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措施与执行标准_第1页
质量控制措施与执行标准_第2页
质量控制措施与执行标准_第3页
质量控制措施与执行标准_第4页
质量控制措施与执行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控制措施与执行标准TOC\o"1-2"\h\u28342第一章质量控制基础 3127421.1质量控制概述 3268801.2质量控制原则 3184951.2.1全过程质量控制 3187311.2.2系统性原则 487291.2.3预防为主原则 474671.2.4数据驱动原则 439861.2.5持续改进原则 4281501.2.6客户导向原则 4206591.2.7法律法规遵守原则 44786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 487692.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4303092.1.1确立质量管理原则 4100362.1.2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5112682.1.3设计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5151122.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5194762.2.1质量策划 5233862.2.2质量保证 5123452.2.3质量控制 629962.3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611332.3.1质量管理体系评审 6277652.3.2质量改进措施 688812.3.3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617973第三章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754883.1设计输入质量控制 754033.1.1输入内容的完整性 7158643.1.2输入内容的准确性 7153493.1.3输入内容的合法性 7183523.2设计过程质量控制 713083.2.1设计方案审查 756133.2.2设计变更控制 818963.2.3设计评审 824623.3设计输出质量控制 8306483.3.1输出文件的完整性 895083.3.2输出文件的准确性 8296693.3.3输出文件的合法性 82058第四章采购阶段质量控制 9312484.1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9188244.2采购合同签订与管理 960684.3采购物品质量控制 912263第五章生产阶段质量控制 10301715.1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0297655.1.1质量目标设定 10216085.1.2生产过程监控 10320795.1.3质量改进 10215945.2生产设备维护与管理 1143255.2.1设备维护保养 11126545.2.2设备管理制度 11153035.2.3设备更新与淘汰 11198545.3生产环境控制 11265525.3.1环境因素识别 11176395.3.2环境控制措施 1171075.3.3环境监测与改进 1114248第六章质量检验与测试 12326346.1质量检验标准制定 1278596.1.1制定原则 12167496.1.2标准内容 12273296.1.3标准制定流程 12169446.2质量检验方法与流程 12270866.2.1检验方法 12124506.2.2检验流程 1332756.3质量测试与分析 13269636.3.1测试项目 13143046.3.2测试方法 13149096.3.3分析与改进 1322984第七章质量改进 14300007.1质量改进方法 14110237.1.1概述 14201217.1.2全面质量管理(TQM) 14154187.1.3六西格玛管理 14131997.2质量改进计划与实施 15292087.2.1制定质量改进计划 15228657.2.2质量改进计划的实施 15189067.3质量改进效果评价 1565477.3.1评价方法 15191027.3.2评价内容 1526347.3.3持续改进 1530860第八章质量风险管理 16299218.1质量风险识别 16321948.1.1概述 16122768.1.2识别方法 1680838.1.3识别程序 16143408.2质量风险评估 1628038.2.1概述 1617408.2.2评估方法 1664018.2.3评估程序 17261298.3质量风险应对 17299598.3.1概述 1787428.3.2应对措施 1760028.3.3应对程序 1724966第九章质量成本管理 17259959.1质量成本构成 18210339.1.1定义与分类 1810189.1.2质量成本构成要素 1888249.2质量成本分析与控制 1867449.2.1质量成本分析 18110359.2.2质量成本控制 18308129.3质量成本优化 1961269.3.1质量成本优化原则 19208399.3.2质量成本优化措施 194575第十章质量文化与员工培训 191062110.1质量文化建设 191447210.1.1质量文化概念及重要性 19995910.1.2质量文化建设的措施 192911510.1.3质量文化建设的执行标准 202204010.2员工质量意识培训 20163610.2.1员工质量意识培训的目的 20654010.2.2员工质量意识培训的内容 203260710.2.3员工质量意识培训的执行标准 20350610.3员工质量技能培训 20262510.3.1员工质量技能培训的目的 201053710.3.2员工质量技能培训的内容 201155510.3.3员工质量技能培训的执行标准 21第一章质量控制基础1.1质量控制概述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要求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现代生产活动中,质量控制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满足顾客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涉及产品设计、生产、检验、售后服务等环节,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措施,以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符合标准要求。1.2质量控制原则1.2.1全过程质量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原则要求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实施质量控制,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测试、销售服务及售后维护等。通过全过程的控制,保证产品在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1.2.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控制纳入企业整体管理范畴。企业应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责任,实现质量管理的系统化、制度化。1.2.3预防为主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强调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应以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为主,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质量问题的产生。企业应通过风险分析、过程监控等手段,提前发觉潜在质量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1.2.4数据驱动原则数据驱动原则要求企业依据客观、真实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决策。企业应建立健全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和反馈机制,保证质量控制决策有据可依。1.2.5持续改进原则持续改进原则要求企业不断对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评估和优化,以实现质量管理的持续提升。企业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改进活动,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不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1.2.6客户导向原则客户导向原则强调企业应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关注客户对产品质量的期望和反馈。企业应积极了解客户需求,优化产品设计,提升服务质量,以赢得客户信任和市场份额。1.2.7法律法规遵守原则法律法规遵守原则要求企业在质量控制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相关规范,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法规要求。企业应加强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员工法制意识,保证质量控制合规。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2.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2.1.1确立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在于确立质量管理原则。企业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需求,满足客户期望,提升客户满意度。(2)领导作用:领导者应确立企业质量方针,保证质量目标得以实现。(3)全员参与: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活动,提高员工质量意识。(3)过程方法:将企业活动视为过程,对过程进行管理,提高过程效率。(4)系统化管理: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系统化管理。(5)持续改进:不断寻找改进机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2.1.2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企业应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质量方针应具有以下特点:(1)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2)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3)具有挑战性和可衡量性。质量目标应具体、明确,并与质量方针相衔接。2.1.3设计质量管理组织架构企业应设计合理的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质量管理职责和权限。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应包括以下部分:(1)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质量管理政策和战略。(2)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实施、监督和改进。(3)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和检验。2.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2.2.1质量策划企业应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保证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质量策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质量管理目标。(2)制定质量管理计划。(3)确定质量管理资源。(4)策划质量管理活动。2.2.2质量保证企业应实施质量保证措施,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质量保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质量保证计划。(2)开展质量培训和教育。(3)实施质量监督和检验。(4)对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价。2.2.3质量控制企业应实施质量控制措施,保证产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符合质量要求。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质量控制计划。(2)开展质量检查和分析。(3)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4)持续改进质量控制方法。2.3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2.3.1质量管理体系评审企业应定期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评审,以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内容包括:(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完整性。(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3)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4)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需求。2.3.2质量改进措施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结果,企业应采取以下质量改进措施:(1)制定质量改进计划。(2)实施质量改进项目。(3)评估质量改进效果。(4)持续跟踪和监控质量改进情况。2.3.3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企业应定期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以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内部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符合性。(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3)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4)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需求。第三章设计阶段质量控制3.1设计输入质量控制3.1.1输入内容的完整性为保证设计输入的完整性,应按照以下要求执行:明确项目设计任务书、合同、技术协议等文件中的设计要求;搜集并整理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审查设计基础资料,包括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审核设备、材料的技术参数和功能要求;审查设计所需的试验报告、检测报告等。3.1.2输入内容的准确性为保证设计输入的准确性,应采取以下措施:对输入内容进行核对、验证,保证与实际需求相符;对输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便于查找和使用;建立输入资料档案,便于追溯和审查;加强与项目相关方的沟通,保证输入信息的准确无误。3.1.3输入内容的合法性为保证设计输入的合法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法规、标准和规范;保障设计输入内容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遵循合同、技术协议等文件的约定。3.2设计过程质量控制3.2.1设计方案审查设计方案审查应遵循以下要求:审查设计方案是否符合设计输入要求;分析设计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评估设计方案对环境、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检查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3.2.2设计变更控制设计变更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明确设计变更的提出、审查和批准程序;严格审查设计变更的合理性、必要性;及时更新设计文件,保证设计变更的准确传递;加强设计变更的记录和追溯。3.2.3设计评审设计评审应按照以下要求执行:组织专业评审团队,保证评审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评审内容应包括设计方案、设计文件、计算书等;对评审中发觉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跟踪整改效果;评审结果应形成书面报告,作为设计质量改进的依据。3.3设计输出质量控制3.3.1输出文件的完整性为保证设计输出文件的完整性,应采取以下措施:按照设计任务书、合同等文件要求,编制设计文件;审查设计文件,保证包含所有必要的内容;建立设计文件档案,便于管理和查询;及时更新设计文件,以适应项目需求的变化。3.3.2输出文件的准确性为保证设计输出文件的准确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严格审查设计文件,保证计算、绘图等无误;采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和工具,提高设计精度;加强与项目相关方的沟通,保证设计文件的准确传递;建立设计文件审查制度,保证输出文件的质量。3.3.3输出文件的合法性为保证设计输出文件的合法性,应遵循以下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法规、标准和规范;保障设计输出文件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遵循合同、技术协议等文件的约定。第四章采购阶段质量控制4.1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在采购阶段,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为保证采购物品的质量,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估体系,具体措施如下:(1)明确供应商选择标准。企业应根据采购物品的特点,制定供应商选择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的资质、信誉、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质量管理体系等。(2)开展供应商调查。企业应通过实地考察、市场调研等方式,了解供应商的基本情况,收集供应商的相关资料,为评估提供依据。(3)建立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企业应根据供应商调查结果,制定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质量、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等方面。(4)实施供应商评估。企业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保证优质供应商的稳定供应。4.2采购合同签订与管理采购合同的签订与管理是保证采购物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采购合同的管理:(1)明确合同条款。企业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应明确合同条款,包括采购物品的质量标准、交货期、售后服务、违约责任等。(2)加强合同履行监督。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保证供应商按合同要求提供合格的采购物品。(3)建立合同变更与解除机制。企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应建立合同变更与解除机制,保证合同的灵活性和适应性。(4)完善合同纠纷处理机制。企业应制定合同纠纷处理程序,明确纠纷处理的责任部门和处理流程,保证合同纠纷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4.3采购物品质量控制采购物品质量控制是采购阶段质量管理的核心任务,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采购物品质量控制:(1)制定采购物品质量控制计划。企业应根据采购物品的特点,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检验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流程等。(2)加强采购物品入库检验。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检验部门,对采购物品进行入库前的质量检验,保证不合格品不得入库。(3)实施采购物品过程质量控制。企业应加强对供应商生产过程的监控,保证采购物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4)开展采购物品质量跟踪。企业应建立采购物品质量跟踪制度,对采购物品的质量问题进行追溯,及时采取措施改进。(5)加强采购物品售后服务。企业应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采购物品的售后服务进行监督,保证用户满意度。第五章生产阶段质量控制5.1生产过程质量控制5.1.1质量目标设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是明确质量目标。企业应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客户需求,设定具体、明确的生产质量目标,作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5.1.2生产过程监控在生产过程中,应实施全面的质量监控,保证生产过程符合质量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生产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稳定;(2)对关键工序和关键岗位进行重点监控,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3)定期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检查,对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5.1.3质量改进在生产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质量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具体措施包括:(1)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2)定期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5.2生产设备维护与管理5.2.1设备维护保养为保证生产设备正常运行,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应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具体措施包括:(1)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润滑、紧固等保养工作;(2)对设备故障及时进行维修,保证生产设备正常运行;(3)建立设备档案,详细记录设备的使用、维修情况。5.2.2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保证设备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设备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报废等管理制度;(2)对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设备操作水平;(3)定期对设备进行功能评估,保证设备满足生产需求。5.2.3设备更新与淘汰根据生产需求和技术发展,适时对设备进行更新与淘汰。具体措施包括:(1)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设备功能;(2)定期淘汰高能耗、低效率、不满足生产需求的设备;(3)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5.3生产环境控制5.3.1环境因素识别对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包括温度、湿度、灰尘、噪声等,以保证生产环境满足产品质量要求。5.3.2环境控制措施根据环境因素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证生产环境稳定。具体措施包括:(1)对生产车间进行密封、隔热、通风等处理,降低外部环境对生产的影响;(2)对生产设备进行防尘、防潮、防腐蚀等处理,提高设备使用寿命;(3)对生产人员进行个人防护,降低人员对生产环境的影响。5.3.3环境监测与改进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对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检测;(2)对检测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生产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第六章质量检验与测试6.1质量检验标准制定6.1.1制定原则质量检验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在制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特性、工艺要求、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等因素。6.1.2标准内容质量检验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1)检验项目:明确检验对象和检验内容,包括尺寸、形状、功能、外观等;(2)检验方法:规定检验手段、检验工具及检验步骤;(3)检验标准:明确检验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依据;(4)检验频率:根据产品特点和生产过程,确定检验频率;(5)检验记录:要求对检验过程进行记录,以备追溯和改进。6.1.3标准制定流程质量检验标准的制定流程如下:(1)调研分析: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分析产品特性和生产过程;(2)制定草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质量检验标准草案;(3)征求意见: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征求对草案的意见和建议;(4)修改完善:根据反馈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5)审批发布:经过审批,发布实施质量检验标准。6.2质量检验方法与流程6.2.1检验方法质量检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视觉检验:通过目测或放大镜等工具,对产品外观进行检验;(2)测量检验:使用测量工具,对产品尺寸、形状等参数进行检验;(3)功能检验:通过试验设备,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检验;(4)无损检测:采用超声波、射线等手段,对产品内部缺陷进行检测;(5)化学分析:对产品成分进行分析,判断是否符合标准要求。6.2.2检验流程质量检验流程如下:(1)检验准备:根据检验标准,准备检验工具、设备、环境等;(2)抽样:按照检验频率,从生产过程中抽取样本;(3)检验:采用相应的方法,对样本进行检验;(4)记录: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检验数据、检验时间、检验人员等;(5)判定:根据检验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6)反馈:将检验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及时改进。6.3质量测试与分析6.3.1测试项目质量测试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1)产品功能测试:对产品的功能指标进行测试,如强度、硬度、耐磨性等;(2)产品可靠性测试:通过模拟实际使用环境,对产品的可靠性进行测试;(3)产品寿命测试:对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行测试,以评估产品的耐用性;(4)产品安全测试:对产品的安全性进行测试,如防火、防电等;(5)环境适应性测试:对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进行测试。6.3.2测试方法质量测试方法如下:(1)实验室测试:在实验室环境下,对产品进行各项功能测试;(2)现场测试:在实际使用环境中,对产品进行测试;(3)模拟测试:通过模拟实际使用条件,对产品进行测试;(4)统计分析: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产品质量水平。6.3.3分析与改进根据质量测试结果,进行以下分析与改进:(1)分析原因:查找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如设计、工艺、材料等;(2)制定改进措施:针对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3)实施改进: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实施改进措施;(4)跟踪验证:对改进效果进行跟踪验证,保证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第七章质量改进7.1质量改进方法7.1.1概述质量改进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顾客需求。质量改进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全面质量管理(TQM):强调全员参与,通过不断优化过程、提高员工素质和持续改进,实现组织整体质量提升。(2)六西格玛管理:以数据为基础,通过DM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流程,降低缺陷率,提高产品稳定性。(3)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一套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标准,帮助组织实现质量目标。7.1.2全面质量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以下核心要素:(1)领导作用:领导层要积极参与质量管理,为员工树立榜样。(2)全员参与: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过程方法:关注过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4)持续改进:不断寻求改进机会,提高产品质量。(5)数据分析:利用数据说话,为改进提供依据。7.1.3六西格玛管理六西格玛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定义:明确项目目标、范围和关键指标。(2)测量:收集数据,分析现状。(3)分析:找出问题根本原因。(4)改进:制定改进方案,实施改进措施。(5)控制:保证改进成果的持续稳定。7.2质量改进计划与实施7.2.1制定质量改进计划质量改进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目标:明确质量改进目标,与组织战略目标相一致。(2)方案: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包括措施、时间表和责任人。(3)资源:保证所需资源的合理配置。(4)监控:设立监控指标,定期评估改进效果。7.2.2质量改进计划的实施质量改进计划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员参与: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发挥团队优势。(2)过程控制:关注过程,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3)持续改进:不断调整和优化改进方案,提高效果。(4)数据驱动:以数据为基础,为改进提供依据。7.3质量改进效果评价7.3.1评价方法质量改进效果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内部评价:通过内部审计、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手段,了解改进成果。(2)外部评价: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市场反馈等途径,了解改进效果。(3)数据分析:对比改进前后的数据,评估改进成果。7.3.2评价内容质量改进效果评价应关注以下内容:(1)质量指标:如产品合格率、缺陷率等。(2)生产效率:如生产周期、设备利用率等。(3)成本:如制造成本、管理成本等。(4)顾客满意度:通过客户反馈、售后服务等了解顾客需求满足程度。7.3.3持续改进根据质量改进效果评价结果,组织应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措施如下:(1)分析评价结果,找出不足之处。(2)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3)实施改进措施,并跟踪效果。(4)定期复评,保证改进成果的持续稳定。第八章质量风险管理8.1质量风险识别8.1.1概述质量风险识别是质量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旨在系统性地识别和分析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潜在风险。通过质量风险识别,企业可以提前预防潜在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既定标准。8.1.2识别方法(1)故障树分析(FTA):通过构建故障树,分析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从而识别质量风险。(2)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通过对产品及其过程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识别可能导致产品失效的模式及其潜在影响。(3)过程流程图:绘制产品生产过程流程图,分析各环节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8.1.3识别程序(1)收集资料:收集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各类信息,如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生产记录等。(2)分析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3)制定识别计划: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质量风险识别计划,明确识别目标、方法、程序等。8.2质量风险评估8.2.1概述质量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可能性,为制定质量风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8.2.2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对质量风险进行定性评估。(2)定量评估: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质量风险进行定量评估。8.2.3评估程序(1)建立评估模型:根据质量风险的特点,建立评估模型,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2)收集数据:收集与质量风险相关的各类数据,如生产记录、质量检测报告等。(3)计算风险值:根据评估模型,计算质量风险值。(4)确定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值,确定质量风险的等级。8.3质量风险应对8.3.1概述质量风险应对是指根据质量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或消除质量风险,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既定标准。8.3.2应对措施(1)预防措施:针对潜在的质量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如加强过程控制、优化工艺参数等。(2)纠正措施:针对已发生的质量风险,采取纠正措施,如修复缺陷、改进设计等。(3)应急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制定应急措施,如备用设备、替代材料等。8.3.3应对程序(1)制定应对计划:根据质量风险评估结果,制定质量风险应对计划,明确应对措施、责任人和时间表。(2)实施应对措施:按照应对计划,实施质量风险应对措施。(3)监控应对效果:对质量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控,评估其有效性。(4)持续改进:根据监控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质量风险应对措施,提高产品质量。第九章质量成本管理9.1质量成本构成9.1.1定义与分类质量成本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过程中,为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全部费用。质量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预防成本:为预防产品或服务出现质量问题而发生的费用,如质量培训、过程改进、产品设计审查等。(2)鉴定成本:为评估和确认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而发生的费用,如检验、试验、质量审核等。(3)内部故障成本:产品或服务在生产过程中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损失,如废品、返工、停工等。(4)外部故障成本:产品或服务在交付客户后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损失,如退货、索赔、维修等。9.1.2质量成本构成要素(1)人力资源:包括质量管理人员、检验人员、维修人员等的人工成本。(2)设备与工具:用于质量控制的设备、工具的折旧、维护等费用。(3)材料与辅料: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材料、辅料成本。(4)外部服务:如委托外部机构进行质量审核、检验、认证等费用。(5)其他相关费用:如差旅费、培训费、咨询费等。9.2质量成本分析与控制9.2.1质量成本分析(1)数据收集:收集与质量成本相关的数据,如废品率、退货率、维修费用等。(2)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形成质量成本报表。(3)数据分析:通过对比、趋势分析等方法,找出质量成本的关键影响因素。(4)质量成本报告:撰写质量成本报告,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9.2.2质量成本控制(1)制定质量成本预算: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制定质量成本预算,明确质量成本控制目标。(2)质量成本核算:对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进行核算,分析差异原因。(3)质量改进措施:针对质量成本高的环节,制定并实施质量改进措施。(4)质量成本监控:定期对质量成本进行监控,保证质量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9.3质量成本优化9.3.1质量成本优化原则(1)全过程优化: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全面优化质量成本。(2)系统性优化:将质量成本优化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实现系统性优化。(3)持续性优化:不断对质量成本进行优化,提高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