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经典题集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经典题集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经典题集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经典题集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经典题集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2.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据学者探讨,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状况如表2所示。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状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独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限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留意维护中心的权威D.持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靠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限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解并描述各藩镇与中心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依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驾驭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独立,不利于中心集权,故C项错误;依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卫地方割据势力、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主动作用,有利于持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2.(2024·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冲突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看法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 C.宋汴梁D.元大都【答案】B【解析】汉承秦制,当时中心没有中书省,晋朝以后始设,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中心行政体系是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较大,后来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题干中发生的事务与唐朝历史环境相像,故B项正确;宋朝立国之初,大力加强中心集权,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之祸,剥夺将领兵权,强调文人治国,不行能出现材料中现象,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心节制,同样不行能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D项错误。3.(2024·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答案】B【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始终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4.(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逼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赞扬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据《旧唐书》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2)依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缘由。(9分)【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育人才。(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擅长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才智。【解析】(1)依据材料“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得出其功绩之一是平定安史之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逼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可得出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可得出为国家培育了人才。(2)依据材料“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可得出身强体健,擅长领兵,英勇善战,“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逼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可得出勇于担当,有勇有谋,“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赞扬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可见他具有政治才智。5.(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起先好转。他任用主见“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听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成功,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愿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缘由。(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答案】(1)缘由: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看法坚决、重用主见加强中心集权的官员;敏捷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2)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心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解析】(1)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缘由,据材料唐宪宗“整顿赋税,裁减冗员”,可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据材料唐宪宗“任用主见‘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可得出看法坚决、重用主见加强中心集权的官员;据材料“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可得出敏捷调整征讨策略;据材料唐宪宗“先后讨伐不听从朝廷的”藩镇,迫使“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可得出剿、抚并用。(2)唐宪宗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唐太宗的开元盛世,唐宪宗的“元和中兴”都表现在,政治上的中心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稳定;经济上的复原与发展。6.(2024·海南高考·2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惊慌,以前实行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方法,已难以应对边疆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变更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方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作奸犯科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疆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依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9分)【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3分);整顿地方吏治(3分)。(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3分);监察体制完善(3分);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驾驭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缘由(3分)。【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惊慌”“已难以应对边疆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作奸犯科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变更“以前实行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方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变更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方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进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驾驭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缘由。7.(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削减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依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答案】(1)特点:变更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阅历;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供应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供应有益的借鉴。【解析】(1)依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得出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依据“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旧律削减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得出变更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依据“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得出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依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得出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阅历;依据“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得出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结合所学可知《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供应保障;并为后世法制建设,特殊是唐代的法制建设供应了有益的借鉴。8.(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气。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答案】(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沟通频繁;对外贸易旺盛;主动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2)评述: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欲肯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解析】(1)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据材料“唐朝开边拓土”及所处时代,得出其主动的边疆政策;任用少数民族将士体现出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另外,结合所学学问,从唐朝综合国力的强大,民族和对外交往的旺盛等方面分析。(2)高仙芝的功在于,据材料“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可得出维护了唐朝统治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他的过在于,据材料“率军征讨,大肆杀掠”“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可得出个人贪欲肯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9.(2024·海南单科·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旁边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夫担当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番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渐渐破坏,农夫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依据边防须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应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夫担当卫士的府兵制演化为朝廷供应资粮的募兵制。——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1)依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缘由和内容。(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分)【答案】(1)缘由:均田制遭到破坏,农夫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4分)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3分)(2)影响:肯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拥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5分)【解析】(1)第一小问缘由,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渐渐破坏,农夫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因为均田制遭到破坏,农夫破产和逃亡,从而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其次小问内容,据材料中“征发均田农夫担当卫士的府兵制演化为朝廷供应资粮的募兵制”得出由府兵制改革为募兵制。(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应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10.(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起先,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缘由,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状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运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依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答案】(1)内容:推动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干脆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2)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建了条件;便利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解析】(1)材料关键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概括即得。(2)材料关键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可见唐代币制改革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从长远看,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还为非金属货币纸币的产生创建了条件;“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可见唐代币制改革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代币制改革有利于避开“劣币盛行”,为商品交易供应便捷,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1.(2024·福建文综·41)(16分)历史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中学央监察机关。唐太宗留意以御史治吏。他接受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需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缘由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10分)【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给予拘禁权力)。(6分)(2)缘由: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4分)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订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6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可以归纳为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依据材料一“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可以归纳为扩大职权(给予拘禁权力)。(2)第一小问缘由,依据材料二“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可以归纳为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其次小问分析,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通过御史制度约束官吏;从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需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等信息可以归纳为自省、纳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12.(2024·江苏单科·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行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肃穆,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