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602-2018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 白蜡吉丁肿腿蜂_第1页
DB11-T 1602-2018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 白蜡吉丁肿腿蜂_第2页
DB11-T 1602-2018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 白蜡吉丁肿腿蜂_第3页
DB11-T 1602-2018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 白蜡吉丁肿腿蜂_第4页
DB11-T 1602-2018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 白蜡吉丁肿腿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

B16

备案号:64101-2019DBDB11/T1XXXX—12018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602—2018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

白蜡吉丁肿腿蜂

Technicalregulationsforapplyingofbiocontrolproduction

SclerodermuspupariaeYangetYao(Hymenoptera:Bethylidae)

2018-12-17发布2019-04-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1602—2018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白蜡吉丁肿腿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蜡窄吉丁的虫情调查以及白蜡吉丁肿腿蜂释放方法、防治效果调查和林间定殖情况

调查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白蜡吉丁肿腿蜂的释放应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pupariaeYangetYao

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总科(Bethyloidea)肿腿蜂科(Bethylidae)硬皮肿腿蜂属

(Sclerodermus),是白蜡窄吉丁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形态特征参见附录A。

2.2

白蜡窄吉丁AgrilusplanipennisFairmaire

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甲科(Buprestidae),原名花曲柳窄吉丁(Agriusmarcopoli

Obenberger),是白蜡属(Franxinus)树木的重要蛀干害虫。形态特征参见附录B,生物学特性参见

附录C。

2.3

等距离布点放蜂法equidistantreleaseofwasps

间隔相等距离设置释放点,在每个点释放等量的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方法。

2.4

按片布点放蜂法massivereleaseofwasps

大面积林区,根据害虫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设置不同的白蜡吉丁肿腿蜂释放点和释放量的方法。

一般一亩地设置5个释放点。

3虫情调查

3.1标准地的设置和标准株的选择

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划定标准地。标准地内选择30株树作为标准株,逐一详查并做标记,若标准

地不足30株,应全部调查并标记。零散区域应每株调查,行道树隔株调查,片林采用五点法调查。

3.2调查时间

1

DB11/T1602—2018

白蜡窄吉丁成虫羽化之后,以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宜。

3.3调查内容

放蜂前,在标准株上从树干基部至树干2m处调查成虫当年“D”型羽化孔的数量。

4释放方法

4.1蜂的质量要求

释放的白蜡吉丁肿腿蜂体长3.5mm以上,爬行速度15mm/s以上,体色光亮。达此标准的白蜡吉丁

肿腿蜂数量达总量90%以上。

4.2释放适期

白蜡窄吉丁蛹期和低龄幼虫期各释放一次,即每年4月上旬至4月中旬和6月中下旬至8月。

4.3放蜂条件

选择气温20℃以上,晴朗无风的天气放蜂。放蜂前后15天不得使用化学农药。释放后3天内若遇大

风、阴雨等天气应补充释放。

4.4释放点布设

依林分类型和受害情况而异。可分别采用单株放蜂、隔株放蜂、中心放蜂、等距离布点放蜂和按片

布点放蜂法。

——林木零星、分散受害采用单株放蜂法或隔株放蜂法;

——小面积、行道树受害采用中心放蜂法或单株、隔株放蜂法;

——大面积受害采用等距离布点放蜂法。山区植被茂密的,释放点与释放点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40m

左右;山区植被稀疏的,释放点与释放点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60m左右。平原地区大面积受害时,采用

按片布点放蜂法。

4.5释放位置

将带蜂的指形管置于植株主干基部,或悬挂于树冠枝条上。

4.6放蜂量

白蜡吉丁肿腿蜂和白蜡窄吉丁益害比3:1为宜。

4.7贮存温度和时间

白蜡吉丁肿腿蜂适宜保存在通风干燥的房间内,温度不宜超过20℃,贮存时间不宜超过15天。

5防治效果调查

5.1调查时间

放蜂后翌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白蜡窄吉丁成虫羽化期结束之后。

5.2调查内容

2

DB11/T1602—2018

调查选定的标准株和对照树木树干基部至树干2m处“D”型羽化孔的数量。

5.3效果计算

防治区羽化孔增长率、对照区羽化孔增长率、防治效果按照公式(1)、(2)、(3)计算。

6林间定殖情况调查

6.1繁殖期调查

当年放蜂30天后,选取受害树木,剖木检查树木内蜂的数量以及雌雄性比,并将雌蜂量与放蜂量进

行比较。一般雌蜂量为放蜂量2倍以上时,即判断为定殖成功。

6.2越冬后调查

翌年春天选取受害树木,剖木检查树体内蜂的雌蜂量,并与上一年放蜂量进行比较,判断蜂在林间

定殖情况。一般雌蜂量≥放蜂量时判断为定殖成功。

3

DB11/T1602—2018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白蜡吉丁肿腿蜂形态特征

A.1成虫

雌蜂体长4mm左右,分无翅型和有翅型。雄蜂体长2.5mm左右,绝大多数为有翅型。翅与腹末齐平,

体青铜色至黑色,触角比较短,肘状,13节,约为体长的1/3。头黑褐色方形。腹部背面可见7节,3~7

节两侧和产卵管末端有黄色刚毛。腹部各节之间有黄色长毛和短绒毛。前足腿节膨大,各足胫节上有一

端距,中足胫节外侧被短黄毛。

A.2卵

乳白色半透明,长椭圆形,一端略大,长0.5mm左右,宽0.2mm左右。孵化前失去光泽,有的卵色略

微变黄。

A.3幼虫

蛆形,乳白色,身上有白色脂肪斑,老熟后体长2.1mm左右,宽0.65mm左右,头尾部细尖。

A.4蛹

离蛹,长椭圆形,蛹初期为乳白色,羽化前为黄褐色,外结白茧,丝质,致密,长4mm左右。

4

DB11/T1602—2018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白蜡窄吉丁形态特征

B.1成虫

体狭长,楔形,体长8.5mm~13.5mm。体铜绿色,具金属光泽;头扁平,顶端盾形;复眼古铜色、

肾形,占大部分头部;触角锯齿状;前胸横长方形比头部稍宽,与鞘翅基部同宽;鞘翅前缘隆起成横脊,

表面密布刻点,尾端圆钝,边缘有小齿突;腹部青铜色。

B.2卵

淡黄色或乳白色,孵化前黄褐色。扁圆形,长径1mm,短径0.6mm。中部宽,中央微凸,边缘有放射

状褶皱。

B.3幼虫

老熟时体长26mm~32mm,乳白色,体扁平带状;头小,褐色,缩进前胸内,仅现口器。前胸膨大,

中、后胸较狭,中胸具气孔。腹部10节,第1至第8节各有1对气孔,末节有1对褐色锯齿状尾针。

B.4蛹

体长10mm~14mm,乳白色,触角向后伸至翅基部,腹端数节略向腹面弯曲。

5

DB11/T1602—2018

CC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白蜡窄吉丁生物学特性

C.1寄主

白蜡树(FraxinuschinensisRoxb.)、大叶白蜡(花曲柳)(F.rhynchophyllaHance)、洋白

蜡(美国红梣、毛白蜡)(F.pennsylvanicaMarsh.)、绒毛白蜡(F.velutinaTorr.)、美国白蜡(F.

americanaL.)和水曲柳(F.mandshuricaRupr.)等白蜡属的苗木、带皮原木、木材。其中洋白蜡和

大叶白蜡受害最重,因其树皮粗糙,易于白蜡窄吉丁在其上产卵。

北京地区常见白蜡属树木鉴别特征如下:

——白蜡树的花序生于当年生枝顶端,花无花瓣,叶片为小叶5~7片常见7片,小叶柄对生处膨大

无毛。

——大叶白蜡的花序生于当年生枝顶端,花无花瓣,叶片为小叶5~7片常见5片,小叶柄对生处膨,

被锈色毛簇。

——洋白蜡的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侧面,花先叶开放,嫩枝、叶密生绒毛,叶片为小叶5~9片,翅果

长3mm~7mm。

——绒毛白蜡的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侧面,花先叶开放,嫩枝、叶密生绒毛,叶片为小叶3~7片,翅

果长1mm~3mm。

——美国白蜡的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侧面,花先叶开放,嫩枝、叶无毛或有疏毛,小叶具柄长5mm~

15mm,叶顶端短渐尖。

——水曲柳的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侧面,花先叶开放,嫩枝、叶无毛或有疏毛,小叶近无柄,着生处

具锈色毛簇,叶全为对生。

C.2生活史

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的边材坑道内越冬。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中旬为

化蛹高峰,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中旬为羽化高峰。5月中下旬成虫开始产卵,6月中旬幼虫孵化,

持续到7月上旬孵化结束。

C.3生活习性

越冬幼虫多于蛹室内化蛹,蛹室距木质表层2.8mm~3mm,深度在5mm~6.3mm之间,偶见上下相叠

蛹室。蛹室长22mm~28mm,纵向分布。成虫羽化过程中,朝向胸腹面的孔啃咬略成圆弧形,背部孔略

成直线,形成整体略似字母“D”的羽化孔,大小在为3.5mm×4.1mm之间。羽化后停留5~10天再咬破

树皮脱出。成虫有明显的喜光和喜温暖的习性,,以晴朗无风天气的9:00~13:00最为活跃,常绕树冠

飞向阳面温暖处,每次飞行距离8m~12m,高度不超过1m~2m。阴雨或大风天气则栖止于叶柄及树皮裂

缝处,隐伏不动。若遇惊扰,则假死不动。成虫补充营养时,将被害叶片咬成不规则缺刻,每头成虫1

天可食叶0.45cm2。羽化后7~10天进行交尾,以9:00~15:00点较多,一生交尾多者达3次,交尾时

间持续7min~15min;交尾后7~9天即可产卵,卵多产于阳光充足的干基和皮缝,每处产卵1粒,多

6

DB11/T1602—2018

产于树干2m以下向阳面树皮缝中,卵期10~12天。每头雌虫平均产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