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14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14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14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14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14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14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1)前提:人民解放斗争的成功发展。(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3)成立:1949年10月1日,实行开国大典。(4)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功。教材补缺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全国基本解放: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土地改革:将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广到全国,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全部制,建立农夫土地全部制,土地归农夫个人全部,农夫向国家交“公粮”。至此,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中共中心从挽救朝鲜危局、保卫我国平安和维护世界和平这一根本立场动身,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恳求赴朝参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在美国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后,最终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镇压反革命:肃清了国民党隐藏在大陆的特务及反对新生政权的各种反动组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当过渡。(2)颁布: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3)内容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途写入宪法中。(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意义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③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3.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产生方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普选产生。(3)历史意义①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4.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2)指导思想:1956年,中共中心正式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3)主要形式①政治协商是其主要形式。②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4)历史作用:调动了民主子士的参政议政热忱,开创了同心同德、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5.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同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2)法律依据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缘由:毛泽东的“左”倾错误;江青、林彪推波助澜。(2)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峻践踏,党的各级组织也遭到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3)教训: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特殊提示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简称“四大”,曾经被当作社会主义民主的独创形式,兴起于1957年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运动中,“文化大革命”时期泛滥并被写入宪法,1980年被废除。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首要环节: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颁布了1982年宪法;出台《选举法》《刑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4)依法治国①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②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③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3.基层民主选举(1)目的:落实宪法给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干脆行使民主权利。(2)内容①城市: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②农村:1998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3)意义①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②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易错提示正确相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区分:“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遵守法律律制度。三、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1.“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1)形成过程①20世纪50年头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②酝酿:1981年9月,叶剑英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③形成:20世纪80年头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④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⑤定为国策: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香港、澳门回来祖国(1)条件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加,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详细方针政策日渐完善。(2)过程: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门分别回到祖国的怀抱。(3)意义①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澳门历史新的一页,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②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③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供应了借鉴。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告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2)20世纪80年头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渐渐放宽。(3)两岸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并于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4)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接着奋斗》,就台湾问题提出八项主见,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5)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6)民间沟通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特殊提示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分(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问题。(2)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2.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途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斗争时期,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包括工人、农夫、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称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接着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组织形式。针对练1(2024·湖北八市3月统考)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南分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需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复原与发展生产,复原与发展文化教化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D.中心允许地方自治答案A解析1953年12月新中国起先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B、D两项均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故解除。1.《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分项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背景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供应了法律保障2.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子士团结在一起。③依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同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家国情怀——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思想的实践,能够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是由我们政权的性质确定的,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定。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有利于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考点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1.单一制国家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国家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是为了便于管理,才把领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并据以建立起地方政权,即各地方行使的权力来源于中心授权,并不是地方固有,地方的自主权或自治权是由国家整体通过宪法授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制国家。2.治权治权是指主权之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干脆权力,是用来干脆应对国家内部各种社会问题的权力,它是由主权构建出来的。因此,治权也具有两个特征,即附属性与干脆性。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英国主见“以主权换治权”事实上以交还主权为幌子,实质上仍旧保持英国对香港的占有。“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针对练2《香港特殊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其次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殊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意味着()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香港特殊行政区正式建立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一个中国”原则,故D项正确。材料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要求:从材料中找出在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上中英可谈与不行谈的问题。信息:答案可谈问题: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不行谈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行以谈判;收回香港的时间不行以谈判;中国收回香港领土的内容不行以谈判。材料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依据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安排。——依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发觉问题: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该比例反映出当时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思索:1953年选举法为什么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为4∶1?试答:答案突出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材料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其次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要求:分析材料,论证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与“代表性”的特点。论证:答案(1)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2)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1.(2024·课标全国Ⅲ,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起先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绽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冲突的改变亲密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解析C对:依据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冲突的改变,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冲突的改变亲密相关。A错: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度化。B错: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这与题目时间不符。D错: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目时间不符。2.(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子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探讨、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样拥护。”据此推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答案C解析由“凝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子士的心血”“经过反复探讨、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样拥护”可推断“它”是指《共同纲领》,C项符合题意。1.(2024·开封模拟)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于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B.先复原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一五”安排的实施标记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起先,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政治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冲突,故A项正确;B项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解除;C、D两项是改革开放深化时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均解除。2.(2024·四川全国卷Ⅲ冲刺演练一,30)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心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心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心的看法,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一表态()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C.消退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D.促进了人民教化不断进步答案A解析《人民日报》是党报,材料中“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故A项正确。3.(2024·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三,31)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接着革命”“要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冲突和人民内部冲突”。这些规定()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指导思想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接着革命’,‘要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冲突和人民内部冲突’”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在肯定程度上起先订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故B项正确。4.(2024·德州模拟)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假如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心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答案A解析题干是说在1961年时,毛泽东已经就台湾问题提出台湾回来祖国可以保留社会制度不变,这就说明此时“一国两制”这一思想已经萌芽,雏形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4·重庆模拟)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记——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标记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做主新时代的到来答案A解析材料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A项正确。2.(2024·湖北八校其次次联考,31)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方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方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答案A解析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方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权的稳定起了主动作用,故A项正确。3.(2024·安徽A10联盟最终一卷,31)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行分的,法律应听从政治。这种改变()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化体系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须要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答案C解析题干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行分的,法律应听从政治”,这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法律教化,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旧中国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新政权的须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律应当听从于新中国的政治,故C项正确;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的文件是1954年宪法,故D项错误。4.(2024·宜宾模拟)新中国成立初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答案A解析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对人民、民主党派和少数民族权利的敬重,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1954年”可知,此时人民的追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建立联合政府,故B项错误;依法治国执政理念的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三大政治制度,不是单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项错误。5.(2024·太原联考)依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反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依据地方实际实行特殊政策和敏捷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A.是中心领导下的地方自治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要以不违反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心领导下的地方自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行使自治权的前提,不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符合国情的信息,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享有肯定的自治权利,不是高度的自治权利,故D项错误。6.(2024·成都模拟)决策类型五年计(规)划决策主体决策方式“一言堂”决策二五、三五、四五国家主要领导人个人决策内部集体决策一五、五五、六五政府内部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询问决策七五、八五、九五政府内部+外部精英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集思广益决策十五、十一五政府+外部精英+公众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上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A.安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B.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被极大调动C.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五年规划的决策类型和方式渐渐民主化和集体化、程序化,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故C项正确。7.(2024·四川全国卷Ⅲ冲刺演练一,31)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晰楚,不简单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肯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答案D解析A项强调经济,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中“1982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刹这个风,肯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相符,故D项正确。8.(2024·邵阳高三联考)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同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同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同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A.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动依法治国的决心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详细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同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邓小平在此时的强调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决心,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故D项正确。9.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状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年份企业(个)年增长率(%)合同金额(亿美元)年增长率(%)1991173557.313.9054.619926430270.655.43298.719931094570.299.0379.9A.“一国两制”方针指引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C.两岸隔绝状态起先打破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答案B解析1992年“九二共识”的达成,加快了海峡两岸贸易往来,故B项正确。10.(2024·蚌埠模拟)下图是美国20世纪五十年头的一幅漫画。漫画中蒋介石用链条锁住了山姆大叔先生的鼻子。他们脚下是金门、马祖岛。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国务卿杜勒斯在向一位记者说明。该漫画意在()“我们只好跟着走以保全面子”A.指责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B.讽刺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窘境C.指责美国政府愚弄民众的做法D.揭露美蒋勾结搞“两个中国”答案B解析新中国建立后,台海两岸对峙,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被蒋介石牵着鼻子走,材料是为讽刺美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尴尬,而非指责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故A项错误;漫画反映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被蒋介石牵着鼻子走,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被愚弄了,故C项错误;蒋介石主见“一个中国”,故D项错误。11.(2024·潍坊模拟)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答案D解析材料中台湾放开了向大陆探亲、旅游等限制,反映出两岸互不往来的隔绝状态被打破,故D项正确。12.(2024·山西六校第四次联考题,31)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运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出()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B.通过协商解决了香港问题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沟通日益亲密D.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答案C解析材料“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属于两岸达成的经贸往来,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24·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是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看法上较同盟会温柔。……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志向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汲取了很多进步党党员,在看法上亦较温柔。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气。假如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方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的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上升。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上升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材料二原委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唯恐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