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作业指导书TOC\o"1-2"\h\u27130第1章新能源技术概述 4224281.1新能源概念与分类 424841.1.1太阳能 492531.1.2风能 475741.1.3水能 415801.1.4生物质能 4271.1.5地热能 481681.1.6海洋能 4239761.2新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 4151421.2.1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 5214711.2.2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5219601.2.3新能源发展趋势 532651.3新能源技术应用的意义 538151.3.1能源结构调整 5152861.3.2减少环境污染 5251381.3.3促进经济增长 5214871.3.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192851.3.5推动能源科技创新 619136第2章太阳能技术 6310672.1太阳能光伏发电 635552.1.1概述 6149622.1.2原理与特点 6217012.1.3系统组成 6190632.1.4应用案例 6279832.2太阳能热利用 6172012.2.1概述 6265592.2.2原理与特点 690032.2.3系统组成 6252342.2.4应用案例 6185682.3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 7324082.3.1概述 7264362.3.2原理与结构 711752.3.3分类与功能参数 7324542.3.4发展趋势 720788第3章风能技术 7124573.1风力发电原理与设备 72503.1.1风力发电原理 7110473.1.2风力发电设备 7260343.2风电场设计与建设 7111503.2.1风电场选址 7223813.2.2风电场设计 84213.2.3风电场建设 8181593.3风能利用现状与展望 87473.3.1风能利用现状 8256913.3.2风能利用展望 85394第4章生物质能技术 811004.1生物质能概述 8289734.2生物质发电技术 8324594.2.1直接燃烧 934284.2.2热化学转换 9242424.2.3生物化学转换 9187314.3生物质燃料技术 9116544.3.1生物质固体燃料 962244.3.2生物质液体燃料 9181314.3.3生物质气体燃料 102907第5章地热能技术 10142045.1地热能资源与利用 10184585.1.1地热能概述 1042745.1.2地热能资源分布 10233665.1.3地热能利用方式 1049645.2地热发电技术 10216755.2.1干热岩发电技术 101015.2.2蒸汽循环发电技术 10269375.2.3热泵技术 10313955.3地热能直接利用 10294125.3.1供暖制冷 1051455.3.2温泉开发 1192785.3.3农业种植 1190715.3.4工业利用 11138745.3.5城市基础设施 1112120第6章水力能技术 11185066.1水力能概述 11261646.1.1水力能定义 11123866.1.2水力能资源分布 1129516.2水力发电技术 1173526.2.1水力发电原理 11210466.2.2水力发电技术分类 11173356.2.3水力发电技术发展现状 1245316.3抽水蓄能技术 12304546.3.1抽水蓄能原理 12300736.3.2抽水蓄能电站类型 12233546.3.3抽水蓄能技术应用 12397第7章核能技术 12218877.1核能概述 12235187.1.1核能的定义与特点 12320827.1.2核能的发展历程 1224827.1.3核能的分类 1399937.2核能发电技术 1324467.2.1核能发电原理 13277967.2.2核能发电技术的类型 13136167.2.3核能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1346077.3核能安全与环保 13298517.3.1核能安全 13191647.3.2核能环保 13210627.3.3核能安全与环保的监管 13205297.3.4核能安全与环保的挑战与对策 1316869第8章氢能技术 13293418.1氢能概述 13139328.2氢能制备与储存 14293878.2.1氢能制备 14187478.2.2氢能储存 14313498.3氢能应用技术 149158.3.1氢燃料电池 1488358.3.2氢燃料内燃机 1494118.3.3氢燃料燃气轮机 155893第9章新能源汽车技术 15211669.1新能源汽车概述 15123119.2纯电动汽车技术 15203809.2.1电机及控制器技术 15202239.2.2电池及管理系统技术 15264819.2.3充电设施及技术 1522959.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1560819.3.1动力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15136969.3.2能量管理策略 16208259.3.3电池及充电技术 16256629.4燃料电池汽车技术 16264179.4.1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及类型 1678419.4.2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组件 1676609.4.3氢能储存与加注技术 1615335第10章新能源技术应用与推广策略 161031710.1新能源技术应用的挑战与机遇 1658510.1.1挑战分析 166610.1.2机遇展望 162617410.2新能源技术政策与法规 171881710.2.1政策环境 1732510.2.2法规体系 17454810.3新能源技术推广策略与措施 172549210.3.1技术推广策略 17925410.3.2推广措施 171653810.4新能源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7第1章新能源技术概述1.1新能源概念与分类新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能源。其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清洁、低碳、可再生等优势,是构建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的重要基石。1.1.1太阳能太阳能是指通过太阳辐射产生的能量,具有广泛分布、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等特点。太阳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等。1.1.2风能风能是利用地球表面气流运动产生的能量,具有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等优点。风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风力发电、风力提水等。1.1.3水能水能是利用水体流动产生的能量,主要包括河流水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水能利用技术有水力发电、潮汐能发电等。1.1.4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指利用生物质资源(如植物、农作物废弃物、有机垃圾等)产生的能量。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包括生物质燃烧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质液体燃料等。1.1.5地热能地热能是利用地球内部热能产生的能量,具有稳定、清洁、可再生等特点。地热能利用技术主要有地热发电、地热供暖等。1.1.6海洋能海洋能是指利用海洋运动产生的能量,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海洋能利用技术有潮汐能发电、波浪能发电等。1.2新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新能源装机容量、发电量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1.2.1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国际新能源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新能源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许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二是新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本逐渐降低;三是新能源产业投资持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1.2.2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我国新能源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新能源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二是新能源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三是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四是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1.2.3新能源发展趋势新能源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新能源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新能源技术创新将持续推动产业升级,降低成本;三是新能源产业将呈现多元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四是国际合作与交流将不断加强,新能源产业将实现全球化发展。1.3新能源技术应用的意义新能源技术在能源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3.1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技术应用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供应安全。1.3.2减少环境污染新能源技术具有清洁、低碳、环保等特点,应用新能源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1.3.3促进经济增长新能源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等特点,发展新能源技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1.3.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能源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等特点,应用新能源技术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1.3.5推动能源科技创新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将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促进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为未来能源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第2章太阳能技术2.1太阳能光伏发电2.1.1概述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将太阳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本节主要介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原理、系统组成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2.1.2原理与特点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其优点包括无污染、无噪音、寿命长、维护简单等。2.1.3系统组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光伏电池组件、逆变器、支架、储能设备等部分。各部分协同工作,实现电能的高效转换与利用。2.1.4应用案例介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地面电站、分布式光伏、光伏扶贫等方面的应用案例。2.2太阳能热利用2.2.1概述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是指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用于供暖、制冷、热水等领域。本节主要介绍太阳能热利用的原理、系统组成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2.2.2原理与特点太阳能热利用主要通过集热器吸收太阳光能,将热量传递给工作介质,实现热能的转换与利用。其优点包括清洁、环保、节能、经济效益高等。2.2.3系统组成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主要包括集热器、储热水箱、管道、控制器等部分。各部分相互配合,实现热能的高效利用。2.2.4应用案例介绍我国太阳能热利用在热水供应、供暖、制冷、太阳能热发电等方面的应用案例。2.3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2.3.1概述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本节主要介绍光伏电池组件的原理、结构、分类及功能参数。2.3.2原理与结构光伏电池组件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其结构主要包括电池片、玻璃、背板、EVA胶膜、铝合金边框等。2.3.3分类与功能参数根据制作材料、结构及用途的不同,光伏电池组件可分为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等类型。其主要功能参数包括功率、效率、寿命等。2.3.4发展趋势介绍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在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光伏产业的政策支持与国际竞争力。第3章风能技术3.1风力发电原理与设备3.1.1风力发电原理风力发电是利用风的动能转换为电能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风力作用于叶片,驱动风力发电机组转动,进而带动发电机转动,产生电能。3.1.2风力发电设备(1)风力发电机组:由叶片、轮毂、主轴、增速箱、发电机、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2)塔架:支撑风力发电机组,并起到稳定作用。(3)基础:承受风力发电机组及塔架的重量,传递到地面。3.2风电场设计与建设3.2.1风电场选址风电场的选址需考虑以下因素:风速、风向稳定性、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电网接入条件等。3.2.2风电场设计(1)风电机组选型:根据风电场选址的风能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风力发电机组。(2)风电场布局:合理规划风电机组的排列方式,提高风电场的发电效率和降低尾流效应。(3)电气系统设计:包括集电线路、升压站、配电装置等。3.2.3风电场建设(1)施工准备:包括土地征用、基础设施搭建、设备运输等。(2)风力发电机组安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调试。(3)电气系统施工:包括集电线路、升压站、配电装置的安装与调试。3.3风能利用现状与展望3.3.1风能利用现状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风电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本逐渐降低。3.3.2风能利用展望(1)技术进步:不断提高风力发电设备的功能、可靠性和经济性。(2)产业升级:推动风电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3)政策支持:加大对风能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4)市场拓展:加强国内外市场合作,推动风电产业全球化发展。第4章生物质能技术4.1生物质能概述生物质能是指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具有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4.2生物质发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主要包括直接燃烧、热化学转换和生物化学转换等技术。以下对这几种技术进行简要介绍。4.2.1直接燃烧直接燃烧是将生物质作为燃料直接燃烧,产生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这种技术适用于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投资小、建设周期短、运行维护简单等优点。4.2.2热化学转换热化学转换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气化、生物质热解和生物质液化等。这些技术通过热化学过程将生物质转化为可燃气体、液体燃料或化学品,进而用于发电。(1)生物质气化:将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加热,转化为可燃气体,如生物质合成气(syngas)。(2)生物质热解: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将生物质加热至较高温度,使其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3)生物质液化: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下将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如生物油。4.2.3生物化学转换生物化学转换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将生物质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气体或其他有用物质。主要包括厌氧消化、生物质发酵等技术。(1)厌氧消化: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生物质分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可用于发电或直接作为燃料。(2)生物质发酵: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将生物质转化为酒精等液体燃料,进而用于发电。4.3生物质燃料技术生物质燃料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固体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质气体燃料等。4.3.1生物质固体燃料生物质固体燃料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生物质压缩、成型或转化为具有一定形状、密度和燃烧功能的固体燃料。如生物质颗粒、生物质压块等。4.3.2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是通过生物质的热化学转换技术或生物化学转换技术制备的,如生物油、生物柴油等。4.3.3生物质气体燃料生物质气体燃料主要包括生物质气化产生的可燃气体、生物质发酵产生的甲烷等。这些气体燃料可用于发电、供热或作为交通工具的燃料。第5章地热能技术5.1地热能资源与利用5.1.1地热能概述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放射性元素衰变等自然过程。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5.1.2地热能资源分布地热能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缘、火山地带和地热异常区。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区。5.1.3地热能利用方式地热能的利用主要包括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个方面。地热发电是通过地热蒸汽或热水驱动涡轮机发电;直接利用则包括供暖、制冷、温泉、农业种植等。5.2地热发电技术5.2.1干热岩发电技术干热岩发电是利用地下高温岩石的热能,通过人工循环水或气体,将热能传递到地面,驱动涡轮机发电。该技术具有环保、高效等优点。5.2.2蒸汽循环发电技术蒸汽循环发电是利用地热蒸汽驱动涡轮机发电,主要包括闪蒸、干燥和膨胀等过程。该技术适用于高温地热资源地区。5.2.3热泵技术热泵技术是通过制冷剂在地下和地面之间循环,实现地热能向地面输送。该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等特点,适用于低温地热资源地区。5.3地热能直接利用5.3.1供暖制冷地热能可以直接用于供暖和制冷,通过地热热泵技术,将地下的热量转移到室内,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5.3.2温泉开发地热资源丰富地区,可开发温泉旅游项目,利用地热温泉进行休闲、疗养等。5.3.3农业种植地热能可用于农业种植,如地热温室、地热养殖等,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5.3.4工业利用地热能可直接用于工业生产,如烘干、加热、脱水等工艺过程,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5.3.5城市基础设施地热能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融雪、污水处理等,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能耗。第6章水力能技术6.1水力能概述6.1.1水力能定义水力能是指水体在流动或下落过程中,由于位能、动能、压力能等能量形式的转换,所产生的可利用能量。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水力能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6.1.2水力能资源分布我国水力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沿海地区潮汐能、波浪能等水力能资源也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6.2水力发电技术6.2.1水力发电原理水力发电是利用水体的位能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技术。通过筑坝、引水、发电等环节,将水体的位能转换为水轮机的旋转动能,进而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6.2.2水力发电技术分类(1)常规水力发电技术:适用于水位落差较大、流量稳定的水力资源,主要包括大型水电站、中型水电站和微型水电站。(2)抽水蓄能技术:适用于负荷峰谷差较大的电力系统,通过在低电价时段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储存,高峰时段再释放水发电。(3)潮汐能发电技术:利用潮汐的涨落产生的水流驱动水轮机发电。(4)波浪能发电技术:利用海浪的上下波动驱动水轮机或液压系统发电。6.2.3水力发电技术发展现状我国水力发电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型水电站建设、抽水蓄能技术、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水力发电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6.3抽水蓄能技术6.3.1抽水蓄能原理抽水蓄能技术是在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时段,利用多余的电力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储存;在负荷高峰时段,释放储存的水,通过水轮机发电,以满足电力系统对电能的需求。6.3.2抽水蓄能电站类型(1)上游式抽水蓄能电站:利用上游水库作为高位水池,下游水库作为低位水池。(2)下游式抽水蓄能电站:利用下游水库作为高位水池,上游水库作为低位水池。(3)地下式抽水蓄能电站:将水泵和水轮机安装在地下,通过地下水库进行蓄能。6.3.3抽水蓄能技术应用抽水蓄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具有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等功能,对于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果,为新能源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第7章核能技术7.1核能概述7.1.1核能的定义与特点核能是指原子核在发生裂变或聚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资源丰富、碳排放低等特点。7.1.2核能的发展历程核能的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从军事应用向民用领域的转变。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核能,目前已具备一定的核能研发和产业能力。7.1.3核能的分类核能主要分为裂变和聚变两种类型。裂变包括轻水堆、重水堆、快堆等;聚变主要包括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种途径。7.2核能发电技术7.2.1核能发电原理核能发电是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热能,通过蒸汽发生器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7.2.2核能发电技术的类型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的核能发电技术包括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快堆等。7.2.3核能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核能发电技术将朝着安全性更高、效率更高、经济性更好、废物处理更便捷的方向发展。7.3核能安全与环保7.3.1核能安全核能安全是核能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要保证核能安全,需从核反应堆设计、运行管理、应急预案等方面加强安全保障。7.3.2核能环保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较低的碳排放。但在核燃料开采、加工、使用及废物处理过程中,仍需关注环境保护问题。7.3.3核能安全与环保的监管我国已建立完善的核能安全与环保监管体系,包括法律法规、监管机构、技术标准等,保证核能安全与环保工作得到有效实施。7.3.4核能安全与环保的挑战与对策面对核能安全与环保的挑战,我国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核能利用效率,降低废物产生,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第8章氢能技术8.1氢能概述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节主要介绍氢能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氢能作为一种理想的替代能源,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8.2氢能制备与储存8.2.1氢能制备氢能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石能源转化、电解水、生物质转化、光催化等。以下对几种主要制备方法进行简要介绍:(1)化石能源转化:以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为原料,通过蒸汽重整、部分氧化等方法制取氢气。(2)电解水:利用电力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该方法制取的氢气纯度高,但能耗较大。(3)生物质转化:通过微生物发酵、热化学转化等方法,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氢气。(4)光催化:利用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8.2.2氢能储存氢能储存技术是氢能应用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压缩气体储存、液态氢储存、吸附储存、氢化物储存等。以下对几种主要储存方法进行简要介绍:(1)压缩气体储存:通过压缩机将氢气压缩至高压,储存在容器中。(2)液态氢储存:通过液化装置将氢气液化,储存在绝热容器中。(3)吸附储存: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氢气进行吸附储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较高的储存密度。(4)氢化物储存:将氢气与金属或化合物反应氢化物,实现氢能的储存。8.3氢能应用技术氢能应用技术主要包括:氢燃料电池、氢燃料内燃机、氢燃料燃气轮机等。以下对几种主要应用技术进行简要介绍:8.3.1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气与氧气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发电等领域。8.3.2氢燃料内燃机氢燃料内燃机将氢气作为燃料,通过燃烧产生动力,驱动机械设备工作。与传统的石油燃料内燃机相比,氢燃料内燃机具有更高的热效率、更低的污染物排放。8.3.3氢燃料燃气轮机氢燃料燃气轮机是一种以氢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具有功率密度高、启动速度快、环境污染小等特点,适用于大型发电机组、船舶动力等领域。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氢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制备、储存和应用技术不断发展,为我国新能源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第9章新能源汽车技术9.1新能源汽车概述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能源作为动力来源,或采用新型驱动技术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等。其具有节能、环保、低碳等特点,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章节主要介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发展趋势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9.2纯电动汽车技术9.2.1电机及控制器技术纯电动汽车采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源,通过电机控制器对电机进行调速、转向及制动等控制。本节主要介绍电机及控制器的类型、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及在纯电动汽车上的应用。9.2.2电池及管理系统技术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功能直接影响到车辆的续航里程、安全性及使用寿命。本节重点阐述电池的类型、工作原理、功能指标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组成及关键技术。9.2.3充电设施及技术充电设施是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充电设施的类型、充电方式、充电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9.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9.3.1动力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融合了纯电动汽车和传统内燃机的优点,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和续航能力。本节介绍PHEV的动力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关键功能指标。9.3.2能量管理策略能量管理策略是PHEV技术的核心,直接影响车辆的功能和燃油经济性。本节主要分析不同类型的能量管理策略及其在PHEV中的应用。9.3.3电池及充电技术PHEV的电池及其充电技术对整车的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本节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