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简介学科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时间概念:发端于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和发展。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较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无论是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年),还是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28年),或是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源流》(1932年),都是着眼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特别是与近代文学的历史变迁关系的梳理。这固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定的观察角度,同时也显示了现代文学尚未从中国文学整体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真正用历史总结的态度来系统地研究现代文学的,应该说是始于朱自清先生。他1929至1933年在清华大学等校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的讲义,后来整理发表题为《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著作。它以作家的创作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从丰富的文学现象来探讨各类作品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历史经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特别是注意分析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对各种流派的形成在思想风格上所起的作用,并采用了先有总论然后按文体分类评述的体例,这对以后的现代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现代文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这就更有条件从整体上来考察和研究它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特点了。50年代初期,全国高校新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课程。
教学目标:掌握“五四”以来的主要文学思潮、社团、流派、创作方法和代表作品。了解重要作家的艺术风格和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经验教训及发展规律。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0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已开始了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范伯群、朱栋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知识分子中的民族危机感日益强化,这种危机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虽然以康梁的出逃而告终,但它的意义却不止于此。知识分子开始以近代科学的观念来思考民族命运,有了强烈变革的要求,有了对自身的深深的不足感。梁启超于1922年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一,报刊传媒的繁荣。梁启超在1901年就称:“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1906年,仅最大的通商口岸上海出版的报刊达66家之多,而全国出版的报刊总数则达到239种。报刊繁荣与文学的现代化同步进行。第二,出版业的平民化。民营出版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决定着现代出版业的大众性与平民化的民主特性。它给那些以具有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主的进行创作的个人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保证了文学的现代性实现的机会。第三,作家的职业化。1905年废科举的措施,使一批读书人走出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生轨道,他们被抛到了自由知识分子的境地,而另一些知识分子则从官场退出也转入了自由撰稿人的行列。总之,市场经济为职业作家提供了一种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空间,也推动着文学从包罗一切的意识形态范畴中分离出来。第四,新式读者的出现。在报刊传媒繁荣、出版业平民化和自由的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的基础上,文学的接受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不断增长的城市市民及其文学需求为文学市场准备了潜在的通俗读者群,现代教育的出现则为现代的新文学准备了大量新式读者。第二节文学观念变革在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是“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而在西方,叙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以后,由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就已形成。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东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应有的地位。从晚清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笔名有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从1899年起不到三年时间里,他依次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诗界革命”“诗界革命”的口号由梁启超提出,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说:“……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由此可见,梁启超以诗评家身份出现,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命终不彻底。
真正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在1868年的《杂感》中,他写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总结了“诗界革命”:“这回‘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民七(1918)的新诗运动,在观念上,不在方法上,却给予了很大影响。”“文界革命”梁启超在游记《汗漫录》中评价日本著名政论家德福苏峰:“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文界革命”的口号是他在1899年提出并一贯力行的,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才蜕变出他的“新文体”。
—范伯群、朱栋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所谓“新文体”,是指发表在《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上的报章文体。是梁启超创造的一种新的散文范式,是我国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桥梁,在近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内容上,善于以“欧西文思”来创造新意境,与此相应的是大量新思想、新名词、新知识的出现;在句法上,平易畅达,语汇丰富,文白相间,中西交融,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在章法上,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往往是信笔直书,逞心适意,纵笔所至,不加控制;在结构上,讲求逻辑严密,条理明晰。在风格上,笔锋充满感情,尤善于运用铺叙的笔法和排比的句式,使文章形成一泻千里、不可阻遏的气势,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和感染力。为适应社会政治剧变和现实斗争的需要,它打破了古文艰深的文体风格,以一种自由奔放、通俗易懂的姿态登上了文学的殿堂。总之所谓“文界革命”,其实就是要把散文从桐城派古文的禁锢下解放出来,自由地写作。
“小说界革命”中国小说观念的变化始自1897年天津《国闻报》上所刊载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执笔者严复、夏曾佑称:“夫说部之兴,其入人之深,行世之远,几几出于经史之上,而天下之人心风俗,遂不免为说部所持”,并说“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小说为国民之魂”在西方,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故欲今日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总之,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这就是“小说界革命”。戏剧观念的革新的代表是陈独秀。他提出“看戏不再只是游戏,演员也不再低人一等”。1905年,陈去病、柳亚子创办我国最早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东京发起了春柳社,不久,欧阳予倩加入,推出新戏《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剧家王钟声在上海成立春阳社。1908年,上演由英国小说《迦因小传》改编的戏剧,标志着国内新兴话剧的萌芽。文体观念革命有着相应的语言观念改变的背景。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是黄遵宪,他指出“言文合一”使各国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的言文乖离致使科技文化落后。裘廷梁1897年旗帜鲜明地倡言《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他的结论是“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陈荣衮撰文《论报章宜改用浅说》,主张报纸改用白话。用文言,全民如处黑暗,改白话,人民嘻游于不夜。以上诸人提倡白话,均从维新的社会用途着眼,是为经世致用的“实学”打算。而从文学出发论白话的则是梁启超,他指出:“文学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第三节文学创作实绩观念的变革并未在每一文体上直接转换成文学的实绩。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类文体的成绩厚薄不均。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含翻译)。诗歌: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此时最大的诗歌社团,但南社诗人除了政治态度比维新派激进外,对诗歌的艺术创新进展不大。所以,从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到胡适的白话新诗,中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现代化成就。戏剧: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戏和春阳社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称之为“文明戏”。剧本不健全,文学性得不到保障,演出市场化,艺术品位流于庸俗。政论散文:本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有:梁启超、章太炎、邹容、秋瑾、章炳麟、章士钊等这一时期的散文广泛涉及到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文章反映出新一代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变革意识和批判意识,也反映出那一时期初步的科学民主的启蒙思想的兴起,以及在启蒙和种族革命主题下种种观念的更新。小说:创作上可以大致分为清末和民初两个时期。清末的倾向以理想与谴责并存,民初倾向以消遣游戏为主。前期的刊物阵地以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小说林》《月月小说》)为主,后期以改革前的《小说月报》与《礼拜六》等杂志为主。清末的小说有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两类。梁启超的政治小说基本上是一批主题先行、理想化、概念化的作品。谴责小说则在清末盛行:刘鹗《老残游记》、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被称之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末翻译小说中林纾的影响无与伦比,其中尤以林纾翻译的《茶花女遗事》大受欢迎:“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对域外小说的积极介绍和借鉴,刺激和启迪了新旧时代交接中的中国作家,他们在借鉴与模仿中很自然地将本土的传统文学与世界性的现代文学做比较,从而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称鸳鸯蝴蝶派。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叙述才子佳人的故事,缠绵悱恻,哀婉感伤,既有现代小说的细腻,又有古代诗赋语言的典雅。“淫啼浪哭”蔚然成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木制品生命周期评价与环境影响考核试卷
- 足浴店顾客投诉预防与应对考核试卷
- 纺纱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考核试卷
- 烘炉热效率计算与优化考核试卷
- 纸质汽车内饰设计创新与市场分析考核试卷
- 羽绒制品消费者需求分析与产品设计考核试卷
- 葡萄酒酿造可持续发展战略考核试卷
- 定制型国际商务考察旅游合作协议
- 高端展览活动安保及安全检查服务协议
- 美团新员工培训
- 图书馆藏书出入库管理制度
-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与数据分析基础》形考任务1-5答案
- 乐山大佛完整版本
- 校长在班主任培训会上的讲话范文
-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 GB/T 19609-2024卷烟用常规分析用吸烟机测定总粒相物和焦油
- 建筑工程一切险保险单
- 浙江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多视图静态异常检测
- 医疗垃圾分类及转运院感考核试题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