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享利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契诃夫
《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法国莫泊桑
《项链》《羊脂球》美国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走近欧·亨利作品:《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三百多篇小说生平: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得尼·波特,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美国于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每年度的最正确短篇小说,并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对短篇小说的创作作出特别贡献的文学巨匠。艺术特色: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而又发人深省,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最》中三要素的安排: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小人物环境:一个贫民窟似的地区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氛深厚情节:贝尔曼最后的常春藤叶拯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最后的常春藤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琼珊病危苏艾帮助琼珊寄生命于落叶藤叶仍在琼珊重燃生的欲望琼珊获生贝尔曼画叶献身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琼珊的室友,画家,知道琼珊病情,故用轻松善意的谎言,从精神上安慰,无微不至的照顾。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苏艾: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形象一:〔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性格急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善良,有同情心,关怀他人。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阅“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形象二:〔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琼珊的遭遇可以给人怎样的启发?每个人都会碰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最后一片叶子有什么深入的内涵?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
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从这个角度说,自然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一般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艺术鉴赏一、语言特色欧·亨利长于采纳幽默、风趣、俏皮、夸张、比喻、讽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体会到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二、结尾特点结尾是欧·享利式的结尾。欧·享利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这样的结局不仅能让整个故事具有戏剧性的、突然性,而且直到最后才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对贝尔曼先生和苏艾、琼珊之间真挚的情谊的赞美,对贝尔曼先生伟大的人格与美好的心灵的赞美。〔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心思想是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激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行——舍己救人。课堂小结:通过对这篇小说的情节讨论、形象分析,我们对贝尔曼也怀有深深的敬意,苏艾的细心关怀又使我们感到一阵阵暖意,现在中国也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刘欢为下岗工人唱的一首歌中有这么一句:“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也是呼唤这种相濡以沫真诚互助的精神。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回答呢?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寻找到使自己生命延续的精神支点!六国论苏洵课堂检测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A、其实百倍B、思厥先祖父C、后秦击赵者再D、始速祸焉E、可谓智力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那实际状况、他的实际数量。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熟悉、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2、以下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暴霜露B、暴秦之欲无厌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指出以下句子中词类活用状况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D、不能独完E、李牧连却之“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无〞通“毋〞,不,不要〔D〕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保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及规律: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该动词即译成“使-------做------〞。4、解释以下多义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六国破灭薪不尽,火不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丧失,丢失,动词消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消亡,动词熄灭,动词以前,连词朝着,动词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象副词,还或曰……或未易量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或许,或许,连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用到底,保持到底,动词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
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暴秦之欲无厌则秦之所大欲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得到,获得,动词适宜,得当,形容词能,能够,动词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4、指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推断句推断句〔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至丹以荆卿为计〔7〕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介词结构后置对六国消亡的原因,很多人从不同角度作过探讨,例如秦国执行“远交近攻〞策略,例如秦国采纳苏秦“连横〞政策的成功运用,例如秦国善用离间之计;例如六国不爱护自己的臣民,例如六国“合纵〞之计被破坏,例如六国各自为政不讲团结,等等。苏洵认为六国消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听课文朗诵
论证结构及写作特色中心论点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韩魏楚〔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北宋王朝〔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亮,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强化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罗列六国消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实六国破灭的历史必定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论证方法拓展:阅读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思索苏轼和苏辙认为六国为什么会消亡的?
六国论
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民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贵族喜爱养士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正确安排社会上的士人,关系到国家存亡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假设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六国比秦暴虐,却比秦存在的时间长,就是因为六国正确安排了士人六国论
苏辙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韩、魏在战略上的重要地理位置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其他四国任由韩、魏受到秦国侵略,最后使自己也遭受灾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假设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如果其他四国能帮助韩、魏,就不会被秦国所灭比较提示:苏洵《六国论》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抒发自己政治观点,是史论,更是政论。而苏辙的《六国论》就史论史,丝毫没有触及现实政治生活,是纯粹的史论。六国论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李桢认为六国消亡的原因是什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东坡〔1036——1101〕,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书画家。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深厚。
你是否能抓住最关键的几个字来分析赤壁之景?
乱穿惊拍卷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说明年轻有为。以美人衬托英雄渴求像周瑜一样被信任。
周瑜:年龄:34婚姻:美女相伴外表:英俊儒雅职位: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苏轼:年龄:47婚姻:屡遭不幸外表: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功业未就怎样写人生如梦的感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研究性问题讨论: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悲惨而不得志的一生。〞结合词中“人生如梦〞谈谈你的看法?看法自由,但得说出理由,自圆其说。导思点拨求异创新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庞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导思点拨求异创新2〕“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导思点拨求异创新3〕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微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涵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谓洞庭湖处在水气笼罩之中,汹涌之波震撼了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的开阔和气势。〕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曹诗辽阔壮美气象万千意境描述语中心语项目诗作秋风、洪波明月、星汉萧瑟、涌起出其中、出其里孟诗气波蒸云梦泽撼岳阳城汪洋壮阔雄伟壮观李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复回浩浩荡荡辽远雄伟苏词大江浪人物东去淘尽千古风流气势恢宏壮怀激烈共同点:气象开阔、辽远雄伟苏词: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推迁,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又名《消息》。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作特色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风格:豪放悲壮据岳飞之孙岳珂记载:辛弃疾在写毕此词后,“特置酒招数客,使伎迭歌,益自击节,遍问客,必使摘其疵。〞当岳珂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陈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求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辛弃疾发展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历史上称“苏辛派〞。但辛词的题材更广泛,表现方法更丰富多样。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一生报国无路,壮志难酬,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出生时,北方沦为金人统治已有十二年。辛弃疾二十一岁时曾聚集两千人,参加当时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后来辛弃疾代表耿京与南宋朝廷联系时,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辛弃疾得知后,便袭入敌营,活捉张安国并把他带往建康〔现在的南京市〕斩首。南归后,他被任命为建康通判。当时南宋朝廷推行耻辱投降的政策,他曾上书皇帝和宰相,建议恢复中原,但始终未被采纳。他的一生都在为恢复中原而奋斗,他在湖南曾建立了有名的“飞虎军〞,以后三十年内,这支飞虎军一直是长江南岸的一支防御力量,被金人称为“虎儿军〞。他曾做过滁州太守,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安抚使。但因与主和派政见不合,又遭到他们的嫉妒,曾先后多次被免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词中用典孙权廉颇佛狸祠刘义隆刘裕思索: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建功立业,令人仰慕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保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思索: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耻辱求和的无耻行径。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轻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思索: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需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轻率行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四十三年:即南归43年。1161年金兵占领扬州一带。辛弃疾率起义军抗击金兵,使金兵以失败告终。次年,起义军内部的叛徒张国安杀害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遂组织五十人的队伍闯入金营,于五万军中活捉张国安,并统帅起义军南下投奔南宋。辛弃疾时年23岁,距他写这首词时刚好四十三年。思索: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繁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思索: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表现手法:运用典故对比英雄业绩——可悲现实刘裕——刘义隆扬州路——佛狸祠廉颇——自己全词总结: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古诗鉴赏方法1、从题目入手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分析表现手法关于月亮的诗文: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荷塘月色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快速浏览课文,思索以下问题: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月下漫步----作者的行踪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漫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心里颇不宁静本文文眼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时代背景: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述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用“歌声〞比“芳香〞,“名曲〞比“光与影〞这是一种特别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特别了宁静的氛围。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不用照,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感美。用“浮〞不用“升〞,像“梦〞,分别表现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的姿态,有状态美。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叶和花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模糊、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塘月色呢?
----心情好,兴致高
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得到宁静,不是真的宁静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以乐景写哀情A:语言技巧的运用1.自然清新新颖,不欧化;2.遣词造句准确,贴切比喻、通感、叠词:〞轻轻〞、〞悄悄〞、“曲曲折折〞、“田田〞、“阴阴〞等。B:融景于情,即景抒情。写作特点:文眼: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心里颇不宁静。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困惑寻求超脱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学习回忆写作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情感为线索家小径荷塘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整体感知
对文章的文体特点、大概内容、基本情感倾向等的初步熟悉和了解。揣摩语言内语境〔文章中心、上下文等〕结合外语境〔社会、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意义、感情色彩等。祝
福鲁迅知识点回忆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热风》、《坟》《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等等阅读步骤:速读: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细读:层次结构、人物关系精读:具体情节、细节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