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排灌技术方案手册TOC\o"1-2"\h\u3887第1章绪论 344151.1三农田排灌工程概述 3221711.2三农田排灌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3121131.2.1技术现状 3185561.2.2发展趋势 431237第2章三农田排灌系统设计基础 4311032.1设计原则与要求 4238742.2排灌系统类型及适用条件 5286932.3排灌系统设计参数选取 53897第3章地下水排灌技术 6136053.1地下水排灌原理 6232363.1.1地下水运动规律 6326233.1.2地下水排灌方式 6322013.2地下水排灌设施及其布置 6304213.2.1排水设施 6173633.2.2灌溉设施 6141203.3地下水排灌工程设计与施工 615853.3.1设计原则 6138693.3.2设计内容 7180183.3.3施工要点 738293.3.4工程验收 731899第4章降水排灌技术 712094.1降水排灌原理 7173114.1.1降水收集 7250524.1.2降水输送 851944.1.3降水排放 8153004.2降水排灌设施及其布置 857534.2.1降水收集设施 8109154.2.2降水输送设施 8312884.2.3降水排放设施 8154694.3降水排灌工程设计与施工 890554.3.1设计原则 8257364.3.2设计内容 87664.3.3施工要点 830205第5章灌溉水源与水质 954515.1灌溉水源选择与调配 9256505.1.1水源选择原则 9286615.1.2水源调配方法 998475.2灌溉水质要求与处理 9276485.2.1水质要求 9155925.2.2水质处理方法 939955.3灌溉水源工程设计与施工 924175.3.1工程设计原则 9162725.3.2工程施工要点 101537第6章灌溉技术 10156726.1灌溉制度与灌溉方式 10269156.1.1灌溉制度 10238406.1.2灌溉方式 1052756.2灌溉设施及其布置 109616.2.1灌溉水源 10178546.2.2输水渠道 1084316.2.3灌溉设备 10321446.2.4灌溉设施布置 10266206.3灌溉工程设计与施工 1117916.3.1设计原则 11126936.3.2设计内容 11296066.3.3施工要点 117653第7章排水技术 11276517.1排水制度与排水方式 111377.1.1自然排水 11220227.1.2人工排水 12116017.2排水设施及其布置 12116137.2.1明渠排水设施 12132867.2.2暗管排水设施 127527.2.3喷灌排水设施 12188977.3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 1213827.3.1设计原则 12239197.3.2设计内容 13170687.3.3施工要点 1325049第8章农田水利自动化与信息化 1348208.1自动化排灌系统概述 1389128.2自动化排灌设备及其应用 13242608.2.1自动化排灌设备分类 13105298.2.2自动化排灌设备的应用 13188308.3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 14151438.3.1信息采集与传输 14147048.3.2数据处理与分析 1487808.3.3决策支持 14260478.3.4信息化平台建设 1426050第9章农田水利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14310589.1农田水利环境保护措施 14275929.1.1水资源合理配置 1454179.1.2防止水土流失 15159149.1.3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1575239.1.4生态缓冲带建设 15214939.2农田水利生态修复技术 15191339.2.1人工湿地技术 1544499.2.2生态沟渠技术 1533749.2.3农田土壤改良技术 15308579.2.4农田水利设施生态化改造 15287769.3生态修复工程案例与效果评价 1562499.3.1案例一:某地农田人工湿地工程 15310369.3.2案例二:某区域农田生态沟渠工程 15300039.3.3案例三:某农田土壤改良工程 16274399.3.4案例四:某农田水利设施生态化改造工程 1615365第10章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与质量控制 16814310.1施工组织与管理 162598210.1.1施工组织设计 16959810.1.2施工现场管理 161786010.1.3施工安全管理 161889910.2施工技术要求与质量控制 161586510.2.1施工技术要求 16505310.2.2质量控制措施 16876210.2.3施工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16513710.3工程验收与维护管理 161653310.3.1工程验收 172640510.3.2工程移交与保修 17628910.3.3维护与管理 17第1章绪论1.1三农田排灌工程概述三农田排灌工程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对三类农田(水田、旱田、菜田)进行科学合理的排水和灌溉的一系列工程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农田土壤水分状况,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同时减轻农田渍害和盐碱化现象,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农田排灌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水资源配置、灌溉排水系统设计、灌溉排水设备选型及施工、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等。通过合理的排灌技术,可以有效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环境。1.2三农田排灌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1.2.1技术现状目前我国三农田排灌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技术:形成了喷灌、滴灌、微灌等多种灌溉方式,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用水成本。(2)排水技术:采用明渠排水、暗管排水、喷淋排水等多种排水方式,有效解决了农田渍害和盐碱化问题。(3)设备选型与施工技术:根据不同农田类型和作物需求,选用适宜的灌溉排水设备,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效益。(4)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建立健全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实现了工程设施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1.2.2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三农田排灌技术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智能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田排灌工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2)节能环保:研究和推广节能型灌溉排水设备,降低工程运行能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3)标准化:制定和完善农田排灌技术标准,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4)多功能化:拓展农田排灌工程功能,实现农业水资源多功能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5)区域化: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水资源、土壤等条件,研究适宜的排灌技术,提高技术的区域适应性。第2章三农田排灌系统设计基础2.1设计原则与要求在设计三农田排灌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与要求:(1)遵循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和法规,保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符合我国农业发展战略。(2)充分考虑农田地形、土壤、水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合理布局排灌系统。(3)保证系统设计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经济、安全的特点,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4)实现农田灌溉与排水相结合,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同时避免土壤盐渍化。(5)充分考虑农田水利设施的施工、运行和维护,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6)合理选用材料、设备和技术,提高系统设计的可靠性和实用性。2.2排灌系统类型及适用条件根据农田地形、土壤、水资源等条件,三农田排灌系统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地表水灌溉系统:适用于水资源丰富、地形较平坦的地区,主要包括渠道灌溉、喷灌、微灌等。(2)地下水灌溉系统:适用于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渗透性好的地区,主要包括井灌、地下滴灌等。(3)混合灌溉系统:适用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地表水灌溉和地下水灌溉的优势。(4)排水系统:根据农田地形、土壤质地和排水要求,分为明渠排水、暗管排水、泵站排水等。2.3排灌系统设计参数选取在设计三农田排灌系统时,应根据以下参数进行合理选取:(1)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当地气候、作物需水量和灌溉水源,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2)灌溉制度:根据作物种类、生长期、土壤特性等,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3)灌溉水利用系数:根据灌溉方式、设备功能和农田条件,选取合适的灌溉水利用系数。(4)排水设计标准:根据农田排水要求、地形、土壤等条件,确定排水设计标准。(5)排水系统布置:根据农田地形、土壤质地和排水要求,合理布置排水系统。(6)水泵选型:根据灌溉和排水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泵类型和规格。(7)管道及渠道设计参数:根据地形、土壤、流量等条件,确定管道及渠道的设计参数。(8)设备选型:根据农田排灌系统类型和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设备,如水泵、阀门、控制器等。第3章地下水排灌技术3.1地下水排灌原理地下水排灌技术是农田水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地下水位过高导致的农田渍害和盐碱化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排灌系统将多余的地下水排出农田,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结构和作物生长环境。3.1.1地下水运动规律地下水在土壤中的运动遵循达西定律,即地下水流动速度与水力坡度成正比,与土壤的渗透性有关。了解地下水运动规律对于合理设计地下水排灌系统具有重要意义。3.1.2地下水排灌方式地下水排灌方式主要包括自流排灌、提水排灌和压力排灌等。自流排灌是利用地形高差,使地下水自然流动;提水排灌是通过水泵等设备将地下水提升至排水渠道;压力排灌则是利用压力将地下水推向排水渠道。3.2地下水排灌设施及其布置3.2.1排水设施排水设施主要包括排水井、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排水井用于收集地下水,排水沟和排水管道负责将地下水输送至排水渠道。排水设施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土壤、地下水位等因素综合考虑。3.2.2灌溉设施灌溉设施主要包括灌溉井、灌溉渠道、灌溉管道等。灌溉井用于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灌溉渠道和管道负责将地下水输送到农田。灌溉设施的布置应结合农田需水量、地形等因素进行优化。3.3地下水排灌工程设计与施工3.3.1设计原则地下水排灌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农田需水量、地下水位、土壤特性等因素,合理确定排灌设施的规模和布局;(2)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条件,保证工程安全稳定;(3)优化排灌系统运行管理,降低能耗,提高排灌效率;(4)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3.2设计内容地下水排灌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排灌设施的类型、规模和布局;(2)计算排灌系统设计流量和扬程;(3)选择合适的水泵、管道等设备;(4)设计排水井、排水沟、灌溉井、灌溉渠道等结构;(5)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保证施工质量。3.3.3施工要点地下水排灌工程施工应遵循以下要点:(1)严格遵循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保证工程质量;(2)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工程按时完成;(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工程安全;(4)注重环保,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5)加强质量检测,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3.3.4工程验收地下水排灌工程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1)检查工程完成情况,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2)验收排灌设施的功能,保证满足设计要求;(3)评估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证符合环保要求;(4)对工程进行总结,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第4章降水排灌技术4.1降水排灌原理降水排灌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农田中因降水过多而导致的积水问题,保证作物生长环境的稳定性。降水排灌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4.1.1降水收集降水收集是指通过合理的地面坡度、排水沟、集水井等设施,将降水有组织地引导至指定位置,以便后续排灌。4.1.2降水输送降水输送是指将收集到的降水通过排水沟、管道等设施,输送至农田需排灌的区域。4.1.3降水排放降水排放是指将输送至农田的降水通过排水系统排出场外,降低农田内积水,保证作物正常生长。4.2降水排灌设施及其布置4.2.1降水收集设施(1)地面坡度:合理设置地面坡度,使降水能够顺利流向集水设施。(2)排水沟:设置排水沟,收集降水并引导至集水井。(3)集水井:在适当位置设置集水井,用于收集排水沟输送的降水。4.2.2降水输送设施(1)排水沟:将集水井中的降水输送至农田。(2)管道:采用埋地管道,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提高输送效率。4.2.3降水排放设施(1)排水泵站:设置排水泵站,将农田内积水排出场外。(2)排水泵:选用合适的排水泵,保证排灌效果。(3)排水出口:设置排水出口,将降水排入附近水体或排水渠道。4.3降水排灌工程设计与施工4.3.1设计原则(1)根据农田地形、土壤、降水等条件,合理确定排灌设施规模和布置。(2)满足农业生产需求,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3)保证排水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4.3.2设计内容(1)降水收集设施设计:确定地面坡度、排水沟尺寸、集水井位置等。(2)降水输送设施设计:确定排水沟、管道尺寸及布置。(3)降水排放设施设计:确定排水泵站规模、排水泵选型、排水出口位置等。4.3.3施工要点(1)严格遵循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保证工程质量。(2)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保证施工进度。(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安全、稳定、可靠。(4)做好施工后的验收和运行调试,保证排灌效果。第5章灌溉水源与水质5.1灌溉水源选择与调配5.1.1水源选择原则优先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沛的水源;考虑水源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开发和水源枯竭;结合地形、地貌及农田分布,合理选择水源地点;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调配地下水资源。5.1.2水源调配方法调查分析区域水资源状况,制定水资源调配方案;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结合农田灌溉需求,合理分配水源;建立水资源监测与管理系统,实时调整水源分配。5.2灌溉水质要求与处理5.2.1水质要求水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农田灌溉安全;无毒害、无异味、无悬浮物,不引发土壤盐渍化;适应农作物生长需求,避免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5.2.2水质处理方法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水质进行处理;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泥沙、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调整水质的酸碱度、硬度等,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建立水质监测制度,定期检测水质,保证灌溉水质达标。5.3灌溉水源工程设计与施工5.3.1工程设计原则结合农田灌溉需求,合理确定工程规模;满足灌溉水源调配要求,保证水源稳定;节能降耗,提高灌溉水源利用效率;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5.3.2工程施工要点严格遵循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保证工程质量;选用合格的建筑材料和设备,保证工程质量;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工程进度和安全;做好工程验收工作,保证工程满足灌溉需求。第6章灌溉技术6.1灌溉制度与灌溉方式6.1.1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是根据农田水分需求、作物生长期、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制定灌溉时间和灌溉水量的一种管理方法。合理的灌溉制度有助于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保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同时避免水资源的浪费。6.1.2灌溉方式灌溉方式主要包括地面灌溉、喷灌、微灌、滴灌等。各种灌溉方式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应根据作物类型、地形地貌、水资源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6.2灌溉设施及其布置6.2.1灌溉水源灌溉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应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水质状况和农田分布,合理选择灌溉水源。6.2.2输水渠道输水渠道是连接水源与灌溉田间的水工建筑物。应合理设计渠道的布局、断面尺寸、防渗措施等,降低输水损失,提高输水效率。6.2.3灌溉设备根据灌溉方式的不同,选用相应的灌溉设备,如喷灌机、微灌设备、滴灌系统等。灌溉设备应具备良好的功能、操作简便、维护方便等特点。6.2.4灌溉设施布置灌溉设施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结合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降低工程成本;(2)便于管理,提高灌溉效率;(3)符合农田规划,不占用基本农田;(4)保证灌溉水质,避免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6.3灌溉工程设计与施工6.3.1设计原则(1)满足农田水分需求,保障作物生长;(2)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结合农田实际,合理选择灌溉方式;(4)保障灌溉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环保。6.3.2设计内容(1)确定灌溉制度,制定灌溉计划;(2)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设计灌溉设施;(3)设计输水渠道,确定渠道断面尺寸、防渗措施等;(4)选择灌溉设备,确定设备型号、数量及布置。6.3.3施工要点(1)严格遵循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保证工程质量;(2)做好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施工安全;(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4)注重施工后的验收工作,保证灌溉工程正常运行。第7章排水技术7.1排水制度与排水方式农田排水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措施,本章主要介绍排水制度与排水方式。排水制度主要包括自然排水和人工排水两种,排水方式包括表面排水、地下排水和联合排水。7.1.1自然排水自然排水是指依靠地形、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使农田水分自然排出的过程。自然排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地面坡度排水:利用地形坡度,使农田水分沿地面坡度方向排出。(2)土壤渗透排水:水分通过土壤孔隙向下渗透,进入地下水系。(3)地表水体排水:依靠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对周边农田进行排水。7.1.2人工排水人工排水是指通过建设排水设施,改善农田排水条件,加快排水速度,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人工排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明渠排水:通过挖掘明渠,将农田水分引入渠道,再排入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2)暗管排水:在地下埋设排水管道,将农田水分引入管道,再排入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3)喷灌排水:利用喷灌设备,将农田水分喷洒到空气中,达到排水目的。7.2排水设施及其布置排水设施是实施排水技术的关键,本章主要介绍排水设施及其布置。7.2.1明渠排水设施明渠排水设施主要包括排水渠道、节制闸、排水泵站等。排水渠道应布置在地势较低的地带,以保证农田水分顺畅排出。节制闸和排水泵站应根据农田排水需求进行合理设置。7.2.2暗管排水设施暗管排水设施主要包括排水管道、检查井、排水出口等。排水管道应埋设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检查井和排水出口应布置在便于检查和维修的位置。7.2.3喷灌排水设施喷灌排水设施主要包括喷头、水泵、输水管道等。喷头应布置在农田上空,水泵和输水管道应根据农田面积和排水需求进行设置。7.3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是保证排水效果的关键环节,本章主要介绍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相关内容。7.3.1设计原则(1)符合农田排水需求,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2)充分利用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降低工程成本。(3)保证排水设施安全、稳定、耐久,便于维护。7.3.2设计内容(1)排水系统布局:根据农田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合理布置排水设施。(2)排水设施规模:根据农田排水需求,计算排水设施的设计流量、管道直径等参数。(3)排水设施结构:根据排水设施类型,设计合理的结构形式。7.3.3施工要点(1)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保证排水设施质量。(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施工安全、文明、环保。(3)注重排水设施的养护和维护,保证排水效果长期稳定。第8章农田水利自动化与信息化8.1自动化排灌系统概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田水利自动化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自动化排灌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农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本章主要介绍自动化排灌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在我国农田水利中的应用。8.2自动化排灌设备及其应用8.2.1自动化排灌设备分类自动化排灌设备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通信设备等。根据设备的功能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农田水位变化,为排灌系统提供实时数据。(2)流量传感器:测量农田灌溉或排水的流量,以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3)控制器: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自动调节执行器的工作状态,实现农田水利自动化控制。(4)执行器:包括水泵、阀门等,用于实现农田灌溉和排水。(5)通信设备:将农田水利系统的实时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便于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系统运行状况。8.2.2自动化排灌设备的应用(1)灌溉自动化:根据农田土壤水分、气象数据等因素,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实现节水灌溉。(2)排水自动化:根据农田水位、降雨量等数据,自动调节排水泵站的工作状态,保证农田排水畅通。(3)智能监控:通过通信网络将农田水利设备实时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8.3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3.1信息采集与传输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农田水利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实现农田土壤水分、气象、水位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传输。8.3.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农田水利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农田灌溉、排水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8.3.3决策支持结合农田水利模型和专家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排水和水资源管理的决策支持。8.3.4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农田水利信息化平台,实现农田水利设备远程监控、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提高农田水利管理水平。通过农田水利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9章农田水利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9.1农田水利环境保护措施9.1.1水资源合理配置针对农田水利环境保护,首先要合理配置水资源,保证灌溉用水的供需平衡。通过收集和分析气象、水文、土壤等数据,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9.1.2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植被恢复、梯田建设、土壤改良等措施,降低水土流失风险,保护农田生态环境。9.1.3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田排水系统建设,降低农田氮、磷等养分流失,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推广科学施肥、有机农业等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9.1.4生态缓冲带建设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生态缓冲带,利用植物群落过滤、降解农田排水中的污染物,减轻对水体的污染压力。9.2农田水利生态修复技术9.2.1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系统,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作用,对农田排水进行净化,提高水质。9.2.2生态沟渠技术改造传统农田沟渠,采用生态沟渠技术,增加沟渠植被覆盖,提高沟渠自净能力,降低农业面源污染。9.2.3农田土壤改良技术采用有机肥、生物肥等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