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专题4.1传统文化的继承练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专题4.1传统文化的继承练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专题4.1传统文化的继承练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专题4.1传统文化的继承练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专题4.1传统文化的继承练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4.1传统文化的继承(练)基础篇基础篇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①传统文艺具有继承性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色调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长久的影响④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实力。端午节纪念楚国忠臣屈原,体现了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具有显明的民族色调,“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凸现了传统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①不合题意,端午节不属于传统文艺。④观点错误,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2.近年来,国学教化方兴未艾。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供应了可供借鉴的思想素材。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主动的推动作用②国学教化是增加民族认同感的根本途径③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既有不变性又有应变性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供应了可供借鉴的思想素材,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说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既有不变性又有应变性,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①说法没有看到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②说法与题意不符,均应舍去。3.在古代中国,人们把志向的社会称为“大同”社会。追求“大同”,曾是一些思想家毕生奋斗的目标。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社会志向,就带有明显的“大同”痕迹。从“大同”到“天下为公”属于对________的继承。()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答案】D【解析】“大同”、“天下为公”是古代、近代中国人追求的社会志向,从“大同”到“天下为公”属于传统文化继承中的传统思想的继承。4.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改变,说法不正确的是()①这种改变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这种改变对社会发展起着主动作用④这种改变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答案】D【解析】①说法错误,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④说法错误,对人的发展应起着主动作用;②③说法正确。5.“抬头看春晚,低头抢红包”。2024年春节的热门话题里,“抢红包”肯定可以说是最红火的一个。“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红包”是华人春节的一种习俗,已流传千年。原本是长者向幼者表达爱惜祝愿之意的红包,在羊年到来之际演化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这说明()A.传统习俗是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记B.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C.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长久的【答案】C【解析】A项说法错误,因为传统建筑是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记,故解除;B项说法错误,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故解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解除;故本题选C项。6.《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里面许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旧适用。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剧烈封建色调的句子。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须要()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看法,应选②④。①是发展大众文化的方针,③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不符合题意。7.2024年9月23日,26名少男少女身着汉服在长春文庙完成了成人礼,通过行跪拜礼、加冠加髻、献礼等“复古”流程,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文化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肩上所担当的家庭、祖先、祖国授予的人生使命。由此可见,传承古代文化必需()①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②扬弃传统道德中的合理成分③为道德规范增加时代精神④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通过传统的成人礼,使少男少女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文化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肩上所担当的家庭、祖先、祖国授予的人生使命,可见,传承古代文化必需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为道德规范增加时代精神,①③符合题意;②观点错误;④不符合题意。8.对绝大多数农夫工来说,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回家过年仍旧是不变的选择。即使路途再远,交通再难,但仍旧是“年年恐归年年归”。这表明()A.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能对人产生主动影响B.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长久的影响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D.传统文化的详细内涵是永恒不变的【答案】B【解析】A、C两项错误,文化和传统文化都有两面性。D项错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保持不变,详细内涵因时而变。9.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才智,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爱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这主要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C.传统文化具有显明的民族性D.传统文化具有特有的包涵性【答案】A【解析】古人的生态才智,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C、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10.有人主见,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复原一些对现代有主动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扬一些振兴中华文化的内容;在清明节提倡植树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扬和谐;在重阳节宣扬尊老爱幼等。下列对上述主见的评价推断正确的是()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显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详细内容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改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和提取信息的实力,A项不仅推断错误,而且其“永恒不变”是错误的。B项观点也不正确,扩充其内涵并不意味着“否定其民族性”。D项中的“内涵只有不断改变”说法不科学。C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提升篇提升篇11.(2024年吉林省吉化一中高三三模)清明时天地回暖,万物洁齐,春风督促农事。为祈丰收,古人形成清明春祭之习,这一天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后来渐渐形成了扫墓祭祖的礼俗。由此可见()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身的传承性②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③文化总是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创新和发展④清明祭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包涵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①符合题意,清明习俗从祈丰收到扫墓祭祖的演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故入选;②符合题意,古人形成清明春祭之习,后来渐渐形成了扫墓祭祖的礼俗体现了民族节日的内容,故入选;③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也不涉及文化的包涵性,故解除。故选A。12.(2024年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近年来,贵州不断完善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的红色纪念体系,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开展实景演出、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特色小镇、组织多地巡展、建设“红军街”,带火了红色旅游,推动了革命文物的爱护和革命文化的传承。这表明()①革命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气②创建性转化活动使革命传统有了价值③融入现实生活能更好地传承革命文化④革命文物的爱护性利用丰富了其内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革命文物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结合当代生产、生活实际,对革命文化进行爱护性开发利用,既带动红色旅游发展,又推动了革命文化的创建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③正确。革命传统和文物是在宏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蕴含着特定的革命文化内涵和价值,对革命文物的爱护性利用和创建性转化,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要求和体现,②④错误。故选A。13.(重庆市2025届高三调研)秋分,是我们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自古便受到官方和民间的重视,并形成了丰富的秋分节气民俗。经党中心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24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夫丰收节”,这是我国首个特地为农立的节日。该节的设立利于()①传承、爱护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②博采众长,推动中华文化旺盛兴盛③农夫实现丰收愿望,增加精神动力④农夫增加职业认同,焕发奋斗精神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中国农夫丰收节”是依据秋分节气民俗设立,是我国首个特地为农夫设立的节日,有利于传承、爱护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有利于农夫增加职业认同,焕发奋斗精神,①④两项符合题意;材料做法没有体现通过博采众长,推动中华文化旺盛,②项不合题意;该节日可以焕发农夫奋斗精神,但不肯定能实现农夫丰收愿望,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14.(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三质量检查)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但现代人理解和接受它相当困难甚至根本无法识别。清华美院设计团队将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让每个字的图案意义跃然眼前。如今,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深受网友们的欢迎。这一事例告知我们()①复兴传统文化须要打通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的隔膜②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是实现传统文化创建性转化的必要条件③把握大众文化传播规律、方式和媒介使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④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可以带来经济红利和文化红利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文化传播、文化继承。①选项观点与题干相符,题中甲骨文作为传统文化,通过转化成直观形象额动物、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图案意义跃然眼前,告知我们复兴传统文化须要打通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的隔膜,入选。③选项观点与题干相符,甲骨文从理解和接受困难甚至无法识别到图案意义跃然眼前、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深受欢迎,告知我们把握大众文化传播规律、方式和媒介使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入选。②选项观点表述错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创建性转化,但并不是必要条件,解除。④选项观点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人们并不是对全部的传统文化都有认同感,解除。故本题选C。15.(山东省烟台市2025届高三联考)千百年来,家书维系着人间的亲情,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好的家书映照出美妙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体现出中华民族凝合力和亲和力,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家书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是因为它()①具有显明的民族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是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③具有传承性,始终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物质力气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D【解析】材料中,好的家书映照出美妙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体现出中华民族凝合力和亲和力,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说明家书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是因为它具有显明的民族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性,始终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①③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②表述错误;家书文化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力气,而不是物质力气,④表述错误;故选D。16.(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三模拟)“荫余堂”是一座中国清代的徽派建筑,1997年整体搬迁到美国赛勒姆小镇。当人们走进这座宅院时,仿佛真实地穿行在安徽的村落间。岁月的气息和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使每个参观者都忍不住惊羡。这体现了()①中华文化得到了美国民众的认同②传统建筑是呈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记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将中国清代的徽派建筑整体搬迁到美国赛勒姆小镇,让人们感受到岁月的气息和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使每个参观者都忍不住惊羡。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传统建筑是呈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记,②④项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中华文化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敬重而不是认同,①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特点,不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深远长久,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17.(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25届高三模拟)《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中心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所引用的古代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诠释与广泛传播。这体现了()①传统文化具有显明的民族性,简单引发国民共鸣②与大众传媒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建性转化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促进文化传播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要全盘承袭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所引用的古代经典名句为切入点,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显明的民族性,简单引发国民共鸣,①符合题意;②表述过于肯定,与大众传媒结合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建性转化,而不能说实现了创建性转化;该电视节目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诠释与广泛传播,这体现了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促进文化传播,③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优有劣,不能全盘承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题选A。18.(山西省运城市2025届高三模拟)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组带。“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对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封建社会的“愚孝”,长期以来也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诸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在当代社会,传承孝文化()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要“求同存异,汲取借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看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待传统文化的要求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是对待外来文化的看法,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9.(浙江省绍兴市2024年模拟)日前,香港邮政推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邮票口这套邮票以象征团结、祥瑞、和谐的中国结作为设计亮点,构图精致细致,寓意70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科技及环境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由此可见()①肯定的文化反映肯定的经济社会②文化创作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③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④团结、祥瑞、和谐是时代精神的核心A.①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