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防水功能概述_第1页
寿县古城防水功能概述_第2页
寿县古城防水功能概述_第3页
寿县古城防水功能概述_第4页
寿县古城防水功能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寿县古城墙防水的功能概述李超摘要:寿县古城墙重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八百余年,为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亦是楚都寿春城西北角的一部分。与国内其他城墙相比,由于寿县所处的战略地位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寿县古城在军事防御与抗洪防水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道路与水系布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寿县地势低洼,容易受洪涝侵袭。寿县古城成了寿县唯一的确保堤防。现在古城依然发挥着抗洪的重要作用。图1寿县道路与水系布局图(资料来源:寿州志[Z](清)光绪.)1寿县历史概述1.1地理位置寿县(图2)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八公山南麓,属六安市管辖。东临长丰县、淮南市,西隔淠水与霍邱县为邻,南与肥西、六安县毗连,北和凤台、颍上县接壤,面积为2986平方公里[1]。图2寿县位置图及周围水系1.2寿县历史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曾五次为都,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战国后期楚国迁都于此。三国是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到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博物馆内更有许多珍贵的收藏。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其它还有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载于方志的寿州内八景和外八景等等。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图5南门(通淝门)夜景,夜晚也成了大家休闲的广场图6南门(通淝门)成为了城里与城外车辆沟通的唯一渠道2.2古城结构介绍2.2.1古城大致结构布局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高5—8米。1991年大水期间,最多聚集人口达12万人。墙体内以粘土夯筑,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砖。砖石缝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等物粘合,非常牢固,旧有“铁打的寿州城”的称誉。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寿县古城瓮城门和城门相互错开对于防洪也是绝妙之笔(图7)。因为一旦瓮城门溃决,汹涌的洪水以超常速度冲击的是对面足够坚固的城墙,由于城门错开,极大地削弱了洪水对二道门的冲击作用。特别是北瓮城门朝西、西瓮城门朝北,避免了来自东把河(河水由东向西流)和寿西湖的洪水对瓮城门的直接冲击。古人思维之精妙,不能不令人赞叹!四门原都有护门瓮城(现有北门、东门存有瓮城),除南门外,东、北、西3门的瓮城门均与正面城门不在同一中轴线。为便于相互救应和运输粮草弹药,古人沿城墙内侧修有一条环城道路,并配有方便的上城马道。在抗洪救灾时,这条道路可作为专业救灾道路,以利互相救援和运输救灾物资。图7瓮城示意图图8城门的顶端有门闸当大水来临,寿县城里的人只要将门闸放下,便可抵御洪水图9瓮城一景瓮城,古人往往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在城门外还修筑一道城门,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等防御设施,中间的部分就叫瓮城。图10北门城外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广场图11龟驼石碑对外的城门多为半圆形的小门,瓮城一般不大,当敌人攻破第一重城门时,先头部队会遭到在内城墙上的弓箭射击。想必“瓮城”的创意与“瓮中捉鳖”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2.2.2寿县古城道路布局寿县古城的道路布局是以4条大街为主干道,把古城分成4大区域,每个区域内又以街巷纵横交错组成交通网,沿城墙的内环城路为近年所修。4条大街分别是南街、北街、东街和西街,它们是连接4个城门的主要干道。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均不在同一轴线上,因道路修整,东、西街渐趋平直,南、北街依然保持原有的转折。这种布局方式与常见的古城道路布局不同,没有遵循古制,形成经纬交织的“棋盘式”格局。其原因是寿县古城是为军事防御而设置的城池,为了军事防御需要,防止敌人长驱直入,争取充分的战斗时间,而逐渐形成的道路布局特征,即“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所以就没有遵守王城制度。这样的道路布局方式,一直作为当地建城的标准。南街长680m,北街长1205m,东街长1005m,西街长1025m,形成南街短,北街长,东西街大致相等的格局,这是因为抗洪防水的需要,寿县古城的地形是东南高西北低,如果道路是正十字相交,那么东西道路就要比现在的靠北,在城内积水的情况下,道路将被水淹没,阻碍交通,从而造成全城交通的瘫痪,所以东西道路南移,这也是历代建城积累的经验总结。实际上,东西道路也就成了古城的地形分界线,南街道路较平坦,北街道路则缓坡向下。图12寿县道路与水系布局现状图(资料来源:寿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寿县志[M].黄山书社.1996:9)在西南区域,以纵向的南小长街为次干道,其他小巷与之相交,形成交通网;在西北区域,以纵向的北小长街为次干道,其他小巷与之相交形成交通网;在东南区域,以纵向的照壁巷为次干道,其他小巷与之相连形成交通网;在东北区域,以横向的西大寺巷为次干道组成交通网。4个区域都相对独立,区域内道路曲折蜿蜒,而非四通八达,主要以拐角路口、丁字路口为多,这样的布局是根据军事防御的需要而形成的,这样使敌人进城后,兵力,车子都不能直通,容易截击敌军,同时在防水过程中,也能减缓水的冲击力,保护建筑物。道路的宽度也较窄,四条大街由条石路面改为混凝土或沥青路面。连接大街的主要巷道宽不过4m,其他小巷的宽度更小,还有的是只能容纳单人通行的“一人巷”。2.2.3寿县古城水系布局[3]水既是古城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经济发展的载体,又是古城在战争中拒敌以千里之外的屏障,此外,也是因为水阻碍了古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古城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寿县古城的水系布局,从城外来讲主要有两大河道、一大湖泊和一条大河。两大河道一是位于城之西北的淮河干流;一是位于城之北侧的东淝河,一大湖泊是位于古城西门之畔的西湖,一条大河是环绕城池的护城河。淮河、东淝河、西湖和护城河紧临古城,形成一道道天然屏障,是古城的“水之长城”(图13)。正是有此种形胜,作为军事据点的古城才得以形成,并在战争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因为水路的发达,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年代,寿县古城得到了发展,客商往来、河道繁忙、经济繁荣。然而,也是因为河道众多,每当雨季来临,寿县古城都要面临考验。由于古城地势低洼,加之淮河流域雨量充沛,河道淤塞,致使洪水经常泛滥。城内水系布局主要是在城之四角处设置内城河和在城内不同区域辟有大小不等的蓄水塘。城内地面流水和市民生活废水,就是采取分区蓄水和涵洞排水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的。在近4万平方千米、周围有城墙封闭的城内,逢到阴雨天,特别是大雨倾盆的天气,地面承水量十分可观。处理不当,往往变成内涝,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另外,各大街小巷遍修“阴沟”(下水道),使水流向地势较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内河,这两个内河通过涵洞与城外相连,在城外水位低的情况下,把城内的水排出去。现今采用机械排水,水塘面积大为缩小。图13城外水系图2.2.4古涵洞的作用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寿县古城墙墙根处,原有古涵洞三个,现存两个涵洞,一是位于东北隅的东涵洞,一是位于西北隅的西涵洞(图)。光绪《寿州志》记载:“万历元年,知州杨涧修涵洞,州人张梦蟾有记:‘寿城下故瓮涵洞三,盖洩市圃中瀦水,巳则坚闭之,以防外水浸灌,其一在城西南,地势稍峻,近塞弗通,而东北并西北者,则今存也。’”清乾隆、光绪年间均重修。现存的涵洞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位于城墙下的涵道,一是位于地面部分的月坝。由于涵道位于地下,无法做现场测绘,在此仅引用资料加以说明。据寿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载:“涵洞方体,宽0.6米,深0.8米,长50米,其一端连接内河,另一端通城外,经过城墙石堤部分深1.5米。”月坝是后来增建的,光绪《寿州志城郭》记载:“乾隆二十年知州刘焕重修,并修涵洞,创建月坝。”涵道与城外相通。涵口之上筑有月坝,与城墙等高,既利于城内积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节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滥时,只要关上城门,滴水不入。同时,通过涵口观察水位,还可以比较城内外水差。这一水利设施,曾被誉为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涵洞的防水和排水功能是其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在月坝与涵道组成的涵体中,设置一“侧凸字形”木塞,通过木塞的移动来决定排水或防水。当城内水位高于城外,内河水通过涵道进入涵体,顶开木塞,水经城外涵管排出城外;当城外水位高于内河水位时,城外水进入涵体,水压推动木塞向内河涵管移动,并随水压的增大而不断塞紧内河涵管管口,从而防止外水倒灌入城,起到了奇特的防水效果,使防、排水“自动化”。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明代为了加固墙基,于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扩城泊岸,保护城墙不被水冲蚀。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菪生铁之焰祷也”。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图14“金汤巩固”字样

图15西北隅的城涵洞

图16东北隅的城涵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图17涵洞方、排水示意图有了这些寿县的古城墙能往外排水,而且可以从地处往高处排。像一个漏斗一样永远不会积水。洪水泛滥时,只要关上城门,滴水不入。同时,通过涵口观察水位,还可以比较城内外水差。人们称寿县城为“筛子地”,因不论城内雨水多大,城外水位有多高,城内却无积水、无涝灾,原来是水从“筛眼”漏掉了,当然这只是传说,其实是因为城里的雨水流入了内城河,在通过低洼处的两座涵洞排放到城外去了。涵洞能控制城内积水的排出,而不让城墙外的围城大水进入城内,就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得不佩服古代建筑者其设计的高明。这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城墙,近百年来三次保护着老百姓免遭洪水之害。图18护城石岸

护城石岸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御史杨瞻创建。石岸高三米,宽约八米。其内口与城墙根基连为一体,外口则由条石叠砌壁立护城河沿,堪称城外之城。

图19、20石堤现在修成了外环

图21护城河清淤把这个石堤掩盖了图22城外东南濠

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图23城外围墙基明代为了加固墙基,于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扩城泊岸,保护城墙不被水冲蚀。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菪生铁之焰祷也”。3.古城防洪3.1防洪原因分析一、古城瓮城的设计也是防洪的精妙之作城门,外再加瓮城,等于设置了两道防线。东、北洪水来袭方向的两城门的瓮城做了交角处理,东门的外门位置北移,偏离中轴线4米;北门的外门向西移了九十度。当来势凶猛的洪水冲破外门进入瓮城后,水头受挫,形成涡流,大大减轻了对瓮城内门的压力。二、在城墙外侧壁脚处加筑一周,护城石堤,为整个城垣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三、在城墙内坡东北和西北处设有涵洞,涵上筑有砖石结构圆筒状月坝。使防、排水实现“自动化”。四、“棋盘式”格局,所以东西道路南移,防止古城道路将被水淹没。3.2古城防洪历史寿县古城的地面海拔高度为17.6~23.8米,如北门地面海拔为20.4米,东门为20.5米,而北门外的东犯闸闸外水位可高达24.5米以上(1991年),淮河正阳关水位可高达25.74米以上(1991年)。所以,历史上寿县古城就经常被水围困。如《五行志》记载,n64年,“寿春浸城郭,坏庐舍……人畜溺死者甚众。”寿州旧志记载,1866年,“寿州大水,城不没者三,田庐淹没,人畜溺死者无数。”而寿县古城所以能屡次免遭洪水侵害,全靠城墙保护。古代的城墙,首先是作为军事防御构筑物。后来,除了军事防御外,还用来抵御洪水,特别是出现以水攻城的战例后更是:如此。例如,《史记·赵世家》载智伯联韩攻赵之晋阳城,以水灌之,“城不没者三版”。寿县城在历史上也曾有三次水攻的战例,都因城墙坚固,抗洪能力强,从未被攻破。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队想对古城墙墙基挖开一点点来考察古城墙究竟是土筑的还是石材砌筑的,刚动手挖,就被闻声而来的寿县人民赶跑了,说万一洪水来了,墙根部挖过的地方就是隐患,无论如何挖不得,结果这次考古无疾而终,这个事例说明了古城墙历经千年沧桑而仍然完好无损的原因之一,救过命的古城更值得好好保护了。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91年夏天暴雨不停洪水围城50多天才退去,据说在八公山上望去,整个城墙宛若一个大盆一样坐落在汪洋的洪水中。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受洪水围困的高八点三三米的古城墙,在墙外水深已达七米高,北门水最深,在西门看得到的隔壁的淮河大堤,淮河水位已与大堤坝顶基本持平。而东边还有一个大湖水行过来,雨还在接连不断地下,乔县长拼命了,她作出了加高北门、死守西门(最靠近淮河)的决定,老人孩子全部向地势高的地方转移。寿县古城四面环水,水位继续增高,县城一定被淹没,关键时刻江主席跨过城墙来到了古城慰问,江主席一来大家知道寿县有救了,果然两天后省府派人送大批麻袋药品来了,寿县在最紧张关头也没慌乱,因为经历过1954年的特大洪水,寿县城外洪水滔滔,寿县城里生活照常,没断电没短自来水,浴室里甚至还有热水洗澡,暴雨下了一个月城里没死一个人,没积一滴水这也是最大的奇迹了。91年的大水几乎淹没城墙,城门顶端还刻着当年的水位线。江主席当年乘小轮船进城是从城墙顶上进来的,可见水位高。人们可在城墙边上濯足洗衣,但因为有了高大宽厚的古城墙,城内人的生命财产安然无恙,工作运转如常,城内的10多万居民安然无恙是古城的骄傲!现在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在南门外造了很多房子,很多城里人不愿到城外居住,最大的担心还是怕洪水来,因为淮河,淝水就在身边,他们忘不了91年白浪滔天的惨景,因此古城真要发展恐怕得将淮河彻底治好吧!而2003年的大水,对于古城来说,也是可以抵抗的。图24、252003年大水围城图26、271991年大水围城,洪水围困近2个月,然而城墙不倒图281954,、1991年洪水水位线海拔线当站在“宾阳”城门,看着城墙上镶嵌着的一块标注着1991年洪水水位线海拔24.46米的石牌时,我的心震撼了;这震撼并不是出于对此城墙恢宏气势和古老悠久历史的感慨,而是出于对古人的杰作直到几千年后还让今人享用的现实。图29古城城墙走道可以想象当时寿县这座古城墙在洪水肆虐时其所经受的物理压力,也能想象如果一旦崩塌城池内顷刻淹没的所幸没有发生的情形。和中国其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仅供后人研究瞻仰相比,从给后人造福的角度看,寿县的古城墙可谓是做到极致了。古城城墙走道也成为了古城人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3.2城墙的加固(图29)1991年汛期,大水围城,城墙墙身漏水,内堤脚散浸渗漏十分严重,特别是东门、北门瓮城和城东北拐两侧更甚。当时城墙能否安全渡汛,成为国内和国际上都关注的一件大事。大水过后,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关怀和重视下,寿县城墙防洪加固工程被列为治淮项目,当年就开始了施工。本工程的主体部分是对老墙体加固维修。寿县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坡既是防洪工程,又是省级保护文物。因此,老墙体加固既要保证防洪安全,又要维持文物外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