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4300字_第1页
《初中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4300字_第2页
《初中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4300字_第3页
《初中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4300字_第4页
《初中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4300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6680初中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61051.关于学校适应的指标及测量研究 121914(1)学业适应 18727(2)行为适应 22466(3)情绪适应 212272(4)人际适应 267592.学校适应的现状研究 398043.学校适应对策研究 413937参考文献 41.关于学校适应的指标及测量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自“学校适应”被西方学者BirchS.H.和LaddG.W.提出后,这个术语就引起中外研究者极大的关注。Birch(1989)认为学校适应除了包括学生在学校的外部行为,还应该包括学生对于整个学校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倾向。Ladd(1996)的定义被大多数研究采纳,他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LaddG.ClassroomPeerAcceptance,FriendshipandVictimization:DistinctRelationalSystemsThatContributeUniquelytoChildren’sSchoolAdjustment[J].ChildDevelopment,1997,68(6):1181-1197。关于学校适应方面,早期大部分学者主要以考察学生的辍学率以及缺勤率为导向。之后,学者们又将研究中心放在学生们在校的学业成绩方面,强调学生的认知技能的获得;而现在大多数研究针对学校背景下的学业、人际、行为和情感方面的适应。学校适应至今没有统一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综合国内外衡量学校适应的指标,搜索相关研究,总体来说,国内外研究者一般将学校适应分为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研究。LaddG.ClassroomPeerAcceptance,FriendshipandVictimization:DistinctRelationalSystemsThatContributeUniquelytoChildren’sSchoolAdjustment[J].ChildDevelopment,1997,68(6):1181-1197(1)学业适应学习是初一新生进入新学校的的首要任务,学习的适应与否不仅仅意味着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反映出他们是否能够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按照教学目标完成学业任务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重心,同样也是社会以及家庭关注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取决于他们在学校学到了多少知识。这些能力大多是在学校获得的,它们对成年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也非常重要(Edgerton,1967,1984)。Wentze和Asher(1995)从成就动机,自我调节技能,社会行为,师生关系和学习声誉等方面综合评价了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他们认为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者一致认为学习成绩是学习适应的核心指标。这是因为学业成绩不仅是衡量一个人学习效果的客观指标,也是各种学习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对成年期的社会适应也非常重要(Edgerton,1984)。教师和家长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2)行为适应长久以来,行为适应指标尚未达到统一水平。Master相关学者等(1985)用课堂戏剧来评论幼儿的社会行为,并将儿童的社会行为归纳为三类:社会领导行为,攻击性破坏行为,害羞敏感行为。Derosier研究了显性和隐形行为问题(1990)。外显行为问题包括过度攻击,违纪,多动等,内隐行为问题包括忧郁,焦虑,缺信心,退缩,害羞等,这些行为也被用作情绪适应的指标。总之,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动机,关注某一类型的行为或全面调查各种相关行为。有关儿童行为问题的测定研究很多,但一些测量工具还不成熟。像智商测试和个性测试一样,每个测试只测量编译器自己定义的行为样本。测量的标准化,信度和效度也亟需提高与加强,但儿童的一些常见问题行为是可以被识别的。现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儿童行为问卷是Conners等(1978),主要用于筛查多动症小孩。Rutter的儿童行为问卷包括家长问卷和老师问卷,在很多国家被广泛应用于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中。Rutter进行了各种效度检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好地应用于学龄小孩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也能用来区分儿童的情绪障碍和纪律行为。v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儿童行为量表中应用最广泛,最全面的量表之一。1980年,我国引进并制定了我国常模量表。幼儿行为评价体系是对幼儿行为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较新的测工具。除了问题行为外,它还评估幼儿的积极行为。然而,在我国还没有这个量表的修订版。(3)情绪适应与学业适应和行为适应相比,研究者对儿童情绪适应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孤独感,社交焦虑,社会满意度以及与同伴关系相关的主观幸福感方面。学校情境中的孤单感通常是人际关系和学习障碍的结果变量。它是学生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的感知而产生的孤单,孤单,失落,无助和不满的主观感情体验(邹泓,1998)。孤独感主要由自尊来衡量,常用的孤独量表有Heinlein和Spinne的11项孤独量表(1985),Marcoen和Brumagne的28项孤独量表(1985)和Asher等人的24项孤独量表(Asher,Hymel,Renshaw,1984)。后来,邹泓(1998)修订了孤独感问卷,并按照孤独感(纯粹的情感体验),对自身社交能力的评价(积极),对当前同伴关系的评价(消极)和对重要关系需求未满足程度的感知四个维度重新编制了问卷,总共有21个问题。(4)人际适应学校情境下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这不仅是院校适应的一个指标,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原因。eq\o\ac(○,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多层次,立体化的师生交往结构。它是师生在互动中形成的认知,感情和行为的关系。这是一种心理关系。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反映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影响着儿童的学习分数和学院行为。前期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利比特和怀特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自由放任型和民主型。西尔伯曼将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分为依恋型(attachment),冷漠型(indifference),关怀型(concern)和拒绝型(rejection)。近年来,关于师生关系的类型和特点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依恋理论。C.Howes和她的同事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和抵抗,矛盾型。R.C.Pianta将师生关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质性特征:亲密,冲突和依赖。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师生关系进行了相似的分类。例如,唐武(1996)将师生关系分为紧张型,亲密型和冷漠型。也有的研究学者直接将亲子关系移植到师生关系中。eq\o\ac(○,2)同伴关系同伴接纳的测量已被广泛报道。根据区别的探究目的,所采用的方法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采用了传统的社会测法(Moreno,1934)变种。主要不同在于采用同行评议或提名方式。同侪评估法是单维的方法,它通常为受试者提供同一班级的同性学生名单。它们被要求在五点量表上显示他们有多爱对方。正负提名法又称二维提名法,一般允许被试根据一定的标准(如游戏或学习)提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同学。根据每个科目收到同学或同性学生提名的频率,将分数换算成班级或同性学生正面和负面提名的标准分数。2.学校适应的现状研究在知网搜索关键字后,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有772篇,而其中“流动儿童”占据102篇,“同伴关系”占据75篇,“大学新生”占据66篇。在其他相关探究中,大多集中在特殊群体(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残疾儿童),而普通初中生的研究现况所占比例较小。刘万伦在对三所小学和三所初中调査中发现: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宋爱芬的调査研究表明:青少年学校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生源地差异及年级差异。马金福的研究表明:初中生同伴关系和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而且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卢富荣、刘丹丹、李杜芳、王耘在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低年级小学生学习适应的关系中发现: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相关显著。张玉青、郭成在对中学生学校适应潜在类别调查中发现:学校适应与性别有关。李娟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及父母文化差异。3.学校适应对策研究对策研究是对学生学校适应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研究,主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例如,创建活泼氛围的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等;教师改进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创造温馨、融洽的家庭环境等等。孟四清从学校、家庭、社会角度分析中学生适应不良行为的教育对策。吴裕如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对初一新生学习适应进行研究。聂丽芳提出促进学生学校适应的改进策略,包括转变教师观念、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学校也理咨询室以及家校合作等。暴杰对中学生适应不良的原因透视与对策分析结果认为减轻中学生的适应不良要从实施课程改革、督察同伴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三方合作四方面入手。倪钩在论文中指出把新生入学适应指导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张金龙和秦玉友则是提出将“静态管理”转为“活动管理”,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以及搭建亲子沟通平台方式。从学校适应的对策来看,现有研究尚未形成专门针对不同学段学生、不同问题学生的权威性的指导建议。仅凭某几个因素的改进不足以解决学校适应问题,需要研究者从全局出发,从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入手,提出更为全面的、具有实践性和推广性的改进策略。参考文献[1]陈会昌主编.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第245页[M].[2]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M].[3]BirchS.H.,LaddG.W.TheTeacher-childRelationshipChildren’sEarlySchoolAdjustment[J].JournalofSchoolPsychology.1997(35).[4]崔娜.初中生学校适应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8.[5]潘筱茗,马洁萍.营造和悦氛围提升学生积极适应性——新港路小学和悦文化引领下的校本德育活动实效研究[J].教育观察,2018,7(12):88-89.[6]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7]于佳艳.流动初中生感戴、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及教育对策[D].河南大学,2018.[8]LaddG.ClassroomPeerAcceptance,FriendshipandVictimization:DistinctRelationalSystemsThatContributeUniquelytoChildren’sSchoolAdjustment[J].ChildDevelopment,1997,68(6):1181-1197.[9]丁桂凤,赵国祥.中学生的适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02):11-15.[10]陈瀛寰.寄宿中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11]齐力.优势视角下外来务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8,5(03):122-123.[12]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19-23.[13]童康胜.如何增强高校新生入学适应能力[J].现代交际,2019(23):124+123.[14]江亦瑶,沈倩倩.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现状调研报告——以苏州市某小学为例[J].唯实(现代管理),2018(08):28-32.[15]刘万伦.中小学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发展特点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志,2004(02):113-114.[][16]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03):57-61.[17]Preschoolsocial-emotionalcompetenciespredictschooladjustmentinGrade1[J].EarlyChildDevelopmentandCare,2021,191(2).[18]AlexandruMoşoiA.,JürgenBeckmann,ArashMirifar,GuillaumeMartinent,LorandBalint.InfluenceofOrganizedvsNonOrganizedPhysicalActivityonSchoolAdaptationBehavior[J].FrontiersinPsychology,2020.[19]VisvaldasLegkauskas,IndrėSteponavičiūtė-Kupčinskė.Linksbetweenin-classuseofsocialmediaandschooladjustmentofhigh-schoolpupils[J].EducationandInformationTechnologies,2020(prepublish).[20]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21]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