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_第1页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_第2页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_第3页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_第4页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9级中基班200900051046沈诗萌古往今来,人们对《雷雨》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曹禺自己也在《<雷雨>序》中表达过自己的点:“《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这背后的‘主宰’,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曹禺.《雷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但是,很多人仍旧因雷雨的主题问题而争执不休。我认为,或许《雷雨》的魅力也就在此。它曹禺.《雷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一、社会悲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按照“社会问题剧”的思想来理解《雷雨》的主题。“田汉在《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一文中就赞成予倩先生把这一有点‘时代错误’的‘命运悲剧’修正为近于‘社会悲剧’的东西,而不赞成无批判的演出。此后对《雷雨》主题的理解就一直延续着社会悲剧的视角,尤其是张庚在《悲剧的发展——评<雷雨>》论文中更是进一步指出:他底创作竟部分地有了反封建的客观意义”。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当然,我并不是十分赞同这种观点。《雷雨》是作者二十三岁时的作品,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人处于环境之中就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所以《雷雨》体现出的反对家庭伦理的罪恶甚至是反封建的意识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曹禺曾在《<雷雨>序》中澄清:“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因此,有些评论家们的观点似乎的确有些“过火”了。但是我有注意到《<雷雨>序》中又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周朴园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家长专制蛮横,他逼迫繁漪喝药,为了体现自己的命令的权威性。再加上《雷雨》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无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一股新生力量他们极力想有所作为,无奈抵抗不过有雄厚经济基础的资产阶级,因此两方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而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正代表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因此《雷雨》的主题中绝对有对社会问题地揭示,即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残忍地扼杀。但如果只视《雷雨》为一部社会问题的悲剧或者过分强调它在这一方面的作用的话,那就使《雷雨》失去了原本的艺术价值。总之,社会悲剧的揭示作为《雷雨》主题的一部分对《雷雨》主题的艺术价值是有很大贡献的。当然,是在不夸大其作用的前提下。二.命运悲剧最高级的作品给人的感受往往不能用语言清晰地形容,而且作者与读者的感受可能相差甚远。所以,我们不能将评论家的意见看做成终结性的,轻信甚至盲目地认同他们的观点。如果我们从尊重《雷雨》创作的原始状态出发,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这里,不得不提的是《<雷雨>序》在研究《雷雨》主题问题上的巨大作用,它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让我们能直接触摸到作者的想法。其中,有很多处都表达了作者自己对《雷雨》的感受。“《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象征着一种渺茫不可知的神秘。”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神秘的氛围始终笼罩着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甚至是作品之外的读者。阴沉的天、潮湿闷热的空气、不停歇的闪电和最终无法避免的山洪暴发般的雷雨。这些自然意象的变化无不一一指向人们的情感,外界气象变化万千正是神秘莫测的无常的命运的象征。《雷雨》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种不可能的可能。从周朴园与侍萍相爱开始,周萍为了摆脱和繁漪之间的乱伦之爱,爱上了年轻的四凤——他的妹妹四凤!周朴园和鲁大海针锋相对,当鲁大海气急败坏地与周朴园争吵时,他也无法想到眼前这个做尽了坏事的资产阶级头目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一些看似完全不会在生活中发生的情节在《雷雨》中一幕幕地真实地上演着,让我们不想相信但又不能不相信。正迷惑时,曹禺解答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而我始终这种独具一格的处理曾经赢得了不少同行的赞赏。”虽然后来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和争论,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在对《雷雨》主题的处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之后,1982年丁小平承担了重排话剧《雷雨》的导演任务。他认为“《雷雨》是有特色的现实主义,是一部富有强烈命运色彩、深刻社会内容、反应旧时代的悲剧。”“可见,雷雨绝不是作者纯客观对现实的复制,而是作者激情爆发的表现,内在情绪的戏剧化。”他的这段话就标志着《雷雨》话剧演出由外在的现实内容向内在心理的重大转变。由于《雷雨》主题内涵过于丰富,很难在舞台上完全呈现出来,丁小平导演于是突破了以往的表现形式,重点突出表现了未出场的第九个角色——雷雨。由此可见,《雷雨》的主题是不断被深化表现出来的,不是单纯的社会悲剧地描摹刻画,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