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 收发器的电磁兼容(EMC)评估 第3部分:控制器局域网(CAN)收发器 征求意见稿_第1页
集成电路 收发器的电磁兼容(EMC)评估 第3部分:控制器局域网(CAN)收发器 征求意见稿_第2页
集成电路 收发器的电磁兼容(EMC)评估 第3部分:控制器局域网(CAN)收发器 征求意见稿_第3页
集成电路 收发器的电磁兼容(EMC)评估 第3部分:控制器局域网(CAN)收发器 征求意见稿_第4页
集成电路 收发器的电磁兼容(EMC)评估 第3部分:控制器局域网(CAN)收发器 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集成电路收发器的电磁兼容(EMC)评估第3部分:控制器局域网(CAN)收发器本文件规定了网络条件下控制器局域网(CAN)收发器集成电路(IC)的电磁兼容(EMC)评估的试验和测量方法,定义了试验配置、试验条件、试验信号、失效判据、试验程序、试验设置和试验板,适用于标准CAN收发器、具有部分网络功能的CAN收发器和具有灵活数据速率能力的CAN收发器,并包括·射频骚扰发射;·静电放电(ESD)抗扰度。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IEC61967-1集成电路电磁发射测量第1部分:通用条件和定义(Integratedcircuits-Measurementofelectromagneticemissions150kHzto1GHz–Part1:Generalconditionsanddefinitions)IEC61967-4集成电路电磁发射测量(150kHz~1GHz)第4部分:传导发射测量-1Ω/150Ω直接耦合法(Integratedcircuits-Measurementofelectromagneticemissions150kHzto1GHz–Part4:Measurementofconductedemissions–1Ω/150Ωdirectcouplingmethod)IEC62132-1集成电路电磁抗扰度测量第1部分:通用条件和定义(Integratedcircuits-Measurementofelectromagneticimmunity–Part1:Generalanddefinitions)注:GB/T42968.1-2023集成电路电磁抗扰IEC62132-4集成电路电磁抗扰度测量(150kHz~1GHz)第4部分:直接射频功率注入法(Integratedcircuits-Measurementofelectromagneticimmunity150kHzto1GHz–Part4:DirectRFPowerInjectionMethod)IEC62215-3集成电路脉冲抗扰度测量第3部分:非同步瞬态注入法(Integratedcircuits–Measurementofimpulseimmunity-Part3:Non-synchronoustransientinjectionmethod)注:GB/T43034.3-2023集成电路脉冲抗扰度测量第3部分:非同步瞬态注入法(IEC62215-IEC62228-1集成电路收发器的EMC评估第1部分:通用条件和定义(Integratedcircuits–EMCevaluationoftransceivers–Part1:Generalconditionsanddefinitions)ISO7637-2道路车辆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第2部分: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Roadvehicles—Electricaldisturbancesfromconductionandcoupling–Part2:Electricaltransientconductionalongsupplylinesonly)注:GB/T21437.2-2021道路车辆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第2部分: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ISO5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ISO10605道路车辆静电放电产生的电骚扰的试验方法(Roadvehicles-Testmethodsforelectricaldisturbancesfromelectrostaticdischarge)注:GB/T19951-2019道路车辆电ISO11898-1道路车辆控制器局域网(CAN)第1部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信令(Roadvehicles–Controllerareanetwork(CAN)–Part1:Datalinklayerandphysicalsignalling)ISO11898-2道路车辆控制器局域网(CAN)第2部分:高速媒介访问单元(Roadvehicles–Controllerareanetwork(CAN)–Part2:Highspeedmediumaccessunit注:GB/T41588.2-2022道路车辆控制器局域网(CAN)第2部分:高速媒介访问单元(ISO11898-2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1术语和定义IEC62228-1、IEC61967-1和IEC6213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全局引脚globalpin进入或离开所在电路板的信号或电源的引脚,此引脚与电路板之间没有任何有源器件。3.1.2标准CAN收发器CANstandardtransceiver功能符合ISO11898-2,数据速率高达1MBit/s,及RxD和TxD信号连接的收发器。3.1.3具有部分网络功能的CAN收发器CANPNtransceiver符合ISO11898-2,具有部分网络功能,及RxD和TxD信号连接的收发器。3.1.4具有灵活数据速率能力的CAN收发器CANFDtransceiver符合ISO11898-2,具有灵活数据速率能力,数据速率高达2MBit/s或5Mbit/s,及RxD和TxD信号连接的收发器。3.1.5低功耗-待机LowPower–standby具有激活总线偏置低功耗的收发器功能运行模式。3.1.6低功耗-休眠LowPower–sleep具有非激活总线偏置低功耗的收发器功能运行模式。3.1.7低功耗-PN待机LowPower–PNstandby具有激活总线偏置和帧检测激活的低功耗的收发器功能运行模式。3.1.8低功耗-PN休眠LowPower–PNsleep具有非激活总线偏置和配置了帧检测的低功耗的收发器功能运行模式。3.1.9强制组件mandatorycomponents,plIC制造商规定的IC正常工作所需的组件。3.2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6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CMC共模扼流圈(Commonmodechoke)DUT受试器件(Deviceundertest)DPI射频功率直接注入(DirectRFpowerinjection)ERR错误(Error)FD可变速率(flexibledatarate)INH禁止(Inhibit)CAN控制器局域网(Controllerareanetwork)PCB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N部分网络(Partialnetworking)RxD接收数据(Receivedata)SBC系统基础芯片(Systembasechip)TxD发送数据(Transmitdata)WUF唤醒帧(Wake-upframe)4一般要求本文件旨在评估在最小网络应用条件下CAN收发器IC的EMC性能。CAN收发器的EMC特性评估应在网络条件下的功能运行模式进行RF发射、RF抗扰度和脉冲抗扰度试验,在不加电模式的单个收发器IC上进行ESD试验。这些试验的目的是确定CAN收发器专用全局引脚的EMC性能,这些引脚认为与实际应用相关。对于CAN收发器IC,这些引脚是CAN_H,CAN_L,VBAT和WAKE。根据IC及其功能,还宜考虑其他引脚,例如VCC。用于EMC表征的试验方法基于ICEMC试验的方法标准,在表1中进行了描述。表1测量和试验方法概览选择150Ω直接耦合、DPI和非同步瞬态注入试验方法来评估网络条件下收发器的EMC特性。这三种试验方法基于使用传导耦合的相同方法。因此,可在功能运行模式下对所有试验使用相同的试验板,这减少了工作量,增加了试验结果的复现性和可比性。ESD试验在单独试验板的单个收发器上进行。如附录B所述,所有测量和试验均宜在专用试验板上使用焊接的收发器进行,以确保与应用条件相同,并避免插座对布置的影响。对于汽车应用,附录C给出了试验限值示例。7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通常,试验定义针对的是独立CAN收发器。嵌入SBC或ASIC中的CAN收发器IP核应符合单个CAN收发器的试验方法,根据需要调整试验条件和目标。这种调整应针对专用IC单独进行,但应符合一般定义。为了验证滤波器对CAN收发器EMC性能的影响,本文件定义了在CAN_H和CAN_L引脚有/无总线滤波器(例如共模扼流圈、电容器)的配置。因此,在解释试验结果时,应考虑这些滤波器元件的频率特性。有关共模扼流圈特性的更多信息参见附录D。5试验和运行条件5.1电源和环境条件对于工作条件下进行的所有试验和测量均采用12V电源系统,这是CAN收发器的主要应用。如果收发器的设计针对其他电源电压,则应相应地调整和记录试验条件和试验目标。表2给出了定义的功能运行的电源和环境条件。表2功能运行的电源和环境条件值供电电压VCCexta供电电压VIOexta对于RF发射测量,环境本底噪声应比目标限值至少低6dB,并记录在试验报告中。ESD试验应符合ISO10605气候环境条件的要求。5.2试验工作模式CAN收发器应根据表1在功能运行模式下和不加电下进行试验。5.3试验配置5.3.1收发器网络的通用试验配置已滤波电源、信号、监测探头和耦合网络如图1所示连接,试验配置通常由具有强制外部组件的CAN收发器和最小试验网络中的滤波和去耦组件(CAN节点)组成。8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监测和激励/模式控制监测和激励/模式控制例如:TxD,RxD,INH,ERR节点1激励和监测的去耦网络耦合端口和耦合网络节点2激励和监测的去耦网络具有去耦网络的电源例如:V,V,VCAN总线滤波器(可选)CAN总线滤波器(可选)试验网络收发器收发器图1收发器网络试验时的通用试验配置为了评估功能运行模式下CAN收发器的RF发射、RF抗扰度和脉冲抗扰度特性,应使用由两个相同类型的CAN收发器组成的最小CAN试验网络。附录A给出了更详细的总原理图。5.3.2不加电ESD试验的通用试验配置CAN收发器不加电ESD试验的通用试验配置由具有强制外部组件的单个CAN收发器和具有放电耦合网络的试验板上的滤波组件组成,如图2所示。不加电收发器不加电收发器耦合端口和耦合网络CAN总线收发器滤波器(可选)图2不加电ESD试验的通用试验配置5.3.3收发器网络试验-耦合端口和网络耦合端口和耦合网络用于将骚扰传输进出具有规定传输特性的试验网络。耦合端口、网络和引脚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组件的值取决于试验方法,在表3中进行定义。组件的允差应为1%或更小。对用于对称去耦的电阻器RCP1a和RCP1b,最大失配宜为0.1%。9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引脚引脚RCAN_HCP1CANCAN_LRRF连接器RVRRF连接器RWAKERRVRRF连接器RVR耦合网络CCR耦合端口CP4VccCP3WAKECP5VCP2VCCCC图3收发器网络测试-耦合端口和网络表3收发器网络试验-耦合端口和耦合网络组件值的定义RRCCRC=4.7nFC=4.7nFC=4.7nFC=4.7nFC=4.7nFC=4.7nFC=4.7nFC=4.7nFC=1nFC=1nFR=120ΩC=6.8nFR=51ΩV抗扰度试验的射频耦合R=0ΩC=6.8nFR=0ΩR=120ΩC=6.8nFR=51ΩR=0ΩC=6.8nFR=0ΩC=6.8nFR=120ΩC=6.8nFR=51ΩR=120ΩC=6.8nFR=51Ω注:R和R可由两个相同类型的电阻器组合而成。它们旨在模拟总线线路中的模式对话。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连接CAN试验网络的耦合端口和耦合网络的试验配置如图A.1的总原理图所示。耦合端口和耦合网络的特性按照如下进行测量。应测量端口CP1到CP5与试验板上相应收发器信号焊盘之间的插入损耗幅值(S21测量),并记录在试验报告中。直接使用50Ω同轴探头连接信号焊盘,接地连接应尽可能短。对于该特性,耦合端口应配置用于射频抗扰度或发射试验,应移除CAN收发器。直接连接到耦合端口的所有其他组件(例如电源或负载滤波器)都保留在试验板上。5.3.4ESD试验–耦合端口和网络放电点通过耦合网络连接到CAN收发器试验电路。图4和表4给出了耦合端口、耦合网络和引脚的示意图和定义。耦合网络耦合网络R1a(可选)R1b(可选)R2(可选)R3(可选)耦合端口CP1aCAN放电点CP1bCANCP2V放电点CP3WAKE引脚CAN_HCAN_LVWAKE图4ESD试验用耦合端口和网络表4ESD试验耦合端口的定义R≥200kΩ的可选电阻器R1a、R1b、R2和R3用于避免ESD发生器引起的放电点的静电预充电。应避免这些电阻器在高试验电平下发生火花放电。如果静电放电发生器结构防止了静电预充电,则不需要这些电阻器。或者,可使5.4试验信号5.4.1一般要求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根据收发器的类型,定义了不同的试验信号,用于CAN收发器的正常运行模式和从睡眠或待机模式唤醒的通信。5.4.2正常运行模式的试验信号5.4.2.1标准CAN收发器通信试验信号TX1应用于在正常运行模式下对标准CAN收发器进行试验。该周期信号的参数在表5中定义。表5通信试验信号TX1TxD高高低5.4.2.2CANFD收发器通信试验信号TX2应用于正常模式下对具有灵活数据速率能力的CANFD收发器IC进行试验。该信号定义为CAN帧,对于2Mbit/s的CANFD,其参数在表6中给出,对于5Mbit/s的CANFD,其参数在表7中给出。根据试验目标,图5所示帧的一部分宜足够。表6通信试验信号TX2a0VIOCC表7通信试验信号TX2b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80MHz(允差±0.05%,无抖动默认值40MHz(),0VIOCC5.4.3从低功耗模式唤醒的试验信号5.4.3.1标准CAN收发器唤醒试验信号TX3应用于标准CAN收发器低功耗模式所需唤醒的试验。这种信号的参数见表8。它应只能作为唤醒请求发送一次。表8唤醒测试信号TX3高低高低TxDVIOCC5.4.3.2CANPN收发器试验信号TX4a~TX4i应用于具有部分网络功能的CAN收发器的试验。试验信号的参数见表9~表表9通信试验信号TX4a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VIOCC表10通信试验信号TX4bVIOCC表11通信试验信号TX4cVIOCC表12通信试验信号TX4dVIOCC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表13通信试验信号TX4eVIOCC表14通信试验信号TX4f1TX4f1CANID值:07830F0F16(扩展标识符)数据:87,87,87,87,87,87,87VIOCC表15通信试验信号TX4f2TX4f2CANID值:07830F0F16(扩展标识符)数据:87,87,87,87,87,87,87VIOCC表16通信试验信号TX4g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数据:C7,8E,68VIOCC表17通信试验信号TX4h数据:C7,8E,68VIOCC表18通信试验信号TX4i数据:C7,8E,68VIOCC5.5评估准则5.5.1一般要求对于CAN收发器的抗扰度性能评估,在暴露于骚扰期间和之后定义了不同的评估准则。具有RxD和TxD连接的CAN收发器,应按照标准CAN收发器的定义进行试验,即使它们具有附加功能(例如系统基础芯片)。出于试验目的,若有必要,此类IC的一些其他功能也可用于监测。根据IEC62132-1和5.5.4中的定义,CAN收发器的最终功能状态应分为状态类别AIC、CIC或DIC。5.5.2功能运行模式的评估准则5.5.2.1一般要求CAN收发器功能运行模式的评估准则见表19~表22。规定边界值应用于故障监测。如果未另行规定,则故障验证适用于试验网络中的所有收发器。一旦受试收发器超过了特定的边界值,将产生此试验情况的错误事件。监测信号的参考值取决于受试收发器,在进行CAN标准试验和CAN部分联网试验之前,应在未受干扰的条件下获取监测信号的参考值。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这些参考信号结合边界值用于产生故障验证掩码。可商定与规定边界值的偏差,并应在试验报告中注5.5.2.2标准功能的CAN收发器标准CAN收发器根据表19进行评估。表19标准CAN收发器的评估准则TX1信号的第一––无--–无--TX3信号的第一--无--–bTX3信号的第一--–对于特殊情况,可商定不同的边界值,并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a静态信号,与持续时间无关。b将试验网络的一个收发器(DUT)设置为低功耗模式。第二个收发器处于正常模式并发送试验信号TX3以被DUT检测为唤醒。仅监测DUT,应在试验信号TX3的显性到隐性的最后转变之后唤醒。c触发电平定义为VIO的50%。dDUT(节点2)唤醒应不早于TX3的第二个下降沿后0.15µs且不迟于TX3结束后200µs。如果收发器不支持这种短的唤醒时间,则应根据数据表延长观察窗口。5.5.2.3CANPN收发器CANPN收发器根据表20进行评估。表20CANPN收发器的评估准则–-tSILENCE超时功能沿-–TX4f1信号的最后-–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有意唤醒b,cTX4f2信号的最后-–对于特殊情况,可商定不同的边界值,并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b将试验网络的一个收发器(DUT)设置为低功耗模式。第二收发器处于正常模式并发送试验对于CANPN收发器的抗扰度试验,定义了表21的特定试验程序。表21评估CANPN收发器试验程序的具体定义收发器模式/目的试验内涵试验程序无意唤醒(WUF)和施加的骚扰进行唤醒。-使用WUF配置DUT(节点2):CANID=不关注;DLC=3;数据字段:38,71,97注:测试信号TX4h的相反数据字段-将DUT设置为PN待机模式-施加骚扰-节点1发送试验信号TX4h,试验帧之间的等待时间为-评估:DUT(节点2)不应唤醒t超时功能在t到期的情况下进入PN休眠模式后,同步DUT不应仅用一个WUF唤醒。这表明DUT即使在施加骚扰的情况下也进入PN休眠模式。-使用WUF配置DUT(节点2),具有试验信号TX4g-将DUT设置为PN休眠模式-施加骚扰-节点1传输五次(5x)试验信号TX4i,试验帧之间的等待时间为150µs用于同步同步测试帧之间的等待时间-等待直到t=1.2s的最大值到期-节点1发送一次(1x)试验信号TX4g-评估:DUT(节点2)不应唤醒有意唤醒主动选择唤醒功能(WUF)和施加的骚扰进行唤醒。-使用WUF配置DUT(节点2),具有试验信号TX4f1-将DUT设置为PN休眠模式-施加骚扰-节点1发送试验信号TX4a、TX4b、TX6c、TX7d和TX4e,试验帧之间的等待时间为200µs用于同步-500ms内无通信(小于最小值t=600ms)-节点1发送一次(1x)WUF试验信号TX4f1或TX4f2(取决于特定试验情况)-评估:DUT(节点2)不允许在WUF的CRC分隔符结束5.5.2.4CANFD收发器CANFD收发器根据表22进行评估。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表22CANFD收发器的评估准则电压/时间的最大变化-帧的第一下降沿下降沿RxD数据帧的第一下降沿下降沿RxD数据对于特殊情况,可商定不同的边界值,并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a试验网络中两个节点的CAN通信控制器指示CANTX错误计数器(TEC>0)和RX错误计数器(REC>0)的评图5和表23给出了触发点和故障违规掩码的其他定义。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CANCANFD64字节数据帧结构数据SOF21字节00RxD触发点TP1放大数据00第19字节(包括CAN填充位)触发点TP2MP12MP14RxD高低VMIIMP11MP13VMx:违规掩码MPx:掩码点TPx:触发点帧尾帧间空间ACK段EOF(IMF)字节周期计数器21字节FF控制段21字节55MP10MP7仲裁段控制段MP6MP8VMIIICRC段VMIt=0s帧头MP9MP5MP3MP2MP1MP4图5CANFD收发器的触发点和违规掩码定义表23CANFD收发器的违规掩码定义5×tBit_nome5×tBit_nom5×tBit_nom0.75×VIO/6×tBit_nomd6×tBit_nom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de6×tBit_nom定义值的参考按ISO11898-2:2016。对于特殊情况,可商定不同的边界值,并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CV1=tBit1Bit2(接收器)CV2=tBit1Bit2(接收器)5.5.3不加电条件下暴露于骚扰后的评估判据应使用半导体参数分析仪等测量受试引脚对GND(包括强制部件)的输入特性(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如果具有强制部件的测量不适用,则应将其移除。试验电压范围宜覆盖或超过受试管脚的最大额定电压,直至出现击穿、快速回位或钳位电平。注:常用的试验电压为±50V~±70V,试验电流限值为±0.5mA~±5mA,以避免在特性曲线测量期间损坏IC。抗扰度试验前后测得的I-V特性的任何显著变化(例如超过最大试验电压或电流的±5%)均视为故障。图6示出了I-V特性最大偏差图。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引脚电流引脚电流i±5%V引脚电压V图6I-V特性最大偏差图除了上述I-V特性试验以外,还可根据DUT数据表使用参数试验验证IC的损坏。5.4.4状态类别表24定义了基于评估判据CAN收发器的功能状态类别。表24功能状态类别的定义A-在骚扰施加期间未出现错误,评估判据5.5.2-在骚扰施加结束之后未出现损坏,评估判据5.5.3,可在所有功能试验结束后进行检查C-在骚扰施加期间未出现错误,评估判据5.5.2-在骚扰施加结束之后未出现错误,评估判据为5.5.2,DUT自动恢复正常运行-在骚扰施加结束之后未出现损坏,评估判据5.5.3D-在骚扰施加期间出现错误,评估判据5.5.2-在骚扰施加结束之后未出现错误,评估判据5.5.2,但当骚扰施加结束之后,通过简单的操作(例如通过SPI(D1)重新初始化、电源通/断(D2DUT才可自动恢复到正常运行。-在骚扰施加结束之后未出现损坏,评估判据5.5.36试验和测量6.1射频骚扰发射6.1.1试验方法RF发射的测量应按照IEC61967-4的150Ω直接耦合法进行。6.1.2试验布置收发器的射频发射测量应使用图7的试验布置和表3的耦合网络进行。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监测和激励监测和激励(可选)码型发生器示波器TxD(可选)RxD模式控制单元TxD同轴连接器EMI1试验网络ERR耦合端口:CANEMI1EMI2EMI3EMI4EMI5V,V,V,GND频谱分析仪/EMI接收机VWAKEVV远程控制(可选)CAN控制器控制PCRF测量试验板连接器滤波器EMI5图7射频骚扰测量的试验布置试验设备要求如下:·频谱分析仪/EMI接收机;·码型发生器(可选,仅适用于CAN标准和CANPN试验·模式控制单元(如可能,可通过PC远程控制·控制PC(可选);·数字存储示波器(DSO);·CAN控制器(可选,仅用于CANFD试验)。6.1.3试验程序和参数射频测量设备的设置按表25。表25射频测量设备的设置0.15MHz~1000MHz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150kHz~30MHz:30MHz~1000MHz:––––150kHz~30MHz:–30MHz~1000MHz:–应根据表26进行射频发射测量。表26射频发射测量无有EMI2V无无无有V无V无无有试验网络的一个收发器(DUT)设置为低功耗模式-PN待机。第二收发器处于6.2射频骚扰抗扰度6.2.1试验方法射频抗扰度试验应使用IEC62132-4的DPI试验方法进行。6.2.2试验布置收发器的射频抗扰度试验应使用图8的试验布置和表3的耦合网络进行。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监测和激励监测和激励控制PCRF发生器(可选)码型发生器RF功率计示波器定向耦合器(可选)TxDRxDCAN控制器TxD同轴连接器RF1RF2RF3耦合端口:CANRF1VRF2WAKERF3试验板V,V,V,GND远程控制(可选)ERR模式控制单元RF放大器试验网络RF生成连接器滤波器图8DPI试验的试验布置试验设备要求如下:·RF发生器(f=1MHz~1000MHz·RF放大器(P≥10W);·具有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计(f=1MHz~1000MHz·模式控制单元(如果可能,可通过PC远程控制·控制PC(可选);·数字存储示波器(DSO);·CAN控制器(可选,仅用于CANFD试验)。6.2.3试验程序和参数为了确定CAN收发器的射频抗扰度,应按表27中的参数进行试验。表27DPI试验规范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200MHz~400MHz400MHz~1000MHzCW)–如在该功率电平产生故障,则将功率电平对每个频率步长施加试验功率,并在每次试验应根据表28、表29和表30对标准CAN收发器、CANPN收发器和CANFD收发器分别进行功能状态等级AIC的评估试验。对于每次试验,应确定以正向功率为参数的抗扰度阈值曲线,并将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在试验报告中。表28DPI试验-标准CAN收发器的功能状态等级AIC评估无XXX有XXXXV无XXX无X待机/–无X有X无X-无X有XXV无X无X功功低耗无X有X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机休机休待或/X根据DUT功能,试验应在待机或休眠模式e对于具有滤波器的附加试验,使用AM调制足以确定性能。这也减小了耦合网络的平均功耗。表29DPI试验-CANPN收发器的功能状态类AIC评估机/无无X有XX眠/tSILEN无X有X无X眠/有无X有X无X有X对于具有滤波器的附加试验,使用AM调制足以确定性能。这也减小了耦合网络的平均功耗。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表30DPI试验-CANFD收发器功能状态类AIC评估脚CAN通信控制无X有XX器无X有XX器无X有XX器无X有XX对于具有滤波器的附加试验,使用AM调制足以确定性能。这也减小了耦合网络的平均功耗。应根据表31进行功能状态等级CIC或DIC的评估试验。表31DPI试验-CAN收发器功能状态等级CIC或DIC的评估有XV无X无X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6.3脉冲抗扰度6.3.1试验方法脉冲抗扰度试验应根据IEC62215-3使用非同步瞬态注入法进行。6.3.2试验布置收发器的脉冲抗扰度试验应使用图9的试验布置和表3的耦合网络进行。脉冲产生脉冲产生码型发生器试验脉冲发生器示波器TxD远程控制(可选)RxD模式控制单元TxD同轴连接器试验网络耦合端口:滤波器连接器VWAKEV,V,V,GND(可选)CAN控制器IMP1IMP2IMP3ERRCANIMP1监测和激励IMP2IMP3(可选)控制PC试验板图9脉冲抗扰度试验的试验布置试验设备要求如下:·试验脉冲发生器;·码型发生器(可选,仅用于CAN标准和CANPN试验);·模式控制单元(如果可能,可通过PC远程控制·控制PC(可选);·数字存储示波器(DSO);·CAN控制器(可选,仅用于CANFD试验)。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6.3.3试验程序和参数为了确定收发器对脉冲的抗扰度,应使用表32和表33中给出的定义和参数进行试验。表32脉冲抗扰度试验规范),),表33脉冲抗扰度试验参数VV1222–––根据ISO7637-2,脉冲幅值定应根据表34对标准CAN收发器、根据表35对CANPN收发器和根据表36对CANFD收发器进行功能状态等级AIC的评估试验。对于每次试验,应确定脉冲抗扰度电平,并将其记录在试验报告中。表34脉冲抗扰度试验-标准CAN收发器的功能状态等级AIC的评估收发器无XXX有XXXV无XXX无X--低功耗-待机/–无--V有--X无- X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低功耗或休眠–无X-X有X-XV无X-X无X-X低功耗或休眠无X X有X X根据DUT功能,试验应在待机或休眠模式表35脉冲抗扰度试验-CANPN收发器功能状态等级AIC的评估收发器低功耗用唤醒无X–有X–低功耗眠/tSILENC无--有–X低功耗意唤醒无–X有-X低功耗意唤醒无–X有–X试验网络的一个收发器(DUT)设置为低功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表36脉冲抗扰度试验-CANFD收发器的功能状态等级AIC的评估收发器无X有X无X有X应根据表37进行功能状态等级CIC或DIC的评估试验。表37CAN收发器功能状态等级CIC或DIC评估的脉冲抗扰度试验有XV无X无X6.4静电放电(ESD)6.4.1试验方法ESD抗扰度试验应根据ISO10605使用直接放电方法进行。6.4.2试验布置CAN收发器的ESD抗扰度试验应根据图10和图11所示的试验布置进行。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DUTESD试验板的地平面将GND引脚和ESD试验板的地平面连接试验夹具GNDESD发生器GND表面连接ESD试验板的地平面和试验夹具放电点表面连接试验夹具与接地平面ESD试验板监测和激励连接器(可选)ESD试验板DUTDUT试验夹具保护地接地平面ESD发生器非导电桌ESD发生器接地回线非导电桌图10直接ESD试验的试验布置-主布置试验设备要求如下:·ESD发生器(根据ISO10605,放电存储电容器C=150pF,放电电阻器R=330Ω);·辅助设备,例如电源、模式控制、监测和激励(可选,仅用于正常模式和试验前/后功能确认试验)。最小尺寸为0.5m×0.5m的接地平面应与实验室电气接地系统的保护地进行连接。ESD发生器的接地回路电缆应直接连接接地平面。金属试验夹具定位ESD试验板并将ESD试验板的接地平面直接连接到参考接地平面。试验夹具的接地连接应通过低阻抗和低电感连接到接地平面。这种表面连接宜具有至少4cm2的接触面积。此外,还可以使用铜带进行这种表面连接。试验时,ESD发生器的尖端应与ESD试验板的放电点ESD1a、ESD1b、ESD2和ESD3进行直接接触(按附录B所述)。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控制控制PCESD生成(可选)ESD发生器(可选)耦合端口:ESD1aESD1bESD2ESD3接地回路连接TxD适配板RxDR=62ΩCAN_HCAN_LCAN总线终端V,V,V,GND试验板接地平面电源试验夹具(可选)模式控制单元CAN_HCAN_LVWAKE远程控制(可选)接口(可选)码型发生器监测和激励示波器图11直接ESD试验的试验布置-激励和监测对于不加电模式试验,在试验期间断开接口连接,但在试验前/后功能确认时需进行连接。6.4.3试验程序和参数为了确定CAN收发器对ESD的抗扰度,应按表38中给出的参数根据表39进行试验。表38直接ESD试验规范V不大于V=15V=15kV:1kV表39CAN收发器功能状态等级DIC评估的不加电模式下的ESD试验无X有V无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无)~);)~);8)使用下一个更高的ESD试验电压重复步骤27直到受试引脚损仅对于失效确认,收发器设置为正常模式,连接适配板并使用试验信号TX1。CAN信号评估:与参考信号的7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宜包括以下内容:·试验布置示意图;·失效判据(对于抗扰度试验·试验电路板的照片或图;·耦合和去耦网络的传输特性;·试验设备描述;·所用协议版本描述;·与先前定义的试验参数任何偏差的描述;·试验结果。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附录ACAN试验电路A.1一般规定CAN试验电路定义了完整试验电路的详细信息,用于网络条件下功能运行模式的CAN收发器试验以及单个收发器的ESD试验。其定义了用于CAN收发器功能的强制和可选组件,以及用于DUT供电、激励、监测和试验的耦合网络、去耦网络的组件。CAN试验电路是试验结果及其解释的基础。A.2用于功能试验的CAN收发器试验电路图A.1给出了在具有两个CAN节点的最小通信网络中,在功能运行模式试验标准CAN收发器的CAN试验网络的试验电路图的总图。图A.2给出了试验CANPN收发器的试验电路的总图,节点1作为试验信号的发射器,模拟在配置的网络中在节点的输出端口处要接收和监测的CAN信息。CAN节点由收发器(A10、A20)、CAN总线滤波器(L10、L20)、强制外部组件(D10、C10、C11、C12、C13、R10、R11、R14、D20、C20、C21、C22、C23、R20、R21、R24)和监测引脚或输入处的去耦网络(R12、R14,R15、R16、R22、R24、R25、R26)组成。应根据CAN收发器IC的规范使用所有强制外部组件(CAN总线组件除外)。如果规范中定义了CAN总线的特殊部件,则宜另外对该电路进行试验,并将其记录在试验报告中。WAKE引脚的电阻值,对于R10、R20,应设置为最大规定值(默认值R=3.3kΩ),对于R11、R21,应设置为最小规定值(默认值R=33kΩ)。对于监测引脚INH、ERR的射频去耦,所有试验的默认电阻值设置为R=1kΩ,对于RxD、TxD,默认电阻值设置为R=47Ω。为了将标准CAN收发器的结果与先前规范的定义进行比较,RxD、TxD可设置为R=1kΩ,并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对于CANFD试验,引脚RxD和TxD(R15、R16、R25、R26)的电阻设置为R=47Ω。此外,宜选择电容器C14和C24的值,以在RxD引脚实现15pF±10%的外部负载电容。应考虑将试验板连接至CAN控制器和DSO进行监测而产生的任何电容性负载。为了避免休眠模式下引脚INH处的浮动电压,应使用下拉电阻器(R13、R23),其值应符合IC规范(默认值R=10kΩ)。将DUT设置为正常、待机或休眠模式的每个控制输入应根据IC规范进行连接/配置。外围控制设备的连接应与试验电路板进行去耦(图A.1:A4光耦合器,R41、R42、R43、R44、R45、R46、R47、R48和图A.2:A4、A5、A6光耦合器,R1、R42,R43,R44,R45,R46,R47,R48,R410,R411,R412,R413,R414,R415,R416,R417)。对于CAN总线终端,电阻R49=62Ω。对于外部电源的去耦,两级LC滤波器(L41、L42、C41、C42/L43、C43、C44、C45和L44、C46、C47、C48)分别用于VBAT、VCC和VIO。在关注的频率范围内,L42的阻抗宜大于400Ω。在VBAT的脉冲试验期间,断开跳线JP41,从而断开VBAT处的电源和射频去耦滤波器网络。在这种情况下,电源VBAT由IMP2耦合网络直接提供。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R41R42R41R42R43R44电源去耦网络VBATcL41JP41A4C41C42STB23L43VCCR477C43C44C45L44VIOC46C47C48节点1C14R12耦合网络VBAThR15Rcp1tRcp2tRcp3tRcp4tRcp5tCcp1aCcp1bCcp2Ccp3Ccp4Ccp5Rcp1aRcp1bRcp2Rcp3Rcp4Rcp5A10ERRNWAKEVBATSPLITCANLCANHSTBNA20ERRNWAKEVBATSPLITCANLCANHSTBNVIOVBAThERR2INH2RxD2TxD2ERR1INH1RxD1TxD1 ENVIORxDVCCGNDTxD ENVIORxDVCCGNDTxDR22R23R24R25R26EN2STB1EN1标准CAN收发器标准CAN收发器模式129C10C11WK3218989光电耦合器D20C20C21VIOmVCCm模式控制87654321VBATextR45R46VIOC237654321VCCC22VIOextVCCextR10R11R13R14R20R21节点2VBATcVBAThVBATcVBATcVCCmVIOmJP10JP20VIOSTB1STB2456D10VCCCP1R16L10C13C12R17GNDCP3CP4CP5R48R49L20CP2C24EN1L11L12EN2L42WK8标引序号说明:A4——光耦合器(可选);C10,C20,C45,C48——电容器C11,C12,C13,C21,C22,C23——电容器C=100nF;C14,C24——电容器C≤15pF(仅用于CANFD功能试验,其值取决于试验布置,宜选择在RxD引脚实现15pF);C41,C43,C46——电容器C=1nF;C42,C44,C47——电容器C=330pF;Ccp1a,Ccp1b,Ccp2,Ccp3,Ccp4,Ccp5——电容器(其值取决于试验);D10,D20——通用整流器型二极管;JP10,JP20——跳线;););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R13,R23——电阻器R=10kΩR49——电阻器R=62Ω;Rcp1t,Rcp2t,Rcp3t,Rcp4t,Rcp5t——电阻器(其值取决于试验)。图A.1标准CAN收发器功能试验用试验网络电路图总图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电源去耦网络电源去耦网络模式控制A4JP41L426CS1R42DI1R43光电耦合器VCCextA58SCK27654321C48A6R47GNDR489SPI123456789R410R411R412R413R414R41599R44R45R46VBATextL41光电耦合器光电耦合器R416R417DO1DO2CS2DI212345678VIOextVBATcVBATh54321VIOVIOSCK1VCCC41L43C42C43C45C44C47C46R41L4487C14C14VBATcA10C10D10VBAThR15R16VIOmVCCmL12VIOC13VBAThRcp3WKVBATcSCK1D20R23R24R25R26CS2CANPN收发器VIOmRcp1tRcp2tRcp3tRcp4tRcp5tCcp1aCcp1bCcp2Ccp3Ccp4Ccp5C11C20WKL10C21Rcp1aRcp1bRcp2CANPN收发器VCCA20SCKWAKEVBATSDICANLCANHSCSNSCK18913SCKWAKEVBATSDICANLCANHSCSNSDOVIORxDVCCGNDTxDSDOVIORxDVCCGNDTxDINH1RxD1TxD1INH2RxD2TxD2DI1CS189耦合网络VIOC237654321R20R21VCCC22R13R14R10R117654321节点1节点2VBATcVCCmRcp4Rcp5JP10JP20DI1DO1CP3DO2CP1C12CP5CP4CP2L20C24L11标引序号说明:C10,C20,C45,C48——电C11,C12,C13,C21,C22,C23——电容器C=100nF;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C41,C43,C46——电容器C=1nF;C42,C44,C47——电容器C=330pF;D10,D20——通用整流器型二极管;JP10,JP20——跳线;);R49——电阻器R=62Ω;Rcp1t,Rcp2t,Rcp3t,Rcp4t,Rcp5t——电阻器(其值取决于试验)。图A.2CANPN收发器功能试验用试验网络电路图总图A.3CAN收发器ESD试验电路图A.3给出了不加电模式下CAN收发器直接ESD试验电路图总图。CAN收发器ESD试验的试验电路由具有强制性外部组件(C11、C12、C13、R11)的单个CAN收发器(A10)、CAN总线滤波器(L10)、具有放电点的耦合端口(ESD1a、ESD1b、ESD2、ESD3)以及可选放电电阻器(R1、R2、R3、R4且阻值≥200kΩ)组成。引脚WAKE(R11)上串联电阻值宜根据IC规范选择最小值(默认值R=33kΩ)。无源元件的默认参数,对于电容器,允差为±10%,材料为X7R,符合电子工业协会(EIA)或类似要求,额定电压≥50V,封装尺寸为1206或0805。电阻器的默认参数,允差为±1%,封装尺寸为1206或0805。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C11C11VBAThC13ESD2VIO5R12R13VCCCANHC12R1toR4GNDX10123456789CANHCANLVBAThVCCVIOTxD1RxD1EN1STB1A10ERRNWAKEVBATSPLITCANLCANHSTBN89STB1ESD3ESD1bESD1a ENVIORxDVCCGNDTxD标准CAN收发器RxD1TxD14321CANLEN1L10R1176标引序号说明:A10——标准CAN收发器;C11,C12,C13——电容器C=100nF;X10——适配板连接器。图A.3不加电模式下CAN收发器直接ESD试验电路图总图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试验电路板B.1功能试验的试验电路板对于CAN收发器的功能试验,试验网络应设计在印刷电路板上。为了确保耦合和去耦网络的良好射频特性,宜使用在具有GND层的最小两层PCB上的节点1和节点2的电路设计相同。试验板上耦合路径的长度宜尽可能短。IC互连(CAN)的走线长度,从互连的星形点到IC引脚和射频注入点(若适用)推荐小于30mm。DUT应焊接在试验板上,以尽量减少寄生效应。布局示例如图B.1所示。为了合适的屏蔽,除滤波电源和GND外,所有与试验板外围试验设备的连接都宜通过同轴印刷电路板插座进行连接。图B.1CAN信号的IC互连示例B.2ESD试验对于ESD试验,应使用印刷电路板。应至少选择带有GND层的两层结构的PCB。放电点ESD1a~ESD3的焊盘应确保与试验发生器的放电尖端适当接触(例如通过ESD试验板布局上的圆形通孔)。放电点应通过走线直接连接到收发器IC的各个受试引脚。试验网络的无源组件应靠近收发器以减少寄生效应。DUT宜焊接在试验板上以确保类似的应用条件,并避免插座的寄生布置影响。无源元件的信号线和焊盘与大面积接地区域之间的绝缘距离宜设计为,当不大于预期的试验电压电平时可防止这些点上的火花放电。布局示例如图B.2所示。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图B.2CAN收发器ESD试验板示例表B.1中给出了ESD试验板的进一步要求。表B.1ESD试验电路板参数值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附录C(资料性)用于汽车的CAN收发器的试验限值示例C.1一般规定附录C的目的给出用于汽车的CAN收发器的试验限值示例。有关具体的限值选择,可参考适用的试验方法文件。C.2射频骚扰发射图C.1、C.2和C.3给出了根据IEC61967-4使用150Ω直接耦合法,引脚CAN、VBAT、WAKE和VCC、VIO(仅适用于CANFD试验)射频发射测量限值示例。具有总线滤波器的CAN908060504030200频率/MHz616121212921212929676745272735352727 317317等级III等级II等级I图C.1射频发射限值示例-具有总线滤波器的CANVWake908060504030200频率/MHz等级III等级II等级I0.3图C.2射频发射限值示例-其他全局引脚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908060504030200频率/MHz等级III等级II等级I6767VV图C.3射频发射限值示例-局部电源C.3射频骚扰抗扰度图C.4、图C.5、图C.6、图C.7和图C.8给出了根据IEC62132-4的DPI试验方法,引脚CAN、VBAT和WAKE的射频抗扰度试验限值示例。与功能状态类别AIC和功能状态类别CIC或DIC相关的功能试验有不同的目标电平。功率/dBm功率/dBm40353025等级III(A_IC)等级II(A_IC)等级I(A_IC)频率/MHz具有总线滤波器的CAN1201图C.4功能状态类别AIC的射频抗扰度限值示例-具有总线滤波器的CAN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功率/dBm功率/dBm40353025等级III(A_IC)等级II(A_IC)等级I(A_IC)频率/MHz无总线滤波器的CAN18201图C.5功能状态类别AIC的射频抗扰度限值示例-CAN功率/dBm功率/dBm40353025等级III(A_IC)等级II(A_IC)等级I(A_IC)频率/MHz91VWake201图C.6功能状态类别AIC的射频抗扰度限值示例-其他全局引脚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功率/dBm功率/dBm40353025等级III(C_IC/D_IC)等级II(C_IC/D_IC)等级I(C_IC/D_IC)频率/MHz具有总线滤波器的CAN1820图C.7功能状态类别CIC或DIC的射频抗扰度限值示例-具有总线滤波器的CAN功率/dBm功率/dBm40353025等级III(C_IC/D_IC)等级II(C_IC/D_IC)等级I(C_IC/D_IC)频率/MHz1VWake20图C.8功能状态类别CIC或DIC的射频抗扰度限值示例-其他全局引脚C.4脉冲抗扰度表C.1给出了根据IEC62215-3使用非同步瞬态注入法,对引脚CAN、VBAT和WAKE进行功能状态类别CIC或DIC评估定义的脉冲抗扰度试验限值示例。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表C.1功能状态类别CIC或DIC对应的脉冲抗扰度限值示例VV1C.5静电放电(ESD)为了测试ESD对引脚CAN_H、CAN_L、VBAT和WAKE损坏的抗扰度,推荐限值VESD=±6kV。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附录D(资料性)CAN总线接口共模扼流圈的特性D.1一般规定共模扼流圈会对通信网络中的EMC试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为了获得CAN收发器EMC评估可比较和可靠的结果,宜了解和验证所用共模扼流圈的特性。本附录给出了用于CAN总线接口的共模扼流圈(CMC)特性的描述程序,包含试验方法、试验条件、性能判据、试验程序、试验布置、试验板和推荐限值。试验方法包括:·漏感失配测量;·混合模式S参数测量;·ESD损坏试验;·射频骚扰时的饱和试验。D.2缩略语共模抑制差模到共模抑制,共模单端测量插入损耗纵向转换损耗短路开路负载直通散射参数矢量网络分析仪D.3CMC试验D.3.1概述通常,所有试验均应使用具有射频板-同轴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为了确保可靠的射频参数,需要一个具有扩大GND参考平面的至少两层的试验板。底层应为参考平面。试验板上的走线宜设计为长度尽可能短的(50±5)Ω的单端传输线。对于CMC的大小设计以及CMC外壳和CMC端子到GND平面最小距离的定义,如果特定试验中没有另行规定,则宜使用CMC制造商的相关规范。如果CMC制造商未提供规范,则建议在顶层的CMC下面不要进行地填充。试验板设计和将CMC与试验板连接的方法旨在提供高准确度和可复现的试验结果,这些方面在相应的测量章条中进行详细描述。CMC的绕组和引脚定义的通用电气图如图D.1所示。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121343图D.1CMC的电气总图对于下面描述的测量,CMC的线路1定义为引脚1和引脚2之间的CMC绕组,线路2定义为引脚3和引脚4之间的绕组。D.3.2漏感失配测量由于CMC的不对称导致非预期模式转换的共模扼流圈的电气参数之一是两个绕组漏感的绝对差,这可从CMC的两端口S参数测量得到,其中两个相对的CMC引脚对地短路。用于评估CAN共模扼流圈漏感失配的试验布置由2端口或4端口VNA与特殊试验板(适配器试验板)组合而成,如图D.2所示。在VNA校准期间试验板包含在试验布置中。校准参考点定义为试验板上CMC的焊盘。该方法要求网络分析仪具有宽的动态范围(建议100dB)。矢量网络分析仪试验板2CMC12434校准参考点图D.2用于漏感评估的2端口S参数测量的试验布置试验设备要求如下:•2端口或4端口矢量网络分析仪;•试验板S参数测量。对于漏感特性,宜使用两端口双层试验板。底层是实的地平面。在顶层,两条50Ω走线宜以45°对称布线,以减少寄生电感耦合。短路和接地连接宜对称且尽可能短。为减小返回电流路径的不确定度以及与CMC的寄生电容耦合,建议除走线和焊盘外的顶层不覆盖接地平面。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推荐的两端口试验板示例如图D.3所示。1-1-DUTCMC部分的试验板焊盘2-50Ω走线以45°对称布线3-边缘型射频连接器4-底层实的地平面5-顶层无地平面6-矢量网络分析仪校准点7-短对称接地连接图D.3CMC漏感特性的两端口试验板示例由于所需的两端口S参数可从四端口S参数计算得到,因此漏感特性也可在四端口试验板或网络分析仪的相应夹具上进行。校准和试验板确认需要高的准确度。VNA校准宜进行到试验板焊盘的顶端。通过SOLT校准到电缆连接器,并将参考平面进一步移动到焊盘的顶端,例如通过使用VNA端口扩展功能,可实现高的准确度。试验板的对称性和校准准确度宜通过测量开路夹具(无DUT)、短路夹具(两个0Ω电阻器连接在DUT的位置)和典型的DUTCMC样品进行确认。剩余开路电容不宜超过150fF。短路夹具电感不宜超过4nH,差值不宜超过2nH。建议在交换端口1和端口2的情况下,使用典型CMC样品进行两次确认。被测特性也预期会互换,这确认了测量布置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试验程序和参数按表D.1。表D.1漏感评估的试验程序和参数频率范围0.3MHz~20MHzS11,对数幅值,单位为dB/线路1S22,对数幅值,单位为dB/线路2S12,对数幅值,单位为dB/线路2到线路1VNA测量电路端口定义: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每个测量端口为50Ω输入阻抗试验板单端VNA端口1CMC单端VNA端口2计算方法所有计算均宜使用原始数据或线性插值数据进行,以避免由其他方法(例如:样条插值或有理拟合)引入的不准确。。2)计算线路1和线路2的有效耦合互阻抗Z和有效非耦合漏阻抗Z和Z:3)计算有效互感和漏感L(f)、L(f)和L(f4)计算平均漏感值L和L:L和L的值是通过在可用频率范围内对L(f)和L(f)进行平均而提取的,在该可用频率范围内可获得稳定的与频率无关的数据。可用频率范围被互阻抗Z的自谐振频率限制在较高频率。在较低的频率,漏阻抗数据可能会降低到本底噪声以下,或由于校准问题而变得无效。5)计算漏感失配值ΔL: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宜根据表D.2中给出的方案进行测量并记录。表D.2漏感测量L,L,L,ΔL10个样品测量的结果宜记录在图表中,所有验证样品的提取值LM、L01、L02、ΔL01、02宜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在试验报告中,并给出最小值和最大值。获得的最大漏感失配ΔL01,02用于对CMC的模式转换性能进行分类,并可用于评估CAN收发器通信网络中EMC试验结果变化的风险。漏感失配等级如表D.3所示,与图D.10中的Ssd21和Ssd12DCMR特性等级相关。表D.3漏感失配等级I例如≥8dB变化,对通信频率范围内的发射结果的影响例如≤8dB变化,对通信频率范围内的发射结果的影响例如≤2dB变化,对通信频率范围内的发射结果的影响典型CMC的测量结果示例如图D.4所示。在f=300kHz至f=10MHz的频率范围内观察到互感和漏电绕组电感的有效数据。平均值为LM=117μH,L01=97nH,L02=7nH,绝对差ΔL01,02=90nH。S参数/S参数/dBZZZim(Z)im(Z)20-200-20-30-40-600.010.11101001000频率/MHz806040SSSS频率/MHz0.01-10-400a)测得的S参数b)互阻抗和杂散阻抗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漏感/漏感/nH200L=97nHL=7nH5000.010.11101001000频率/MHz频率/MHzL(f)(数据点)L=117μH200500c)互感LMd)漏感L01和L02图D.4CMC特性测量结果示例D.3.3S参数测量混合模式用于测量混合模式S参数的试验布置由4端口VNA和专用试验板(适配器试验板)组成。VNA校准期间,试验板包含在试验布置中。校准参考点定义为试验板上CMC的焊盘。矢量网络分析仪试验板CMC212434校准参考点图D.5S参数测量的试验布置试验设备要求如下:•4端口矢量网络分析仪;•试验板S参数混合模式(4端口);•试验板S参数单端(3端口)。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对于S参数,定义了3端口试验板的其他具体要求。用于平衡测量的带焊接RF连接器的3端口试验板旨在具有非常高的自平衡等级。为了验证试验板自平衡特性,定义了表D.4中给出的试验参数和要求。表D.43端口试验板特性的试验程序和参数频率范围0.3MHz~1GHzS(LCL),对数幅值,单位为dB,3端口试验板的差分端口侧VNA测量电路端口定义:差模输入(逻辑端口1):每个物理端口阻抗为50Ω33端口试验板R1R3逻辑端口1R2CMC无焊接VNA端口1aVNA端口1b在夹具自平衡测量时,DUT不得焊接。试验夹具的示例如图D.6和图D.7所示。图D.6试验板S参数测量示例–混合模式,顶层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图D.7–试验板S参数测量示例–单端,顶层校准的参考点是试验板上CMC封装的焊盘。试验程序和参数见表D.5。表D.5S参数测量的测试程序和参数频率范围0.3MHz~1GHzS(IL),对数幅度,单位为dBS(CMR),对数,单位为dBS(DCMR),对数,单位为dB/CMC方向1S(DCMR),对数,单位为dB/CMC方向2对于S测量,CMC的终端方向在试验板上是旋转的。VNA测量电路端口定义:混合模式逻辑端口2:物理端口2a和端口2bS和S混合模式测量:每个测量端口的输入阻抗为50ΩGB/TXXXXX.3—XXXX/IEC62228-3:2019试验板VNA端口VNA端口2aVNA端口1a逻辑端口2逻辑端口逻辑端口2VNA端口2bVNAVNA端口2bS和S单端测量:):共模输出(逻辑端口2):阻抗为200Ω的单端网络R=R+R+R试验板VNA端口1aCMCR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