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培训课件:《护理团体标准解读(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等19项)》_第1页
医院培训课件:《护理团体标准解读(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等19项)》_第2页
医院培训课件:《护理团体标准解读(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等19项)》_第3页
医院培训课件:《护理团体标准解读(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等19项)》_第4页
医院培训课件:《护理团体标准解读(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等19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护理团体标准解读(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等19项)

—中华护理学会

15%50%75%乐配-宝贵的标题此处文字通过TXT文档或者QQ聊天窗口复制进入,无需调整格式,简单快捷,LEOPARD祝愿您汇报顺利!乐配-宝贵的标题此处文字通过TXT文档或者QQ聊天窗口复制进入,无需调整格式,简单快捷,LEOPARD祝愿您汇报顺利!乐配-宝贵的标题此处文字通过TXT文档或者QQ聊天窗口复制进入,无需调整格式,简单快捷,LEOPARD祝愿您汇报顺利!15%50%75%乐配-宝贵的标题此处文字通过TXT文档或者QQ聊天窗口复制进入,无需调整格式,简单快捷,LEOPARD祝愿您汇报顺利!乐配-宝贵的标题此处文字通过TXT文档或者QQ聊天窗口复制进入,无需调整格式,简单快捷,LEOPARD祝愿您汇报顺利!乐配-宝贵的标题此处文字通过TXT文档或者QQ聊天窗口复制进入,无需调整格式,简单快捷,LEOPARD祝愿您汇报顺利!中华护理学会19项护理团体标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编制流程团体标准内容如何落实《护理团体标准》编制流程主要内容适用技术范围、管理要求、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清洗与消毒、手卫生设施、无菌操作要求、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其他说明骨伤技术、肛肠科技术(如挂线技术、注射固脱)等在手术室操作的中医医疗技术按照手术相关要求进行管理起草背景指南定位组成部分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技术的应用针刺类、微创类、刮痧类、拔罐类、敷熨熏浴类、灌肠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护理团体标准》编制流程主要内容适用技术范围、管理要求、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清洗与消毒、手卫生设施、无菌操作要求、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其他说明骨伤技术、肛肠科技术(如挂线技术、注射固脱)等在手术室操作的中医医疗技术按照手术相关要求进行管理起草背景指南定位组成部分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技术的应用针刺类、微创类、刮痧类、拔罐类、敷熨熏浴类、灌肠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订《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团体标准,并于2021年2月1日由中华护理学会发布,标准编号:T/CNAS09-2020。跌倒概念: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任何场所,未预见性地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伴或不伴外伤。跌倒现状:美国医院患者跌倒发生率30-50%;中国每年至少2000万老人发生跌倒;约30%住院患者因跌倒受伤,其中4-6%的患者受到严重伤害;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跌倒死亡率58.03/10万,跌倒伤害相关费用

12000-23000美元/人。

跌倒预防管理存在问题:标准撰写组对31省、直辖市各级医疗机构116523名护理人员调

研显示,院内跌倒预防存在:评估工具不统一,评估时机不统一,针对风险因素采取预防

措施的意识不强。

标准编制过程:基于调研资料和循证证据;经过多轮小组讨论、专家咨询、反复修改

目的:标准旨在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和预防提供最佳临床实践指导,帮助护理人员识

别风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跌倒发生。一、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

2021-02-01发布

2021-05-01实施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和预防的基本要求及措施,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的护理人员。三、主要内容本标准主要涉及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的基本要求、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三个核心内容。(一)基本要求针对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预防规定了4个基本要求:提供安全住院环境;根据跌倒风险等级及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应进行动态评估,并及时调整预防措施;应鼓励主动参与预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基本要求中重点强调了住院环境安全及患者和/或照护者参与跌倒预防的重要性。因目前没有一个评估量表可涵盖临床所有跌倒风险因素,因此,也强调了在使用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的同时,要关注跌倒风险因素的评估,并强调动态评估,以增加评估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二)风险评估本部分明确了评估时机、评估跌倒风险因素、判断跌倒风险等级三个方面,为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评估时机的统一,保证及时发现跌倒风险等级及风险因素的改变,是采取和及时调整预防措施的前提。跌倒风险因素评估中列出了常见风险因素,使用时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同时在跌倒风险等级判断部分引入“表1跌倒风险临床判定法”,即根据患者年龄、过去史、用药史等,直接判断患者跌倒风险等级,统一并简化了风险等级判断的方法,增加了临床的实用性。表1跌倒风险临床判定法跌倒风险临床判定法判定不了怎么办?备注:当患者不符合表1中任何条件时,宜采用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表2)进行评估,根据总分判定为跌倒低风险、跌倒中风险、跌倒高风险。同时也推荐了目前国内临床使用最多的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附录A),用于不符合临床判定中任何条件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另风险因素评估弥补了等级判断中风险因素评估不全面的缺陷。(三)预防措施本部分基于跌倒风险等级、风险因素评估结果,列出了对应的预防措施,包括跌倒低风险患者、跌倒中风险患者、跌倒高风险患者及针对风险因素的预防措施,增加了评估与预防措施的关联性。同时,在对具体患者制定跌倒风险预防措施时,应将根据跌倒风险等级的预防措施(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与针对风险因素(如视力障碍、体位性低血压、头晕、认知功能受损等)的预防措施进行整合,以形成完整的、针对性强的预防措施集,增加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表2

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

跌倒风险的预防根据跌倒风险等级的预防措施跌倒低风险患者:4条措施(应在床边、卫生间、就餐区、盥洗间等跌倒高危区域及腕带上放置防跌倒警示标识;应将日常用物、呼叫铃放在患者方便取用位置;宜减少跌倒风险因素-协助肌力、平衡、步态功能训练;使用带轮子的床、轮椅等器具时,静态时应锁定轮锁,转运时使用安全带或护栏)跌倒中风险患者:3条措施(应执行低风险预防措施;应执行WS/T431-2013规定,确定患者需要照护的程度,按实施要求提供护栏;告知患者离床活动时应有他人陪同)

跌倒高风险患者:3条措施(应执行跌倒低、中风险预防措施;专人24小时看护,保持患者在照护者的视线范围内;应每班床边交接跌倒风险因素及跌倒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针对风险因素的预防措施头晕、眩晕:5条措施

视力障碍:4条措施

肌力、平衡及步态异常:4条措施体位性低血压:7条措施

大便/小便失禁且紧急和频繁的排泄:4条措施使用到跌倒风险药物:3条措施

认知功能受损:3条措施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反复研讨,共同制定《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团体标准,并于2021年2月1日由中华护理学会正式发布,标准编号:T/CNAS19-2020。一、制定背景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是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首要手段,其主要途径有鼻胃管、鼻肠管、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管等。肠内营养对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已在消化疾病术后患者、肿瘤患者以及危重患者等广泛应用。科学、规范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是保证患者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的基本条件。国外大量研究显示,通过规范的肠内营养护理,可以保障患者营养供给、促进和维持其消化道功能,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实现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操作的同质化和标准化,项目组在原有相关指南及循证证据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各医疗机构营养支持护理操作现状,起草了《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团体标准,以期进一步指导、规范护士肠内营养护理操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指导。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操作要点、并发症护理及健康教育,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注册护士。二、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2021年2月1日发布

2021年2月1日实施三、主要内容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含了4个部分。(一)基本要求在基本要求中,本标准强调肠内营养实施前首先应根据医嘱及患者实际情况明确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确定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要点及观察的重点。重点指出实施过程中需定时评估患者的耐受性(附录附有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表),对症处理;及时识别并有效处理并发症,提高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率。此外,为进一步保障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要求护士实施肠内营养应使用专用输液架,并粘贴肠内营养标识,严格与输液管路区分。(二)操作要点本部分涵盖了操作前评估内容、肠内营养制剂的准备、实施要点、喂养管的维护及冲管方法共23条。对于肠内营养操作前的评估内容、营养制剂的配置和储存进行明确的规定;重点强调了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输注的体位、营养液的温度、输注的速度及不同输注方法的注意事项;喂养管的维护应遵循在位、固定、通畅的原则,对于胃/空肠造瘘管的维护,特别提出术后管道的固定及“包埋”综合征的预防方式;同时规定了冲管的频率和时机以及冲管液的量。此部分在附录中附有营养泵使用的操作流程。对于患者胃残余量(GRV)的监测,本标准没有按照国内的教材中建议的GRV>100~150ml时,减慢或暂停EN输注,当GRV>200ml时,认为发生胃潴留。而是参照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ASPEN)指南,结合德国营养医学学会指南以及ASPEN与SCCM营养疗法指南中关于GRV的建议将200ml作为调整输注速度的临界值,将500ml作为暂停喂养的临界值,监测的频率为每4~6h一次。(三)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和健康教育标准提出了肠内营养护理常见的5个并发症,即胃潴留、腹泻、恶心呕吐、喂养管堵塞、误吸;并规定了初步的处理方法。对肠内营养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内容也作了规定,以期能获得更好的配合,从而更好地实施肠内营养。机械通气患者极易发生口腔卫生状况改变,从而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发生,有效的口腔护理是预防VAP的重要措施。标准的颁布旨在为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提供最佳实践指导。起草的背景及编制过国外大规模研究显示,ICU中VAP发病率为2.5%~40.0%,病死率为13.0%~25.2%。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易发生口腔自净能力下降、黏膜防御能力削弱、口咽部定植菌移位,是VAP的高危人群。大量证据显示,口腔护理可减少牙菌斑和黏膜炎症、改善患者口腔功能状态,国内外许多指南都将口腔护理作为预防机械通气患者VAP的集束化策略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尚无统一的标准,更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循证性临床实践操作和规范。本标准由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护理专委会为项目负责,有全国18个医疗机构参与起草工作。在标准起草阶段,以问卷形式对全国各地各级医院机械通气口腔护理进行了调查。在制定过程中,查阅大量国内外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及口腔护理的相关文献,参考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征求了护理学、重症医学、医院感染、方法学等30余名专家的意见,结合我国国情和现状,最终制定出台了具有科学性、较强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标准。项目编号T/CNAS03-2020。三、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2021年2月1日发布

2021年5月1日实施主要内容及意义标准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基本要求、评估及操作要点三个方面的核心要素。1.基本要求共6条。标准引用了《WS/T3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规范性文件,规定了操作应遵循的隔离、自我防护措施及手卫生规范。口腔护理的频次应遵循《WS/T50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的规定6~8h进行1次。标准还强调了应双人操作、监测及维持气囊压力、抬高床头等措施,避免气管插管移位,防止误吸窒息,保证患者安全。2.评估内容共4条,应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标准规定了操作中应评估患者病情、机械通气运行状况、人工气道通畅等内容,并通过评估口腔状况、口腔周围皮肤评价口腔护理的效果。3.操作要点共11条。标准规定了口腔护理的方式、方法、用具选择、操作手法及流程,并在附录性资料中配有相应的图表;由于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不同于一般的口腔护理操作,标准中还强调了应在操作过程中保证气道通畅及机械通气的有效性,具体规定了专人固定气管插管的方法、移动的位置、吸引时机等措施及相关监测项目;标准还明确了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气管插管脱出、气管插管受损、误吸窒息等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及具体处理措施。《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团体标准是基于证据的最佳实践指导。标准的颁布规范了临床护理行为,最大程度保证了口腔护理质量、提高患者舒适度、预防VAP、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医疗成本。也建议大家不仅要掌握标准,更重要的是落实标准,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以达成最佳口腔护理方案,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护理服务。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方式在中华护理学会领导下,中华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委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订《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预防和护理》团体标准,并于2021年2月1日由中华护理学会发布,现对团体标准T/CNAS05─2020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预防和护理进行解读。一、制定背景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可高达65%。淋巴水肿常伴患者终生,导致患者终身需忍受患肢外观异常、疼痛、麻木、乏力、反复感染、患肢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加重患者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并增加患者费用。因此,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积极预防及护理至关重要。目前需要我国护理人员对淋巴水肿的预防及护理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对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实践性标准的指导。因此,本标准基于循证及多轮专家咨询,制定了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预防和护理规范,为临床提供明确的指导意见和依据。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注册护士。四、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预防和护理2021年2月1日发布

2021年5月1日实施三、主要内容本标准主要涉及了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管理路径、风险筛查、预防措施、淋巴水肿的评估及护理要点5个核心内容。1.应按乳腺癌手术患者淋巴水肿管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淋巴水肿管理,包括淋巴水肿基线评估,术后淋巴水肿风险筛查、淋巴水肿预防和治疗。2.宜采用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风险评分表进行风险筛查。出院前应对所有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风险筛查,对于高危风险患者,术后2年内至少每半年监测1次患者预防行为依从性,并评估是否发生淋巴水肿。3.所有术后患者严格遵守淋巴水肿基础预防措施,包括识别淋巴水肿早期症状、患肢皮肤护理和保护、适宜的功能锻炼、良好的生活方式。其中高危风险患者在此基础上还需进行手法淋巴引流、佩戴弹力手套、渐进式抗阻力运动。4.除筛查时主动评估外,患者主动报告症状或出现淋巴水肿体征时也应进行评估。对于不方便回院复查的患者宜选用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症状指数量表或诺曼电话问卷进行评估,返院患者可采用周径测量法。为保证每次评估的对比有效性,不同时间点的评估宜采用同一种评估工具。5.发现患者出现淋巴水肿后,护士应立即将患者转介至淋巴水肿治疗师或专科护士进一步确诊及进行综合消肿治疗。在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治疗副反应及患者治疗依从性,定期评价其治疗效果。《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由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护理和呼吸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反复研讨、共同制定,并于2021年2月1日由中华护理学会正式发布,标准编号:T/CNAS10-2020。一、制定背景气道内吸引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肺泡正常通气最直接有效且最根本的方法,是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频繁的操作之一。研究显示,如果气道内吸引的时机、方法等选择不当,会造成多种不良后果,如气道黏膜损伤、低氧血症、人工气道梗阻、感染等,影响患者康复。目前国内外相关指南、专家共识、行业标准等对气道内吸引指征、吸引方式、吸引管选择和操作要点等内容的描述不尽相同。为实现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的同质化和标准化,中华护理学会重症和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在全面了解全国护士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现状的基础上,起草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以期进一步指导、规范护士的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降低该操作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五、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2021年2月1日发布

2021年5月1日实施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的基本要求、吸引指征及吸引方式评估、吸引(吸痰)管选择、操作要点,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注册护士。三、主要内容(一)按需实施气道内吸引在基本要求中,本标准重点强调“应按需”而非“按时”实施气道内吸引,明确给出吸引指征,体现了专业、精准评估的重要性;提出虽然是按需实施吸引,但评估的间隔时间需要有最低要求,应至少每2h通过肺部听诊等方式评估一次气道内吸引指征,以免主观观察干扰客观评估结果;并且要求在评估中护理人员应该具备肺部听诊的能力。(二)确定适宜的吸引方式吸引方式存在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开放式气道内吸引指将患者的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的连接断开后,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气道内进行吸引的方法;密闭式气道内吸引指将吸引装置与呼吸机结合,允许患者在呼吸机不断开的情况下,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进行吸引的方法。本标准提出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如果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呼气末正压≥10cmH20;平均气道压≥20cmH20;吸气时间≥1.5s;吸氧浓度≥60%;断开呼吸机将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等);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宜选择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密闭式气道内吸引的优点在于无需断开呼吸机,在吸引过程中保证了持续的通气和氧合,能降低肺塌陷的发生率,尤其是在肺塌陷高危患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中更明显。但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可影响呼吸机的触发,并且不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本标准中提到的密闭式气道内吸引为使用密闭式吸引管的完全式密闭式吸引。还有一种吸引模式,其吸引过程中虽然不用断开呼吸机链接,但气道并非完全密闭,需要打开呼吸机管路近患者端一个“小孔”,经“小孔”置入吸引管,因此从实际效果上不应归属于密闭式吸引。(三)吸引(吸痰)管型号选择针对吸引(吸痰)管型号选择上,本标准沿用各种指南一直推荐的“应根据人工气道型号选择适宜型号的吸引(吸痰)管,吸引(吸痰)管管道外径应不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50%”。前期调研结果显示该内容的知晓率很高,但临床执行情况并不好,原因之一为“不掌握人工气道型号对应的内径数值以及吸引管型号对应的外径数值”,因此本标准详细列出型号与具体内外径数值,并给出人工气道型号与吸引管型号的对应关系表格,便于护理人员实际操作。(四)冲洗液关于开放式吸引管路冲洗液,各医疗机构选择不一,有选择各种无菌液体的,如生理盐水、灭菌注射用水,也有选择含有消毒剂溶液的或者是清水的。JBI2016年《ArtificialAirway:Suctioning》的证据总结指出“用清水、无菌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因此,本标准提出“每次吸引结束后应及时、充分地冲洗管路。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可用清水”。即仅对密闭式管路冲洗明确规定无菌溶液;对于临床开放式管路冲洗液不统一要求,但应用本条款时,需要严格执行每部位更换吸引管,并且冲洗后的吸引管不能再次直接进入气道。四、贯彻建议本标准经审核通过,并于2021年5月1日开始执行,各级医疗机构可通过标准培训、工作坊等方式给予推广普及,以期进一步指导、规范护士的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实现该操作的标准化及同质化。在中华护理学会领导下,中华护理学会内科专委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订《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团体标准,并于2021年2月1日由中华护理学会发布。为了使相关护理人员学,特对团体标准T/CNAS13─2020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进行解读。一、制定背景脑卒中位于我国疾病死因之首,其中60%—8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针对AIS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在发病4.5h内对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护理人员是AIS诊疗和救治的过程中的重要成员,静脉溶栓护理质量管理是患者早期救治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我国目前尚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护理人员AIS静脉溶栓治疗临床护理实践规范。为规范护理人员执行AIS静脉溶栓治疗,中华护理学会内科专委会组织护理学、医学及循证医学专家,在基于国内外AIS相关医学及护理研究进展和指南,经过多轮专家咨询,最终制定了《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团体标准。该标准涵盖了标准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静脉溶栓给药、病情观察与监测等5个方面内容,可为护理人员实施提供AIS静脉溶栓规范化的意见,保证其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开展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注册护士。六、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2021年2月1日发布

2021年5月1日实施三、主要内容本标准重点规范了AIS静脉溶栓基本要求、静脉溶栓给药及病情观察与监测3个方面的内容。1.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要求对于可疑脑卒中的患者,应立即进行FAST评估,并启动院内快速救治通道;遵循患者进入医院到溶栓给药时间≤60min的原则,快速完成用药前准备;建立单独静脉通路输注溶栓药物;在溶栓前至溶栓结束24h内,应监测血压、意识、肌力、言语变化。2.静脉溶栓给药环节是护理配合的重点之一护士应配合医生迅速做好给药前准备,建立静脉通路。准确掌握两种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在给药期间重点观察是否有神经功能恶化表现,如发生应立即询问医生是否停用溶栓药物,并做好再次行CT检查的准备的原则。3.除了准确给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病情观察与监测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对于经过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在其初次进食、水和口服药前,宜使用洼田饮水试验筛查吞咽障碍风险。并在静脉溶栓治疗中及结束后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血压监测。当患者突发意识水平下降、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血压骤升、瞳孔改变等表现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并做好常见出血、口、舌、咽部肿胀及药物过敏等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本标准旨在规范我国护理人员执行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实践,提高AIS静脉溶栓护理质量,促进AIS静脉溶栓救治护理有序开展,最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AIS静脉溶栓护理标准。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在中华护理学会领导下,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订《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团体标准,于2021年2月1日由中华护理学会发布。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作为中长期中心静脉通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是危重症及肿瘤患者不可或缺的生命线。因其使用周期长、输注药液对血管内皮有刺激等特点,准确的导管尖端位置是PICC安全使用的前提。一、制订背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是以中心静脉导管内导丝作为腔内电极,引出规律性的P波变化以指示导管位置的实时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心腔内电图应用于PICC尖端定位有许多优势,其灵敏度及特异度高、置管准确率高、并发症少、使用成本低;在置管过程中准确指示导管尖端位置,缩短危重症患者因等候拍摄床旁胸片导致的输液延迟;降低因导管异位反复调管导致的血管损伤,减少调管后拍胸片增加的辐射暴露。从患者安全、医务人员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考量,心腔内电图定位应用于PICC置管的规范与推广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本次制定标准旨在填补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规范的空缺,为我国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引导PICC置管的流程规范化提供支持。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成人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基本要求及操作要点,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PICC置管操作的医护人员。七、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2021年2月1日发布

2021年5月1日实施三、主要内容本标准主要内容涉及了基本要求和操作要点2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为成人心腔内电图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规范化流程提供实践操作参考,为日后制定更完善标准提供循证依据。

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4个基本要求:1.心电监护仪或心电图机的使用应遵循GB/T9706.1的规定。2.PICC置入操作基本原则应符合WS/T433的规定。3.经上腔静脉(SVC)置入的PICC尖端最佳位置应为SVC下1/3段、接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CAJ)。4.应保护患者隐私。PICC置管前要评估心脏节律、心率,有无心律失常病史,心电图上有无可观察的P波;评估是否植入心脏起搏器。做好PICC置管前的准备:去除患者体表金属物;确认患者着宽松衣物,操作前清洁安放电极部位的皮肤;备好心电监护设备/心电图机、电极片、无菌导联线;遵照心电监护设备/心电图机使用说明书安放电极,调试心电监护设备/心电图机使之示波清晰,描记并保存体表II导联心电图。进行穿刺置管,将PICC送入至接近预置管长度时,用无菌导联线将右臂电极(RA)与PICC支撑导丝连接。缓慢匀速送管,判断心腔内电图导管尖端位置a)随着导管在SVC内缓慢送入,心腔内电图的P波振幅逐渐高尖;b)继续送管,心腔内电图显示P波最大振幅;c)继续送管,心腔内电图显示P波呈负正双向时,描记心电图;回撤导管至P波最大振幅后再回撤0.5~1cm,确定导管位置,描记心电图。四、应注意的问题当无心腔内电图特征性P波改变时,应考虑发生导管异位等情况,可回撤导管后重新送入或在X线定位下调整导管位置。置管后建议拍摄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及导管在血管内的走行。应记录导管尖端位置对应的导管刻度,保存置管中的心电图。在中华护理学会领导下,中华护理学会老年专委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订《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护理干预》团体标准,并于2021年2月1日由中华护理学会发布。压力性尿失禁引发漏尿的难言之隐正在困扰越来越多的女性人群,而压力性尿失禁的护理干预方法,在国内缺乏相应的护理标准指导临床实践。本标准旨在为受压力性尿失禁困扰的患者提供最佳护理实践指导,帮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需求,帮助其管理日常压力性尿失禁问题,现就标准进行解读。一、制订背景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腹压突然增加时,如打喷嚏、咳嗽或运动,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据全球统计,成人女性尿失禁患病率接近50%,严重尿失禁约为7%,其中约一半为压力性尿失禁。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为

31.1其中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是尿失禁的主要表现亚型,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压力性尿失禁问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身体、心理带来巨大的困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自我认知。希望通过本标准规范护理服务,尤其是专业评估,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措施,达到提高成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护理质量,改善其提高生活质量。二、适用范围标准就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护理干预的适用范围做了概述。标准规定了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护理的基本要求、评估及干预措施。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和居家有执业资格的护理人员。八、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护理干预2021年2月1日发布

2021年5月1日实施三、主要内容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基本要求、评估及干预措施3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为成人女性压力尿失禁的护理提供了较为理想完整的护理框架。标准针对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护理干预规定了3个基本要求。1.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制订干预措施。2.应与专科医生、患者及照护者协作制订和实施护理措施。3.应保护隐私,提供心理支持。标准中重点强调了恰当准确专业评估的重要性,以及评估结果与干预措施的相互联系。标准指出首先要确定是否存在压力性尿失禁,一旦确定了是压力性尿失禁,就是专业护理干预开始的时间。根据失禁程度确定评估时间、侧重点和频率。其次分别阐述了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的护理和盆底肌训练等干预措施,在附录性资料中描述了的评估和盆底肌训练方法。第三提出了中、重度的患者需要及早到失禁专科医生处接受治疗。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机得到专科医生进一步的诊治。最后标准提出了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干预具体要求。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护理干预“标准的提出,是护理人共同守护成年女人健康的必然结果。鉴于从业人员缺少可供参考的操作规范,根据国际规范结合我国国情,为开展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希望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在全国范围内规范成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护理干预同质化。放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是指由于放疗

和(或)化疗影响上皮细胞的正常更新和代谢,引起口腔黏膜上皮组织损伤而出现的炎症或溃疡性病变。九、放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的预防及护理2021年2月1日发布

2021年5月1日实施一旦发生,患者会感到疼痛、口干、吞咽困难,严重可能继发感染,影响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放化疗期间口腔黏膜炎的预防和护理非常重要。本标准旨在为护士提供循证护理实践指引,以便更好地在肿瘤症状管理中发挥作用。本标准主要内容分为评估、预防及护理三部分,三部分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现将要点解读如下:评估◆推荐了进行口腔黏膜评估的时机,强调了患者接受放化疗前、中、后均应对口腔黏膜进行评估。◆标准列出的主要评估内容之一为发生口腔黏膜炎的风险因素及风险程度,有助于识别高危人群,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重点人群,一旦出现口腔黏膜炎能够及早发现。本标准在附录中列出了风险因素及风险程度,可给临床护士以指引。◆需要注意的是,本标准中口腔黏膜炎发生的风险因素基于现有的证据列出和分级,今后随着抗肿瘤治疗新的药物或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风险因素的种类可能有增加。◆标准列出的主要评估内容之二为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可为实施分级护理措施提供依据;同时量化评价有助于连续评价口腔黏膜炎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在本标准附录中推荐了评估工具。预防◆一些确定因素可增加放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发生的风险,因此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本标准提出的根据口腔黏膜炎发生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级别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标准列出的许多措施可指导患者操作,护士应鼓励患者在疾病治疗中积极参与,但应讲解其重要性并督促其按时完成。◆预防口腔黏膜炎的药物应遵医嘱使用,本标准重点规范了预防药物使用相关护理要点。护理◆本标准依据评估工具将口腔黏膜炎分成不同严重程度,对应推荐了护理措施,便于指引护士在临床实施。◆Ⅲ、Ⅳ级口腔黏膜炎可能并发张口困难、疼痛、口腔干燥、吞咽困难等舒适和功能改变,本标准列出了相应护理措施,以期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药物选择应遵医嘱,本标准重点列出了治疗相关护理措施,包括用药部位、时序、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观察及护理等,以确保用药安全。◆标准中列出了证据推荐的非药物护理措施,应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应用。十、成人癌性疼痛护理

Cancerpainmanagementinadultspatients

T/CNAS01—2019

2019-11-10发布

2020-01-01实施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成人癌性疼痛的基本要求、评估和护理。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2.1疼痛pain

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包括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2.2癌性疼痛cancerpain

由恶性肿瘤疾病或治疗引起的疼痛。2.3

基础疼痛backgroundpain在前一周中疼痛持续时间每天≥12h,或不应用镇痛药就会出现的疼痛。2.4爆发痛breakthroughpain在基础疼痛控制相对稳定和充分的前提下,自发或有触发因素引起的短暂剧烈疼痛。2.5剂量滴定dosetitration调整阿片类药物剂量以达到充分缓解疼痛且药物不良反应可接受的过程。2.6疼痛控制稳定well-controlledpain

疼痛得到有效缓解,连续3d基础疼痛强度≤3分。NRS: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ratingscale)VRS:口述分级法(verbalratingscale)FPS-R:改良面部表情疼痛评估工具(facespainscale-revised)BPI: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riefpaininventory)PCA: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2.术语和定义3.缩略语4.基本要求4.1每次接诊肿瘤患者时均应进行疼痛筛查。4.2疼痛评估应以患者主诉为依据,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原则。4.3遵医嘱用药应及时、准确、规范,监测镇痛效果并预防不良反应。4.4应对患者和主要照顾者进行疼痛相关知识教育。5.1.1评估工具包括疼痛程度评估工具和全面评估工具。5.1.2疼痛程度评估工具5.1.2.1自评工具a)NRS可用于理解数字并能表达疼痛的患者。将疼痛程度用0~10共11个数字表示,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数字越大,疼痛程度越重(图1)。由患者根据其疼痛程度选择相应的数字。b)VRS可用于理解文字并能表达疼痛的患者。根据患者对疼痛程度的表达,将疼痛程度分为4级(图1)。无痛: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不影响睡眠: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使用镇痛药物,影响睡眠: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须用镇痛药物,严重影响睡眠。c)FPS-R可用于不能理解数字和文字的患者。由患者选择最能表达其疼痛程度的面部表情(图1)。5.评估图1疼痛程度自评工具5.1.2.2他评工具宜选用成人疼痛行为评估量表(见附录A),用于不能使用自评工具评估疼痛程度的成人患者。每项按0~2评分,总分0~10分,数值越大说明疼痛程度越重。5.1.3全面评估工具宜选用BPI(见附录B)。5.2评估时机5.2.1入院8h内应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常规评估,24h内进行全面评估。5.2.2疼痛控制稳定者,应每日至少进行1次常规评估,每2周进行1次全面评估。5.2.3疼痛控制不稳定者,如出现爆发痛、疼痛加重,或剂量滴定过程中应及时评估:如出现新发疼痛、疼痛性质或镇痛方案改变时应进行全面评估。5.2.4应用镇痛药后,应依据给药途径及药物达峰时间评估疼痛程度。6.护理6.1依据疼痛评估情况,宜对患者实施多学科管理的个体化干预。6.2应遵医嘱给药,指导患者用药(见附录C),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见附录D)。6.3可联合应用按摩、正念减压疗法、放松训练、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等辅助措施。6.4应及时评价镇痛效果。6.5应指导患者主动报告疼痛、预防不良反应的方法、阿片类药物取药和贮存的方法,不应自行调整药量。附

A(资料性附录)成人疼痛行为评估量表

项目数值012面部表情放松有时皱眉、紧张或淡漠经常或一直皱眉,扭曲,紧咬休息状态安静有时休息不好,变换体位长时间休息不好,频繁变换体位肌张力放松增加僵硬,手指或脚趾屈曲安抚效果不需安抚分散注意力能安抚分散注意力很难安抚发声(非气管插管患者)无异常发声有时呻吟、哭泣频繁或持续呻吟、哭泣通气依从性(气管插管患者)完全耐受呛咳,但能耐受对抗呼吸机注:每项按0~2评分,总分0~10分,数值越大说明疼痛程度越重。附录B(资料性附录)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患者姓名:———— 病案号:———— 诊断:———— 评估时间:————评估医师: ————1.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有过疼痛经历(如轻微头痛、扭伤后痛、牙痛)。除这些常见的疼痛外,现在您是否还感到有别的类型的疼痛?(1)是(2)否2.请您在下图中标出您的疼痛部位,并在疼痛最剧烈的部位以“X”标出。3.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h内您疼痛最剧烈的程度。012345678 910(无痛)

(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4.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h内您疼痛最轻微的程度。012345678 910(无痛)

(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5.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h内您疼痛的平均程度。012345678 910(无痛)

(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6.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您目前的疼痛程度。012345678 910(无痛)

(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7.您希望接受何种药物或治疗控制您的疼痛?012345678 910(无痛)

(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8.在过去的24h内,由于药物或治疗的作用,您的疼痛缓解了多少?请选择下面的一个百分数,以表示疼痛缓解的程度。(无缓解)010%20%30%40%50%60%70%80%90%100%(完全缓解)9.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h内疼痛对您的影响(1)对日常生活的影响012345678 910(无影响)(完全影响)

(4)对日常工作的影响(包括外出工作和家务劳动)012345678 910(无影响)(完全影响)(5)对与他人关系的影响012345678 910(无影响)(完全影响)(6)对睡眠的影响012345678 910(无影响)(完全影响)(2)对情绪的影响012345678 910(无影响)(完全影响)(3)对行走能力的影响012345678 910(无影响)(完全影响)(7)对生活兴趣的影响012345678 910(无影响)(完全影响)附

C(资料性附录)

常用镇痛类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口服给药a.宜饭后服用,指导患者不应空腹用药不宜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非甾体类抗炎药.b.不宜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非甾体类抗炎药静脉给药a.静脉注射给药时应缓慢注射

经皮肤给药a.应根据疼痛部位大小涂抹药物,并轻轻摩擦,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b.药物应涂抹于完整皮肤,避开破损皮肤或伤口

经直肠给药a.宜睡前给药.b.用药前应指导患者排便,取侧卧位,膝部弯曲,放松肛门.c.栓剂应缓慢推进,栓剂尾端距肛门口约2~5cm为宜.d.栓剂塞入肛门后应嘱患者保持侧卧位15min,用药后1~2h内不宜排便C.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C.2阿片类药物

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口服给药a.缓释阿片类药物应整片(粒)服用,禁掰开、碾碎或咀嚼.b.即释吗啡,口服给药60min后评价镇痛效果

皮下注射a.注射时应避开瘢痕、硬结、水肿部位,计划性更换注射部位.b.消瘦患者可捏起皮肤,减少进针角度.c.皮下注射用药30min后应评价镇痛效果

静脉给药a.应依据药物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遵医嘱控制给药速度.b.应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呼吸及瞳孔变化,有无思睡、嗜睡、呼吸浅慢、瞳孔缩小等过度镇静表现.c.静脉给药15min后应评价镇痛效果

经皮肤给药a.宜选择在完整、平坦的皮肤表面贴用,避开放射治疗部位.b.应在用药前去除毛发,用清水清洗皮肤,禁用肥皂、油剂或其他刺激性用品.c.贴剂与皮肤应贴合紧密,更换贴剂时应改变部位.d.贴剂不应剪切使用,粘贴部位不应接触热源或用力挤压.e.芬太尼透皮贴剂应每72h更换一次,发热患者不宜使用或遵医嘱缩短贴剂更换时间

PCA泵给药a.应保持PCA泵装置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妥善固定,管路连接紧密且通畅.b.应每日评估穿刺点有无红、肿、热、痛、渗液、硬结等表现.c.应指导患者PCA泵的使用方法及按压间隔时间.d.应观察PCA泵的按压次数、镇痛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附录D(资料性附录)阿片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D.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症状预防及处理

胃肠道毒性a.监测高危人群:年龄>60岁、既往有消化道出血、溃疡病史、酗酒史、长期使用大剂量非甾体类抗炎药、每日口服保护心脏剂量阿司匹林者,应告知医生谨慎用药.b.指导患者不宜空腹服用c.用药期间应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不适症状,如便血、恶心、胀气、疼痛

肝肾毒性a.监测高危人群: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体液失衡、应用加重肝肾毒性的化疗方案者,应通知医生谨慎用药.b.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

心脏毒性a.监测高危人群:年龄>60岁、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史者,应通知医生谨慎用药.b.用药期间应观察有无血压升高、心悸等症状.c.应用环氧化酶-2抑制剂者,应遵医嘱定期监测血压、心电图、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如出现心悸、胸闷等,应告知医生

血液学毒性a.监测高危人群: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出凝血障碍者,应告知医生谨慎用药b.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功能等

神经系统毒性a.指导患者用药后如出现头痛、头晕、眩晕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b.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者,应卧床休息,预防跌倒、坠床等

D.2阿片类药物症状预防及处理便秘a.应每日评估排便情况,及早发现便秘征象.b.应遵医嘱预防性给予缓泻.C.药物宜指导患者摄入充足的水分及膳食纤维并适当运动,规律排便,可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h内尝试排便.d.宜选择腹部顺时针环状按摩、循经按摩配合耳穴贴压、中药穴位贴敷、经皮电刺激等预防便秘.e.持续便秘者,应排除肠梗阻、肠嵌塞、高钙血症以及其他药物的影响.f.应依据便秘严重程度,遵医嘱对症处理恶心呕吐a.应指导患者规律排便,初次用药数天内或既往有阿片类药物诱发恶心呕吐者宜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止吐药物.b.应评估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遵医嘱对症处理.c.应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引起的水及电解质紊乱,遵医嘱及时纠正并维持内环境稳定.d.应做好口腔清洁,呕吐后可根据患者的喜好应用清水、茶叶水、柠檬水、甘草水等维持口腔的舒适感.e.症状持续1w以上,应再次评估,排除放化疗、脑转移、肠梗阻等其他因素导致的恶心呕吐,遵医嘱减少阿片类药物剂量、更换药物或改变用药途径.

镇静a.应监测高危人群:初次用药、药物剂量大幅度增加、联合应用镇静剂、老年或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b.应评估患者的镇静程度、意识状态、呼吸及瞳孔变化,出现镇静加重或思睡、嗜睡等意识改变时,应及时通知医生.c.出现呼吸抑制症状时,如对躯体刺激无反应,呼吸频率小于8次/min,并出现针尖样瞳孔时,应立即遵医嘱停用阿片类及镇静药物,并给予纳洛酮等解救处理

尿潴留a.应监测高危人群: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术后、前列腺增生症、联合应用镇静剂或老年患者等.b.应指导患者及时排尿,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可采取诱导排尿、热敷会阴部或按摩膀胱区.c.出现尿潴留者,应遵医嘱导尿,留置导尿管患者应执行留置导尿管护理常规

澹妄a.监测患者意识状态、认知及精神行为的改变,应及早发现患者澹妄征象.b.应排除感染、高钙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使用精神药物等原因引起的澹妄.c.出现澹妄者应遵医嘱给予减量或停药,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d.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及噪音刺激.e.应向主要照顾者提供澹妄预防相关知识,及时报告患者澹妄症状

瘙痒a.宜保持皮肤清洁,可用清水或无刺激性洗剂清洁皮肤.b.宜指导患者穿着质地柔软、纯棉内衣,皮肤干燥患者可涂抹无刺激性润肤剂.c.宜将患者指甲剪短,睡眠时可戴上手套,避免不自主抓伤皮肤.d.宜评估有无皮肤改变,排除过敏或其他药物引发的瘙痒.e.应依据瘙痒情况遵医嘱用药处理

本标准规定了对便秘患者实施耳穴贴压技术的基本要求、评估和操作要点。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医护人员,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2.1

耳穴贴压技术auricularpointstickingtechnique用药丸、药籽、谷类等物品置于胶布上,贴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用手指按压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2.2

实证excesspattern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侯。2.3

肠道热结证便秘intestinalheatbindpatternofconstipation大便硬结难下,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2.4

肠道气滞证便秘intestinalqistagnationpatternofconstipation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2

术语和定义十一、便秘的耳穴贴压技术

Auricularpointstickingtechniqueforpatientswithconstipation

2019-11-10发布

2020-01-01实施1范围

2.5虚证deficiencypattern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侯。2.6脾肾阳虚证便秘spleen-kidneyyangdeficiencypatternofconstipation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2.7津亏血少证便秘fluid-blooddeficiencypatternofconstipation大便干结,便如羊粪,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脉弱。2.8肺脾气虚证便秘spleen-kidneyqideficiencypatternofconstipation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3基本要求3.1实施耳穴贴压技术操作的人员应为注册护士、医生,并经过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3.2应对患者和照顾者进行耳穴贴压相关知识的教育。

4评估4.1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妊娠、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等。4.2耳部皮肤情况,应避开局部皮肤感染、破溃、瘢痕处等;有无胶布、药物过敏等。5

操作要点5.1

应按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见附录A)。5.2

应每次选择一侧耳穴,双侧耳穴轮流使用。耳穴贴压的穴位、按压频次、按压时间和留置时间见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