站采用承重桩时,勘探点的平面布置宜结合承重桩的位置布设。

4)区间勘探点宜在隧道结构外侧3m~5m的位置交叉布置。

5)在区间隧道洞口、陡坡段、大断面、异型断面、工法变换等部位以及联络通道、渡线、施工竖井

等应有勘探点控制,并布设剖面。

6)明挖法勘察宜在开挖边界按照开挖深度的1倍~2倍的范围内布置勘探点,当开挖边界外无法布

置勘探点时,可通过搜集、调查取得相应的资料。

5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地基、隧道围岩、基坑边坡稳定性分析、变形计算以及地下水控制的

要求。

2)对车站工程,控制性勘探孔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应小于25m,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进入结构底

板以下不应小于15m,勘探点应穿透湿陷土层的厚度。

3)对区间工程,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应小于3倍隧道直径(宽度)或进入结

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不应小于5m,一般性勘探孔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应小于2倍隧道

直径(宽度)勘探点应穿透湿陷土层的厚度。

4)当采用承重桩、抗拔桩或抗浮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其设计的要求。

5)当预定深度范围内存在软弱土层时,勘探孔应适当加深。

6地下工程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采取岩土试样及原位测试勘探孔的

数量:车站工程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2,区间工程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2/3。

7采取岩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满足岩土工程评价的要求。每个车站或区间工程每一主要土层

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10件(组),且每一地质单元的每一主要土层不应少于6件(组)。

8原位测试应根据需要和地区经验选取适合的测试手段,并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规定;每个车

17

站或区间工程的波速测试孔不宜少于3个,电阻率测试孔不宜少于2个。

9室内试验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规定,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剪强度室内试验方法应根据施工方法、施工条件、设计要求等确定。

2)静止侧压力系数和热物理指标试验数据每一主要土层不宜少于3组。

3)宜在基底以下压缩层范围内采取岩土试样进行回弹再压缩试验,每层试验数据不宜少于3组。

4)隧道范围内的碎石土和砂土应测定颗粒级配,粉土应测定黏粒含量。

5)应采取地表水、地下水水试样或地下结构范围内的岩土试样进行腐蚀性试验,地表水每处不应

少于1组,地下水或岩土试样每层不应少于2组。

10基床系数在有经验地区可通过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结合本规范附录I的经验值及《西安地区基

床系数k30经验值》确定。

11岩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宜通过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结合当地的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12当地下水对车站和区间工程有影响时应布置长期水文观测孔,对需要进行地下水控制的车站和

区间工程宜进行水文地质试验。

6.3.6高架工程

1高架工程详细勘察包括高架车站、高架区间及其附属工程的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第6.2.1

和6.2.2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节要求。

2高架工程详细勘察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查明场地各岩土层类型、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确定墩台基础与桩基的持力层,提供各岩

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析桩基承载性状,结合当地经验提供桩基承载力计算和变形计算参数。

2)查明土洞、人工洞穴、可液化土层等的分布与特征,分析其对墩台基础和桩基的危害程度,评价

墩台地基和桩基的稳定性,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3)查明湿陷性黄土、饱和软黄土等特殊岩土的分布、特征和工程特性,评价对墩台地基和桩基的影

响,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4)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对墩台基础及桩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判定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

料的腐蚀性。

5)查明场地是否存在产生桩侧负摩阻力的地层,评价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并提出处理措

施的建议。

6)分析桩基施工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评价成桩的可能性,论证桩基施工对工程周边环境的影响,

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7)对基桩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提出检测的建议。

3勘探点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8

1)高架车站勘探点应沿结构轮廓线和柱网布置,勘探点间距宜为15m~35m。当桩端持力层起伏较

大、地层分布复杂时,应加密勘探点。

2)高架区间勘探点应逐墩布设,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适当减少勘探点。地质条件复杂或跨度较大时,

可根据需要增加勘探点。

4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墩台基础的控制性勘探孔应满足沉降计算和下卧层验算要求。

2)墩台基础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以下10m~15m或墩台基础底面宽度的2倍~3倍;

3)桩基的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沉降计算和下卧层验算要求,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厚度,

进入稳定地层。

4)桩基的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深入预计桩端平面以下3倍~5倍桩身设计直径,且不应小于3m,大

直径桩,不应小于5m,应穿透湿陷图层的厚度。。

5)当预定深度范围内存在软弱土层时,勘探孔应适当加深。

5高架工程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取样及原位测试孔的数量不应少于

勘探点总数的1/2。

6采取岩土试样和原位测试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规定。

7原位测试应根据需要和地区经验选取适合的测试手段,并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规定;每个车

站或区间工程的波速测试孔不宜少于3个。

8室内试验应符合本规范第10.6节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需估算基桩的侧阻力、端阻力和验算下卧层强度时,宜进行三轴剪切试验或无侧限抗压强度试

验,三轴剪切试验受力条件应模拟工程实际情况。

2)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桩基工程,应进行压缩试验,试验最大压力应大于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

6.3.7路基、涵洞工程

1路基、涵洞工程勘察宜包括路基工程、涵洞工程、支挡结构及其附属工程的勘察。路基、涵洞

工程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第6.2.1和6.2.2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节规定。

2一般路基详细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地层结构、岩土性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分段划分岩土施工工程等级;评价路基基底的稳定性。

2)应采取岩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采取水试样进行水质分析。

3高路堤详细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基底地层结构,岩土性质,查明饱和软黄土的分布,并评价其稳定性。

2)调查地下水活动对基底稳定性的影响。

3)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应布置横剖面。

19

4)应采取岩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提供验算地基强度及变形的岩土参数。

5)分析基底和斜坡稳定性,提出路基和斜坡加固方案的建议。

4深路堑详细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场地的地形、地貌、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地质问题。

2)调查沿线天然边坡、人工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边坡工程对周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土质边坡应查明土层厚度、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密实程度、湿陷土层的类型厚度等。

4)查明影响深度范围的含水层、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动态,评价地下水对路堑边坡及结构稳定

性的影响,需要时应提供U型槽结构抗浮设计的建议。

5)建议路堑边坡坡度,分析评价路堑边坡的稳定性,提供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提出路堑边坡治理

措施的建议。

6)调查雨期、暴雨量、汇水范围和雨水对坡面、坡脚的冲刷及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

5支挡结构详细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支挡地段地形、地貌、不良地质作用和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