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小练习滚动训练一_第1页
统考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小练习滚动训练一_第2页
统考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小练习滚动训练一_第3页
统考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小练习滚动训练一_第4页
统考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小练习滚动训练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滚动训练一(必修一)一、选择题(共16小题,48分)1.[2024·合肥市二模]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志向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2.[2024·邯郸市一模]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干脆限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3.[2024·西安市二模]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严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心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4.[2024·长沙市二模]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缘由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心集权受到减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5.[2024·黄冈市二模]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运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运用。很多公民因担忧被流放而拒绝参加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B.内部冲突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D.轮番而治减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6.[2024·开封市三模]在古罗马城市建设中,水道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立法较多。就公共下水道的管理而言,裁判官告示规定:“你让人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或堆放的物品,由此使其运用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的,你要复原原状。就不得进行这样的施工和这样的堆放物,我也要发布令状。”这说明()A.水道管理听从裁判官个人意愿B.国家治理实践丰富了罗马法C.私法规则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D.官员从政行为依法得到规范7.[2024·洛阳市一模]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好像一点没变,国王照旧,英国仍旧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旧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更,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更”表现在()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B.责任内阁制形成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D.国王“统而不治”8.[2024·新乡市三模]“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日,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依据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化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9.[2024·贵阳市二模]甲午中日斗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肯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定最终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推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救济10.[2024·兰州市一模]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反映中西文化冲突的激化D.表明运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11.[2024·南京市一模]下表为中共中心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关于进遵义城的口号和八项留意通令》《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1935年8月《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心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11月《中心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斗争的确定》1936年7月《中心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1936年11月《中心关于青年工作的确定》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D.提倡革命统一战线12.[2024·惠州市二模]抗日斗争成功后,山东依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依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起先转移B.中共力气不断得到加强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D.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13.[2024·郑州市三模]十月革命爆发后,美国特使R.罗宾斯自称是“布尔什维克社会性试验的反对者”,但他认为必需“利用能够将布尔什维克拉向美国一方的全部因素”与布尔什维克保持联系。直到他离开苏俄,美国仍与苏俄保持接触。这说明()A.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B.布尔什维克主义在美国受欢迎C.十月革命为俄国发绽开拓新道路D.美国外交秉承好用主义原则14.[2024·深圳市一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南行署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苏北与山东,他们对当地的方言、生活习惯存在隔膜感。苏南行署通过各级民政机关执行苏南区党委制定的抚恤措施,还通过发动社会力气,以多种方式对解放斗争中牺牲军人的家属供应经济补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这体现了()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成功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初步形成C.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步进行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建性运用15.[2024·盐城市二模]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斗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C.阻挡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D.遏制帝国主义的斗争图谋16.[2024·遵义市三模]20世纪60年头,日本推行主动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事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实行完全相同的看法,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沟通”。可见,当时的日本()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C.表现出摆脱美国限制的倾向D.主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17.[2024·临汾市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就提出了精彩纷呈的社会福利思想:管子认为“民为君之本”;孔子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政”,他心目中的德政典范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即“仁政”;墨子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历代政府都以赈灾济困为己任,如汉代设常平仓平抑物价、备荒赈恤;隋代的义仓在政府监督下干脆担当着地方的赈恤责任;以后,养济院、慈幼局、漏泽园等社会救济与抚恤机构纷纷成立。古代福利思想体系中家庭成为实行社会保障的最干脆渠道,宗族成为社会福利实施的干脆网络,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导者,整个社会则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指归。——摘编自刘华丽、李正南《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材料二工业化引发的现实须要和操作的可能性为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供应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以及应对大萧条的实践催生了近代福利制度。二战后,西欧各国通过了《国民保险法》等一系列社会立法,使建设福利国家成为普法共识,福利制度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方面起到了主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英国自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以来,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7亿英镑攀升至615英镑,1951年至1986年,累计财政赤字达1209亿英镑,福利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比例的税收,这严峻地减弱了投资者的热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失业率和失业人数上升,据统计,欧共体的失业率到1995年平均超过11%,失业人数超过1200万。——摘编自王彩波、李艳霞《西欧福利国家的理论演化与政策调整》(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古代中国福利思想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产生的缘由并概括其逆境。(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与古代中国福利思想相比,分析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进步所在。18.[2024·吕梁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藏书楼,主要是为了维护和满意皇家或官府的利益和其他一些须要而设立的,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机会看到这些藏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创立强学会,学会创设了具备近代图书馆性质的“书藏”,所列图书主要用来“启迪民智”,但四个月后就被查封。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创办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到1914年,全国除个别省外,共创建了省级公共图书馆18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也干脆参加了图书馆的工作,如:1919年秋,恽代英等人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但一年后湖北兵变,书社在战火中被焚毁殆尽;1920年7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创办了一个公开发行和宣扬马克思主义书刊的文化书社。——摘编自赵玉光、文玉萍《中国图书馆的历史变迁》材料二19世纪50年头,公共图书馆在英国逐步兴起,它们由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且主要集中在工业城镇,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是英国以及世界图书馆界的巨擘,该馆建馆的藏书除一部分来自皇家图书馆外,大多为私人藏书汇合而成,很多伟人、学者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77年在伦敦成立了英国图书馆协会,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图书馆协会之一。该会成立后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同时开展了国际协作。——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探讨综述》(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图书馆兴起的缘由及其发展面临的困难。(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近代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发展的特点。19.[2024·咸宁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多维度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视角意义时间四个“终结”:终结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终结了自鸦片斗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9年的历史;终结了自明朝中叶以后约500年中国社会总体下行的轨迹;终结了中国社会持续数千年的剥削制度。空间四个“开启”: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开启了亚洲政治版图的新格局;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开启了全人类解放和世界发展进步的新局面。社会六个“转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外交等方面发生历史性的转变。——摘编自薛红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探讨维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学问,就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视角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精确,阐述清楚。)滚动训练一(必修一)1.B材料中的“父母官”“为民父母”“爱民如子”等现象说明的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国一体政治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与宗族关系无关,解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官民之间的政治诉求不同,解除D项。2.A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将同姓贵族分封到王畿以外的地区,依据西周推广周文化的内容,推断出分封制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故选A项;西周尚无君主专制,解除B项;西周对地方是间接限制,解除C项;材料与贵族世袭特权无关,解除D项。3.C依据“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三国时期的刺史出现了领兵和专职民事的状况,这与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责不符,说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刺史制度,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制度的渐渐完善,解除A项;“加强中心集权”的说法不能体现,解除B项;刺史制度并不肯定能够保障吏治清明,解除D项。4.B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的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逼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A项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缘由,解除;材料未涉及中心同地方之间的关系,解除C项;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起先强化,解除D项。5.C依据“投票时运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运用”可得出这属于权力的滥用,是干脆民主弊端的表现之一。而“很多公民因担忧被流放而拒绝参加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则说明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C项正确;瓦解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瓦解,解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内部冲突,解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平民的政治地位问题,解除D项。6.B依据材料“在古罗马城市建设中,水道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立法较多”可知通过对水道的严格立法,可以有效地爱护公共环境,预防疾病传播,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增加国家的治理实力。同时对于水道的立法管理,体现了罗马法的务实精神,丰富了罗马法内容,有利于公共卫生法体系的完善,B项正确;材料只是列举了裁判官告示对公共下水道管理的规定,不能说“水道管理听从裁判官个人意愿”,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公共卫生立法,“私法规则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员从政行为,解除D项。7.C依据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虽然保留了国王,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王权受到制约,故C项正确;依据“英国仍旧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可知,17世纪末的英国没有变更王国,解除A项;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解除B项;责任内阁制形成以后,国王“统而不治”,解除D项。8.B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解除A项;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只是说明近代中国渐渐介入世界事务,体现不出是在依据西方模式演化,故解除C项;依据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日,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近代以来东西方的沟通不仅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更在强调是一个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解除D项。9.C由材料中“甲午中日斗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肯定的军备优势”等信息,并联系洋务运动的影响可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当时洋务运动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解除A项。集权制度使军队在战场上缺乏敏捷性,解除B项。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解除。10.B依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冲突,只是讲中国人反思文化,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无法推断新式标点是否成为时尚,故D项错误。11.B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20世纪30年头中期,中国共产党就人民军队的纪律、争取少数民族、开展地方工作、游击斗争、土地政策和青年工作等群众关切的问题,特地发布指示和公告,集中反映出我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B项正确;中共中心就详细工作下发相关文件,不能集中说明长征和革命中心转移的完成,解除A项;材料中的文件并未集中体现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的结合,解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早在1927年已经裂开,解除D项。12.B据材料“山东依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依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依据地的势力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趋势,这说明中共力气渐渐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革命工作的重心起先转移的信息,解除A项;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C项;材料中的儿童、妇女、青年、农夫、工人等原来就属于统一战线的组成力气,并不能说明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解除D项。13.D十月革命爆发后,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但是美国想要拉拢苏俄向美国靠拢,这体现了美国外交秉承的好用主义原则,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十月革命的意义,解除A、C项;十月革命坚持的意识形态和美国不同,而且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出美国社会群体对于十月革命的看法,解除B项。14.D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跨区域政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地方政府实行不同方式来解决政府工作人员的困难,这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建性运用,D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解除;题干并未涉及民主政治形成的相关内容,解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社会主义改造,解除C项。15.D依据漫画信息及所学学问可知,队伍朝着和平之路,并在宣扬栏上有“五项基本原则”,而“斗争之路”那边空无一人,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斗争图谋,D项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解除;材料中的外交政策与“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无关,解除B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行能阻挡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解除C项。16.C依据“没有必要和美国实行完全相同的看法,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沟通”可以看出,随着战后经济的日益复原,日本试图摆脱美国的限制,走独立的外交道路,故C项正确;A项是1972年,解除;日本并没有要对抗美国,解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日本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解除D项。17.答案:(1)特点:产生时间早,以“民本”和“德政”为基础;内容丰富多彩;影响封建社会的福利实践;形成三位一体的福利体系;福利思想儒学化。(2)缘由:两次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反思;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的实践;人权、民生意识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社会冲突的缓和。表现:造成政府财政的巨额赤字;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热忱;造成“奖懒罚勤”的社会不公。(3)进步:留意社会公允,渐渐常态化、制度化;将享受福利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将福利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就提出了精彩纷呈的社会福利思想”可以得出,产生时间早;依据“民为君之本”“德政”“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即‘仁政’;墨子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可以得出以“民本”和“德政”为基础;内容丰富多彩;依据“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历代政府都以赈灾济困为己任”可以得出影响封建社会的福利实践;依据“古代福利思想体系中家庭成为实行社会保障的最干脆渠道,宗族成为社会福利实施的干脆网络,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导者,整个社会则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指归”可以得出形成三位一体的福利体系;福利思想儒学化。(2)缘由:依据材料“工业化引发的现实须要和操作的可能性为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供应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反思;依据“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以及应对大萧条的实践催生了近代福利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的实践;结合所学从人权、民生意识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社会冲突的缓和等角度进行补充。表现:依据材料“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7亿英镑攀升至615英镑,1951年至1986年,累计财政赤字达1209亿英镑”可知,造成政府财政的巨额赤字;依据“这严峻地减弱了投资者的热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失业率和失业人数上升”可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热忱;结合所学从造成“奖懒罚勤”的社会不公角度进行补充。(3)进步:对比材料信息,结合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作用分析,如留意社会公允,渐渐常态化、制度化;将享受福利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将福利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等。18.答案:(1)缘由:古代藏书楼属私人保藏,少有对外开放,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须要;近代民族危机严峻,有识之士创办图书馆启蒙民智、宣扬革命思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宣扬马克思主义。困难:晚清专制政府的阻挠;近代国内政局和社会动荡担忧;缺少资金;国民意识落后。(2)特点:地方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质;主要服务于工人;藏书来自皇家、私人,以私人为主;重视国内外图书馆的协作。解析:(1)缘由:依据材料“古代藏书楼,主要是为了维护和满意皇家或官府的利益和其他一些须要而设立的,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机会看到这些藏书”并结合藏书的主体和目的看,古代藏书楼属私人保藏,少有对外开放,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须要;依据材料“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创立强学会,学会创设了具备近代图书馆性质的‘书藏’,所列图书主要用来‘启迪民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创办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可知,近代民族危机严峻,有识之士创办图书馆启蒙民智、宣扬革命思想;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依据材料“1920年7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创办了一个公开发行和宣扬马克思主义书刊的文化书社。”可知,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宣扬马克思主义。困难:依据材料“四个月后就被查封”可知,晚清专制政府的阻挠;依据材料“1919年秋,恽代英等人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但一年后湖北兵变,书社在战火中被焚毁殆尽”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近代国内政局和社会动荡担忧;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缺少资金;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国民意识落后。(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