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区别和联系_第1页
认知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区别和联系_第2页
认知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区别和联系_第3页
认知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区别和联系_第4页
认知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区别和联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知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一)学生观就学生在学习中的身份和地位而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把学习者视为完全受环境和奖惩控制的被动的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恢复了学生是外部信息的主动吸纳者的主动地位,但知识信息和掌握知识信息的教师依然是真理和真理的代言人,学生没有评价和发展知识的资格;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描画了一幅儿童自主学习、幸福发展的蓝图,但其提出的一-些做法与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很难吻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认知建构主义把学生看做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每一位学习者总是在自己的先前经验基础.上,以其特殊的方式来建构对新信息、新问题的理解,从而形成个人意义。社会建构主义者则重视学习者在社会背景和社会互动中的学习,这种建构表现为具有一定生活背景、语言、信念和技能的个体,借助语言叙事或对话,与他人交流、讨论、争辩、分享,实现从个体知识向公共知识的相互转化。(二)教师观就教师在学习中的身份和地位而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把教师视为掌握奖惩手段并可主宰学生行为的训练者和塑造者;认知主义更多地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设计者;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把教师看做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支持者,给儿童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更愿意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赋予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方面更多的责任。认知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区别和联系联系:建构主义和认知结构主义,都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都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由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观。区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认知结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通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认知结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是教学的中心,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概况结构主义并非全新的哲学,而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一种思想倾向。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是还原主义的就是结构主义的。当人们发现复杂的现象可以还原为比较简单的现象时,就可以使用还原主义的方法;如果遇到了不能还原到较低级的层次的复杂现象,就只有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了解它们是由哪一类原始系统、结构所构成的。后者就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其中心课题就是从混杂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或者结构来。结构主义观念的产生与现代自然科学对事物的深层结构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和模型方法的运用相关,由于这些方法被移用于众多领域(特别是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学科),就具有了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的哲学意义。不过,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正式形成则直接源于本世纪以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哲学中出现的所谓语言的转向。在此以前,与心理主义相关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占有支配地位。无论是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传统的哲学家归根到底都把作为主体的人当做其理论的出发点。而语言的转向的根本意义则是把这种出发点由作为个体主体存在的人转向超越个体主体而具有某种“客观”结构和体系的语言,或者说由人的主观性转向语言的“客观性”。由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的转向正是这种意义上的转向。它体现了当时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趋势。就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程说,它一直与语言学的研究密切相关。实际上就是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中的普遍方法,或者说把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模式变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维模式。结构概念的解释在如下几个方面有一致之处:第一,他们都认为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规则、秩序)由许多成分(要素、单元)组成,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而作为系统、整体的结构正体现了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和阐释这些关系,就可理解所涉及的领域的各种现象。而在整体与它的各个部分(要素、单元)的关系中,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是哪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都只有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才能理解其各个部分的意义。就像一个乐曲中各个音符和乐句只有在整个乐曲中才能显示其意义一样。第二,他们大都把结构划分为深层与表层等不同层次。深层结构是未受外在的感性经验的影响、因而能体现现象的内部联系的无意识结构,就是说它们无意识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中。与非理性主义者不同,结构主义者一般不把“无意识”看做是非理性的情感本能,而是人的理智所固有的合乎理性和逻辑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赋予现象和事物以存在的模式和结构。他们在这方面继承了柏拉图主义的传统,他们所谓模式、结构无非是柏拉图理念的代称。而为了把握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必须把握其深层结构。至于表层结构,则只是事物和现象的外部联系,通过人们的感觉就可以知道。结构主义者强调的是深层结构,他们通常所说的结构主要是指深层结构。第三,他们大都力图超越传统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和心理主义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结构,也就是既不把结构还原为个人意识,也不把结构看做是出于个人的自由选择。他们认为结构作为一种理智和观念的存在具有超越作为主体的个人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们是无人格的。结构主义者大都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意义下的人道主义。有的人由此提出了主体消亡和人已死亡的口号。第四,结构主义者大都否定结构的历史性,认为结构超越时间性。人的认识的目的不是揭示所研究的现象和事物的具体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而是从这种过程中揭示隐藏于事物和现象之后、并作为它们的本质的绪构,而后者是永恒不变的,即非时间性和非历史性的。他们由此提出了所谓“共时态”(同时性)和“历时态”的概念,认为在任何领域的研究中,共时态的研究比历时态的研究更为重要。有的结构主义者还把结构的整体和部分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符号化,使结构成为一个可以用符号来表现、用符号来对之加以分析综合的系统(模式)。在这种意义上,结构主义往往与符号学密切相关,甚至成为符号学的同义词,结构主义的结构概念以及他们的整个理论都处于不断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由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正统”结构主义到德里达等人的后结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具有方向性意义的变更。只有具体地研究各个结构主义者的理论,才能准确地把握这种变更。结构主义的核心《普通语言学教程》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在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讲授并由后人整理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论述的语言理论之上。《普通语言学教程》(以下称《教程》)的问世,全方位革新了以前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及研究方法,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语言学研究的不是各个要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的“结构”,指的就是索绪尔的“系统”。《教程》的出版,标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立,也标志着普通语言学的建立。这时,语言学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索绪尔成为本世纪直到目前为止,影响最深远的一位语言学家。本世纪末的语言研究虽然已开始迈进乔姆斯基的时代,但在目前,人们对乔姆斯基理论还难以作出充分估价的情况下,结构主义语言学仍然是统帅语言研究领域的旗手。目前无论是语言教学,语言研究,各种语言著作的框架,都还没有超出结构主义的框框。具体语言的研究都广泛使用结构主义方法。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核心总的看,《教程》始终贯穿主要几条大纲,这几条大纲就是索绪尔语言观的核心,它给我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1.区分语言、言语区分语言的研究和言语的研究。按照索绪尔的语言观,语言既是社会的,又是心理的,而心理总归是属于个体的。他把以前人们所说的语言这个笼统概念称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又区分为语言和言语,认为言语是“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语言是“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言语包括说话者的意志组合(即心理)和语音表达,是次要的;语言是纯心理的东西,是在言语活动范围内人们的心理印象,是不依赖于个人的,是主要的。因此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由言语构成;言语要产生表达效果,为人所理解,也离不开语言。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属于社会部分的语言,而不是属于个人部分的言语。2.能指和所指指出语言研究就是要从所指和能指中找出它本身的价值。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之所以这样有用,就是因为它有价值。语言的价值不同于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工资这两者之间的对等关系体现出来,语言的价值是在索绪尔所说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对等关系体现出来。通俗一点,所指就是概念,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语义(或内容),能指是音响形象,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语言形式。一定的形式总是表示一定的语义,一定的语义要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它们之间是互相对应的。正因为这样,语言才能完成交际的功能,才体现出它的价值,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语言就是由所指和能指构成的符号系统。这里,索绪尔给我们指出了语言研究的着手点。3.区分共时、历时放弃“要素中心”的世界观以及“以词为中心的语言观”,对语言不仅进行历时性研究,更要根据语言各个部分的关系进行共时性研究。由于语言和言语的存在,索绪尔又区分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这两个对立的概念。什么叫做共时语言学?什么叫做历时语言学?索绪尔在《教程》里说:“有关我们的科学的静态方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涉及进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索绪尔认为,言语是个人的,言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阶段上的演变,言语是千变万化的东西,所以言语是属于历时的。相反,语言是属于社会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比较稳定的,虽然语言在漫长的历史上有变化,但变化最终还是出自于言语上,所以语言可以看作静态的,共时的。索绪尔认为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同时存在的语言的各成分之间的联系,是属于整个系统的逻辑和心理的关系,是最主要的,而把以前比较语法学所重视的历时研究认为是次要的。4.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确定语言成分的句段关系(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聚合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各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分成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两种。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一方面,在说话的时候,各个词(或称各个要素)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面。这些个要素可能只有一个词,可能是一串词组成的句子。总之,这些各要素之间结成的关系,就是句段关系。句段关系在语言研究中僻如句子层次分析、词组结构分析、词的结构分析等.另一方面,在说话的时候,话语之外总是有一些东西出现在说话者的记忆里,这些在记忆里被唤起的东西,与说出的每个词(或称每个要素)有一些共同点相联系着,这种联系称联想关系。联想关系在语言研究中僻如名词的词形变化:复数、格。动词的词形变化:进行体、完成体、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等都属于联想关系。后来的结构主义追随者修改了索绪尔这两个带有心理学概念色彩的术语,把句段关系称为组合关系,把联想关系称为聚合关系,被人们所公认。《教程》的意义《教程》洋洋大观,内容远不止上面所述,如在绪论中讨论到了文字、音位学,第三编讨论了历时语言学,第四编讨论了地理语言学,第五编讨论了原始语言,语言的史前史。但总.的说,重点在绪论和第一、二编,这三部分是《教程》的精髓。而关于语言和言语、所指和能指、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的区分又是结构主义的精神核心,是贯穿《教程》的骨架,也是《教程》占有最大篇幅论述的内容,故此文仅作精要介绍。索绪尔对语言的种种看法,形成了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最基本方法。在索绪尔的《教程》问世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对语言提出这样深刻而自成体系的观点,《教程》的出版成了一部划时代著作。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evi-Strauss,1908—2009)毕业于巴黎大学,1935至1939年在巴西教社会学,同时到原始部落进行人类学调査,曾任巴黎人类博物馆副馆长,1959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社会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忧郁的热带》(1955)、《结构主义人类学》(2卷,1958—1963)、《神话学》(4卷,1964—1971)、《今日图腾》(1962)、《野性的思维)(1962)等。列维-斯特劳斯创立了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出于对法国文化和西方文明的不满到美洲考察原始文化,他对被欧洲人压迫的印第安人抱有深切的同情。他这样描述白人与印第安人第一次相遇时的情况:“白人相信社会科学,印第安人则相信自然科学;白人认为印第安人

是野兽,印第安人则怀疑白人可能是神。这两种态度所表现的无知程度相等,不过印第安人的行为显然表现了更高的人性尊严。”列维-斯特劳斯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与过去的人类学家完全不同的结论。在他之前,人类学有进化说和传播说两派:进化说(进化主义)认为原始人是没有进化的种族,不同民族文化有高低之分;传播说(扩散主义)认为人类文化有共同的起源,传播在世界各地,分化成不同民族的有高低之分的文化。双方都认为现代人和原始人的区别是历史的进步——这显然蕴含着“原始人是落后的”的成见。两派都受到哲学家的质疑。比如,进化论阵营文化人类学的代表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按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古代巫术的性质,维特根斯坦批评说:“弗雷泽比他所说的那些野蛮人更不开化,因为至少他们不会像20世纪的英国人那样远离对灵魂之物的领悟。他对原始习俗的解释比这些习俗本身的意义更为粗糙。”——弗雷泽用现代英国绅士的眼光去看待他不熟悉的人的生活和语言,你这样做出来的解释就真的要更加精致吗?再如,倾向于传播说的列维-布留尔提出不能用“成年白种人”作为判断标准,他的《原始思维》一书把原始人的思维归结为以情感为特征的“集体表象”,没有达到现代人思维的高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论与他们相反,他认为原始思维和现代科学有着同样严格的逻辑,同样充满着理智,两者没有质的差别。可以说,列维-斯特劳斯的工作是为原始文化正名,这不仅适应二战后反殖民主义的普遍心态,而且为在哲学上探索共同人性和人类共同的思维特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列维-斯特劳斯对于人的看法与萨特的存在主义迥然有别,他强调人的下意识行为,而不是意识的结构;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人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人的自由;强调文化和思维形态的共时性,而不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人类都是“意指动物”(signifyingcreature),意指即把意义归附于事物的过程。意指活动的特点是把外界事物与意义联系起来。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批判说,结构主义有一种把人当作蚂蚁的倾向。对此,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一书中反驳说,他比萨特更重视人的尊严和权利,历史进步观不能维护一切人的权利:“人种学家尊重历史,但不赋予它优于一切的价值。他把历史设想为一种对自己工作的补充来研究,历史在时间中,人种学在空间中展开了人文学科这帧扇面。”结构主义的人类学对社会、文化和人的共时性的研究是整体把握,比起只关注人的个体和个人心态的存在主义有自身优势,因此能够成为继存在主义之后法国哲学的主流学派。结构主义最初是由索绪尔开创的一个语言学的学派,索绪尔的语言学包含着结构主义的哲学原则和基本概念。他认为,语言学不研究一切言语活动的一切现象,因为那包含的面太广了,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历史等等,那会使得语言学的对象过于庞杂。他的著作有《普通语言学教程》。他首先区分了语言和言语。首先,先把言语活动的心理、社会等因素剥离开,这样言语就是个人的实际话语,也就是心理和物理的机制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个人行为。言语和语言有如下区别:1.系统和个别语言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言语总是个别的、境遇的。语言藏在人脑中,藏在头脑里的语法体系中。因此,语言是由符号表示的规则系统,言语则是应用规则的具体活动(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就类似于象棋规则和下棋、交响乐章和演奏、电码和发电报的区分)。2.下意识和意识语言作为一个心理原型是下意识的、被动的;个人言语的心理活动是有意识的、主动的。3.社会和个人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是言语。——言语是具体表达,属于个人社会部分是语言。——语言规则不是个人有意识的创造,而是社会无意识的产物,具备社会性,语言规则的处理开始是约定的,随后就成为强制性了。语言的规则性指的是“下意识的集体原型”。4.文化和自然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言语的功能则是自然的。从发生学来看,先有文化后有自然。但这不重要。语言要比言语重要,因为缺失了语言,是绝不可能言语的。缺失了言语功能(如聋哑人)也可能掌握语言。——聋哑人无法言语,但是也可以语言,所以语言更加重要(聋哑人无法言语,自然功能丧失了,但是作为文化产物的语言功能并没有丧失,这也可以体现出索绪尔对于文化而非自然的强调)如果没有意义(文化),那么声音(自然)就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在结构发生效用的层面上。(结构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先于自然)5.同质和异质构成语言的要素(声音)是同质的,是心理的东西;异质的要素则保留在言语中。同质的心理要素在于它属于社会、集体的。因此语言首先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产物,而不是一个生理、物理的产物。所谓的异质并不是指完全相异,而是不能归结为统一的范畴(言语活动则跨越了生理、心理、物理几个领域,不可以简单地归类。)(法语和汉语是不能完全互译的)所谓异质也就是两个不能完全还原成同质的心理结构。6.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共时态(synchronic)指的是此刻、当下、平行,是自给自足的平衡状态。重视事物在同一时间内的相互关系;历时态(diachronic)指的是在历史中的,是不平衡状态。重视事物之间通过时间产生的关系。——前面所讲的进化说和传播说就是历时视角方法论的实例。索绪尔主张主要研究语言的共时态,将引起变化的外部因素弃之不顾(这样就可以对静态现象加以解剖),把系统自身及其内部因素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语言现象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历史的、政治的、种族的都会影响语言。因此索绪尔要求把这些因素从语言学对象中剥离开,只研究语言的共时态。也就是抛弃语言学的变化,仅仅把系统自身和内部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共时态,就好象研究一棵树的横截面的纹理,而不去观察树是怎么生长出来的。7.能指和所指语言的要素是符号。符号是能指(signifie)和所指(signifant)的结合。能指是“声音一形象”/印象,所指是“概念”/意义。所指和能指是同质的,也就是说,概念的意义和心理的印迹是同质的,因而它们能结合成为符号(能够还原为同质的心理结构)。这种结合就类似于氢氧化合为水。具体的步骤是:语音同步把思想和声音分割成相互对应的要素,两者由心理联想结合为符号。在这里,索绪尔体现了一种语音中心主义。他认为,符号的重点在于语音,而不是文字。因为语音是线性的,是精确的。而文字则是多向度的是模糊的。因此语音更为重要,只不过文字更为生动和长久,文字才专横起来。一个符号的声音本身是能指,意义是符号的所指——所指是意义,更重要8.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1)他认为符号之所以能组成句段,是因为单词和单词之间有差异和对立。首先是含义的对立,如绿叶,绿和叶意义上有对立,才能组成一个复合词。语音上有差异才能组成一个词句。(2)还有一种关系是联想关系,如绿叶,可以替换为绿茶。也就是一个句子的词用另一个词替换,这个结构仍然可以接受。综上可见,结构主义的人类学是对社会、文化和人的整体的共时性的研究。(比起只关注个体和个人心态的立场,有优势)但是,结构主义也有其问题,追求普适性的宏大叙述和巨型理论(grandtheory);强调共时性,其视角表现了一种静止观念(staticnotion);坚持二元对立观(虽然结构主义本来是要批判二元对立的)。斯特劳斯研究了原始部落的亲族关系、图腾、神话等现象,发现它们都有类似语言的意指结构。斯特劳斯的人类学理论是自觉应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成果。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一文,沟通了两个领域,指出了它们的“同型同构性”。这篇文章被评价为“结构主义的宣言书”,它启发了人们的思路,把结构主义从语言学领域推广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1亲族关系原始部落的亲族关系的实质是社会区分。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把亲族关系作为一个结构来研究:父亲、舅舅(父亲和舅舅地位相同)、母亲、孩子是四要素,存在这四种关系“夫妻、兄妹(舅母)、父子(女)、舅甥”,这些关系服从对立原则(如夫妻关系好,兄妹关系不好)。他在考察中发现,在亲族关系这一结构中,要素之间有严格的逻辑关系。有部落的男人和他的姻亲兄弟的关系的社会学意义是“送女人的人”和“收女人的人”的关系,他们以女人为媒介,代表了两个部落之间的关系。婚姻联结的不仅是男人和女人,而且是女方宗族和男方宗族。因此,在各个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对兄妹乱伦的禁忌并不出于种族进化的考虑,而是出自维系差别与互换和维系社会结构的需要。原始部落之间有三种交换的媒介:女人、食物和信息,由此造成亲族关系、生产关系和语言关系。2图腾图腾是反应部落之间生产关系和语言关系的结构性现象。图腾的作用是造成部落之间的差别和相互依存。图腾的分类原则与亲属关系的分类原则都是差别对立的原则,都是文化的产物。在原始人看来,没有什么是纯自然的东西。“就自然而言同质的女人,从文化的角度看来是异质的;同样,就自然而言异质的自然物种,从文化的角度看来是同质的。”图腾和原始社会的结构说明,文化高于自然的原则在人类思维的开始阶段就已经在起作用了。图腾是“把自然和社会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分类图式”。这样的图式把社会的某一团体和自然的某一物种归于一类。图腾对与人们生产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外界事物作出了区分,并把某些特殊事物(自然物与人工物),如星星、动物、植物、手工制品,当作一个部落的专利品,他们对此有特权,如某些部落才能捕猎某种鸟兽;另一个部落则把这些鸟兽作为图腾加以保护,有些部落负责保管种子,有些部落负责制造弓箭,每一图腾的部落为了与其他部落交流交换的需要而负责保护和管理某一动植物,通过互换产品满足他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也就是生产关系)。图腾制也是互换女人的外婚制,不同的部落按照图腾,互为“送女人的部落”和“收女人的部落”,每一部落还保存着关于本部落图腾的神话,并以此与其他部落交换信息,构成了部落之间的语言关系。3神话每一个系谱的神话都有一个隐藏的结构。他通过对八百多个神话的分析,把历时性的句段关系重新排列成为共时性的对立关系。施特劳斯通过对俄底浦斯神话的分析说明,只有用隐喻置换句段关系,忽略历时性,关注共时性,才能揭示出神话的深层结构。神话中包含的所有关系都是共时性的,也是逻辑的关系。神话是用“神话素”为材料的逻辑图示。这些逻辑和现代人的逻辑思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4原始思维和现代思维人是意指动物,进行意指活动。意义建立再区别、分类基础之上,现代人通过语言、符号作为中介,从事意指活动。原始人缺乏这一中介,意义和事物直接联系在一起。原始人和现代人思维的区别类似于手工匠和工程师的区别,神话和科学的区别犹如手工艺和工艺工程的区别,二者是两种系统,不能相互否定,而应该彼此补充。除此之外,原始人不对观察和理解、感性和理性加以区分。施特劳斯还发现表面看起来对立的两个要素实际上有一个三元结构。原始文化中有大量三元结构的事例。他称这种三元关系叫“结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正题、反题、合题”不谋而合,因而也能说明原始思维和现代辩证思维是一致的。结构主义1、阿尔都塞阿尔都塞的哲学属于结构主义(尽管他自己不承认),其基本精神是从表层中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深层结构。而阿尔都塞对此有所创见,他认为结构体现为哲学的总问题,总体性原则和总问题的提问方式。因此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也应该切入到哲学总问题、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原则和马克思哲学的总的提问方式入手,如此才能把握住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他认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存在着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双重结构。可见的表层结构是马克思著作显露出来的文字、语言和一些思想。深层结构则是隐藏在字里行间中,马克思没有表现出来的思想、真正问题、哲学框架和内在意义。因此可以说,深层结构才意味着思想的本质主旨,意味着思想的内在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阿尔都塞面临的问题就在于,哲学家的总问题是什么?哲学的总问题是哲学家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贯穿于哲学家思想始终的问题。哲学的总问题,就是哲学家的思想结构、内在整体关联和哲学思想自身的目的。他认为,结构是共时态的,因此是为了发现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因此哲学家的总问题,是哲学家表明谈论问题的核心问题,是隐藏在思想背后的实质、方法和思维方式。一切表面的问题,局部的思想问题都是哲学总问题的体现。只有在总问题中才能得到理解和意义。哲学总问题是一种深层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就是作者思考问题的方向,也是作者思想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不仅体现为对于理论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体现为作者对理论问题的提问方式。因此,哲学总问题是作者问题的提出方式,是一种整体性思想,思想之所以为思想,不是空洞的,而是在整体的特定结构之中。只有从思想整体的角度,也就是由哲学总问题出发,人们才能说出连接思想各种成分的系统结构,也才能够通过特定的内容领会思想各个成分的意义。而他认为要发现马克思著作中深层结构,应当采用的方法,叫做症候阅读法。也就是说,需要通过文字等表层结构找出马克思著作思想的深层结构。运用症候阅读法,可以从表面的文字语言中读出背后没有表达和写出来的无意识的思想结构。症候来自于弗洛伊德的分析法,弗洛伊德通过日常活动中的无意识的行为发现,无意识的深层结构。通过症候阅读法,他发现了马克思著作中的认识论的断裂。所谓认识论的断裂,最早来自于他的老师的科学发展理论。断裂意思是,用新的理论范畴体系代替旧的理论范畴体系,从而实现新理论和旧理论的断裂。断裂的结构就是理论的发展。而认识论的断裂意味着,新的总问题的确立、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概念群的使用。阿尔都塞由此发现,青年马克思和成熟的马克思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裂,这种断裂在哲学总问题、提问方式和总体性原则上有着巨大的不一致。而这个断裂点在1845年。1845年,马克思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他认为这部书标志着马克思思想的根本转变,即抛弃意识形态,建立起科学的共产主义。因此1845年之前为意识形态阶段,而1845之后为科学阶段。意识形态阶段总问题是费尔巴哈问题,即人学问题。而科学阶段则是生产方式问题。伴随着哲学总问题的变化,导致的是哲学总问题和概念群的变化。在意识形态阶段,马克思常用的概念是人,人的本质,异化,类本质等等。而后者则是生产力、生产方式、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思想认识论断裂的成果阿尔都塞的划分,实际上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是类似的,也就是把马克思划分为两种马克思。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大多重视前期的马克思,但是为什么阿尔都塞重视后期呢?这牵扯到他对意识形态的认识。意识形态本来是哲学上的认识论范畴,主张对人的基本认识观念进行澄清,说明其性质和来源。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阿尔都塞与马克思思想靠近,他认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是虚假的,与科学相对立,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不仅具有理论的功能,而且有实践的功能,因此是客观的。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表现在,科学认识总是真实的,他真实地反映了认识的对象。因此从认识结果而言,科学认识是真实的,意识形态则是虚假的。从认识的目的来说,科学认识追求真理,属于客观的认识,意识形态为利益服务,是主观的认识。阿尔都塞并且强调,人们往往忽视意识形态的无意识,人们往往把主流意识所塑造的价值观念当作不自觉的东西加以接受,没有加以反省和批判。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但是意识形态又是客观的,是社会形态的客观领域的组成成分。因为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实践,而意识形态尤其实践功能。在他看来,理论也是一种实践,理论实践加工的原料是表象、概念和事实,理论实践的产品是新的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理论的思维。意识形态不仅是客观的实践,而且是客观的社会存在领域。在他看来,意识形态不能简单地归为上层建筑,而是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第三元的存在。人们之所以把意识形态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区分,视为二元存在。是因为政治上层建筑是依靠刚性力量,即暴力镇压起作用。而意识形态则是靠软性力量,即意识形态力量起作用。国家政权是公共性质的,意识形态机器是私人性质的。但是他认为,社会形态构成应当是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元要素。他认为,意识形态如同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是意志非历史的现实性,是作为一种结构和功能在历史上无处不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按照经典说法是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论、黑格尔的辩证法。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首尾倒立的。通常的看法是,合理内核是辩证法,而神秘外壳是思辩哲学。但是阿尔都塞认为,这没有切中实质。在他看来,神秘外壳就是辩证法本身。辩证法颠倒的比喻是用辩证法本身来研究辩证法的性质,即辩证法的特殊结构。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不同,就在于辩证法的规定性和特定结构的不同。黑格尔的辩证法结构是一元决定,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多元决定。按照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应当发生在大工业国家,实际上却发生在俄国。因此按照黑格尔式的一元辩证法就无从解释了,唯有看到还有其他的矛盾在起作用。这些矛盾汇合起来构成了特殊的环境和潮流。有些环境和潮流属于生产关系,有的属于上层建筑,有的属于国际环境,各种各样的矛盾聚合成为一个统一体。矛盾与社会有机体不可分,同存在条件和领域不可分,矛盾在内部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他们既规定着各个领域,又被其规定。因此矛盾是多元决定的,这意味着矛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矛盾自身的结构体。因此每一对矛盾在形势的要求下会取代了一般的矛盾成为新的一般矛盾。早黑格尔式的辩证法之中,虽然范畴越来越多,但是这些范畴都反映着一个同一的内在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所以黑格尔那里,仅仅是简单矛盾的不同表现形式。阿尔都塞对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有其评价,他区分了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偶然的唯物主义说明了唯物主义的偶然性,他反对恩格斯的划定。他认为,唯物主义的产生并非在认识论语境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另一方面,认识论语境下的对立,只是虚假的表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世界观。他认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之中提出对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理解,已经蕴含了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阿尔都塞认为真正的唯物主义只能是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因为唯心主义的特点是必然性和目的论,他把世界的起源封闭在一个体系中。传统的唯物主义,或者说持有必然性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从本质上没有区别,是唯心主义的变种。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应当是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但是恩格斯做了错误的理解,将其作为必然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区分开马克思的核心概念,即生产方式。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有两层含义1、偶然性的生产2、生产方式代替另一种生产方式的必然性生存,这是历史规律。晚期的阿尔都塞,否认了后者,而认为前者才是真正意义的唯物主义。因为所谓的历史规律,都是后人总结出来的。历史的无目的性,历史无主体,是一种多元性,才是唯物主义的深层结构。2、巴尔特结构主义者到底算不算哲学领域,这是有争论的。因为结构主义者往往是把这套原则贯彻在其他领域之中。比如说巴尔特。巴尔特醉心于符号的研究之中在他看来,表面上作家可以随性写作,实际上是受制于时代、阶级对其的影响。因此写作是历史的事情,而不是超历史的。他试图回答,什么是文学?这个问题。法国主流观点认为,文学和现实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文学总要反映现实,这就要求文学需要介入到现实中,揭露出现实的不公正、不道德。但是巴尔特认为,这种看法没有揭示出文学背后的深层东西,即文学思想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因此介入写作,实际上反映的都是某一阶级的意识形态。阶级写作的后果就在于,消除了文学语言的可能性,使得文学写作被异化了他试图说明,真正的写作是零度式写作。首先,我们来看零度是什么意思?零度是一个语音学的概念。所谓零度式写作,就是一种直陈式写作。也就是说,写作本身应当是中立的,不应该充当某种意识形态的工具,不应当对现实有所介入,而是客观描述,不参杂任何主观要素在其中。因此零度写作,对应着新闻写作,做到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零度写作与介入写作相对,介入写作总是试图表达某种立场,这就会成为政治工具或者功利目的。而零度写作立场是中立的。如此一来,读者就读不到作者的存在,作者仿佛是不重要的,他仅仅是事实的记录者,作者是不在场。但是我们会知道,零度式写作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设想。零度写作要求文学成为语言的乌托邦,但是,我们会有如此纯粹的写作吗?当然没有,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已经被埋藏了某种价值,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神话。因此,我们需要揭示出现代神话的形式及其运行机制,从而解构这些神话背后的意识形态,这就是巴尔特的神话的祛魅。神话是原始人面对自然和社会的一致夸张式的表述,在现代社会,资本主义要求使得这种虚构的叙事成为真实的叙事,使历史的神话成为自然的现实。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神话通过媒体而无处不在,他将潜在的信号埋藏于表面的事实之中。比如说,蔬菜开始跌价。表面上,这就是一个事实。但是其实他埋藏着的是,政府正在积极干预市场,且作用已经出现。目的是突出政府的效率。还有一幅画是黑人向法国国旗敬礼,在《巴黎竞赛》杂志某一期的封面上,他看到一个黑人士兵穿着法军制服,目光紧盯着国旗,正在敬礼。这是意指行为的第一个层面:封面上的形体和色彩被解读为一个黑人士兵穿着法国军服。巴特写道:“但或许我有些天真,我清楚地意识到了这幅照片向我传递的意指效果:法国是个巨大的帝国,她的所有子民,不分肤色,都在她的旗帜下忠诚服役;这个年轻的黑人在为所谓的压迫者服役时展示出的热忱,就是对于那些殖民主义的批评者最好的回应”。所以这些埋藏在背后的语言正在悄无声息地传达给受众。从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