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二历史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2024高二历史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2024高二历史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2024高二历史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2024高二历史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1.梳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构建“时空观念”。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世界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产生的问题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3.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课前阅读:1、工业革命与居住条件的改善: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居住的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少数是石制,且居住条件较差。工业革命开始后大量的钢铁被生产出来,配以同时期发明的水泥,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大大增强了房屋的坚固程度和居住舒适性。2、新式交通: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城市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4、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1)被动性: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出现,打上了列强侵略和外资掠夺的烙印。(2)区域性:城市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沿海沿江地区和交通枢纽、工贸中心以及农副产品的集散地。(3)曲折性:中国近代城市化始终在艰难中发展。(4)落后性:中国近代城市化水平始终处于低水平阶段。(5)不充分性:虽然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工业不发达,致使真正对城市发展有利的人口数量较少。(6)不稳定性:由于传统手工业和民族工业缺乏竞争力,常常导致业主被迫辞退工人以节省开支,而无业者亦很难找到谋生的职业。多数失业或无业人员常在经济不景气时大量返回农村,导致城市人口锐减。5、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近代的城市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从乡村大量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设施不断完备,城市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二)基础梳理一、城市化的演进1.含义: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_城市__社会。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影响(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_劳动力__与消费市场。(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表现(1)近代世界①背景:_工业革命__展开。②表现: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2)现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_现代化水平__的重要标志。(3)近代中国①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_上海__、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②表现:近代化性质的_工商业__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4)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_新阶段__。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迅猛发展。二、居住条件的改善1.居住条件的改善(1)背景①城市的发展。②_建筑技术__的革新。(2)表现①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_电梯__,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_混凝土__技术。③20世纪以来,集中_供暖__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2.城市服务(1)社区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2)生活服务①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_娱乐休闲__等功能整合到一起。②文化娱乐: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三、基础设施的发展1.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_基础设施__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2.发展历程(1)世界①钢铁管道用于_水网__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②煤气灯、_电灯__相继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③电报、_电话__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④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_伦敦__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⑤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_立体化__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2)中国①近代中国A.特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B.表现: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C.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②现代中国A.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_改革开放__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B.表现a.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_标准__化和环保化。b.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_地铁__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1.环境污染:工业废气、_汽车尾气__导致空气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造成水源污染。2.贫富分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_少数资本家__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3.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4.其他:_犯罪率上升__、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概念阐释】城市化(1)狭义: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2)广义: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向乡村扩展的过程。【思维拓展】英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1)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推动了城市形成和发展。(2)新兴工业城市崛起。(3)存在大量工人阶级。(4)工业资产阶级兴起。(5)两大阶级贫富分化严重,分区居住。【思维拓展】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1)西方的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城市化起了推动作用。(2)交通运输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条件。(3)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是促进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型,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3)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4)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主题一城市化的演进及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1.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演进材料一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材料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整理思考: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解析】抓住关键信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艰难的近代之旅”并结合图示信息分析【答案】特点:起步晚;外力作用下形成(受西方入侵的影响),出现于通商口岸;移植西方发展成果;发展艰难缓慢。趋势: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局部时期有所下降。因素:经济发展(工业化);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民族独立等。2.城市化的影响材料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等问题。……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摘编自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城市化。(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解析】抓住关键信息:“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超越发展阶段”辩证地评价城市化【答案】评价: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能够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推动经济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应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题二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1.居住条件的改善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从下列两图可见,农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的原因。(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务工经商”“增添了新的设施”。【答案】现代城市住宅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农民进城打工,电视等大众传媒使农村百姓了解了城市住宅的优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有可能仿照城市住宅建造。2.中国近代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材料下表为上海竹枝词中的社会流行语汇作俑中日战争警报传,师熸海陆我心煎。沪城富户迁租界,托庇外人作俑先番菜番菜原推一品香,门前真个好排场。堂倌回说今宵热,上好荷兰水请尝轮船进口轮船欲近滩,纷纷接客立河干。码头未靠人先到,真个谋生把命拼电报万里音书一线通,风驰电掣类神工。西来文字多禅意,半似云龙半似虫电灯纵横街道直如弦,机水淋尘到处鲜。电炬煤灯高照处,却疑明月朗中天——摘编自《上海竹枝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流行语汇反映了近代上海社会生活怎样的变迁。(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解析】这些流行语汇涉及衣食、交通、通讯、电灯等方面,所以这些流行语汇可以反映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答案】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并设立租界,外界许多新鲜的事物纷纷引入上海,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新式服装的出现、新型交通工具的产生、电报和电灯的使用、番菜的引入等,在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知识视野,促进人员的交流、信息的传递、经济的联系,加速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知识点一: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表现原因(1)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汇聚(2)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近代工商业取得一定发展(3)东南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较早接触西方,人们的观念比较开放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化;(3)城市经济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4)贫富分化严重►知识点二:城市化的积极影响(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知识点三:美国城市化的特点(1)内生作用为主的自我发展。不同于中国的城市化甚至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美国城市化进程较少受外生的、偶然的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而是源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2)跳跃性与渐进性并存。美国城市化不仅与工业化同步,还与西部开发同步。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使美国城市化具有渐进性的特点;西部大开发的迅猛性使美国城市化具有跳跃性的特点。(3)要素的流动性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美国城市化的另一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最为明显。人口自由迁移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人天生好动和勇于冒险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铁路网、公路网的建设以及汽车的普及。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均衡。►知识点四: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征(1)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世界工业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2)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地区差异很大,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质量提高缓慢。1.下图为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统计图。这反映了英国 ()A.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B.优先发展大中城市C.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D.率先实现了城市化2.1869年,美国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的西段由1万多名华工修筑,东段由3.8万名爱尔兰工人修筑;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大批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促进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发展。据此可知A.人口迁徙推动美国发展 B.移民是美国建设的主力C.移民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华工对美国的贡献最大3.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是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其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4.当前,中国已形成了一批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水平较高,部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化水平已超过88%。这主要得益于 ()A.中外交往的密切 B.国家政策的引导C.民营企业的崛起 D.国企改革的深化5.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休闲活动逐渐丰富,酒馆、咖啡馆、戏院、展览馆、博物馆、体育场等都成了许多人光顾的地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工业化生产普遍确立 B.工人福利得到保障C.城市化程度逐渐提高 D.贫富差距逐渐消除6.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出现的新事物。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B.近代化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C.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D.城市化促进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7.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大众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8.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C.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9.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60年代后,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中日战争后,形成新的商业区。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A.促进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 B.取决于优越的地理位置C.得益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 D.缘于小农经济完全解体10.19世纪,公园是“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等媒体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城市化问题很严重C.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D.社会环保意识增强参考答案1.【解析】选A。根据材料统计图可以看出1760年、1801年、1851年这三个时段5万人口城市增加最快,其次是10万人口城市,增长较慢的是30万人口城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城市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工业化的过程,A正确;材料统计图显示30万人口城市在1760年、1801年数量没有增加,排除B;30万人口城市在1760年、1801年数量没有增加,10万人口城市在1760年、1801年也仅增加1个,排除C;材料是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统计图,没有其他国家城市发展情况,也就不能比较出英国率先实现了城市化,排除D。2.【解析】选A。依据材料“太平洋铁路的西段由1万多名华工修筑,东段由3.8万名爱尔兰工人修筑”“大批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促进城市工业……发展”,可以看出外来的人口迁徙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移民对美国建设的作用,不能看出“主力”,排除B;推动城市化进程只是一个方面,排除C;除了华工,还有其他的移民,材料不能反映贡献程度,排除D。3.【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是在列强侵略下被动进行的,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其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近代中国城市空间分布与城市间发展速度,排除A、D。“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4.【解析】选B。上海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这使得它们城市化水平很高,即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