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5338.2-2023 系列1 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2部分:保温集装箱(正式版)_第1页
GB∕ T 5338.2-2023 系列1 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2部分:保温集装箱(正式版)_第2页
GB∕ T 5338.2-2023 系列1 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2部分:保温集装箱(正式版)_第3页
GB∕ T 5338.2-2023 系列1 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2部分:保温集装箱(正式版)_第4页
GB∕ T 5338.2-2023 系列1 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2部分:保温集装箱(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列1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第2部分:保温集装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 Ⅲ V 1 1 1 3 4 47设计要求 5 89保温集装箱的电气设备 附录A(规范性)冷却水管接头要求 附录B(资料性)挂装框 20附录C(规范性)气温测量点 21附录D(规范性)保温集装箱插头和插座上接线相序 23附录E(规范性)四芯电气插头和插座(380/400V,50/60Hz,32A) 24附录F(资料性)保温集装箱电力供应 28附录G(规范性)220V和双电压设备的一般要求 29附录H(资料性)MRU集装箱设备挂装(可选发电机组) 附录I(资料性)聚氨酯泡沫的老化 Ⅲ本文件是GB/T5338《系列1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的本文件代替GB/T7392—1998《系列1:集装箱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保温集装箱》,与e)更改了标记内容,增加了装载线标记要求和带新风口装置的保温箱标记要求(见第5章,GB/T7392—1998的第5章);1)更改了保温集装箱卫生要求(见7.8,GB/T7392—1998的7.8);s)删除了试验1~试验12的具体测试方法(见GB/T7392—1998的8.2~8.13);M附录K);本文件等同采用ISO1496-2:2018《系列1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第2部分:保温集V——第4部分:无压干散货集装箱。目的在于规定系列1无压干散货集装箱的技术要求和试验1系列1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ISO668系列1集装箱分类、尺寸和额定质量(Series1freightcontainers—Classification,di-ISO1161系列1集装箱角件和中间角件规范(Series1freightcontainers—Cornerandinter-mediatefittings—Specifications)ISO1496-1系列1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集装箱(Series1freightcon-ISO6346集装箱代码、识别和标记(Freightcontainers—Coding,identificationandmarking)IEC60309-2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第2部分:带插销和插套的电器附件的尺寸兼容性和互换性要求(Plugs,socket-outletsandcouplersforindustrialpurposes-Part2:Dimensionalinterchange-abilityrequirementsforpin3术语和定义ISO668、ISO1161、ISO1496-1、ISO6346、IEC60309-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2内置式internally为了在货物和内壁板间形成空气通道而在集装箱内壁板上装设的条状装置。隔板bulkhead装载线loadline3用于紧固挂装设备两个下角的一对带螺纹的联接孔。聚氨酯出现老化并且漏热率高于表1中Uma数值20%的货物集装箱。4分类本文件所涉及保温集装箱的分类如表1所示,表1中还列出了新保温集装箱容许的最大漏热率。最大漏热率*(U.)℃箱内箱外冷藏集装箱(机冷式)制冷/4最大漏热率*(U..)箱内箱外内置嵌入式冷藏/带动力的机冷式冷藏集装箱带动力的冷藏/带动力的加热集装箱——内置式挂装冷藏/一一·Um.按照传热系数不大于0.4W/(m²·K·所有材料应能在一30℃~+80℃表面温度下保持有效。*如机械制冷装置未设计在-30℃,则制造商可选定最低设计温度。见表2。5公称长度公称高度9'6”8'6”8'0”<8'0” 一 注:所有箱型的公称宽度均为8ft.系列1保温集装箱的最小内部尺寸应符合表3的规定。部公称长度减去公称宽度减去最小高度·(无鹅颈槽)公称高度减去最小高度·(有鹅颈槽)公称高度减去‘某些保温集装箱的内部高度和长度尺寸,已考虑到空气循环的需要。由于操作或其他需要,内部尺寸可能超出上述最小7设计要求7.1.1所有集装箱(除另有说明外)的强度要求应按照ISO1496-1的要求。除8.1中另有设定外,所列7.1.2角件(见7.2)的强度应符合IS7.1.3集装箱应能承受第8章规定的各种载荷和加载。6梁传递的垂直载荷。载荷传递区应位于ISO668—2008中图B.1规定的两条宽度为375mm的区78带有空气循环系统的保温集装箱,地板宜设有能够用作空气循环的通道,但不限于T形地板。地板最小高度应满足表4的要求。集装箱箱型带有空气循环系统的MRU保温集装箱,在50Hz电源下运行,每小时宜能完成最少50次箱内容积的换气(风机可不连续工作)。空气流动的测量宜满足ISO5801的规定。8试验8.1.1除另有说明外,符合第7章要求的保温集装箱应能承受8.2~8.7的各项试验(如适用)。9在试验1~试验11之后依次进行。8.1.5保温集装箱试验1~试验12应按照ISO1496-1进行。稳定在3K以内,且均处于15℃~25℃。f)稳定状态起始的3h和结束前3h内,功耗差值不超过3%,且两段时间之间的间隔至少为注1:内部气流每小时循环40次~70次。注2:外部气流流速为1m/s~2m/s.图1漏热试验(试验14)稳定条件示例8.3.2.2为了减少辐射影响,电加热元件的工作温度尽量降低。为确保箱内温度分布符合8.3.2.1的规定,元件释放的热量应通过一台或数台电风扇形保证空气循环每小时40次~70次。风扇应置于箱内,当对机冷式冷藏集装箱(MRU)进行测试时,不应采取防止少量气流通过机组的措施,也不应使用机组的风扇。如果试验中使用了所配机组的风扇,则在试验报告中应予注明。此时所测得的漏热率(U)应包含有蒸发器风扇的功耗,其不应符合表1中给出的分类,但可用于计算制冷能力。8.3.2.3箱外空气宜保持沿纵向水平流动,在箱体中部距侧壁和箱顶100mm处所测风速为1m/s~8.3.2.4安装在箱内、箱外的各测温元件应有防热辐射的保护。8.3.2.5测读每组数据的时间间隔应不超过15min。8.3.3漏热率计算漏热率应基于稳定后连续6h内的数据,按公式(2)计算:U——漏热率; 至少能再保持4h,此时附加的热负荷至少等于试验18.5.3.2试验期间保温集装箱的外部温度可能低于+50℃,但应通过额外的内部热负荷补偿至8.5.3.3箱内温度应分别设定为+12℃和-30℃,如果MRU最低设计温度不是-30℃,则可按照制8.5.4.1箱内温度应设定为+12℃,冷凝器入口处空气温度应设定8.6.3.2试验期间保温集装箱外部温度可能低于+25℃,但应通过附加内部热载荷使其达到本试验应验证保温集装箱端框架在挂装设备就位后,承受在公路和铁路运输中所出现横向载荷的应先加在一个插孔上,然后施加另一个。试验所用加载器为一根四周围有一块不大于150mm×器。将加载器旋入下装接点至6牙的深度(仅准许6牙),按照与端框架垂直的方向往外施力。试验完成后,保温集装箱不应出现永久变形9.1总则以下仅拟对影响换装的电力驱动保温集装箱或是影响安全的最低要求,而并非详尽的电气技术条b)60Hz:最低400V,最高500V.9.2.8设备配用一只32A的四芯(三极加地线)卡口扣环插头,见附录E。插头接线防护级别应达 (规范性)A.1进水侧7.9.4要求的冷却水管接头的进水侧尺寸应符合图A.1的要求。尺寸单位为毫米表面粗糙度单位为微米4‘接头的总长度。内部倒角的尺寸。注:本文件中对脚注a、b不做具体要求。图A.1冷却水管接头进水侧冷却水管接头的出水侧尺寸应符合图A.2的要求。之6.1之6.1出水阀结合面止端至平端的位差。图A.2冷却水管接头出水侧冷却水管接头进水侧(单向关闭)剖面及外形见图A.3。品图A.3冷却水管接头进水侧剖面视图(单向关闭)冷却水管接头出水侧(双重关闭)剖面及外形见图A.4。图A.4冷却水管接头出水侧剖面视图(双重关闭)挂装框a)顶视图926×298.5=1791Q2b)端视图2——发电机组螺母;开口高度。图B.19'6”保温集装箱端部挂装框(规范性)图C.1给出了保温集装箱4个最大面的8个角和中心外部设置的气温测量点。图C.2给出了在保温集装箱4个最大面的8个角和中心内部设置气温测量点。单位为毫米a)顶视图b)中部视图c)俯视图(侧视图)d)端视图(规范性)保温集装箱插头和插座上接线相序图D.1给出了标准电压设备的插头和插座的正视图。图D.1插头和插座图D.2给出了标准电压设备插座上的接线相序。图D.2相位关系(规范性)dll0.12+0.lld6(公称)0.236(公称)9.1+0.8(公称)0.315(公称)ll1slllllllF.3供电系统宜提供馈电插座,该插座要与9.2.8所列插头相适应。插座和相应的插头如附录E电流Asb)60Hz:最小200V,最大250V.MRU集装箱设备挂装(可选发电机组)0。880图H.18'6”保温集装箱挂装框安装MRU(可选发电机组)示例GB/T5338.2—2023/IS(资料性)聚氨酯泡沫的老化L.1.1随着集装箱使用年限的增加,聚氨酯泡沫在其使用寿命内的漏热量预计也会相应增加。本附录提供了一个在集装箱中封装的具有防扩散面和非密封接头的泡沫计算方法示例。L.1.2本附录描述了用于冷藏集装箱的聚氨酯泡沫因老化导致漏热率随时间变化函数的主要结论。在本附录的以下各节中,将对已确立的欧洲标准作更深入的解释和详细的回顾,以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L.1.3老化传热系数(Ua,.)取决于不同的因素,尤其是泡沫的密封,并遵循图L.1所示的函数曲线。bX图1.1有防扩散面和V型接头结构的1AAA型绝热集装箱聚氨酯泡沫老化图,传热系数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聚氨酯手册)I.1.4图I.1显示了封装泡沫的理论漏热率U值和用外推法针对老化集装箱的测量漏热率(U)值。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制造6个月后,老化2%;——制造12个月后,老化4%; 制造10年后,老化9%。用3个已完善的欧洲标准的原理来量化保温集装箱漏热率的增加:——EN13165:2012,建筑绝热产品——EN14308:2015,建筑设备和工业装置工厂制造的硬质聚氨酯泡沫(PUR)和聚异氰酸酯(PIR)——EN14509:2013,自支撑双表皮金属表面绝L.3热导率加速老化值的测定EN13165;2012的附录C描述了一种可以用于考虑老化效应的方法。当老化效应发生时,其是由于细胞气体成分随时间的变化引起的,这些方法给出了25年以上平均老化值的预测。根据根据EN13165:2012的附录C,热导率的加速老化值λe应按照以下步骤确定:a)按照EN13165:2012中C.4.2,测量老化值;b)按照EN13165:2012中C.4.3,测量增加的安全增量。对于具有防扩散面的测试样品,测试样品的最大尺寸应为800mm×800mm。当产品在70℃士2℃的温度下储存175d±5d,则加速老化热导率λe.gd,70t.175hy,就可以确定。该热导率代表了从70℃±2℃的高温(HT)试验中得到的试样在25年后正常工作温度(NT)下的估算值。由此得出,热戊烷发泡的产品为例,预测25年以上的平为10℃时的初始测量热导率值与安全增量[≤0.002W/(m·K)]之和。L.4测定老化传热系数(U₄.,)的计算方法产品标准EN14509描述了测定老化传热系数(Ua.,)的计算方法。声明的热导率是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EN13165对芯材描述的程序确定的。在芯材为聚氨酯EN14509提供了一种简化的老化传热系数(U)计算方法,由公式(I.1)计算。忽略型面的影响,利用接头的线性热导率贡献因子(from)计算得到。其可根据接头的一般类型(见图L.2)从表L.1对同样对应25年使用年限的老化传热系数(U.d.25an)可通过老化热导率值(Agd,sram)计算得I型型 头的计算不考虑密封胶条。模型为对象。1AAA保温集装箱的总面板面积约为Ao=144m²。在此基础上,可计算出25年使用寿命对应的U的初始值和老化的U值(Ua,gd,tsyan)。初始值Ua.s由公式(L.2)计算:R.——依据ISO6946:2017表1的水平热流,为0.04m²·K/W;假设接头类型为V型,见图L.2。对应于使用寿命为25年的老化U值(Ua..d,1syan),由公式(L.3)R.——依据ISO6946:2017表1的水平热流,为0.04m²·K/W;λed,2syun——对应于使用寿命为25年的老化热导率,为0.024W/(m·K);fjoint——接头间距为1.0m时值为0.044;时间热导率(λ)芯厚度(d.)m1AAA型保温集漏热率(U)%0t=12个月根据聚氨酯手册237页[HuntsmanPolyurethans,JohnWiley&Sons,Lt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