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572-2023 古籍保护管理规范_第1页
DB41∕T 2572-2023 古籍保护管理规范_第2页
DB41∕T 2572-2023 古籍保护管理规范_第3页
DB41∕T 2572-2023 古籍保护管理规范_第4页
DB41∕T 2572-2023 古籍保护管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I 2 2 2 3 4 4 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1古籍保护管理规范GB/T31076.1—2014汉文古籍特藏藏品定级第1部分:古籍WH/T22—2006WH/T88—2020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印刷于1通过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调控、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古籍4基本要求2DB41/T2572—20234.1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4.2古籍收藏单位应配备古籍保管人员和设施设备,制定完善的古籍保管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4.3古籍收藏单位应加强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工作,提高保护与服务水平。5.1古籍保管环境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和防紫外线要求以及书库的建筑、消防、安防等与文献保护和安全相关的基本条件应符合GB/T30227—2013的规定。5.2古籍书库及阅览室,不准许有明火及易燃易爆物品。5.3古籍书库及阅览室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0%范围内。5.4古籍书库应设自然通风口,自然通风设备应符合GB50736-2012中6.2.3的规定,通风口位置应远离污染源3m以上。通风入口应设置金属网防止虫鼠等进入。5.5古籍书库和阅览室应保持气流均匀平稳,书库内风速应小于0.2m/s。6设备设施6.1古籍书库应设置火灾、防盗自动报警系统。6.2古籍书库应设置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或恒温恒湿空调机组,应配备温湿度检测仪器。6.3古籍书库空气质量应符合GB/T30227—2013中6.2的规定,应配置空气过滤装置。6.4应在古籍书库外适当位置设置古籍消毒用房和杀虫设备,用于古籍入库前的消毒和杀虫处理。6.5古籍书柜、书箱应采用耐腐蚀、无酸性或氧化性物质挥发的材料制作,涂膜材料应稳定、耐用。6.6古籍书盒、函套和文献包装应使用无酸纸质材料,其技术要求应符合WW/T0077-2017中5的规7保管要求7.1.1古籍书库应配备专职保管员,定期对古籍进行核对和清洁,检查古7.1.2存放古籍的书柜不应阳光直射。7.1.4存放古籍的书柜应居中排列,不宜紧贴墙面。7.1.5古籍应平放,不宜竖放。7.1.6宜将尺寸相近的古籍放在一起(适用于新入藏古籍)。7.1.7叠放规格不同的古籍时,应将尺寸大的古籍置于底部,从大到小依次叠放;古籍的每个部位都7.1.8每一垛书之间至少间隔3cm,以利于空气流通。7.1.9破损古籍应装函套单独存放,不宜叠压,并尽快采取相应保护措施。7.1.10酸化古籍应用无酸纸板托衬,或用无酸材料制作函套。7.1.11发生粘连的古籍应单独存放,控制环境温湿度,并尽快采取相应保护措施。7.1.12霉蚀古籍应用柔软的宣纸包裹并单独存放,控制环境温湿度,并尽快采取相应保护措施。7.1.13应将出现虫害的古籍及放置虫害古籍的书柜,同时实施杀虫处理后再存入书库。7.1.14古籍书库内不应混放缩微胶片等可能释放酸性或氧化物质的物品。37.2.1取放及翻阅古籍时应清洁干燥双手,轻拿轻放。7.2.2取送古籍单次数量不宜过多,多册书的高度不宜超过30cm。7.2.3取送多册古籍时,应把带有函套的古籍置于下方,无函套的古籍置于上方。7.2.4取送古籍时,应双手托放,使古籍受力均衡。7.2.5叠放的古籍应依次取放,提取下方的古籍不准许抽拉,避免造成古籍书叶撕裂或机械磨损。7.2.6发生病害的古籍应带托衬纸板,避免取放过程中对古籍造成二次损伤。7.3防虫防霉7.3.1启用新建库房或改造后的古籍库房前,应对库房进行杀虫灭菌处理。7.3.2拟入库的古籍应实施杀虫、灭菌等消毒处理后方能入藏书库。7.3.3新采入及新制作的古籍书盒、函套在入库之前应进行消毒处理。7.3.4每年定期对古籍、装具、门窗、库房风口及管道进行一次虫霉抽查,出现虫霉病害时采取处理措施。7.3.5古籍书库及柜架内放置的驱虫、防霉药剂,应避免与古籍直接接触。具体杀虫、除霉措施按照WH/T88—2020要求执行。因古籍保管工作需要,在古籍上钤印时,应使用传统朱砂印泥。应使用可再处理的传统黏合剂粘贴书标,不应使用其他方法直接粘贴于古籍本体。8.1符合WH/T22—2006规定的五级以上(含五级)破损标准的古籍不准许查阅,或实施保护修复后视情况查阅。8.2符合GB/T31076.1—2014规定的三级以上(含三级)古籍,如已有缩微胶卷、数字化古籍或者影印古籍,宜优先提供复制品以供查阅。8.3盛放各种液体的容器或食物不应带入古籍书库或阅览室。8.4查阅和使用古籍的台面上,不应放墨盒、印泥盒、墨水瓶、毛笔、圆珠笔等可能洇染古籍的用品。8.5查阅古籍时应采取戴口罩等防护措施。8.6查阅古籍时应使用书托,避免古籍产生折痕、断裂等病害。8.7查阅残损古籍时,应在工作台上铺设绒布,避免有价值的书屑丢失。8.8查阅古籍时应做到勿卷、勿折、勿划、勿刺、勿唾揭,不应用力按压古籍造成损伤。8.9查阅古籍过程中不应在古籍上做任何标注,需要现场记录时应使用铅笔。8.10查阅带有浮签的古籍时,不应改变浮签位置。8.11博物馆、图书馆内部专业人员因工作、学术研究使用三级以上古籍的,经申请相关领导批准后,方可由古籍管理人员提取并在指定地点查阅。8.12社会各界因学术研究、业务需求等原因需要查阅古籍者,应填写查阅古籍申请表,提出使用古籍的具体要求,经有关领导书面批准后,方可由古籍管理人员提取并在指定地点查阅。8.13严格执行查阅登记、记录的相关规定。4针对古籍保存微环境内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状况进行监测,应在风险管理指导下做好风险识别、预测、预警、评价等预防性工作。应根据环境监测结果实施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采用被动调控材料或主动调控装置调控古籍保存微环境和小环境,配置古籍专用囊匣、储藏柜架,调整照明。应完善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检查、检测、通风、清洁、消毒等养护工作,及时排除安全隐患。9.4健康评测应配置常规的、小型的专业化仪器设备和工具,提高古籍病害分析检测和风险处理的基础能力,及时对古籍本体的病害进行诊断,便于提出预防性保护措施。10数字化保护与服务10.1通过数字技术采集、制作古籍二维、三维数据,建设古籍数字资源库。10.2建设古籍管理服务系统,提高数字化保护与服务能力。10.3通过拍摄或扫描方式,采集、制作古籍数字资源时,应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尽量不拆除古籍原有装订,确需拆除的应在采集后及时恢复原貌。10.4扫描设备和方法的选择应有利于古籍本体的保护,不应采取可能对古籍本体产生破坏的扫描设备和方法。1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