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1765-2020 斑点叉尾鮰柱形病检疫技术规程_第1页
DB43T 1765-2020 斑点叉尾鮰柱形病检疫技术规程_第2页
DB43T 1765-2020 斑点叉尾鮰柱形病检疫技术规程_第3页
DB43T 1765-2020 斑点叉尾鮰柱形病检疫技术规程_第4页
DB43T 1765-2020 斑点叉尾鮰柱形病检疫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150B51DB43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17652020斑点叉尾柱形病检疫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lumnardiseaseofchannelcatfish2020-04-02发布2020-07-02实施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3/T17652020前言………………II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检疫程序… 15产地检疫采样 16一般情况调查17目检…………27.1外部检查…… 27.2解剖检查……28镜检… 29实验室检验 29.1实验准备…… 29.2病原菌分离… 29.3病原菌鉴定… 310斑点叉尾病的判定……… 311无害化处理…… 3附录A(资料性附录)斑点叉尾柱形病流行病学调查 4附录B(资料性附录)柱状黄杆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5DB43/T17652020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标准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提出。本标准由湖南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沙学院、长沙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长沙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常德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平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化县鼓楼乡动物防疫站、汨罗市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湘阴县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向静、王志明、唐爱明、王钦、江新明、夏晓伟、许吉秋、黄超、江为民、文立华、张建国。DB43/T17652020斑点叉尾形病检疫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斑点叉尾柱形病的检疫程序、方法、判定和无害化处理。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斑点叉柱形病的检疫。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SC/T7014水生动物检疫实验技术规范SC/T7015染疫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SC/T7103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SC/T7201-1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第1部分:通用技术DB43/221水生动物检疫规程3术语和定义斑点叉尾柱形病斑点叉尾柱形病曾名马鞍病、棉丝病、口腔棉丝病以及烂鳍病,病原为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cloumnare)。主要症状为烂鳃、烂鳍、烂尾、皮肤溃烂以及内脏充血。(20~25)℃的水温是斑点叉尾 形病高发的温度范围。斑点叉尾柱形病是一种破坏性严重的细菌性疾病,各种规格的斑点叉均可发病,一旦暴发该病,死亡率可达80%以上,最高死亡率可达100%。4检疫程序按DB43/221的规定执行。5产地检疫采样按SC/T7103的规定执行。6一般情况调查从斑点叉尾来源、养殖方法、水温、水质、药物使用情况等内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斑点叉尾形病流行病学调查参见附录A。DB43/T176520207.1外部检查检查斑点叉群体,发病斑点叉体色变浅,背部皮肤现局部褪色灶,有的发病鱼皮肤上的褪色灶逐渐扩大变成浅灰色溃烂,样似uc马鞍状"。发病鱼的口腔、下颌和腹部粘附着黄褐色物质,用铂耳环或者牙签轻轻刮划,将皮肤上黄褐色物质刮落后,可观察到暴露出来的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疡。尾鳍、腹鳍和臀鳍基部充血,鳍条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烂。鳃丝肿大、充血,局部鳃丝末端出现白色坏死少数发病鱼眼睛外突,表皮受损坏,暴露出肌肉和骨骼。出现以上症状可初步判断为疑似斑点叉尾柱形病。7.2解剖检查病鱼肠道内充满黄色粘液;肝脏充血、肿大;胆囊颜色呈浅黄色;脾脏充血、肿大;肾脏充血、轻出现以上病理症状,可进一步判断为疑似斑点叉尾形病。8镜检剪取少量病鱼病灶处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40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鱼体鳃上无大量寄生虫和真菌,放置(20~30)min,镜检见到鳃丝上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聚集成簇状,可作疑似斑点叉柱形病判断。9实验室检验经检疫判断为疑似斑点叉柱形病的病鱼,应进行柱状黄杆菌病原学诊断。9.1实验准备9.1.1设备和仪器参照SC/T7201-1的规定执行。9.1.2常用试剂参照SC/T7201-1的规定执行。9.1.3培养基配制柱状黄杆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参见附录B。9.2病原菌分离参照SC/T7201-1的规定执行。9.2.2分离培养将取样的接种环在hieh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划线,置28℃恒温培养(36~48)h;挑选形态结构、2DB43/T17652020颜色相同的单个菌落,在平板上再次划线分离纯化,28℃恒温培养24h。取单个纯化菌落,用于病原鉴9.3病原菌鉴定9.3.1生理生化特性鉴定法将纯化的菌种接种于shieh琼脂培养基平板,置28℃恒温分别培养24h、48h,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当培养时间为24h时,取shieh琼脂培养基上单个菌落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形态。生化特性鉴定操作与结果判定方法按SC/T7014的规定执行。柱状黄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落黄色,大小不一,扩散型,中央较厚,显色较深,向四周扩散成颜色较浅的假根状。菌体大小(0.5~0.7)μMX(4~8)μM,少数菌体长度达(15~25)μM。菌体易弯曲,能平滑移动,或一端固着,另一端缓慢摇动,有团聚成簇状的特性。可在终浓度为1ug/Ml托普霉素的shieh培养基中生长。氧化酶、细胞色素酶、接触酶反应均为阳性;产生硫化氢,液化明胶,分解酪氨酸;水解吐温20和吐温80;赖氨酸脱羧酶、精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试验阴性;不利用淀粉、几丁质、琼脂、纤维素;不利用除葡萄糖以外的其他碳水化合物,不还原硝酸盐。若被检细菌具有上述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即可鉴定为柱状黄杆菌。9.3.2玻片凝集试验诊断法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移液器取柱状黄杆菌诊断血清10ul,滴加于载玻片的一端,另一端则滴加生理盐水10ul,做对照。然后用铂耳环挑取少许待检细菌,置生理盐水滴中缓慢混匀,再将铂耳环灭菌后冷却,钓取少许待检细菌置于血清滴中缓慢混匀。在(l~3)min内,血清滴若出现明显可见的凝集块,液体变为透明,盐水对照滴仍均匀混浊,凝集反应结果为阳性,即可诊断被检细菌为柱状黄杆菌。10斑点叉尾柱形病的判定病鱼有典型的斑点叉尾柱形病症状和病理变化,从病鱼体内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柱状黄杆菌,可确诊为斑点叉尾柱形病。11无害化处理参照SC/T7015的规定执行。3DB43/T17652020附录A(资料性附录)斑点叉尾柱形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流行病学情况判断与诊断鱼种来源调查鱼种是否来源斑点叉尾形病疫区。从柱形病疫区引种则易暴发斑点叉柱形病。养殖方式生态养殖方式很少暴发斑点叉尾柱形病。放养密度过大,在网箱养殖和封闭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极易发生斑点叉尾患病鱼规格各种规格均可发生柱形病。同一封闭水体中,如果只有成鱼或者鱼种发病死亡,可初步排除斑点叉尾柱形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生,春末秋初为斑点叉尾柱形病多发季节。冬春低温季节出现大批量发病死亡,可初步排除斑点叉尾柱形病。水温水温(20~25)℃时极易暴发斑点叉尾柱形病。当水温持续低温在20℃以下,出现大批量发病死亡,可初步排除斑点叉尾柱形病。水质池塘水质好,经常消毒,很少暴发斑点叉尾柱形病。养殖环境恶化、低溶氧、高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高的养殖水体,易发生斑点柱形病。投喂的饵料全程喂食全价配合饲料很少暴发斑点叉尾柱形病。饲料营养不全或经常投喂不清洁饲料,在鱼体受伤时,易暴发斑点叉尾柱形病。发病死亡情况一旦暴发柱形病,斑点死亡率可达80%以上,最高可达100%。当斑点叉暴发疾病,但死亡率很低,可初步排除斑点叉尾柱形病。药物使用与治疗效果分析一旦暴发斑点叉尾柱形病,使用消毒药物对水体消毒,可有效控制病情。当斑点叉暴发疾病,使用消毒药物对水体消毒,不能控制病情,可初步排除斑点叉尾柱形病。4DB43/T17652020附录B(资料性附录)柱状黄杆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B1shieh营养肉汤培养基:称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