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读后感_第1页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读后感_第2页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读后感_第3页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读后感_第4页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读后感TOC\o"1-2"\h\u4284第一章:文明的曙光 136951.1黄河古文明的孕育 180211.2长江流域的辉煌 2724第二章:夏商周的风华 2146402.1夏朝的初创与终结 2187512.2商汤的改革与商朝的辉煌 3160262.3周朝的分封制与礼乐制度 328964第三章:春秋战国的纷争 3225643.1春秋五霸的争霸 3173983.2战国七雄的较量 42045第四章:秦汉的统一与分裂 4101514.1秦朝的统一与毁灭 4160914.2汉朝的繁荣与衰落 410843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 5229025.1三国鼎立的时代 5103725.2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521161第六章:隋唐的辉煌与衰落 6186846.1隋朝的短暂辉煌 660586.2唐朝的盛世与衰落 69949第七章:五代十国的割据与宋元的统一 658857.1五代十国的割据 6325477.2宋朝的繁荣与蒙古的崛起 7102567.3元朝的统一与民族融合 710335第八章:明清的兴衰与近代的曙光 763038.1明朝的繁荣与衰败 733348.2清朝的辉煌与落幕 8220988.3近代化的摸索与曙光 8第一章:文明的曙光1.1黄河古文明的孕育在悠远的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黄河古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了华夏儿女的智慧与勇气。自古以来,黄河便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在黄河流域,早期的农耕文明得以发展。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这里的先民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学会了种植作物、饲养家畜,逐步摆脱了原始的渔猎生活。随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相继出现,标志着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仰韶文化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这一时期的先民们在生产技术上有了显著提高,制陶、纺织等手工艺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他们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陶器纹饰,如鱼纹、鸟纹等,展现了原始的艺术才能。1.2长江流域的辉煌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同样璀璨夺目。长江,又称扬子江,是中国的另一条母亲河。她的流域范围内,诞生了多个辉煌的文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地区。这里的先民们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同时开始了水稻种植。河姆渡文化的发觉,证明了长江流域同样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都展现了这一地区文明的辉煌。良渚文化距今约五千三百年,位于今天的浙江杭州地区。这一时期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玉器加工技术,制作出了精美的玉器,如玉琮、玉璧等。而三星堆文化距今约四千年,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其遗址中发觉了大量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繁荣。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不仅表现在物质文化上,还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如《楚辞》等文学作品,以及道教、儒家等思想体系的形成,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厚的色彩。在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文明逐渐崛起,犹如曙光初现,照亮了华夏儿女前行的道路。第二章:夏商周的风华2.1夏朝的初创与终结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它的初创标志着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据史书记载,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他以治水有功而受到人民的爱戴,最终建立了夏朝。夏朝时期,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私有制逐渐取代了公有制,社会分工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夏朝的初创并非一帆风顺。夏朝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政治动荡和内外战争。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桀,因其荒淫无道,暴政残暴,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最终夏朝在公元前16世纪被商汤推翻,结束了其近五百年的统治。2.2商汤的改革与商朝的辉煌商朝的建立者商汤,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君主。他推翻了夏朝的暴政,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商朝迅速崛起。商汤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俭,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加强集权,使国家政治稳定。商朝在商汤的领导下,国力迅速恢复并逐步强盛。商朝的辉煌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君主,如武丁、祖甲等。这一时期,商朝的疆域不断扩大,社会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同时商朝还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3周朝的分封制与礼乐制度周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国家领土分封给诸侯王,以加强与地方的联系。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公旦制礼作乐,规范了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使周朝的社会秩序井然。礼乐制度强调尊卑有序,讲究礼仪,对于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周朝的统治下,我国社会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诸如《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周朝的礼乐制度、分封制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章:春秋战国的纷争3.1春秋五霸的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式微,各个诸侯国纷纷崛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霸战。这一时期,出现了五位声名显赫的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这五位霸主在各自的领地上推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使得国家实力大增,从而在争霸过程中脱颖而出。齐桓公是齐国的君主,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晋文公在位期间,积极发展经济,扩充军队,成功击败楚国,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楚庄王则凭借雄厚的实力,南征北战,扩大了楚国的疆域。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国力迅速崛起,成为东南地区的强国。越王勾践则通过卧薪尝胆,最终战胜吴国,实现了复仇之愿。这五位霸主的争霸战,使得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各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明显变化。3.2战国七雄的较量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为激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局面。这一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寻求富国强兵之道。齐国在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统治下,国力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楚国的屈原主张变法,但最终未能成功,使得楚国在战国时期逐渐衰落。燕国在燕昭王的统治下,国力有所恢复,但未能成为战国七强的领导者。韩国、赵国和魏国则通过三家分晋,各自崛起,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力量。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逐渐崛起为战国七雄之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国纷争,开启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战国七雄的较量,使得我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战国时期的战争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这一历史时期,众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纷纷涌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第四章:秦汉的统一与分裂4.1秦朝的统一与毁灭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统一六国的壮举,无疑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秦始皇在位期间,采纳法家思想,强化集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使得华夏大地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但是秦朝的统一并非没有付出代价。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秦始皇采取了严苛的法治政策,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加之秦始皇晚年迷信长生不老,耗费国家财力修建陵墓和宫殿,导致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最终,秦二世时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秦朝在短短十五年后便走向了毁灭。4.2汉朝的繁荣与衰落汉朝继秦朝之后,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汉武帝时期,国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使得社会逐渐走向稳定。汉朝还大力推行开疆拓土的政策,使得国家疆域得到极大的拓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汉朝的繁荣表现在多个方面: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化上,出现了司马迁、班固等著名史学家,以及司马相如、扬雄等文学家;科技上,造纸术、地震仪等重大发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汉朝在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危机。皇权的日益集中,官僚腐败现象严重,加之土地兼并加剧,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群雄割据,国家分裂为三国,汉朝的繁荣逐渐走向衰落。从秦朝的统一与毁灭,到汉朝的繁荣与衰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与其政治制度、文化政策和社会矛盾密切相关。在这段历史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5.1三国鼎立的时代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局势陷入空前的混乱。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勇的领袖趁机崛起,各自建立起强大的势力。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与政治斗争,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曹操以其雄才伟略,成功统一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权。而刘备则在蜀地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孙权则占据江东,建立了吴国政权。三国之间互相攻伐,战火连天,但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5.2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三国归晋后,西晋短暂的统一并未能持续太久。由于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国家迅速走向分裂。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中原局势再次陷入混乱。公元317年,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而北方则陷入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南北朝时期,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更迭,而北方则由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依次统治。这一时期,南北文化相互交融,民族融合步伐加快。最终,在隋文帝的统治下,隋朝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束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的动荡,既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也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终究成为了过去,而那些英勇的领袖和传奇的故事,则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第六章:隋唐的辉煌与衰落6.1隋朝的短暂辉煌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短暂辉煌令人瞩目。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为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使国家迅速走向强盛。隋朝时期,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制度的确立,为选拔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经济上,隋朝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文化方面,隋朝重视文化教育,提倡佛教,使社会风气日趋和谐。但是隋朝的辉煌如昙花一现,隋炀帝的暴政与好大喜功,导致国家财政吃紧,百姓疲惫不堪。隋朝在短暂的辉煌之后,迅速走向衰落。6.2唐朝的盛世与衰落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繁荣程度令后世称颂。唐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集权,使国家迅速走向繁荣。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朝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选拔人才的范围更加广泛。经济上,唐朝推行两税法,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方面,唐朝重视文化教育,提倡道教和佛教,使社会风气日趋和谐。唐朝的盛世,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为代表。但是历史的发展,唐朝也逐渐走向衰落。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导致国家财政困难,百姓疲惫不堪。唐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最终,黄巢起义爆发,唐朝名存实亡。唐朝的衰落,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压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朝的辉煌与衰落,成为后人反思和借鉴的重要课题。第七章:五代十国的割据与宋元的统一7.1五代十国的割据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中,第七章详细描绘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局面。这一时期,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混乱时期。各地藩镇割据,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格局。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短命的政权,这些政权更迭频繁,彼此争斗不休。与此同时十国则是指在五代之外,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王,形成了十个相对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的割据局面,使得中国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7.2宋朝的繁荣与蒙古的崛起在五代十国的基础上,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篇章。宋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集权,巩固了统治。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宋朝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宋朝还开创了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但是在宋朝繁荣的背后,蒙古族在北方悄然崛起。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随后,蒙古军队南侵,对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7.3元朝的统一与民族融合蒙古军队的不断南侵,宋朝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再次统一。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和割据,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元朝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平等对待,使得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深。在元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元朝还开创了行省制度,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民族共同参与了国家建设,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元朝的统一与民族融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第八章:明清的兴衰与近代的曙光8.1明朝的繁荣与衰败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繁荣与衰败成为了后世评说的焦点。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通过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强化集权,使得国家迅速恢复元气,进入了一个繁荣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