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淋巴囊肿瘤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分析_第1页
内淋巴囊肿瘤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分析_第2页
内淋巴囊肿瘤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分析_第3页
内淋巴囊肿瘤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分析_第4页
内淋巴囊肿瘤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淋巴囊肿瘤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5例内淋巴囊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由CT检查、MRI检查以及病理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内淋巴囊肿瘤组织位于颞骨岩部和桥小脑角,周围骨质呈虫蚀状破坏,并侵及颈静脉球,累及面神经管及外耳道骨壁。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内淋巴囊肿瘤细胞结构呈乳头状囊状,覆有单层立方-柱状上皮,间质中血管丰富。免疫表型阳性:CK、CK5/6、EMA,其中GFAP阳性和CK5/6及CD56阳性各2例;阴性:TG、S-100以及NSE。结论:通过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内淋巴囊肿瘤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进行准确的分析,进而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的重要的参考,其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关键词】内淋巴囊肿瘤;病理特点;影像特点

内淋巴囊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其病变位于颞骨岩部和桥小脑角,具有散发的特点,其患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听力下降、面神经麻痹及颅神经异常等症状。其早期症状多表现为头痛,无明显特异性,很容易受到忽视,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1]。当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病变部位进一步加深。由于中晚期内淋巴囊肿瘤病变部位与颅神经、血管相邻。进而导致手术风险加大。在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诊断当中,需要结合其病理特点,采用影像学手段,以得出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以我院2011年6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5例内淋巴囊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该疾病其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6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5例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经由病理确诊,并将5例内淋巴囊肿瘤蜡块标本予以存档。其中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3例,最高龄为63岁,最低龄为35岁,平均年龄47.8岁。病变部位:左侧颞骨岩部3例,左侧桥小脑角2例。1.2诊断方法

1.2.1影像学检查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检查和MRI检查。①CT检查: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GELightSpeed),调节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重建层厚(0.625mm)等各项扫描条件参数。患者取仰卧位,行头颅横轴位扫描,获取相关数据。然后经由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将其传输至SUN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使用图像分析软件,行VR重建,并对得到的图像进行分析。②MRI检查:使用磁共振成像系统(SIEMENSMAGNETOMSkyra),患者取仰卧位,分别从矢、冠、轴面对患者头颅进行平扫,并增强扫描,根据颞骨岩部及桥小脑角的T1、T2信号进行分析,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作为对比剂,观察脑实质内是否存在异常[2]。1.2.2病理检查送检标本需要经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处理后,切片厚度为4μm。行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观察。使用CK、CK5/6、EMA、NSE、CD56、TG、S-100以及Ki-67等抗体试剂,使用PBS液行阴性对照,分析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2.结果2.1影像学表现经由CT检查,患者颞骨岩部及桥小脑角存在混杂密度肿块,周围骨质呈虫蚀状破坏,其中2例患者侵及颈静脉球,1例患者累及面神经管及外耳道骨壁。经由MRI检查,显示肿瘤部位位于颞骨岩部及桥小脑角,T1、T2信号混杂且不规则,病变呈不均质强化。根据3例患者的MRI图像,其小脑部位受到病变组织压迫,脑实质内无异常信号。2.2组织学表现

经由病理检查,细胞膜、细胞核以及细胞质附着有棕黄色颗粒,即为阳性结果。送检组织切面呈灰红色、灰褐色,无包膜,结构呈乳头状囊状,覆有单层立方-柱状上皮,无纤毛。送检组织细胞嗜酸性,部分区域胞质透明,细胞核仁明显,呈红色,无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见浸润肿瘤骨质。利用免疫组化检查,免疫表型阳性:CK、CK5/6、EMA,其中GFAP阳性和CK5/6及CD56阳性各2例;阴性:TG、S-100以及NSE。根据以上病理诊断结果,可将其送检组织细胞认定为内淋巴囊肿瘤。3.讨论在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诊疗当中,往往由于其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难以及早发现病情而导致延误。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其病灶组织进一步扩散,容易累及颅神经、血管,不仅导致病情的加重,同时好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3]。因此,加强内淋巴肿瘤的早期诊断是十分关键的,及早的做出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有效率,避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等影像学手段,根据其影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内淋巴囊肿瘤组织位于颞骨岩部和桥小脑角,呈乳头状结构,其间质中血管丰富[4]。在临床诊断中,容易误诊为颈静脉球瘤、转移癌等,需要对其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必要时需要借助免疫组化检查,予以准确的鉴别和区分,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5]。综上所述,在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治疗当中,根据其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作出精确的诊断,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加深和扩散,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参考文献】[1]林宇静,李斌,罗柏宁,李智.内耳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05):428-434.[2]王蔚,陈晓东,王伟民,杜渭清.内淋巴囊肿瘤2例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12):1340-1343.[3]左大辉,蒋太鹏,高永中,等.内淋巴囊肿瘤误诊为颈静脉球瘤1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06):280-281.[4]程乐,戴艳红,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