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养殖业技术指导手册_第1页
三农养殖业技术指导手册_第2页
三农养殖业技术指导手册_第3页
三农养殖业技术指导手册_第4页
三农养殖业技术指导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养殖业技术指导手册TOC\o"1-2"\h\u9450第一章:养殖业概述 353091.1养殖业的发展历程 325932第二章:养殖场建设与管理 45011.1.1选址规划 4301221.1.2布局设计 480431.1.3设备选型 5117021.1.4养殖管理 5208931.1.5饲料管理 5259231.1.6人员管理 5105451.1.7防疫体系建立 6107421.1.8疫病监测与防控 698351.1.9环境卫生与消毒 618285第三章:饲料与营养 6105491.1.10饲料的种类 6239751.1.11饲料的选择 7313281.1.12营养需求 7245061.1.13配方设计 7161.1.14饲料添加剂的种类 7258721.1.15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原则 832372第四章:繁殖与育种 8188911.1.16繁殖基础知识 838881.1.17养殖动物繁殖技术 8161211.1.18育种目标 933631.1.19育种方法 9127391.1.20遗传改良目标 9244421.1.21遗传改良方法 926813第五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1097681.1.22病原体类别 10289241.1.23细菌性疾病 1069641.1.24病毒性疾病 101611.1.25真菌性疾病 10224091.1.26寄生虫性疾病 11253371.1.27预防措施 11243551.1.28治疗方法 11251881.1.29生物安全概念 11142911.1.30生物安全措施 111692第六章:环境控制与养殖废弃物处理 1299681.1.31概述 12292081.1.32水质调控 12219271.1.33气温调控 12162811.1.34光照调控 12227371.1.35饲料调控 1223521.1.36概述 13165011.1.37养殖废弃物的处理 13194991.1.38养殖废弃物的利用 13134131.1.39概述 13148091.1.40环保设施建设 1337201.1.41环保管理措施 1317158第七章:养殖技术 14104631.1.42养殖方式的分类 14236941.1.43养殖设备 1410911.1.44养殖场环境管理 14116601.1.45饲养管理 14221181.1.46疫病防控 1571421.1.47养殖成本分析 15165541.1.48养殖收益分析 1546751.1.49养殖风险分析 1516060第八章:养殖品种介绍 15293611.1.50鸡 1549001.1.51鸭 169031.1.52鹅 16269101.1.53猪 16205481.1.54牛 16241901.1.55羊 1616601.1.56鱼类 17321081.1.57虾类 17222891.1.58蟹类 1711572第九章:养殖政策与法律法规 17261831.1.59政策背景 1767941.1.60政策目标 17270031.1.61政策内容 17232761.1.62法律法规体系 18183021.1.63法律法规内容 18276541.1.64财政补贴政策 18309521.1.65技术支持政策 19305321.1.66市场开拓政策 1940601.1.67生态补偿政策 1917147第十章:养殖市场分析与营销 19192231.1.68养殖市场现状 19178691.1.69养殖市场趋势 19302661.1.70市场调研 20138771.1.71产品定位 20106761.1.72营销渠道 20325991.1.73价格策略 20201541.1.74品牌定位 2034771.1.75品牌传播 20123291.1.76品牌维护 20144481.1.77品牌合作 21第一章:养殖业概述1.1养殖业的发展历程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见证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自古以来,人类便开始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养殖。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尝试饲养家畜和家禽。我国古代的养殖业以养猪、养鸡、养鸭等为主,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殖技术体系。这一时期,养殖业的规模较小,以自给自足为主。进入封建社会,养殖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养殖业的科学管理,如合理搭配饲料、控制疫病等。养殖品种也逐渐丰富,包括鱼类、蜜蜂、蚕等。这一时期,养殖业的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近现代以来,养殖业的科技含量显著提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生物学、遗传学、营养学等学科的兴起,养殖业进入了科学养殖阶段。人们开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遗传育种、饲料配方、疫病防控等,大幅度提高了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殖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日益丰富,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加强疫病防控,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养殖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日益紧密,绿色养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第二节养殖业的重要性养殖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养殖业是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养殖业的发展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肉类、蛋类、奶类等食品需求,保障国家的食物安全。养殖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养殖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以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发展养殖业,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养殖业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养殖业与种植业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养殖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饲料业、兽医药、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养殖业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科学养殖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养殖业的发展对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养殖业持续、健康、绿色发展。第二章:养殖场建设与管理第一节养殖场的规划与设计1.1.1选址规划(1)地理位置选择:养殖场应选择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生态环境适宜的地区。同时要充分考虑养殖场的风向、光照和气候条件。(2)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养殖种类和规模,合理规划土地使用。要保证养殖场内有足够的场地进行养殖活动,同时预留出饲料储存、废弃物处理等辅助设施用地。(3)环境保护规划:养殖场应遵循环保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保证养殖场周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1.2布局设计(1)功能区划分:养殖场应分为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和辅助设施区。各区域之间应相互独立,以便于管理和防疫。(2)养殖舍设计:养殖舍应根据养殖种类和规模进行设计,保证舍内通风、光照、温度等条件满足养殖需求。同时养殖舍应具备良好的排水、清粪和消毒设施。(3)饲料储存设施:养殖场应设置专门的饲料储存设施,保证饲料的新鲜和安全。饲料储存设施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功能。(4)废弃物处理设施:养殖场应设置废弃物处理设施,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废水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1.1.3设备选型(1)养殖设备:根据养殖种类和规模,选择合适的养殖设备,如笼具、网箱、饲料槽等。(2)管理设备:养殖场应配备计算机、监控系统等管理设备,以便于实时掌握养殖场情况,提高管理效率。第二节养殖场的日常管理1.1.4养殖管理(1)饲养管理:根据养殖种类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饲养计划,保证养殖对象营养均衡、生长迅速。(2)疾病防控:定期对养殖对象进行健康检查,发觉疾病及时治疗。同时加强养殖场环境消毒,降低疾病传播风险。(3)养殖记录:详细记录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生产指标等,为养殖场改进生产提供依据。1.1.5饲料管理(1)饲料采购:保证饲料来源可靠、质量稳定,采购时应充分考虑饲料的营养成分、价格等因素。(2)饲料储存:加强饲料储存管理,保证饲料新鲜、安全。定期检查饲料储存设施,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3)饲料发放:根据养殖对象的生长需求,合理分配饲料。发放饲料时,注意饲料的均匀性和合理性。1.1.6人员管理(1)员工培训: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2)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员工的职责,保证养殖场各项工作有序进行。(3)人事管理: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员工考核,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第三节养殖场的防疫措施1.1.7防疫体系建立(1)防疫组织:成立养殖场防疫组织,负责全场防疫工作。(2)防疫制度:制定完善的防疫制度,保证养殖场防疫工作有序进行。(3)防疫设施:配备完善的防疫设施,如消毒池、隔离区、疫苗冷藏设备等。1.1.8疫病监测与防控(1)疫情监测:定期对养殖场进行疫情监测,发觉疫情及时处理。(2)疫苗接种:按照防疫计划,定期为养殖对象接种疫苗。(3)疫病防控:针对常见疫病,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疾病传播风险。1.1.9环境卫生与消毒(1)环境卫生: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养殖舍、饲料槽等设施。(2)消毒工作: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保证养殖环境安全。(3)废弃物处理: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第三章:饲料与营养第一节饲料的种类与选择1.1.10饲料的种类(1)粗饲料: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牧草、树叶等。粗饲料营养价值相对较低,但来源广泛、价格低廉。(2)能量饲料:主要包括谷物类饲料(如玉米、小麦、大麦等)、糠麸类饲料(如米糠、麦麸等)和块根、块茎类饲料(如甘薯、马铃薯等)。能量饲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含量,是养殖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3)蛋白质饲料:包括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肉骨粉、蚕蛹粉等)和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如豆饼、花生饼、菜籽饼等)。蛋白质饲料富含氨基酸,是养殖动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来源。(4)矿物质饲料:主要包括石粉、骨粉、磷酸氢钙等。矿物质饲料能为养殖动物提供必需的矿物质元素。(5)维生素饲料:主要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维生素饲料能补充养殖动物生长所需的维生素。1.1.11饲料的选择(1)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饲料。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养殖动物对饲料的需求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2)选择优质饲料。优质饲料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3)考虑饲料的价格和来源。在满足养殖动物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选择价格适中、来源可靠的饲料。第二节营养需求与配方设计1.1.12营养需求(1)能量需求:养殖动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下,对能量的需求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2)蛋白质需求:蛋白质是养殖动物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养殖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不同。(3)矿物质和维生素需求:养殖动物对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求相对稳定,但受品种、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1.13配方设计(1)确定养殖动物的种类、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2)分析饲料的营养成分,了解其营养价值。(3)根据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原料。(4)进行饲料配方的优化设计,使饲料营养成分平衡,满足养殖动物的生长需求。第三节饲料添加剂的应用1.1.14饲料添加剂的种类(1)营养性添加剂:包括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用于补充养殖动物所需营养成分。(2)非营养性添加剂:包括抗生素、益生素、酶制剂等,用于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预防疾病等。(3)功能性添加剂:包括抗氧化剂、免疫增强剂等,用于改善养殖动物的生长功能和健康状况。1.1.15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原则(1)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添加剂。(2)合理确定添加剂的使用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3)考虑饲料添加剂的相互作用,避免相互抑制。(4)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保证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定期监测养殖动物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料添加剂的使用。第四章:繁殖与育种第一节养殖动物的繁殖技术1.1.16繁殖基础知识(1)繁殖的定义与重要性繁殖是指生物个体通过一定的生物学过程,产生后代,以保证物种的延续。在养殖业中,繁殖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和物种资源的保护。(2)繁殖方式养殖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大类。有性繁殖是指通过雌雄个体的配对,产生有性生殖细胞,进而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无性繁殖则是指不经过雌雄配对,直接由亲本个体产生后代,如克隆、分裂等。1.1.17养殖动物繁殖技术(1)精液采集与处理精液采集是指从雄性养殖动物体内取出含有生殖细胞的液体。采集后,需对精液进行处理,包括稀释、保存、检测等,以保证精液质量。(2)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指将经过处理的精液,通过一定的方式输送到雌性养殖动物的生殖道内,使其受精。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提高繁殖效率,降低繁殖成本。(3)胚胎移植胚胎移植是指将早期胚胎从供体动物转移到受体动物体内,使其继续发育成新个体。胚胎移植技术可以加速优良个体的繁殖速度,提高养殖效益。(4)胚胎工程胚胎工程是指通过对胚胎的操作,实现特定遗传特性的传递。包括胚胎分割、胚胎嵌合、基因编辑等技术。第二节育种策略与方法1.1.18育种目标(1)生长发育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体型、肉质等性状。(2)抗病力增强养殖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3)繁殖功能提高养殖动物的繁殖能力,降低繁殖成本。(4)适应性提高养殖动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1.1.19育种方法(1)选择育种通过观察养殖动物的表现型,挑选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2)杂交育种将不同品种或品系的养殖动物进行杂交,以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3)育种值估计利用统计学方法,估算养殖动物各性状的育种值,为育种决策提供依据。(4)基因组选择基于基因组信息,对养殖动物进行育种,提高选育效率。第三节养殖动物的遗传改良1.1.20遗传改良目标(1)提高生产功能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等生产功能。(2)优化遗传结构调整养殖动物的遗传结构,降低近亲繁殖的风险。(3)适应环境变化通过遗传改良,使养殖动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1.1.21遗传改良方法(1)选择育种根据养殖动物的表现型,挑选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2)杂交育种将不同品种或品系的养殖动物进行杂交,以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3)育种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胚胎工程等,对养殖动物进行遗传改良。(4)综合育种将多种育种方法相结合,实现养殖动物遗传改良的优化。第五章:疾病预防与控制第一节常见养殖动物疾病1.1.22病原体类别在养殖业中,常见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可引起各种疾病,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存活率。1.1.23细菌性疾病(1)链球菌病:主要感染猪、鸡、鸭等家禽家畜,症状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等。(2)大肠杆菌病:主要感染猪、鸡、鸭等家禽家畜,症状表现为腹泻、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等。(3)巴氏杆菌病:主要感染猪、牛、羊等家畜,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1.1.24病毒性疾病(1)猪瘟:猪瘟病毒感染猪只,症状表现为高热、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2)鸡新城疫:鸡新城疫病毒感染鸡只,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神经症状等。(3)羊痘:羊痘病毒感染羊只,症状表现为皮肤出现痘疹、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等。1.1.25真菌性疾病(1)鸡曲霉菌病:曲霉菌感染鸡只,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食欲不振等。(2)猪皮肤真菌病:皮肤真菌感染猪只,症状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1.1.26寄生虫性疾病(1)猪蛔虫病:蛔虫感染猪只,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腹泻等。(2)鸡球虫病:球虫感染鸡只,症状表现为腹泻、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等。第二节疾病预防与治疗1.1.27预防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降低病原体传播风险。(2)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杀灭病原体。(3)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4)加强饲料和饮水管理,保证营养均衡,提高养殖动物抗病能力。(5)发觉病畜及时隔离,防止病原体传播。1.1.28治疗方法(1)抗菌药物:针对细菌性疾病,可使用抗生素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2)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性疾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3)抗真菌药物:针对真菌性疾病,可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4)抗寄生虫药物:针对寄生虫性疾病,可使用驱虫药物进行治疗。(5)支持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补充营养,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第三节养殖场的生物安全1.1.29生物安全概念生物安全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降低病原体在养殖场内的传播风险,保障养殖动物健康生长。1.1.30生物安全措施(1)加强养殖场出入口管理,严格控制人员、车辆、物品等进出。(2)设置消毒池,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车辆等进行消毒。(3)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杀灭病原体。(4)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减少病原体在养殖场内的传播。(5)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6)加强饲料和饮水管理,保证营养均衡,提高养殖动物抗病能力。(7)发觉病畜及时隔离,防止病原体传播。(8)建立健全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第六章:环境控制与养殖废弃物处理第一节养殖环境控制技术1.1.31概述养殖环境控制技术是指在养殖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对养殖环境进行调控,保证养殖生物健康、生长迅速、产量提高的重要措施。养殖环境控制主要包括水质、气温、光照、饲料等因素的调控。1.1.32水质调控(1)水质监测: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水质检测,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2)水质处理:根据检测结果,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水质进行处理,如增氧、调pH值、消毒等。(3)水质维护:合理投喂饲料,减少残饵和排泄物对水质的影响;定期更换水体,保持水质清新。1.1.33气温调控(1)室内养殖:通过通风、加热、制冷等设备,调节养殖室内的气温,以满足养殖生物的生长需求。(2)室外养殖:采用遮阳、保温等措施,降低或提高气温,保证养殖生物的生长环境。1.1.34光照调控(1)光照强度:根据养殖生物的生长需求,调整光照强度,促进其生长发育。(2)光照时间:合理控制光照时间,避免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对养殖生物产生不良影响。1.1.35饲料调控(1)饲料种类:根据养殖生物的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2)投喂量: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和养殖生物病害。第二节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1.1.36概述养殖废弃物主要包括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残饵、病死动物等。合理处理和利用养殖废弃物,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养殖效益。1.1.37养殖废弃物的处理(1)物理处理:通过过滤、沉淀等方法,将养殖废弃物从水体中分离出来。(2)化学处理:采用氧化、还原、消毒等方法,降解养殖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3)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无害物质。1.1.38养殖废弃物的利用(1)肥料化:将养殖废弃物作为肥料,用于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2)饲料化:将养殖废弃物加工成饲料,用于养殖其他生物。(3)能源化: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能源,如沼气、生物质燃料等。第三节养殖场的环保措施1.1.39概述养殖场的环保措施旨在降低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1.1.40环保设施建设(1)雨污分流:合理布局养殖场,实现雨水和污水的分离。(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3)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固废处理设施,对养殖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1.1.41环保管理措施(1)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规,加强养殖场环境监管。(2)提高养殖技术,减少养殖废弃物的产生。(3)加强养殖场内部管理,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环境污染风险。(4)开展养殖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第七章:养殖技术第一节养殖方式与设备1.1.42养殖方式的分类(1)传统养殖方式:包括散养、圈养、池塘养殖等。(2)现代化养殖方式:包括工厂化养殖、设施化养殖、生态养殖等。(3)养殖方式的优缺点对比:(1)传统养殖方式:优点是投资较小,劳动力需求较低,适应性强;缺点是养殖效率低,环境污染较严重,抗风险能力较弱。(2)现代化养殖方式:优点是养殖效率高,环境污染较小,抗风险能力强;缺点是投资较大,劳动力需求较高,技术要求严格。1.1.43养殖设备(1)饲养设备:包括饲料槽、饮水器、产床、保温设备等。(2)管理设备:包括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防疫消毒设备等。(3)环保设备:包括尾水处理设备、粪便处理设备等。(4)养殖设备的选择与配置:(1)根据养殖对象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饲养设备。(2)根据养殖场规模和管理要求选择合适的管理设备。(3)注重环保设备的配置,降低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养殖管理技术1.1.44养殖场环境管理(1)养殖场选址:充分考虑水源、交通、防疫等因素,保证养殖场环境适宜。(2)养殖场布局:合理规划养殖区、生产区、生活区等,提高养殖场管理效率。(3)环境监测与调控:定期检测养殖场环境指标,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养殖环境。1.1.45饲养管理(1)饲料管理:保证饲料质量,合理搭配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2)饮水管理:保证饮用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防止水源污染。(3)生长发育监测:定期测量养殖对象的体重、体长等指标,评估生长发育状况。1.1.46疫病防控(1)防疫制度:建立健全养殖场防疫制度,提高防疫意识。(2)疫苗接种: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提高养殖对象免疫力。(3)疫病监测与防控:定期进行疫病监测,发觉疫病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病传播。第三节养殖效益分析1.1.47养殖成本分析(1)固定成本:包括养殖场建设、设备购置等。(2)变动成本:包括饲料、防疫、人工等。(3)成本控制:通过提高养殖技术、降低饲料损耗、优化管理等方式降低养殖成本。1.1.48养殖收益分析(1)销售收入:根据市场行情,合理估算养殖产品的销售收入。(2)盈利水平:计算养殖利润,分析养殖效益。(3)投资回报期:根据投资额和盈利水平,计算投资回报期。1.1.49养殖风险分析(1)市场风险: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养殖收益存在不确定性。(2)技术风险:养殖技术不成熟,可能导致养殖对象死亡、疫病传播等。(3)环境风险: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养殖失败。通过对养殖方式与设备、养殖管理技术、养殖效益分析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养殖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第八章:养殖品种介绍第一节家禽养殖1.1.50鸡鸡是我国养殖最为普遍的家禽之一,具有繁殖快、饲养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主要品种有:(1)肉鸡:肉质鲜美,生长迅速,如白羽肉鸡、黄羽肉鸡等。(2)蛋鸡:产蛋率高,营养丰富,如海兰灰、京红等。(3)优质鸡: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如丝毛鸡、珍珠鸡等。1.1.51鸭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主要品种有:(1)肉鸭:生长快,肉质鲜美,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等。(2)蛋鸭:产蛋率高,如金定鸭、麻鸭等。(3)优质鸭:肉质细腻,如建水鸭、天府鸭等。1.1.52鹅鹅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主要品种有:(1)肉鹅:肉质鲜美,如狮头鹅、太湖鹅等。(2)优质鹅:肉质细腻,如伊犁鹅、四川白鹅等。第二节家畜养殖1.1.53猪猪是我国最重要的家畜之一,肉质鲜美,繁殖快。主要品种有:(1)肉猪:生长快,肉质鲜美,如大白猪、长白猪等。(2)种猪:繁殖能力强,如杜洛克猪、大白猪等。(3)优质猪:肉质细腻,如黑猪、香猪等。1.1.54牛牛具有耐粗饲料、肉质鲜美等特点。主要品种有:(1)肉牛:肉质鲜美,如利木赞牛、夏洛莱牛等。(2)奶牛:产奶量高,如荷斯坦牛、泽西牛等。(3)优质牛:肉质细腻,如安格斯牛、和牛等。1.1.55羊羊具有繁殖快、适应性强等特点。主要品种有:(1)肉羊:肉质鲜美,如小尾寒羊、大尾寒羊等。(2)优质羊:肉质细腻,如藏羊、滩羊等。第三节水产养殖1.1.56鱼类鱼类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具有繁殖快、适应性强等特点。主要品种有:(1)草鱼:肉质鲜美,生长迅速。(2)鲤鱼:肉质细腻,营养丰富。(3)鲫鱼:肉质鲜美,繁殖力强。1.1.57虾类虾类具有生长快、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主要品种有:(1)对虾:肉质鲜美,市场前景广阔。(2)河虾:肉质细腻,营养丰富。(3)龙虾:肉质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1.58蟹类蟹类具有繁殖快、适应性强等特点。主要品种有:(1)大闸蟹:肉质鲜美,营养丰富。(2)河蟹:肉质细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3)海蟹:肉质鲜美,市场前景广阔。第九章:养殖政策与法律法规第一节养殖政策概述1.1.59政策背景我国高度重视养殖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层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1.60政策目标(1)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提高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2)提升养殖效益:提高养殖技术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农民收入。(3)保障食品安全:加强养殖环节监管,保证养殖产品质量安全。(4)生态保护:推动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减轻对环境的影响。1.1.61政策内容(1)财政支持政策:对养殖户进行财政补贴,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2)技术推广政策: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3)市场准入政策:规范养殖市场秩序,提高养殖产品竞争力。(4)生态补偿政策:对符合生态要求的养殖场给予补偿,鼓励养殖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二节养殖法律法规1.1.62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养殖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2)行政法规:如《动物防疫法实施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3)地方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养殖相关法规。(4)部门规章:如《动物疫病防治管理办法》、《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1.1.63法律法规内容(1)养殖许可制度:对养殖场进行严格审批,保证养殖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2)养殖环保要求:养殖场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保证养殖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3)动物防疫管理: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4)兽药使用管理:规范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保证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第三节养殖产业扶持政策1.1.64财政补贴政策(1)养殖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降低养殖成本。(2)贷款贴息:对养殖户的贷款给予一定期限的贴息,减轻养殖户的财务负担。1.1.65技术支持政策(1)技术培训:组织养殖技术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