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五篇及答案_第1页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五篇及答案_第2页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五篇及答案_第3页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五篇及答案_第4页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五篇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五篇)(一)大地裂口了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则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人的手被冻裂了。奶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地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住了;井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一夜,早晨起来,一推们,竟推不开门了。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1.按文章内容填空。作者萧红的故乡在黑龙江省呼兰河县,严冬一到,一切都变了样: 裂__口子了, 被_冻裂了, 等_被__冻住了,就连 也__挂_了_霜。2.下列哪一个词语用来形容文中的天气不恰当?()A.天寒地冻 风.刀霜剑 滴.水成冰 口冷若冰霜3.“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中的“掌子”指什么?)(A.鞋底的半月形铁掌 结.在鞋底上的冰雪C.长在脚底板的冻疮 被冻得红肿的双脚.“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哪一项?( )A.老人抱怨天太寒冷了 B.老人抱怨地被冻裂了C.老人嗔怪吃馒头的人 D.老人责怪自己摔倒了.读句子,回答问题。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画线语句运用了联想的方式,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说明理由。.这篇文章是《呼兰河传》节选的内容,题目《大地裂口了》是后人加上去的,还有人给这部分内容取题目为《严冬》。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请结合文章内容,至少写两点理由。(二)母亲的月饼肖复兴记得我小时候每到中秋节时,特别羡慕店里卖的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那时就只是这样传统的月饼,哪里有如今的又是水果馅又是海鲜馅,居然还有什么人参馅的月饼。可那时中秋的月饼在北京城里绝对地道,做工地道,包装也地道,简朴,却透着喜兴。旧时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只是那时家里穷,买不起月饼,年年中秋节,都是母亲自己做月饼。说老实话,她老人家的月饼是不仅远远赶不上致美斋或稻香村的味道,就连我家门口小店里的月饼的味道也赶不上。但母亲做月饼总是能够给全家带来快乐,节日的气氛,就是这样从母亲开始着手做月饼弥漫开来的。母亲先剥好了瓜子、花生和核桃仁,搀上桂花和用擀面棍擀碎的冰糖渣儿,撒上青丝红丝,再浇上香油,拌上点儿湿面粉,切成一小方块一小方块的,便是月饼馅了。然后,母亲用香油和面,用擀面棍擀成圆圆的小薄饼,包上馅,再在中间点上小红点儿,就开始上锅煎了。怕饼厚煎不熟,母亲总是把饼用擀面棍擀得很薄,我总觉得这样薄,不是和一般的馅饼一样了吗?而店里卖的月饼,都是厚厚的,就像京戏里武生或老生脚底下踩着厚厚的高底靴,那才叫角儿,那才叫做月饼嘛。每次和母亲争,母亲每次都会说:“那是店里的月饼,这是咱家的月饼。”这样简单的解释怎么能够说服我呢?便总觉得没有外面店里卖的月饼好,嘴里吃着母亲做的月饼,心里还是惦记着外面店里卖的月饼, 总觉得外面的月亮比自己家里的圆,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母亲亲手做的月饼,是外面绝对买不到的月饼。当然,明白这一点,是在我长大以后,小时候,孩子都是不大懂事的。好多年前中秋节时,我别出心裁请母亲动手再做做月饼给全家吃,其实,是为了给儿子吃。那时,儿子刚刚上小学,为了让他尝尝以往艰辛日子的味道,别一天到晚吃凉不管酸。多年不自己做月饼的母亲,开始兴致勃勃地做馅、和面、点红点儿,上锅煎饼,一个人拳打脚踢,满屋子香飘四溢。月饼做好了,儿子咬了两口就扔下了。他还是愿意到外面去买商店里的月饼吃,特别要吃双黄莲蓉。如今,谁还会在家里自己动手做月饼?谁又会愿意吃这样的月饼呢?都说岁月流逝,其实,流逝的岂止是岁月?(节选自肖复兴《我的父亲母亲》.第三自然段母亲做月饼时的动作描写主要体现了什么?()A.体现了做月饼的工艺复杂B.体现了母亲做的月饼馅好吃C.体现了母亲手艺的熟练D.体现了母亲不喜欢做月饼.“多年不自己做月饼的母亲,开始兴致勃勃地做馅、和面、点红点儿,上锅煎饼,一个人拳打脚踢,满屋子香飘四溢。”这句话中的“拳打脚踢”换成下列哪个词语最恰当?( )A手忙脚乱 B忙里忙外C手足无措D拳脚相加.结合全文思考,母亲在“我”小时候亲手做月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因为家里穷,没钱买商店里的月饼B不仅能有月饼吃,还能给全家带来欢乐。C母亲认为自己做的月饼比商店里的更好吃。D“我”认为母亲做的月饼比商店里的更好吃。.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第一件事:小时候 第二件事:好多年前, .文章的题目是《母亲的月饼》,却有多处写到了商店里卖的月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连用三个问句来结尾,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是什么?(三)山中避雨前天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烛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阶摸得不大准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的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子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1.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描写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A.唤起读者共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B.突出“乐以教和”的文章主旨C.为下文“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好的原因。D.为下文“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铺垫,也说明了“我”和村民的情感之深。2.读文中划横线句子,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胡琴这件乐器无论是谁都会。B.胡琴这件乐器在民间很普及。C.胡琴这件乐器学起来很简单。D.胡琴这件乐器很容易借到。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乐以教和”与下列哪句话的意思相近?()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心中若无忧苦,唇上就无歌声。D.音乐是心灵的良药。4.作者拿回胡琴时,那两个女孩连说两次“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读句子,回答问题。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这个句子中用了加点字“闹”,你觉得这个字妙在哪里?6.读一读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结合文章内容,至少写出两点理由。(四)致颜黎民的一封信颜黎民君: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糊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哪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说起桃花来,我在上海也看见了。我不知道你到过上海没有?北京的房屋是平铺的,院子大,上海的房屋却是直叠的,连泥土也不容易看见。我的门外却有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去年种了一株桃花,不料今年竟也开起来,虽然少得很,但总算已经看过了罢。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地方发表,我可以同意。我们不是没有说什么不能告人的话吗?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你把自己的名字涂改了,会写错自己名字的人,是很少的,所以这是告诉了我所署的是假名。还有,我看你是看了《妇女生活》里的一篇《关于小孩子》的,是不是?就这样的结束罢。祝你们好。鲁迅四月十五夜(选自《鲁迅文集》)【阅读链接】一九三六年是鲁迅遭受反革命文化围剿空前残酷的年代。在斗争中,鲁迅先生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学习和新战士的培养。他一生写过几千封信,其中写给青年的就有一千多封。《致颜黎明的一封信》就是其中之一。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给颜黎明写过两封回信。这两封信的原件都保存在北京鲁迅纪念馆里。文章是第二封回信。.根据文章的内容填空。鲁迅在回信中记叙了四件事情: ;__在上海看桃花;.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哪一项?()A.只看一个人的书籍,结果是不大号的,你的知识面就会变窄B.说明阅读要广泛一些,用蜜蜂采蜜来比喻博览群书的好处。C.读书就如蜜蜂采蜜一样,多读书,多做练习,就能获得好成绩。D.读书如蜜蜂酿蜜,多读书,才能写好文章。3.品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哪一项?A.我们俩说的话有不可告人的信息,但我们不怕发表。B.我们俩说的话有不可高人的信息,我们不能发表。C.我们俩说的话不能告诉人家,是我们俩的真实话儿。D.我们俩说的话都是光明正大的,事实是不怕邪恶的。.鲁迅在信中提出了关于读书的哪三点建议?用简要的语言分点陈述。.文章明明是鲁迅写给颜黎明的信,文末却说“祝你们好!”这里的“你们”有什么含义?结合阅读链接谈谈你的理解。.读了鲁迅写给颜黎明的信,相信你对鲁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你结合文章和资料链接,说一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五)神医王十二冯骥才天津卫是码头。凡是在天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比方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要说那种“妙手回春”的名医,城里城外一捡一筐,可这只是名医而已,王十二是神医。神医名医,一天一地。神在哪儿?王十二的故事多着呢,先说租界这一段。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痛得大喊大叫。王十二疾步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铁渣子崩进眼睛里了,我要瞎了!”王十二说:“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你手拿开,睁开眼叫我瞧瞧。”铁匠松开手,勉强睁开眼,一小块黑黑的铁渣子扎在眼球子上,冒泪又流血。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他忽然目光一闪,也是灵光一闪,只听他朝着铁匠大声说:“两手别去碰眼睛,我马上给你弄出来!”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王十二进了一家洋货店的店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的一样东西摘了下来,顺手将左手拿着的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撂,说:“我拿着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话没说完,人已夺门而出。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把眼睁大!”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出来了,没事了。你眨眨眼,还疼不疼?”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也不疼了,跟好人一样。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就是刚在他睛眼里那块要命的东西!不等谢他,王十二已经转身回到那洋货店,跟着再转身出来,胳肢窝夹着那个出诊用的绿绸包朝着街东头走了。铁匠朝他喊:“你用嘛法给我治好的?我得给你磕头呵!”王十二头也没回,只举起手摇了摇。铁匠纳闷,到洋货店里打听。店员指着墙上边一件东西说:“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就说借这东西用用,不会儿就送回来了。”铁匠抬头看,墙上挂着这东西像块马蹄,可是很薄,看上去挺讲究,光滑圆溜,中间涂着红漆;再看,上边没钉子眼儿,不是马蹄铁。铁匠愈瞧愈不明白,问店员道:“洋人就使它治眼?”店员说:“还没有听说它能治眼!这是个能吸铁的物件,洋人叫吸铁石。”店员说着从墙上把这东西摘下来,吸一吸桌上乱七八糟的铁物件——铁盒、铁夹子、钉子、钥匙,还有一个铁丝眼镜框子,竟然全都叫它吸在上边。原来王十二使它把铁匠眼里的铁渣子吸出来的。 可是刚刚那会儿,王十二怎么忽然想起用它来了?(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1.铁匠眼球上的铁渣子是怎么取出来的?()A铁匠使劲一睁眼就掉出来了B王十二轻轻碰了碰就出来了C吸铁石吸出来的D王十二捏出来的2文中对王十二的描写,下面哪一种描写方法并没有用到?A动作描写B外貌描写C语言描写D神态描写3.下列描述中哪一项最能体现王十二是神医?A.王十二看到铁渣扎进铁匠的眼球后让他不要碰眼睛B.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把自己的绿绸包押在洋货店里C.王十二没碰铁匠,叮的一声,就把铁渣从他眼睛里取出来了D.王十二治完眼睛后不等铁匠道谢,头也没回就走了4.填空王十二在 看到 ,他 ,治好了铁匠的眼睛。5读句子,回答问题。他忽然目光一闪,也是灵光一闪,只听他朝着铁匠大声说:“两手别去碰眼睛,我马上给你弄出来!”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句子中“目光一闪”“灵光一闪”分别指什么?你认为两个“一闪”重复吗?为什么?6.作者在文章结尾才写出王十二用吸铁石救人的办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大地裂口了》参考答案:1.大地 人的手 盛豆腐的方木盘、水缸(井 眼睛、皮帽的帽耳朵、帽檐、马毛2D; 3B; 4C5合适,因为(1)这样更加能体现出老头的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2)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3)更加体现出天气的严寒。(答出两点即可)6喜欢《大地裂口了》,因为(1)“大地裂口了”这样的表达在文章中反复出现;(2)形象地表现了冬天的寒冷,更吸引读者。喜欢《严冬》,因为(1)文章就是在描写严冬的景象;(2)这个题目直接明了。《母亲的月饼》参考答案:(1)C; (2)B; (3)B第一件事:小时候,母亲在中秋节为全家做月饼,给全家带来欢乐。第二件事:好多年前,“我”请母亲再次为全家做月饼,但主要是给“我”儿子吃。通过母亲做的薄皮月饼和店里卖的厚底月饼做对比,突出了母亲做的月饼的可贵,这月饼是独一无二的,能给全家人带来快乐的,表达了母亲对家人的关爱之情。知道艰难岁月里的酸甜苦辣。“我”希望儿子能知道上一辈人艰苦的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运用三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对童年时期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