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技术应用指南_第1页
数据通信技术应用指南_第2页
数据通信技术应用指南_第3页
数据通信技术应用指南_第4页
数据通信技术应用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据通信技术应用指南TOC\o"1-2"\h\u17239第1章数据通信基础 341291.1数据通信概念 3246451.2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3302751.3数据通信协议与标准 425400第2章传输介质与物理层技术 422992.1传输介质概述 495972.2有线传输介质 4275232.2.1双绞线 4143372.2.2同轴电缆 5254152.2.3光纤 5107262.3无线传输介质 5196152.3.1无线局域网 5207062.3.2蓝牙 5200332.3.3无线广域网 523942.4物理层设备与接口 523972.4.1串行接口 5216582.4.2并行接口 5131862.4.3物理层设备 5116792.4.4网络接口卡(NIC) 612473第3章数据链路层技术 6289983.1数据链路层服务 6142093.1.1帧定界与帧同步 6237743.1.2流控制 655123.1.3差错控制 6323743.1.4寻址 690493.1.5介质访问控制 631593.2错误检测与纠正 698193.2.1奇偶校验 714143.2.2循环冗余校验(CRC) 771173.2.3检验和 7192823.2.4纠错码 7319103.3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792603.3.1流量控制 7188253.3.2拥塞控制 7231293.4数据链路层协议 7264023.4.1点对点协议(PPP) 7320773.4.2帧中继(FrameRelay) 7221863.4.3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 7170603.4.4互联网数据包交换(IPX) 8295513.4.5传输驱动接口(TDI) 811285第4章网络层技术 8259854.1网络层概述 84694.2路由选择算法 8151024.3路由协议 8279744.4网络层设备与互联 925748第5章传输层技术 976545.1传输层服务 9305105.2TCP协议 9293925.3UDP协议 10255745.4传输层安全 1013663第6章应用层技术 1183736.1应用层协议 1155396.1.1HTTP协议 11203456.1.2FTP协议 11245246.1.3SMTP协议 1177466.1.4DNS协议 11229776.2常见应用层服务 11130726.2.1Web服务 11292946.2.2文件传输服务 11180176.2.3邮件服务 12308716.2.4网络会议与即时通讯服务 12274496.3应用层安全 12320496.3.1加密技术 12144946.3.2认证与授权 12259976.3.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12265076.3.4应用层安全协议 125086第7章网络管理技术 12209737.1网络管理概述 122207.2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3251337.3SNMP协议 13142267.4网络管理工具 1316457第8章数据通信安全 14278078.1数据加密技术 14124408.1.1加密算法 14298078.1.2加密技术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14311328.2认证与授权 14143828.2.1认证技术 1445098.2.2授权技术 1419378.2.3认证与授权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1466238.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14219278.3.1防火墙技术 1573378.3.2入侵检测技术 1585158.3.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15277788.4VPN技术 1535338.4.1VPN技术原理 15138968.4.2VPN技术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156003第9章无线数据通信技术 1594869.1无线通信概述 15261349.2无线局域网技术 15117529.2.1无线局域网基本概念 1572689.2.2无线局域网标准与技术 1628259.2.3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技术 16115199.3无线城域网技术 16268489.3.1无线城域网基本概念 16198759.3.2无线城域网标准与技术 1674509.3.3无线城域网的应用 1683559.4移动通信技术 16160489.4.1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16120929.4.2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6285259.4.35G移动通信技术 1625484第10章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72727410.15G技术 172641310.2物联网技术 171877710.3边缘计算 171325710.4未来数据通信技术展望 17第1章数据通信基础1.1数据通信概念数据通信是指将数据从源点传输到目的点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数据的发送、传输和接收。在数据通信中,数据可以是各种形式,如文本、音频、视频等。数据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广泛应用于电信、计算机网络、工业控制等领域。1.2数据通信系统模型数据通信系统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1)数据源:产生数据的设备或系统,如计算机、传感器等。(2)发送设备:将数据源产生的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如调制解调器、网络适配器等。(3)传输介质:用于传输信号的物理介质,如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4)接收设备:将传输介质中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原始数据,如调制解调器、网络适配器等。(5)数据目的地:接收并处理数据的设备或系统,如计算机、服务器等。1.3数据通信协议与标准数据通信协议是规定数据通信过程中各设备之间如何进行有效通信的规则集合。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格式:定义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编码、结构、类型等。(2)传输方式:确定数据传输的顺序、方向和速率。(3)控制流程:规定数据通信过程中各设备之间的控制信号交互。数据通信标准是为了保证不同设备、系统之间能够相互兼容和高效通信而制定的规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据通信标准:(1)以太网标准:如IEEE802.3,定义了局域网中数据传输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2)无线通信标准:如IEEE802.11,规定了无线局域网中数据传输的技术要求。(3)广域网标准:如PPP(点对点协议),用于实现广域网中两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4)互联网协议标准:如TCP/IP,是互联网中最为核心的通信协议标准,保证全球范围内网络设备的互联互通。遵循这些协议和标准,有助于提高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促进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兼容性。第2章传输介质与物理层技术2.1传输介质概述传输介质是数据通信技术中的一环,它负责将信号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传输介质的特性对数据通信系统的功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本章将介绍各种传输介质的特点、分类及其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2.2有线传输介质有线传输介质是指通过实体线缆进行数据传输的介质。常见有线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2.2.1双绞线双绞线是由两根绝缘导线按一定规格绞合而成,分为屏蔽双绞线(STP)和非屏蔽双绞线(UTP)。双绞线广泛应用于局域网(LAN)和电话系统中。2.2.2同轴电缆同轴电缆由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和护套组成,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功能。同轴电缆主要用于传输高频信号,如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2.2.3光纤光纤是一种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进行信号传输的介质。光纤具有传输速率高、容量大、抗电磁干扰等优点,是现代通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传输介质。2.3无线传输介质无线传输介质是指通过空气、真空或其他介质传播电磁波的传输方式。无线传输技术具有灵活性高、部署方便等优点。2.3.1无线局域网无线局域网(WLAN)是利用无线传输介质实现局域网内的设备互联。常见无线局域网技术包括802.11系列标准(如802.11a、802.11b、802.11g等)。2.3.2蓝牙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用于手机、耳机、计算机等设备的互联。蓝牙技术具有低成本、低功耗、支持多设备连接等特点。2.3.3无线广域网无线广域网(WWAN)是通过无线传输介质实现广域网内的设备互联。常见无线广域网技术包括GSM、CDMA、TDSCDMA、4G/5G等。2.4物理层设备与接口物理层是OSI模型的第一层,负责在传输介质上实现原始比特流的传输。物理层设备与接口是数据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4.1串行接口串行接口是一种一次只能传输一个比特的接口,如RS232、RS485等。串行接口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2.4.2并行接口并行接口是一种同时传输多个比特的接口,如IEEE1284标准。并行接口主要用于计算机与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等)的连接。2.4.3物理层设备物理层设备包括中继器、集线器、光纤收发器等。这些设备主要用于放大、转发、调节信号,以实现信号的可靠传输。2.4.4网络接口卡(NIC)网络接口卡(NetworkInterfaceCard)是计算机与网络之间的物理接口,负责实现数据在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传输。常见的网络接口卡包括以太网网卡、无线网卡等。第3章数据链路层技术3.1数据链路层服务数据链路层作为OSI模型中的第二层,负责在相邻节点间的可靠数据传输。其主要服务包括帧定界、帧同步、流控制、差错控制、寻址以及介质访问控制等。本节将详细介绍这些服务及其作用。3.1.1帧定界与帧同步帧定界是指数据链路层为网络层传递的数据报添加首部和尾部,形成帧的过程。帧同步则保证接收方能够正确识别帧的起始与结束位置,从而正确提取出数据。3.1.2流控制流控制用于协调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数据传输速率,防止接收方因来不及处理数据而导致的缓存溢出。3.1.3差错控制差错控制负责检测和纠正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3.1.4寻址数据链路层的寻址主要是为了标识帧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从而实现数据链路层的帧传输。3.1.5介质访问控制介质访问控制(MAC)负责在共享介质网络中控制多个节点访问介质的方法,以避免冲突。3.2错误检测与纠正错误检测与纠正在数据链路层中,它们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错误检测与纠正技术。3.2.1奇偶校验奇偶校验是一种简单的错误检测方法,通过在数据位中加入一个额外的奇偶位来实现。3.2.2循环冗余校验(CRC)循环冗余校验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错误检测技术,通过在数据后添加校验位来实现。3.2.3检验和检验和是一种将数据划分为多个部分并计算其总和的方法,然后将总和的补码附加到数据尾部进行错误检测。3.2.4纠错码纠错码如海明码、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等,可以检测和纠正一定数量的错误。3.3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是数据链路层的重要任务,它们旨在避免网络资源的浪费,提高数据传输效率。3.3.1流量控制流量控制主要通过控制发送方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匹配接收方的处理能力。常见的流量控制方法包括停止等待协议、滑动窗口协议等。3.3.2拥塞控制拥塞控制主要是针对整个网络的,通过动态调整发送方的数据传输速率,避免网络拥塞。3.4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负责在相邻节点间建立、管理和终止连接,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3.4.1点对点协议(PPP)PP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点对点数据链路层协议,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3.4.2帧中继(FrameRelay)帧中继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系统的通信协议,主要用于WAN连接。3.4.3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HDLC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的一种面向位的链路层协议,适用于同步串行链路。3.4.4互联网数据包交换(IPX)IPX是一种数据链路层协议,主要用于Novell网络操作系统,后来被更广泛使用的TCP/IP协议取代。3.4.5传输驱动接口(TDI)TDI是一种由微软开发的网络驱动程序接口,用于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支持数据链路层协议。第4章网络层技术4.1网络层概述网络层位于OSI模型的第三层,负责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其主要功能包括:寻址、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以及数据包转发等。网络层技术是构建大规模、高效、可靠的数据通信网络的基础,对于保障网络功能和稳定性具有的作用。4.2路由选择算法路由选择算法是网络层技术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在多个可能的路径中选择一条最佳路径,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的节点。常见的路由选择算法包括:(1)静态路由:管理员手动配置路由表,路由器根据配置信息进行数据包转发。(2)动态路由:网络中的路由器通过交换路由信息,自动构建和维护路由表。链路状态路由算法:如OSPF,通过计算最短路径优先(ShortestPathFirst,SPF)算法,得到网络中的最短路径。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如RIP和BGP,通过迭代更新路由表,逐步收敛到最佳路由。(3)层次化路由: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层次,在不同层次之间采用不同的路由选择算法。4.3路由协议路由协议是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规则和约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常见的有RIP、OSPF和ISIS等。(2)外部网关协议(EGP):用于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目前主要采用BGP(边界网关协议)。(3)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结合了数据链路层和IP层的优点,通过标签交换实现数据包的快速转发。4.4网络层设备与互联网络层设备主要包括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等,它们在网络层技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路由器:负责实现网络层的数据包转发,根据路由表选择最佳路径进行数据传输。(2)交换机:在数据链路层实现数据包的转发,通过VLAN技术实现虚拟局域网划分。(3)防火墙: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控制,保障网络安全。网络层设备之间的互联主要采用以下技术:(1)物理层互联:通过光纤、双绞线等物理介质连接网络设备。(2)数据链路层互联:通过VLAN、Trunk等技术实现不同交换机之间的互联。(3)网络层互联:通过配置路由器之间的静态路由或动态路由协议,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第5章传输层技术5.1传输层服务传输层位于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为应用层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服务质量保障等。传输层服务保证了不同主机上应用进程间可靠、高效的数据交换。5.2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其主要特点如下:(1)面向连接:在数据传输前,TCP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2)可靠传输:TCP通过序号、确认应答、重传机制、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技术,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3)流量控制:TCP采用滑动窗口机制,动态调整发送方的数据发送速率,以避免接收方处理不过来。(4)拥塞控制:TCP通过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等算法,避免网络拥塞。(5)支持多种应用:TCP可以为多种应用层协议提供服务,如HTTP、FTP、SMTP等。5.3UDP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gramProtocol,UDP)是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其主要特点如下:(1)无连接:UDP在数据传输前不需要建立连接,发送方直接发送数据包给接收方。(2)不可靠传输:UDP不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3)简单:UDP协议结构简单,头部开销小,传输效率较高。(4)支持多种应用:UDP可以为多种应用层协议提供服务,如DNS、SNMP、TFTP等。5.4传输层安全传输层安全主要涉及加密和认证技术,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以下为两种常见的传输层安全协议:(1)SSL/TLS:安全套接字层(SecureSocketsLayer,SSL)及其继任者传输层安全(TransportLayerSecurity,TLS)协议,为传输层提供加密和认证服务,广泛应用于Web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的安全通信。(2)IPsec:互联网协议安全性(InternetProtocolSecurity,IPsec)为IP层提供加密和认证服务,保证整个IP数据包的完整性、可靠性和机密性。IPsec适用于建立虚拟专用网络(VPN)等场景。本章对传输层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传输层服务、TCP协议、UDP协议和传输层安全。了解这些技术对于构建稳定、高效和安全的数据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第6章应用层技术6.1应用层协议应用层协议定义了在网络中进行通信的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规则。这些协议直接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并支持网络应用的数据交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用层协议:6.1.1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协议之一,用于在Web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HTTP协议定义了请求和响应的格式,支持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据传输。6.1.2FT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FTP)用于在计算机之间进行文件传输。FTP提供了一种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和文件的方法,支持多种文件类型和操作。6.1.3SMTP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是用于发送和接收邮件的协议。它定义了邮件服务器之间如何交换邮件,以及客户端如何向邮件服务器发送邮件。6.1.4DNS协议域名系统(DNS)协议用于将易于记忆的域名转换为IP地址。DNS服务器负责解析域名,以便用户可以访问相应的网站。6.2常见应用层服务应用层服务是指在网络中为用户提供具体功能的服务,这些服务通常基于应用层协议实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层服务:6.2.1Web服务Web服务允许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它包括静态和动态网页、多媒体内容等。6.2.2文件传输服务文件传输服务提供在网络上进行文件和的功能。这些服务通常基于FTP协议,支持文件共享和远程文件管理。6.2.3邮件服务邮件服务是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它基于SMTP、POP3和IMAP等协议,支持用户发送、接收和存储邮件。6.2.4网络会议与即时通讯服务网络会议与即时通讯服务允许用户在网络中进行实时通信。这些服务包括文本、语音和视频通信,如Skype、QQ等。6.3应用层安全应用层安全主要关注保护应用层服务及其传输数据的安全。以下是一些应用层安全技术:6.3.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用于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常见的加密算法有AES、RSA等。应用层可以使用SSL/TLS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被窃听和篡改。6.3.2认证与授权认证与授权机制用于验证用户身份,并控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常见的认证方式有用户名密码、数字证书、生物识别等。6.3.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用于监控和保护网络边界,防止恶意攻击和未经授权的访问。6.3.4应用层安全协议应用层安全协议如、SFTP等,结合了加密、认证和完整性验证等技术,为应用层服务提供端到端的安全保障。通过以上技术,应用层可以在保证通信安全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网络服务。第7章网络管理技术7.1网络管理概述网络管理是保证数据通信网络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涉及监控、配置、优化和维护网络设备与系统。本章主要介绍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任务和重要性。网络管理旨在提高网络功能,降低运营成本,保障网络安全,以满足用户对高质量网络服务的需求。7.2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包括网络管理站、被管设备、网络管理协议和网络管理信息库。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网络管理体系结构:(1)网络管理站:负责监控、配置和控制网络设备,提供用户界面,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有效管理。(2)被管设备:指网络中的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设备,它们通过网络管理协议与网络管理站进行通信,接受管理和控制。(3)网络管理协议:如SNMP、CMIP等,用于实现网络管理站与被管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4)网络管理信息库:存储网络设备配置、功能、故障等信息,为网络管理提供数据支持。7.3SNMP协议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互联网标准网络管理协议。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SNMP协议:(1)SNMP基本概念:介绍SNMP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功能。(2)SNMP体系结构:包括SNMP管理者、代理、MIB和协议操作。(3)SNMP版本:介绍SNMPv1、SNMPv2c和SNMPv3三个版本的主要特点。(4)SNMP操作:包括获取(GET)、设置(SET)、通知(NOTIFY)和陷阱(TRAP)操作。(5)SNMP安全机制:分析SNMP协议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7.4网络管理工具网络管理工具是网络管理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辅助软件。本节将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网络管理工具:(1)网络功能监控工具:用于实时监控网络功能,如带宽利用率、延迟等。(2)网络配置管理工具:实现对网络设备配置的集中管理,简化配置过程。(3)网络故障管理工具:用于检测、诊断和修复网络故障。(4)网络安全管理工具:保护网络免受外部攻击,保证网络安全。(5)网络优化工具:优化网络拓扑、路由策略等,提高网络功能。通过以上介绍,本章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了网络管理技术的全面了解,有助于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第8章数据通信安全8.1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保障数据通信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本章首先介绍数据加密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8.1.1加密算法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如DES、AES等,其特点是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C等,其特点是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8.1.2加密技术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在数据通信过程中,加密技术可以应用于数据传输、存储和认证等环节。通过加密技术,可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窃取、篡改和泄露。8.2认证与授权认证与授权是保证数据通信安全的重要措施,本章将介绍相关技术及其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8.2.1认证技术认证技术主要包括密码认证、数字签名和生物识别等。通过认证技术,可以保证通信双方的身份真实性,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8.2.2授权技术授权技术是基于用户身份和角色,对用户访问资源进行控制的技术。主要包括访问控制列表(ACL)、角色访问控制(RBAC)等。8.2.3认证与授权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在数据通信系统中,认证与授权技术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服务器和客户端等各个层面,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8.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是保护数据通信安全的关键技术,本章将介绍这两者的原理和作用。8.3.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通过制定安全策略,对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过滤和控制,以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8.3.2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系统行为,检测并报警潜在的攻击行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8.3.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在数据通信系统中,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共同构成一道安全防线,有效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8.4VPN技术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是一种通过公用网络实现专用网络连接的技术,本章将介绍其原理和特点。8.4.1VPN技术原理VPN技术采用加密和隧道技术,将数据包封装在公共网络中传输,保证数据传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8.4.2VPN技术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VPN技术广泛应用于远程访问、跨地域企业网络互联等场景,为数据通信提供安全、可靠的传输通道。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数据通信安全的关键技术,为实际应用中保障数据通信安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第9章无线数据通信技术9.1无线通信概述无线通信技术是指在不使用物理传输介质的情况下,通过无线电波实现数据传输的技术。本章主要介绍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概述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无线频谱的划分及其关键技术,为后续内容打下基础。9.2无线局域网技术9.2.1无线局域网基本概念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WLAN)技术是指在一个局部区域内,通过无线电波实现数据通信的技术。它具有灵活性高、部署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等场景。9.2.2无线局域网标准与技术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包括IEEE802.11系列标准,如802.11a、802.11b、802.11g、802.11n和802.11ac等。还包括蓝牙、ZigBee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本节将详细介绍这些标准及其关键技术。9.2.3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技术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节主要介绍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技术,包括加密算法、认证协议、入侵检测等,以提高无线局域网的通信安全性。9.3无线城域网技术9.3.1无线城域网基本概念无线城域网(WirelessMetropolitanAreaNetwork,WMAN)技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通过无线电波实现数据通信的技术。它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速率高等特点,为城市范围内的数据通信提供了便捷的解决方案。9.3.2无线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