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开发方案_第1页
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开发方案_第2页
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开发方案_第3页
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开发方案_第4页
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开发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开发方案TOC\o"1-2"\h\u11090第一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3174361.1项目背景 3224641.2需求分析 340932.1功能需求 397802.2功能需求 375432.3可用性需求 426091第二章技术选型与架构设计 4117822.1技术选型 4114532.2系统架构设计 5146412.3技术框架选择 54346第三章功能模块设计 534243.1用户管理模块 5233873.1.1模块概述 5318903.1.2功能设计 6146933.2文档管理模块 670903.2.1模块概述 6317223.2.2功能设计 645013.3项目管理模块 627033.3.1模块概述 668873.3.2功能设计 6154833.4通讯与协作模块 6211443.4.1模块概述 719573.4.2功能设计 72689第四章数据库设计与优化 7172364.1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777674.1.1设计原则 7245214.1.2表结构设计 7151524.2数据库优化策略 7174644.2.1索引优化 8102674.2.2查询优化 8198244.2.3存储过程与触发器 8165474.3数据安全与备份 8314644.3.1数据安全 861914.3.2数据备份 81288第五章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 8137265.1界面风格设计 8120095.2交互设计 942445.3用户体验优化 930431第六章系统安全性设计 1016136.1权限控制 1093526.1.1角色划分 10271256.1.2权限分配 10266886.1.3权限验证 10135286.2数据加密 1079646.2.1传输加密 10155816.2.2存储加密 10102076.2.3密钥管理 11195116.3安全防护措施 11226676.3.1防火墙 1128566.3.2入侵检测 11249506.3.3安全审计 11300246.3.4数据备份与恢复 1146236.3.5安全更新 1176086.3.6用户安全教育 1121681第七章系统集成与接口开发 11251187.1系统集成方案 1187627.1.1系统集成目标 11272417.1.2系统集成架构 11295127.1.3系统集成技术选型 129247.2接口开发规范 1292727.2.1接口设计原则 1257027.2.2接口开发流程 12108587.2.3接口文档编写 12156837.3与第三方系统的对接 1311349第八章系统测试与验收 13266218.1测试策略 13233948.2测试用例编写 1428898.3系统验收流程 149662第九章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 14160169.1项目进度管理 15182939.1.1制定项目进度计划 15202039.1.2进度监控与调整 15157569.2团队协作机制 15246549.2.1明确团队职责 15294499.2.2沟通与交流 15135729.2.3协作工具应用 16325109.3风险控制与应对策略 16138269.3.1风险识别 16174219.3.2风险评估 16273579.3.3风险应对策略 161286第十章系统运维与后期维护 161802610.1系统运维策略 172446810.2后期维护计划 17544710.3用户培训与技术支持 18第一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1.1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内部信息沟通与协同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强。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作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的应用。本项目旨在为企业打造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内部协同工作平台,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我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组织结构日益复杂。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升工作效率。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远程办公成为常态,进一步凸显了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的重要性。1.2需求分析2.1功能需求根据企业内部协同工作的实际需求,本项目需实现以下功能:(1)信息发布与通知:实现企业内部新闻、通知、公告等信息的发布与推送,保证员工能够及时获取关键信息。(2)任务管理:支持任务创建、分配、跟踪、反馈等功能,便于企业内部项目管理和进度监控。(3)文件管理:提供文件存储、共享、预览等功能,方便企业内部文件传输与协作。(4)通讯录:建立企业内部通讯录,实现员工之间便捷的沟通与联系。(5)工作汇报:支持员工在线提交工作汇报,便于领导实时了解工作进展。(6)审批流程:搭建企业内部审批流程,实现请假、报销等事务的在线审批。2.2功能需求本项目需满足以下功能需求:(1)高并发:支持大量用户同时在线,保证系统稳定运行。(2)响应速度快: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快速获取所需信息。(3)数据安全:保证企业内部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2.3可用性需求本项目需具备以下可用性需求:(1)易用性:界面设计简洁明了,操作简便,易于上手。(2)兼容性:支持主流浏览器和操作系统,适应不同用户需求。(3)可扩展性: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便于后续功能升级和拓展。第二章技术选型与架构设计2.1技术选型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的开发涉及到众多技术领域,以下为本项目的技术选型:(1)前端技术选型前端开发采用目前主流的前端技术,主要包括HTML5、CSS3、JavaScript以及前端框架Vue.js。HTML5和CSS3提供丰富的网页表现效果,满足用户交互需求;JavaScript负责实现动态交互和数据处理;Vue.js作为前端框架,以其简洁、灵活的特点,提高开发效率。(2)后端技术选型后端开发采用Java语言,运用SpringBoot框架进行开发。Java具有跨平台、稳定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适用于企业级应用;SpringBoot则简化了开发流程,提高了开发效率。(3)数据库技术选型数据库采用MySQL数据库,MySQL具有高功能、易用性强、可扩展性好等特点,适用于企业级应用。同时为提高数据存储和查询效率,可选用Redis作为缓存数据库。(4)消息队列技术选型消息队列采用RabbitMQ,RabbitMQ是一款基于Erlang语言开发的高功能、可靠的分布式消息队列系统,支持多种协议和消息传递模式,适用于企业级应用。(5)其他技术选型为提高系统功能,采用Nginx作为Web服务器;使用Docker容器技术进行部署,实现快速扩展;使用Git作为版本控制系统,便于团队协作。2.2系统架构设计本项目采用分层架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层次:(1)表示层:负责用户界面展示,采用Vue.js框架进行开发。(2)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采用SpringBoot框架进行开发。(3)服务层:负责封装业务逻辑,提供接口供表示层调用。(4)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采用MyBatis作为数据访问框架。(5)基础设施层:包括数据库、缓存、消息队列等基础设施。2.3技术框架选择本项目采用以下技术框架:(1)前端框架:Vue.jsVue.js以其简洁、灵活的特点,成为前端开发者的首选框架。Vue.js的核心库只关注视图层,易于上手,且易于与后台技术栈整合。(2)后端框架:SpringBootSpringBoot以其自动配置和简化开发流程的特点,成为Java后端开发者的首选框架。通过集成SpringBoot,开发者可以快速搭建企业级应用。(3)数据库框架:MyBatisMyBatis是一款优秀的持久层框架,支持自定义SQL、存储过程以及高级映射。MyBatis将Java对象映射为数据库中的记录,简化了数据访问层的开发。(4)消息队列框架:RabbitMQRabbitMQ作为一款高功能、可靠的分布式消息队列系统,支持多种协议和消息传递模式,适用于企业级应用。通过使用RabbitMQ,可以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分布式系统的稳定性。第三章功能模块设计3.1用户管理模块3.1.1模块概述用户管理模块是协同工作平台的基础模块,主要负责对平台内的用户进行有效管理,包括用户的注册、登录、信息维护、权限设置等功能。该模块旨在保证平台的安全性和用户数据的准确性。3.1.2功能设计(1)用户注册与登录:支持用户通过账号密码或第三方账号进行注册和登录。(2)用户信息维护:允许用户修改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3)用户权限设置:根据用户角色和职责,设置相应的权限,如查看、编辑、删除等。(4)用户组织架构管理:支持用户按照组织架构进行分组,便于管理和协作。3.2文档管理模块3.2.1模块概述文档管理模块是对平台内文档进行有效管理的模块,包括文档的创建、编辑、存储、共享、搜索等功能。该模块旨在提高文档的利用率和协同工作效率。3.2.2功能设计(1)文档创建与编辑:支持在线创建和编辑文档,如文本、表格、演示等。(2)文档存储与共享:提供云存储服务,支持文档的在线存储和共享。(3)文档搜索:支持全文搜索,快速定位所需文档。(4)文档权限管理:设置文档的查看、编辑、等权限,保证文档安全。3.3项目管理模块3.3.1模块概述项目管理模块是对企业内部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模块,包括项目创建、任务分配、进度跟踪、成果展示等功能。该模块旨在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协同性。3.3.2功能设计(1)项目创建与维护:支持创建项目,并维护项目的基本信息,如项目名称、描述、起止时间等。(2)任务分配与进度跟踪:支持对项目任务进行分配,并跟踪任务进度。(3)成果展示:展示项目成果,如文档、图片、视频等。(4)项目权限管理:设置项目成员的权限,如查看、编辑、删除等。3.4通讯与协作模块3.4.1模块概述通讯与协作模块是协同工作平台的核心模块,主要负责实现用户之间的即时通讯和协作功能。该模块旨在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沟通便捷性。3.4.2功能设计(1)即时通讯:支持文本、语音、视频等多种通讯方式,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沟通需求。(2)群组协作:支持创建群组,成员间可进行文件共享、任务协作等。(3)消息通知:实时推送项目动态、任务提醒等消息,保证用户及时了解重要信息。(4)通讯录管理:支持用户管理个人通讯录,方便查找和联系同事。第四章数据库设计与优化4.1数据库表结构设计4.1.1设计原则数据库表结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完整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2)高效性:提高数据检索速度,降低查询成本。(3)可扩展性:便于后续功能扩展和升级。4.1.2表结构设计根据业务需求,设计以下关键表结构:(1)用户表:包含用户ID、用户名、密码、邮箱、手机号、角色等字段。(2)部门表:包含部门ID、部门名称、上级部门ID等字段。(3)项目表:包含项目ID、项目名称、项目描述、创建人ID、创建时间等字段。(4)任务表:包含任务ID、任务名称、任务描述、项目ID、创建人ID、创建时间等字段。(5)文档表:包含文档ID、文档名称、文档类型、项目ID、创建人ID、创建时间等字段。(6)日志表:包含日志ID、操作类型、操作人ID、操作时间等字段。4.2数据库优化策略4.2.1索引优化为提高查询效率,对以下字段建立索引:(1)用户表:用户名、邮箱、手机号。(2)部门表:上级部门ID。(3)项目表:创建人ID。(4)任务表:项目ID、创建人ID。(5)文档表:项目ID、创建人ID。4.2.2查询优化(1)避免全表扫描:通过建立合适的索引,减少全表扫描,提高查询速度。(2)使用SQL语句优化:合理使用JOIN、WHERE、GROUPBY等语句,避免不必要的笛卡尔积。(3)使用缓存:对于频繁查询的数据,可以使用缓存技术,减少数据库访问压力。4.2.3存储过程与触发器(1)存储过程:将业务逻辑封装为存储过程,提高代码复用性,减少网络通信开销。(2)触发器:利用触发器实现数据一致性和业务逻辑的自动处理。4.3数据安全与备份4.3.1数据安全(1)访问控制:对用户进行权限控制,保证敏感数据不被非法访问。(2)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3)安全审计:对数据库操作进行审计,实时监控数据库安全状况。4.3.2数据备份(1)定期备份:制定定期备份策略,保证数据在意外情况下能够恢复。(2)异地备份: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异地,提高数据安全性。(3)灾难恢复:制定灾难恢复计划,保证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迅速恢复业务。第五章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5.1界面风格设计界面风格设计是保证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在视觉上符合企业文化和用户审美需求的重要环节。在界面风格设计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1)简洁明了:界面应尽量简洁,避免过多冗余元素,突出核心功能。(2)一致性:界面元素、颜色、字体等风格保持一致,增强用户对平台的认同感。(3)易用性:界面布局合理,操作简便,易于用户理解和上手。(4)可扩展性:界面设计需考虑未来功能的拓展,预留空间和接口。具体设计要点如下:(1)颜色搭配:选择与企业形象相符的颜色作为主色调,同时注重颜色搭配,提高视觉效果。(2)字体与排版:使用清晰易读的字体,保证文本内容的可读性。合理设置行间距、段落间距,使信息层次分明。(3)图标与按钮:采用简洁、直观的图标和按钮设计,提高用户操作便捷性。(4)动画与过渡:合理运用动画效果,提高用户体验。但需注意动画效果不宜过多,以免分散用户注意力。5.2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关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体验,以下为交互设计的关键要素:(1)导航设计:合理规划导航结构,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功能。(2)操作反馈:为用户的操作提供明确的反馈,让用户知道操作已生效。(3)错误处理:设计友好的错误提示,帮助用户解决问题。(4)输入验证:对用户输入进行有效性验证,避免无效操作导致错误。(5)搜索与筛选:提供便捷的搜索和筛选功能,帮助用户快速定位所需信息。(6)个性化设置:允许用户根据个人喜好调整界面布局和功能模块。5.3用户体验优化用户体验优化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重要途径,以下为优化方向:(1)功能优化:提高平台响应速度,减少等待时间。(2)稳定性优化:保证平台在多种网络环境和使用场景下稳定运行。(3)功能优化:不断迭代优化功能,满足用户需求。(4)设计优化:持续优化界面设计,提高用户审美体验。(5)交互优化:简化操作流程,降低用户使用难度。(6)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渠道,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和建议。(7)培训与支持:为用户提供培训资料和在线支持,降低用户使用门槛。通过以上优化措施,不断提升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的用户体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第六章系统安全性设计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为保证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本章将详细阐述系统安全性设计的各个方面。6.1权限控制权限控制是保证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本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机制,实现对用户权限的精细化管理。6.1.1角色划分系统将用户分为管理员、普通用户、访客等角色。各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以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6.1.2权限分配管理员负责为用户分配角色,并设置相应的权限。权限分配遵循最小化原则,保证用户仅拥有完成其工作所需的权限。6.1.3权限验证系统在用户登录、操作等环节进行权限验证,保证用户只能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资源。6.2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本系统采用以下加密策略:6.2.1传输加密系统采用SSL/TLS协议对数据传输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6.2.2存储加密系统对敏感数据进行存储加密,采用AES加密算法,保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不被泄露。6.2.3密钥管理系统采用统一的密钥管理策略,对加密密钥进行定期更换,以降低密钥泄露的风险。6.3安全防护措施为提高系统安全性,本系统采取了以下防护措施:6.3.1防火墙系统部署防火墙,对非法访问进行拦截,保护系统免受攻击。6.3.2入侵检测系统采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发觉并报警异常行为。6.3.3安全审计系统对用户操作进行安全审计,记录关键操作日志,便于后续追踪和审计。6.3.4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保证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快速恢复。6.3.5安全更新系统及时关注并应用安全漏洞补丁,降低系统被攻击的风险。6.3.6用户安全教育加强用户安全教育,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防止因用户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第七章系统集成与接口开发7.1系统集成方案7.1.1系统集成目标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的系统集成旨在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企业内部工作效率,降低信息孤岛现象。系统集成方案应遵循以下目标:(1)保证系统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实时性;(2)提高系统的互操作性和扩展性;(3)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4)降低系统维护成本。7.1.2系统集成架构系统集成采用分层架构,包括数据交换层、业务协同层和应用集成层。具体如下:(1)数据交换层:负责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转换,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2)业务协同层:负责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业务协同,提供业务流程管理、任务调度等功能;(3)应用集成层:负责集成各业务系统,实现应用的统一管理和调度。7.1.3系统集成技术选型(1)数据交换技术:采用基于HTTP协议的RESTfulAPI进行数据交换,支持JSON和XML数据格式;(2)业务协同技术:采用消息队列(如RabbitMQ)进行业务协同,实现异步处理和分布式事务;(3)应用集成技术:采用企业服务总线(ESB)进行应用集成,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7.2接口开发规范7.2.1接口设计原则(1)简洁明了:接口设计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维护;(2)可扩展性:接口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3)安全性:接口设计应充分考虑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4)异常处理:接口应具备完善的异常处理机制,保证系统稳定运行。7.2.2接口开发流程(1)接口规划:根据业务需求,梳理系统间交互的接口需求;(2)接口设计:根据接口设计原则,设计接口的参数、返回值、通信协议等;(3)接口开发:按照接口设计文档,进行接口的开发和实现;(4)接口测试:对接口进行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5)接口部署:将接口部署到生产环境,保证接口稳定运行;(6)接口维护:定期对接口进行维护和优化,保证接口的可用性和稳定性。7.2.3接口文档编写接口文档应包含以下内容:(1)接口名称:简短明了地描述接口功能;(2)接口参数:详细描述接口输入参数的名称、类型、含义等;(3)返回值:详细描述接口返回值的类型、含义等;(4)通信协议:描述接口采用的通信协议和端口;(5)异常处理:描述接口在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方式;(6)示例:提供接口调用示例,便于开发者理解和使用。7.3与第三方系统的对接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与第三方系统的对接,需要充分考虑以下方面:(1)对接需求分析:明确第三方系统的功能需求,梳理系统间交互的接口需求;(2)技术调研:了解第三方系统的技术架构和通信协议,选择合适的对接技术;(3)接口开发:按照接口开发规范,开发与第三方系统对接的接口;(4)接口测试:对对接接口进行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5)系统集成:将对接接口集成到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与第三方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6)运维管理:对对接接口进行定期维护和优化,保证接口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第八章系统测试与验收8.1测试策略为保证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的稳定运行与功能完整性,本项目将采用以下测试策略:(1)测试阶段划分:将测试过程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四个阶段,保证各个阶段测试内容的完整性。(2)测试方法:结合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和灰盒测试,全面覆盖系统的功能、功能、安全等方面。(3)测试工具:选用成熟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如Selenium、JMeter等,提高测试效率。(4)测试团队:组建专业的测试团队,负责测试计划的制定、测试用例的编写和执行、缺陷跟踪及回归测试。8.2测试用例编写(1)测试用例设计原则: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测试用例设计:a.完整性:保证测试用例覆盖所有功能点和业务场景。b.可读性:测试用例描述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c.可维护性:测试用例应易于修改和维护。(2)测试用例编写步骤:a.确定测试目标:明确测试用例要验证的功能点或业务场景。b.设计测试步骤:详细描述测试过程中的操作步骤。c.输入数据:提供测试所需的输入数据。d.预期结果:描述测试成功时系统应表现出的行为。e.测试环境:明确测试用例所需的环境配置。8.3系统验收流程(1)验收标准:依据项目需求、设计文档和测试用例,制定系统验收标准。(2)验收流程:a.提交验收申请:项目开发团队在完成系统开发和测试后,向验收团队提交验收申请。b.验收准备:验收团队根据验收标准,准备验收所需的环境、数据等。c.验收测试:验收团队执行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查。d.缺陷反馈:验收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开发团队进行修复。e.验收报告:验收结束后,验收团队撰写验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测试结果、问题及解决方案等。f.确认验收结果:开发团队根据验收报告,对问题进行修复,并重新提交验收申请。g.正式上线:验收通过后,系统正式上线运行。h.后期维护:项目开发团队对系统进行持续维护和优化,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第九章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9.1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是保证项目按照预定计划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以下为本项目进度管理的具体措施:9.1.1制定项目进度计划项目团队应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时间节点、责任人和预期成果。项目进度计划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项目启动阶段:项目立项、组建团队、明确目标与任务;项目规划阶段:需求分析、设计、技术选型、系统架构设计;项目开发阶段:编码、测试、迭代优化;项目实施阶段:部署、培训、上线;项目验收阶段:功能验收、功能测试、用户满意度调查。9.1.2进度监控与调整项目团队应定期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具体措施如下:设立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项目进度;采用项目管理工具,如甘特图、PERT图等,实时了解项目进度;对关键节点进行重点监控,保证关键任务按时完成;对项目进度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计划。9.2团队协作机制团队协作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下为本项目团队协作机制的具体措施:9.2.1明确团队职责项目团队应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保证团队成员在项目中发挥各自专长。具体措施如下:制定详细的职位说明书,明确各职位职责;设立项目负责人,负责协调团队内部工作;为团队成员提供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协作能力。9.2.2沟通与交流项目团队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保证项目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问题的高效解决。具体措施如下:定期召开项目例会,汇报工作进展、讨论问题;建立项目沟通群,方便团队成员随时交流;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跨部门、跨岗位交流,促进知识共享。9.2.3协作工具应用项目团队应充分利用协作工具,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具体措施如下: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如Jira、Trello等,进行任务分配和进度跟踪;使用文档协作工具,如Google文档、腾讯文档等,进行文档共享和协作;使用通信工具,如钉钉等,进行实时沟通和问题解决。9.3风险控制与应对策略项目风险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以下为本项目风险控制与应对策略:9.3.1风险识别项目团队应全面识别项目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技术风险:技术难题、技术更新换代、系统稳定性等;人员风险:人员流动、人员素质、团队协作等;资源风险:资源不足、资源分配不均、资源浪费等;外部环境风险:政策法规变化、市场竞争、合作伙伴关系等。9.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