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回忆你知道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
生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带入对新课的学习。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1.指导生明白“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2.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可看出这首词在文学的影响之大。
3.指导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冲突。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已有七年没有相见。又加上丧妻别子,心情压抑,形单影只。中秋望月,难免抑郁感伤。
(三).出示课文的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公”。豪放派词人,其诗词对后世影响很大。(可让生自由发言,然后师总结。)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听完后请学生思考: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生配乐自由放声朗读。
4.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后请大家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生自由评价,以此提高同学的听读水平。
5.师读小序,男生上阙,女生下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质疑问难,理清层次
1.师生同读小序后,提问:小序交代了什么?(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2.从小序的“兼”字可以看出文章至少写了几方面内容?
3.投影九幅图画,并跟读。
4.鼓励生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5.总结全词的内容。(对所有问题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6.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洒脱——祝愿)
7.引导生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七).与文本对话
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文中的精美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思考: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生自由发言,师适当引导)
如:(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八).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与作者对话。此刻,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此刻你穿过时间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1.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2.我想对你说……(生自由发言,师适当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九).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
3.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十).拓展与延伸
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在优美的歌声中进一步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十一).小结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导思:①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②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提供刘禹锡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诗,进一步理解他的豁达乐观胸怀。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提供今人对刘禹锡这两句诗的解读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拥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写了奋斗和收获,必须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新的必然要替代陈旧,诞生与死亡都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生命永远延续的催化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面对老去,应该释放大度、无私、宽容和坦然;
面对青春,应当获取拼搏,谦逊,珍惜和自律。
这才是健康,发展,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生命链。
这是我读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后人赋予的哲理: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教师讲解: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梦得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么顽强!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怎样理解诗句中的“长精神”?
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__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8、完成下面的填空,对名句说出自己的味道与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
————————————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并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二)师生互动,了解李白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情况。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生谈
师小结,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了解李白。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请大家一起试读诗歌,并从中找出生字、难字。齐读诗歌。
大家觉得哪些字词需要我们一起来注意的,请指出来。
“樽”、“箸”、“塞”、“行”。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听读诗歌
(1)你能认出下面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吗?
金樽珍馐投箸歧路
(2)你能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吗?
(3)读出诗歌的基调
出示课件: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从下面选出相应的词语来回答。
苦闷愉快深情愤慨喜悦
激越昂扬悲伤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师:现在大家自由地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看看自己是否理解了下面这些字词。
出示课件:
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羞”“直”“闲来”“忽复”
“长风”“会”“直”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生谈,其他人补充或评价。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教师归纳小结)
出示课件:
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生谈,教师点拨、引导。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出示课件: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六、拓展延伸
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
七、总结,布置作业
(一)小结
(二)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
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教师预设整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
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
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
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
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讨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到底是几个人去的?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改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或“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不好?
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势。
3.“与余舟一芥”的“芥”怎么翻译?
师明确:(1)它的原意是“小草”,在这里用作了量词,说余舟“一芥”也就是“一艘”。
(2)补充这段文字中的其它量词,如“长堤一痕”长堤一般也不用“痕”,用“条”,“湖心亭一点”亭子也不用“点”,一般都是用“座”,“舟中人两三粒”人应该是两三“个”,这些量词都是把事物给缩小了。从而与上面浑然一体的浩大气势形成对比,突出这些事物在天地面前都变成了沧海一粟,可有可无,天人合一了,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己只有天地,而其它一切都是渺小的。
(分析完2.3小题,第1小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即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然和自己,所以他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的意思是“尽力”还是“勉强”?
师带领学生从文中找判断依据: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别”一词——“酒逢知己千杯少”,喝了三大杯就匆匆而别说明张岱跟他们没大有话说。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他问的是姓,回答的是哪里人,答非所问。
(3)“拉余同饮。”他不是主动去喝,而是被迫入局的。
(4)“我”一开始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而这两个人是来饮酒作乐,带着童子带着酒来的,他们来的初衷不一样,所以不是一路人。
综合以上四点依据推断“强”的意思应是“勉强”。
(此教学环节穿插本课重点“白描”写法的讲解,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微视频《湖心亭看雪之白描》)
四、文人痴心读中悟
本文最能概括作者的一个词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明确:“痴”。
(1)行为“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情感“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讲情感之“痴”补充相关资料:
1.张岱,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自己却一生未做官,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成书于清朝,然而张岱依然在自己的书中沿用明朝年号(如:崇祯),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2.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张岱《自为墓志铭》
3.“痴人”们孤独的身影:
柳宗元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杜甫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陈子昂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维一个人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李白一个人对月饮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5.蒋勋《孤独六讲》“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往往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孤独往往是自豪的。
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与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所以不管禅宗或西方教派,都有闭关的仪式……”
(此教学环节通过对作者“痴”的分析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
我想在大雪三日后的寒夜,张岱选择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孤独的,但是他要的就是这份孤独,他一点也不寂寞,因为他在跟自己沟通,在跟天地万物沟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庄子的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这种痴正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烧云作业设计
- 2025届邢台市南宫市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水利水电工程未来挑战与机遇试题及答案
- 市政工程考试模拟题库试题及答案
- 冷饮小商店课件
- 2025年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试题与答案
- 禁烟与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简述行政协议的概念与特征
- 2025年经济师考题分析中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
- 外派工作经历与能力鉴定证明(5篇)
- 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 医院建筑设计重点、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 运用精益管理(TPS)缩短医院门诊患者就诊时间医院品质管理成果汇报
- 环保行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
- 专题18 热学-五年(2020-2024)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 十二生肖调查报告
- 健身塑形瑜伽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2025年辽宁省面试真题
- 2024年高考真题-地理(河北卷) 含答案
- 单位驾驶员劳务派遣投标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资本经营-终结性考试-国开(SC)-参考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