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书精读明史研究书目介绍素材_第1页
高中历史史书精读明史研究书目介绍素材_第2页
高中历史史书精读明史研究书目介绍素材_第3页
高中历史史书精读明史研究书目介绍素材_第4页
高中历史史书精读明史研究书目介绍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明史探讨书目介绍以西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图书为基础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28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是二十四史最终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假如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是探讨明史的重要资料。明实录中研院史语所上海书店特藏展厅K248/064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探讨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明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D691.5/113明申时行撰申时行(1535年-1614年)明代官员。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历官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高校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高校士。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以累朝典制,散见于简册卷牍之间,百司难以查阅,民间无法悉知,故□儒臣分馆编辑,弘治十五年书成,称《大明会典》,共180卷。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间重校刑行。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续纂,然未颁行。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重修,至十五年二月书成,称《重修会典》,题为申时行等撰,共228卷。故今存《大明会典》有内容简繁不同的两种版本,一般称引的《明会典》多指万历本。《明会典》主要是依据明代官修《诸司职掌》、《皇明祖训》等书和百司之籍册编成,记载典章制度颇为完备,凡明史所未载者,会典均有交代,为后世探讨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版五六十年头文库323.16/692清龙文彬撰,龙文彬(1821年-1893年),字筠圃,江西永新人。少从刘绎游。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进士,改吏部主事,光绪元年充棱穆宗实录加四品街。《明会要》,清•龙文彬撰。共八十卷,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动历、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祥异、方域、外蕃等十五门,子目为四百九十八事,可供检索明代制度资料之用,一般认为史料价值不及明代官修的《明会典》。国榷古籍出版社特藏展厅922.6/625清谈迁撰谈迁是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务﹐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其史实留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牢靠性或参考价值。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依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85年版特藏展厅Z121.6清谷应泰撰谷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因该书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夫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务或专题﹐按时间依次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该书详於政治﹐略於经济和典章制度﹐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确定的史料价值。明通鉴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六十年头文库清夏燮撰夏燮(1800-1875),字嗛甫,又字季理,别名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当涂人。《明通鉴》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结晶。他不满记载颇失其真的官修《明史》,决意从事明史的探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参证群书,考其异同”,乃写成此书。全书共一百卷,二百万字,记载明朝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历史。《明通鉴》一书,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材料丰富,考订详实。夏燮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的方法,另撰“考异”,并依据胡三省注《通鉴》的方法,收“考异”分注于正文之下。他在《明通鉴》和“考异”中所引用的资料,有的已经散佚了,但在此书中却保存着,为我们探讨明史供应了较多的资料。明书中华书局1985年版特藏展厅Z121.6/046清傅维鳞撰傅维鳞,原名维桢,字个臣(一字飞睹),号掌雷。河北灵寿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卒于清康熙六年(1667),享年60岁。明壬午科(崇祯十五年)举人,清丙戌科(顺治三年)进士,仕顺治、康熙两朝,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全书正文171卷,书目2卷。作者明崇桢举人,清顺治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其任职清翰林弘文院编修,分修《明史》时,纂辑明代遗书、家乘、文集、碑志三百余种,参以实录,草成此书。记事起于元天历元年(1328),迄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是第一部明代史书。其所记万历以前的史事非常详备,诸项典章亦较《明史》为详,但天启以后三朝史实则多有缺略。明史稿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特藏展厅K248.06清王鸿绪撰王鸿绪(1645-1723),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鸿绪。字季友,号俨斋,别名横云山人,江南娄县(今上海金山)人。成书早于《明史》。共310卷,包括本纪19卷、志77卷、表9卷、列传205卷。清康熙十八年(1679),史馆起先编纂明史。三十年,完成初稿416卷。三十三年,王鸿绪任总裁时,又与当时监修张玉书、总裁陈廷敬各任一类,接着纂修。王鸿绪担当列传,请万斯同于其家负责编写和修订,前后历时八年。乾隆初年,高校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之《明史》,是以大多出于万斯同之手的《明史稿》为基础,增损编次而成的。两书瑕瑜互见,详略不一,是了解和探讨明朝历史的基本史籍,可参照运用。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五六十年头文库830.6/452明陈子龙选辑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南直隶松江华亭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明人文集选编。原名《皇明经世文编》。明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等选编。成书于崇祯十一年(1638)。五百零四卷,又有补遗四卷。编者从松江以及全国各地搜集文集千种以上,然后从四百二十余人的文集和奏议当中,“取其关于军国济于好用者,上自洪武,下迄皇帝改元,为经世一编”。该书以人物为纲,以年头先后为次。在同一人物的文集中,又以代言、奏疏、尺牍、杂文为序排列先后。其内容非常广泛。对探讨明朝历史有很高的价值。但该书篇幅浩繁,存在着选文重复,断限不严,去取不当的缺点。尤其有关三案、东林党以及农夫起义的内容,大多未收。明臣奏议中华书局1985年版特藏展厅Z121.6/046清纪昀选辑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明臣奏议在乾隆皇帝的提倡下编成,收录有明一代有关国计民生的奏议,有确定的史料价值。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B249.31/617清黄宗羲撰(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遍学天文、地志、历算、音律,九流百家。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著作,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明文海中华书局1987年版特藏展厅I214.81明黄宗羲撰共四百八十二卷,参考明朝各家文集二千多种,费时二十六年。黄宗羲著作极为宏富,据统计,他一生的著作有六十余种,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收录明人文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特藏展厅Z121.6/046《明夷待访录》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喊民主政体的名著。《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公元1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日:“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子有言。”所谓“明夷”指有才智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接受。《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志向,托古改制。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Z429.49/549清顾炎武撰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日知录》是明末清初闻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日知录》内容宏富,贯穿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日知录》是寄予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社科新书借阅室K204.1/Z343《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为作者读史之笔记。接受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务、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留意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溢,条理清楚,题目大多独树一帜,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皇明诏令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特藏展厅K248.06/039明不著编人著收录有明一代的诏令,极具史料价值。续藏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六十年头文库921.19/147明李贽撰李贽(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续藏书》表现出对下层民众与达官贵人一视同仁的同等看法。书中不仅辑录了王侯将相的事迹,还有学士庶人、方外缁黄、庸仆妾妓等。对王侯将相并不一味褒扬,对下层民众则有赞美之意。《续藏书》接着发扬了李贽“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理性觉醒。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把孔子学说神话化为万古不变的教条,更把宋明道学家的四书五经注释尊奉为“行赏罚”的“定本”,只准信仰,不准怀疑。而李贽却以自己的见解来评定历史人物,从而对孔子学说提出了质疑。明史列传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特藏展厅K248/380清徐乾学撰将明代人物以传分类,有确定的史料价值。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I242.1/S381明沈德符(1578—1642)撰德符字景倩﹐明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家世仕宦﹐随父寓於京邸。同当时士大夫及故家遗老﹑中官勋戚多有交往。该书记述起於明初﹐迄於万历末年﹐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事务﹐典故遗闻﹑阶级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纷争﹑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山川风物﹑经史子集﹑工艺技术﹑释道宗教﹑神仙鬼怪等诸多方面﹐尤详於明朝典章制度和典故遗闻。所记大都博求本末﹐收其是而芟其伪﹐常者固加详﹐而异者不加略﹐内容翔实﹐在明代笔记中堪称上乘之作。为探讨有明一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K248.06/M810明王世贞撰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记录明朝史事的私人著述。明王世贞撰。成书於万历十八年(1590)。弇山堂为王世贞堂号。作者以诗文为正集﹐以此无当於经术政体﹐故称别集。因该书记载明朝典故﹐时人比之一代实录。全书共一百卷﹐计皇明盛世述五卷﹐记诸帝功德﹔皇明异典述十卷﹐记典制沿革﹔皇明奇事述四卷﹐记稗史异闻﹔该书记述丰富﹐考订周详﹐可补实录会典之阙。西园闻见录华文书局1969年版特藏展厅C51/045/42明张萱辑张萱字孟奇,别名西园,广东博罗人。万历十年(1582)举乡试辑录明朝洪武至万历时期史事的史书,授殿阁中书,历官户部郎中,平越知府。万历三十九年罢归后,积二十余年辑成该书,凡一百零七卷。上起洪武,下迄万历。分为三编:内编以表德行,专重行谊;外编记载政事,依官为次,自内阁、宰相、六部、台谏以至外官内臣,分众事而归隶之;方伎、鬼神、灾祥等无所归属者,则为杂编。书中节录的大量奏疏多出邸报,史料价值较高,有助于探讨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职官制度之演化。其中兵事部分多达三十二卷,对建州女真记载尤详。皇明纪略中华书局1985年版特藏展厅Z121.6/046明皇甫录撰该书可补史料之不足,有确定的史料价值。皇明通纪中华书局2008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K248.043/C465明陈建撰陈建(1497~1567)《皇明通纪》,简称《通纪》,是一部明史专著,它上起元末至正十一年农夫起义爆发,下迄明武宗正德末年(1351-1522)。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明代通史著作。它产生于危机四伏的嘉靖中叶,并以救危面目出现。《通纪》比较真实地展示了明朝政治演化轨迹,能引导读者关注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通纪》出版后,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它产生于危机四伏的嘉靖中叶,并以救危面目出现。《通纪》比较真实地展示了明朝政治演化轨迹,能引导读者关注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菽园杂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特藏展厅Z121.6/046明陆容撰陆容(1436-1494)。容字文量,号式齐,太仓州人。成化二年(1466年)的进士,曾授南京主事,后迁兵部职方郎中,终居浙江参政。容以其博学卓识著称于世。本书是关于明代朝野掌故的史料笔记,多有可与正史相参证并补史文之阙者。书中还有众多的有关作者故里太仓的人事、方言和风俗的记载和考辨。还可以读到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以及明代浙江的银课数量、盐运状况等。鸿猷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特藏展厅Z121.6/046明高岱撰刑部郎中高岱经过多方搜集洪武至嘉靖朝史事,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著成《鸿猷录》十六卷。书中记朱元璋起义至嘉靖朝兵事,对明初统一斗争及正统、成化、正德年间明军的主要战事,都有所记述。每事各为一篇,所据多为当代人的传志、奏疏、案牍,史料比较牢靠。治世余闻中华书局2007年版知行学院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C444明徐学谟撰《治世余闻》成书于正德十六年(1521),专记弘治一朝见闻,分上下两篇,“上篇事关朝庙,下篇则臣下事也”,多为一时所见所闻。继世纪闻中华书局2007年版知行学院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C444明徐学谟撰《继世纪闻》则记正德一朝的见闻,书成于嘉靖初年。两书内容均翔实牢靠,为后人供应了很多有关这时期朝政、吏治、边疆等的资料。松窗梦语中华书局2007年版知行学院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C444明张瀚撰《松窗梦语》为明人张瀚所撰,是作者晚年追忆一生见闻经验之作,全书共八卷,三十三纪。涉及各地风物与人情、边疆边疆、工商财政、漕运等内容。此书在明史探讨界相当出名,书中材料屡屡被中外学者所引用。皇明名臣经济录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特藏展厅K248.06/039明黄训撰收录明初至正德末年奏疏,分为开国、保治、内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九目。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见闻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6/277明李乐撰李乐字彦和,别名临川,浙江桐乡人。隆庆戊辰(一五六八)进士。由江西新淦知县,官至江西东河道参议。是书记洪、永以后,万历以前人物史事、吏治、地方风俗。由于作者历官甚久,所接触的人物事迹相当广泛。所以该书记载与明史他书相引证比较,是有实行价值的。玉堂丛语中华书局1981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684明焦竑撰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澹园,山东日照(今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人。明万历进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本书所记述的内容,很多是作者的耳闻目睹,有些采自有关人物的传状、碑铭和年谱,也有些出自文集、笔记和杂著,凡引他书,皆一一注明出处。其所引各书,有的已经亡佚,其中的史料赖以流传。这部书保存了不少有意义的真实史料,可作为探讨明史的参考。今言中华书局2007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248.06/Z454明郑晓撰今言四卷,明郑晓撰。郑晓字皇甫,浙江海盐县人。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皋乡试第一。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郎登进士第。初授职方主事,因而得以日披故牍,尽晓天下阨塞、士马显实强弱之敷,迭撰九边图志。后丁父忧,久归不起。许赞任吏部尚书,召为考功郎中。因改忤严嵩意,被贬为和州同知。后又迁太仆丞,历南京太常卿,拜荆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又因平定东南沿海倭寇有功,召拜吏部左侍郎,遥南京吏部尚书。又因知兵事,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不久又拜刑部尚书。郑晓学问淹博,经济宏深。又久历国家耍职,谙悉本朝掌故,所以他的著作多涉国政朝章、兵戎邦计。今言就很有这方面的特点。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5年版特藏展厅Z121.6/046明余继登撰余继登一生为官,累迁至礼部尚书,对明代列朝实录烂熟于胸,并以此为据,写下了这部不朽的野史名著。此书“凡关国家大政大本则书,非大事而于世为急则书,非大非急而为异闻则书,非异而事所从起则书”。典故纪闻一书,为探讨明代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供应了有用的史料,有些史料不见于它书的记载,或它书记载不详,就更值得重视了。甲申传信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7记述明清一代之际的有关史实,价值巨大。平寇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1/658明彭孙贻(1615~1673)撰孙贻字仲谋,一作羿仁。号茗斋,自称管葛山人。浙江海盐人。曾以明经首拔于两浙,入清后不仕,博览诸书,闭门著述。该书为记载明末农夫斗争的编年体史书。明末清初彭孙贻撰。该书十二卷,始于明崇祯元年(1628),迄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元年以前史事,按年、月、日记叙颇详;顺治二年以后史事较为简略。取材广泛,又据邸报和传闻,力补诸书之遗缺,辨诸书之歧异,系统地记述了明末农夫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经过,也记述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夫军所提出的各项主要措施。有的资料为他书所不载,颇有价值。书内间附按语,多系撰者对史事的评论。但该书记事有的前后冲突,也有因见闻未周所致的误载之处。豫变纪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06/350明郑廉撰郑廉是明末河南归德人,十五岁时,李自成进攻河南,郑廉因此被农夫军俘虏,在农夫军中多年。郑廉七十多岁时完成《豫变纪略》。《豫变纪略》记载明末的农夫起义,相较于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吴伟业的《绥寇纪略》的间接报道,《豫变纪略》是一部较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本书收入《三怡堂丛书》。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53/040清计六奇撰记载明万历至崇祯时期北方地区史实的史书。清初无锡计六奇(1622~?)撰。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名九峰居士,江苏无锡人。全书共二十四卷,起自万历二十三年(1595)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东北,止于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分年记事,于崇祯一朝尤详,李自成入京后史事,几乎按日排比。每年之中,又以纪事本末体逐事标立名目,内容大多涉及晚明农夫斗争、阶级冲突、民族关系等,取材广泛,记事有序。因成书于康熙初年,上距明亡为时不久,史事大多无误,但也有传闻、迷信不实之处。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4/J153清计六奇撰本书凡十六卷,上起清顺治元年(1644,明弘光元年)五月、止于康熙四年(1665)二月,记述南明史略与郑胜利事迹。其序曰:“虽叙次不伦,见闻各异,而笔之所至,雅俗兼收,有明之微绪余烬,皆毕于是矣。”《明季南略》与《明季北略》几乎是同时进行编写的,二书资料来源广泛,标明出处的史料就有《野乘》、《野记》、《遗闻》、《国难录》、《史略》、《甲乙史》、《幸存录》、《无锡记》、《无锡实录》、《江阴野史》、《闽事纪略》、《安龙纪事》、《粤事记》等七十余种。李慈铭认为《明季南略》所记多为亲历,“以闻见较亲,故大端无误”。戒庵老人漫笔中华书局2006年版知行学院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L308明李诩撰本书是明代笔记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记载了有关明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保留了宋元人和明代人物言论行事及其诗文、书信;记述了明代的社会异闻。此书是他晚年的笔记,也间或对于学术上的问题进行了辨析,在一些问题的考订上颇有见地。北游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9.06/T088清谈迁撰,《北游录》是记述他1653年到1656年去北京期间的经验见闻,和他写的一些诗文。真实地记录了北京的气候、地理、景观、百姓生活状况以及知名的历史人物的活动状况等诸多方面。全书共九卷,内纪程、纪邮、纪泳、纪闻各二卷、纪文一卷。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爱国的历史家,为了完成他的《国榷》这部著作,在搜集史料,考订史实过程的辛苦。崇祯长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4记明崇祯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清初汪楫撰。楫字丹次﹐江苏江都人﹐康熙时曾任纂修明史翰林院检讨﹐後官至福建布政使。原书足本至今尚未发觉﹐卷数不详。现存六十八卷。其中前六十六卷为汪辑所著﹐後二卷未见作者署名。该书仿实录体裁﹐以崇祯帝活动为中心﹐按年月具体记述崇祯朝时事大要。前六十六卷﹐起自天启七年(1627)八月﹐止於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後二卷起自崇祯十六年十月﹐止于十七年三月。书中保存了很多朝廷公文﹑奏疏等价值较高的史料﹐而出於当时的讳忌﹐书中对清兵的活动记载较为简略。永历实录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2明王夫之撰记载南明永历朝之历史,可补正史之不足。蜀碧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清彭遵泗撰,四卷。彭遵泗,字磬泉,四川丹棱人,乾隆二年进士,官翰林编修。此书记载明末张献忠军在四川的活动,起自明崇祯元年,止于康熙二年,对于探讨明末民变有确定的价值。作者记事多据传闻,因而所记不尽可信。本书有《借月山房汇钞》和《明清史料记编》等版本。作者虽然立足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接受仇视农夫起义的观点,难免失之偏颇,但它仍不失为探讨明朝末年四川社会状况特殊是张献忠入川活动最重要、最权威的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虎口余生记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1明边大绶撰守郧纪略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明高斗枢撰有关明末农夫斗争的史料。辫围湿襟录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明白愚撰关于明末农夫斗争中双方关于争夺开封的史料。客滇述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明顾山贞撰记明末川贵之乱的史料。平吴事略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明南园啸客撰有关明清易代的史料。思文大纪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明佚名著记南明隆武之史事。仿指南录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明康范生撰记南明政权之事。安龙纪事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明江之春著记大西与南明之事。攻渝纪事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明徐如珂撰关于明末农夫斗争中双方关于争夺开封的史料。定蜀记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明文震孟撰关于明末历史的史料。平蜀纪事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明虞山遗民撰关于明末历史的史料。东南纪事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清邵廷采著邵廷采(1648—1711),字念鲁,又字允斯,浙江余姚县城人。生于清世祖顺治五年,卒于圣祖康熙五十年,年六十四岁。康熙初,尝从毛奇龄游。幼读刘宗周人谱,服膺王学。年二十岁,为县学生,屡试不第。耻为应举之文,从同县黄宗羲问乾凿度算法、会稽董玚受阵图、保定王正中学西历,兼通刺击之法。师承黄宗羲,得授史学而传其文献之学。后读刘宗周《人谱》,崇奉王守仁心学,又通兵法。讲学姚江书院17年,授徒著述,终老乡里。为学重在经世,谈理终归致用,力倡读史以救当世之失。对宋明忠烈、晚明复原事迹,皆极意搜罗表彰。三朝野记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清李逊之撰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他是明末东林党领袖、大臣李应升的儿子。李应升在与魏忠贤宦官集团斗争中被杀害,以后崇祯帝即位,为其平反。因此,李逊之就编辑了此书,将明末党争之事,以其亲身经验,加上各种稗官野史之说综合而成。《三朝野纪》,记述明朝泰昌,天启、崇祯三代之事。《崇祯纪略》又名《崇祯纪事》,便是《三朝野纪》卷四至卷七的单行本。明太祖平胡录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45/385-6明陆深撰陆深(1477—1544)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南直隶松江府上海(今上海)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年六十八岁。少与徐祯卿相切磨,以文章出名。又善书,仿李邕、赵孟頫体。登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二甲第一,授编修,遭刘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诛,复职,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为太常卿,兼侍读。世宗南巡,深掌行在翰林院印。进詹事府詹事。卒,谥文裕。该书记太祖北伐灭元之事。夜航船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6/287:2明张岱撰(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名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夜航船》是明代文学家张岱著的一部百科全书类的著作。《夜航船》,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广采博收,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个条目,涉及学科广泛,是一部比较有规模的古代百科全书。石匮书后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六十年头文库922.6801/434《石匮书》二百二十卷,亦名《石匮藏书》,明末张岱撰。本书为张岱利用家藏数据所著纪传体明史,起自洪武,迄于天启。《石匮书后集》六十三卷,记载崇祯朝及南明史事。张岱,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诞生于仕宦之家,又是书香门第,先辈均是饱学之儒,博通经史。张岱亦将修史视为其毕生使命,《石匮书》及后集,是他最重要的史著,历时几三十年始成。成书之日,明朝已经灭亡,因名为《石匮藏书》,以表忠于前朝之意。本书是有关明朝的重要史料之一。陶庵梦忆中华书局2008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K248.066/Z093《陶庵梦忆》(共八卷)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也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闻名的一部。该书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验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呈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消遣、戏曲、古董等的纪录,因此也被探讨明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I214.92/Q220-1钱谦益撰明末清初人。字受之,号牧斋,后自称牧翁,又自称蒙叟、绛云老人、敬他老人、东涧遗老,江苏常熟(今江苏省常熟)人。凡一百一十卷,其中诗二十卷、文八十卷;又《太祖实录辩证》五卷、《读杜小笺》三卷、《读杜笺》二卷,(两集皆作者亲自编定),是其书体例异于一般诗文集处。该集由钱之门人瞿氏耜刻成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九月。诗集别有钱曾的《初学集笺注》二十卷,刻于清初,与瞿本略有出入,词句也互有异同,后有翻刻本。极具史料价值。国初群雄事略中华书局1982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9.5/563清钱谦益撰国初群雄事略》大约编撰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前后,共十五卷。《绛云楼藏书目》称该书为《开国群雄事略》,实为一书。该书记述了元末明初农夫起义领袖韩林儿、郭子兴、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张士诚、方国珍,以及元将扩廓帖木儿、陈友定、李思齐、纳哈出、察罕、何真、何荣十五人的事迹。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91/218《宛署杂记》二十卷,成于1593年,作者沈榜(明),湖广临湘(湖南省长沙市)人,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在任期间留心时事,搜寻掌故,依据署中档案材料编著了《宛署杂记》,它记载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遗文等资料,在北京史书匮乏的封建社会,它实际是宛平的县志,也是北京最早的史书之一。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K248.06/L232明李清撰。《三垣笔记》是李清著作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该书共六卷,其中笔记三卷,附识三卷。书中所记,都是李清任三科给事中时耳闻目睹有关朝章典故和当时朝廷重要官员的言论行事,故起名为《三垣笔记》,“三垣”指李清历官刑、吏、工三垣。作者身居朝廷要职,耳闻目睹的多是枢垣机密。所以《三垣笔记》供应了明末崇祯、弘光两朝各个方面的真实史料。这些史料或未见于它书记载,或它书记焉不详,而该书则所记甚多,堪称史之绝笔,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B248.21/043/1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为明代闻名的哲学家。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而形成为风靡时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不仅对我国明、清现代以至近现代的儒学有较大影响,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今日,正确评述王阳明学说,是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便。全集以明隆庆刻本《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标点,参校多种版本,酌出校记。编校者还搜辑未刊入隆庆本的阳明语录、诗文和有关阳明著作之序、跋、题辞等,其中有日本学者供应的在国内已很难见到的阳明佚文、佚诗等资料,尤为宝贵,使本书成为收辑王阳明著作最完备的版本。草木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知行学院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Y471明叶子奇撰本书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从天文星躔、律历推步、时政得失、兵荒灾乱以及自然界的现象、动植物的形态,都广搏搜罗,细致探讨,在明人的笔记中,颇为特出。尤其是关于元朝的掌故和当时农夫起义的史绩,有很多是他书所没有述及的。水东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知行学院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Y448明叶盛撰四十卷。叶盛﹐字与中﹐江苏昆山人﹐正统十年(1445)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官至两广﹑宣府等处巡抚﹐擢吏部左侍郎。该书主要记述明代前期典章制度。作者曾监督宣府粮饷﹐兼管军务﹐熟识政事﹐故书中军政粮储﹑墩台设备﹐以及赋役官制﹑边陲地理﹑道路远近﹑置备设防﹐皆言之甚详。也间及不见於史传的当时人一些轶闻逸事﹐还博涉宋﹑元人行事及碑志﹐收录了一些宋﹑元﹑明人诗文奏议﹐有较高史料价值。寓圃杂记谷山笔尘中华书局2007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6/W313寓圃杂记明王錡撰谷山笔尘明于慎行撰本书是作者对历朝诸大事,不仅记其始未,且考其得失善恶,求其兴衰成败真谛。其中,有对直臣义节的颂扬,有对廉洁官吏的赞扬,而对一些招权纳贿、肆意凌虐之徒,大加抨击。同时对耳闻目睹之事均予笔录和评述。《寓圃杂记》主要记载明代各朝大事,于吴中故实尤为详尽。《谷山笔麈》主要记述明万历以前的典章、人物、兵刑、财赋、礼乐、释道、边塞诸事。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2007年版社科新书借阅室K248.06/H182明何良俊撰何良俊(1506~1573),中国明代戏曲理论家。字元朗,号柘湖。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贡生,荐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仕途失意,遂隐居著述,自称与庄周、王维、白居易为友,题书房名曰四友斋。曾邀请曲师顿仁与之研讨戏曲音律。他的戏曲理论见《四友斋丛说》第三十七卷,共30条。后人辑为《何元朗论曲》。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年版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K928.9/046《广志绎》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之类,巨细兼载,眼光独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人文地理学著作,士性被誉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明王士性(1547—1598)撰,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人文地理学家。庚巳编客座赘语中华书局2007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L835庚巳编明陆粲撰客座赘语明顾起元撰《庚巳编》内容大都为奇闻异事、因果报应之类,虽然多荒诞不经,但从中可发掘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客座赘语》所记皆为南京故实及诸杂事,从多方面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南京的历史面貌,可补史乘之阙。玉镜新谭中华书局1989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193明朱长祚撰本书是一部汇辑晚明时期魏叫贤及阉党与东林党斗净史实的书籍,比较详尽地汇录了魏忠贤发迹、擅政、败亡以及最终勘审其余党的有关资料,对探讨晚明政治史供应了宝贵史料。本书为元明史料笔记之一种。作者朱长祚耳闻目睹阉党作乱及败亡的经过,他专心搜辑有关资料,汇成此书,共10卷,凡32类,每类均先叙事,后节抄或摘录有关诏令奏疏,为后人留下极为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本书自崇祯年版后再未刻印,故传本极稀,海内罕见,为探讨晚明史的必备之册。双槐岁抄中华书局1999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H918明黄瑜撰《双槐岁钞》在明人野史中颇有体要,多记当时掌故,其言洪武丁丑科场之狱详,多明史所未及。《四友斋丛说》全书包括经、史、杂记、释道、诗文、书画等十七类,其中考证和评论结探讨史学及文艺均有裨益;《涌幢小品》是作者历时十三年写成的笔记,记载明朝掌故,包括朝章典制、政治经济、社会风俗以及明中叶的人物遗事、东南倭寇、市民抗税斗争等,为不少学者所留意。本书是明朝人黄瑜撰著的史料笔记。书中所记大事,大抵起于明初,迄于成化。内容涉及典章制度、科举考试、朝廷内部政争、文人轶事、天文、律历、学校、军事、农夫起义等等。山志中华书局2008年版知行学院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06/W209清王弘撰撰本书为作者的读书及见闻随笔,着录有经学、史学、语言学、书画金石之学及当时社会、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对了解和探讨明清之际的社会历史、学术文化颇具参考价值。本书用了不少篇幅记述见闻杂事,作者着墨多着眼于有益社会与订正时弊。如在避火法条中,告知世人一种火灾发生之后的自救方法。在卧冰割股等条中中对用杀子、割肝、割股等残忍手段刻意企求旌表的行为予以否定。在礼佛老、二氏等条中既表示了对佛、道的不赞同,也表示了要赐予它应有的敬重,认为程颐的指斥未免过份。在秦始皇、技术、祅民等条中抨击了仙术、麻衣相法邪术之害人、害己。所录见闻绝少奇妙怪异之事,并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探讨供应了丰富的素材。读史方舆纪要商务印书馆保存本图书阅览室15.0008/3132清顾祖禹撰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于久居无锡城东宛溪,被学者称为宛溪先生。《读史方舆纪要》清初地理著作。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顾祖禹(1631-1692)撰。祖禹字景范,号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他自顺治十六年(1659)起先编纂该书,前后历时二十年成稿。全书共一百三十卷。首为历代州域形势九卷,记述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和地理大势;次为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一百十四卷,分叙其名山、大川、重险,所属府、州、县及境内部分都司卫所的疆域、沿革、古迹、山川、关津、镇堡等,并记载其地发生的历史事务,考订其变迁,剖析其战守利害;再为川渎异同六卷,专叙禹贡山川的经流源委及漕河、海道;末为分野一卷。另附《舆图要览》四卷,内容有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九边、黄河、海运、漕运及朝鲜、安南、海夷、沙漠等图。全书参考二十一史、历代总志及部分地方志书达百余种,集明代以前历史地理学之大成,在当时即被誉为“数千百年所绝无仅有之书”。万历武功录探讨中心民族出版社保存本图书阅览室K248.304/M583孟凡云著记载明万历时期农夫起义和民族关系的传记体史书。明瞿九思撰。九思字睿夫,号慕川,湖北黄梅人。举万历元年(1573)乡试。三十七年以抚按疏荐,授翰林侍诏,力辞不受,以授徒讲学为业。本书为探讨此书的重要著作。南明史钱海岳撰中华书局2006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K248.4/Q208钱海岳,1910年诞生于江苏无锡,上世纪20年头即起先从事南明史探讨,1949年后曾于南京高校历史系教授南明史课程。《南明史》记述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之后,相继存在于南方各地的南明政权战守治乱的历史,以及前后40年间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兴衰,弥补了《明史》与《清史稿》忽视、回避的诸多史实,史学界普遍确定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南明史(美)司徒琳著上海书店2007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K248.4/S703这是一本真正的论从史出的南明史著作,无论是在国外汉学界、还是国内学术界,在对南明那十八年的论述与梳理上,本书至今仍常读常新,并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再加上文风才气盎然、饶好玩味,是国外学者探讨南明史的权威著作。南明史略谢国桢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五六十年头文库922.6/698谢国桢,字刚主,河南省安阳人,生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阴历四月初十日(5月27日),卒于1982年9月4日。一生在明清史、文献学、金石学和汉代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谢国桢先生从上世纪三十年头起就从事南明史资料的搜采与探讨,解放后便锐意要写出一部能反映客观历史的南明史学术专著。本书主要论述和评介了南明弘光、鲁王、隆武、绍武、永历诸政权的兴亡变迁,兼及荆襄巴东的农夫起义、韩王政权和北方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因此是一部较完整的明清变革政治史。书中尽可能利用明清之际的文集、笔记、档案等第一手史料,向读者供应这段鼎革时期的史实。至今仍是探讨南明历史值得参考的学术专著。南明史顾诚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K248.4/550顾诚(1934-2003年),原北京师范高校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明清史专家。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胜利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缘由是抗清势力内部冲突重重,严峻分散,抵销了抗清力气。明代后期社会转型探讨张显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D693.79/Z215张显清,曾师从吴晗先生读探讨生。探讨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探讨所明史探讨室主任。此书的特点是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转型问题极具探究性、前沿性。对它的探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古代社会经验长期而艰难的跋涉,最终在明代后期起先起步向近代社会转型。明代后期是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明代的社会与国家(加)卜正民著陈时龙译黄山书社2009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K248.07/B974卜正民(TimotllyBrook),英国牛津高校邵氏汉学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高校圣约翰学院院长。本书讲解并描述了:明朝(1368-1644)是一个商业扩张、文化革新的时代,它因此也形成了持续至今日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这本卓尔不群的著作中,一位杰出的中国史探讨学者重新省视了国家、社会之闻的关系。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沟通史:明代:调适与会通沈定平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K248.03/S384沈定平,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探讨所探讨员,1964年毕业于南开高校历史系。长期从事明史、中外关系史和史学理论探讨。本书主要反映由于明朝国力强盛,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意识到,在中国传教不能接受当时在基督教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军事折服策略,而必需接受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应性策略、与儒家思想进行调适等内容。明代文官铨选制度探讨潘星辉著北京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D691.42/P252潘星辉祖籍广东番禺,1971年诞生于辽宁沈阳,2001年获北京高校历史系博士学位,曾任教于香港公开高校、香港城市高校,现为上海交通高校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致力于明、清史探讨。本书力图对明代文言铨选制度绽开全方位的深化探究,以规模性结合实证性,在明代政治的动态发展中揭示文选制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中国佛教史.明代任宜敏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社科新书借阅室B949.2/R574任宜敏男1957年10月生《浙江学刊》杂志社副主编具体探讨了明代佛教的发展状况及佛学思想。明代西海蒙古史探讨李文君著中心民族高校出版社2008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K281.2/L282本书内容包括:元朝及明初蒙古人在青海的分布及活动、西海蒙古的出现及其活动、西海蒙古的兴盛及衰落等。明代科举图鉴龚笃清撰岳麓书社2007年版湖南新邵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高校中文系探讨生班。现从事学术探讨。本书以与明代科举制度相关的诸多问题为探讨对象,对明代科举制的完善,三级学校制、三级考试制的臻于完备,八股文及八股取士的创制发展及演化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与探讨。明代社会经济史探讨田培栋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F129.48/T640本书所收文章,皆为明朝经济史中的重要问题,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多年以来明史探讨中存在争议较大的问题,至今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只是着眼于参予,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