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镜消毒、灭菌制度一、目的规范内镜的消毒、灭菌操作,确保内镜在使用过程中达到有效的消毒、灭菌效果,防止交叉感染,保障医疗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内镜及其配套器械的消毒、灭菌处理。
三、职责分工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内镜消毒、灭菌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并监督执行。定期对内镜消毒、灭菌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监测内镜消毒、灭菌效果,对消毒、灭菌质量进行评估。2.内镜室负责内镜及配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操作。按照要求配备相应的消毒、灭菌设备和防护用品,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对内镜及配套器械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报告设备故障。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记录,保存相关资料。3.临床科室负责正确使用和保管内镜,使用后及时送回内镜室进行处理。配合内镜室做好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发现内镜及配套器械损坏或消毒、灭菌效果不佳时,及时反馈给内镜室。
四、消毒、灭菌原则1.根据内镜在人体使用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对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进行灭菌。对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如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应进行高水平消毒。2.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灭菌的原则,确保内镜及附件的清洗质量,以保证消毒、灭菌效果。3.消毒、灭菌应采用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设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消毒、灭菌过程符合要求。4.加强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定期进行生物学监测,确保消毒、灭菌质量达标。
五、清洗消毒流程(一)预处理1.使用后,立即用含有酶清洁剂的湿纱布擦拭内镜的外表面,去除可见污染物。2.将内镜的各个通道充分冲洗,去除管道内的血液、黏液等污染物。可采用注射器向各个通道内注入适量的清水,反复冲洗直至管道通畅。
(二)测漏1.将内镜各管道充满水,连接测漏装置,采用压力测试法进行测漏。2.观察测漏装置的压力变化,如压力在规定时间内无明显下降,表明内镜无泄漏;如有泄漏,应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维修。
(三)清洗1.酶洗将测漏合格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向各管道内注入适量的酶清洁剂,浸泡时间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一般为1015分钟。用刷子反复刷洗内镜的外表面、各管道及按钮等部位,去除残留的污染物。2.清洗酶洗后,将内镜取出,用流动水冲洗各管道及外表面,去除残留的酶清洁剂。采用多酶洗液超声清洗内镜,超声清洗时间和频率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一般为510分钟。超声清洗后,再用流动水冲洗内镜各管道及外表面。
(四)消毒或灭菌1.高水平消毒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浸泡时间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一般为2030分钟。浸泡时,应确保内镜各管道及外表面完全浸没在消毒液中。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内镜各管道及外表面,去除残留的消毒液。2.灭菌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或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等方法进行灭菌。灭菌前,应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对内镜进行预处理,确保内镜干燥。灭菌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记录灭菌参数和时间。灭菌后,应进行生物学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五)终末漂洗1.消毒或灭菌后的内镜,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各管道及外表面,去除残留的消毒剂或灭菌剂。2.终末漂洗用水应符合无菌水的要求,可采用无菌蒸馏水或经过滤除菌的水。
(六)干燥1.采用压缩空气或无菌纱布等方法将内镜各管道及外表面吹干。2.干燥后的内镜应妥善保存,防止再次污染。
六、消毒、灭菌设备及消毒剂管理1.消毒、灭菌设备内镜室应配备合适的消毒、灭菌设备,如清洗消毒机、超声清洗器、压力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等。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定期进行性能检测和校准,保证设备的消毒、灭菌效果。建立设备使用登记制度,记录设备的使用时间、运行参数、维护保养情况等。2.消毒剂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剂,如2%碱性戊二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应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对人体毒性低,对内镜无腐蚀性。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使用,定期更换消毒剂,确保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加强对消毒剂的储存管理,储存条件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避免消毒剂受到污染或过期使用。
七、个人防护1.内镜操作人员在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操作时,应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等。2.根据操作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污染物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防护用品。如在接触血液、黏液等污染物时,应佩戴双层手套;在进行消毒、灭菌操作时,应佩戴防护眼镜,防止消毒剂溅入眼睛。3.定期更换个人防护用品,保持清洁。操作结束后,按照正确的方法脱去防护用品,进行手卫生。
八、质量监测1.化学监测对消毒、灭菌过程中使用的消毒剂和灭菌剂进行化学监测,定期检测消毒剂的有效浓度,确保其符合要求。每次消毒、灭菌操作后,应记录消毒剂或灭菌剂的名称、浓度、配制时间、使用时间等信息。2.生物学监测定期对内镜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频率应符合相关规定。一般每月对灭菌后的内镜进行一次生物学监测,每季度对消毒后的内镜进行一次生物学监测。生物学监测采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孢作为指示菌,检测方法应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310.3)的要求。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和分析,如监测结果不合格,应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并重新进行监测,直至合格。3.工艺监测对内镜清洗、消毒、灭菌的全过程进行工艺监测,包括设备运行参数、消毒剂和灭菌剂的使用情况、操作流程等。工艺监测应形成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监测时间、监测项目、监测结果等。如发现工艺参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调整并记录调整情况。
九、记录与档案管理1.内镜室应建立完善的清洗、消毒、灭菌记录制度,对每一台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过程进行详细记录。2.记录内容应包括内镜编号、使用科室、清洗时间、消毒或灭菌时间、消毒剂或灭菌剂名称、浓度、使用时间、操作人员签名等信息。3.清洗、消毒、灭菌记录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应符合相关规定,一般不少于3年。4.定期对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内镜消毒、灭菌工作质量。同时,记录也是质量追溯和医疗纠纷处理的重要依据。
十、培训与考核1.医院应对内镜操作人员、消毒供应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内镜消毒、灭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内镜的结构和性能、清洗消毒流程、消毒剂和灭菌剂的使用、个人防护、质量监测等方面。2.培训应定期进行,新上岗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演示、操作练习等多种形式。3.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应进行补考或再次培训,直至合格。4.将内镜消毒、灭菌知识和技能培训纳入医院继续教育计划,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十一、监督与检查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内镜消毒、灭菌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制度执行情况、操作流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设备维护保养、个人防护等方面。2.监督检查可采用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相关科室限期整改。3.相关科室应认真落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胶袋胶辊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 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学习成绩与师生关系的关联性探究
- 伤损钢轨管理办法
- 优先使用管理办法
- 中小牧场管理办法
- 中国绩效管理办法
- 体能测试管理办法
- 上海土地管理办法
- 中铁信息管理办法
- 危大工程动态判定表
- 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团体解读
- 全国各地行政区划代码及身份证号前6位对照表
- 绳索救援(课堂)课件
- 库伦分析法课件
-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说明
- 文本信息加工和表达
- ks-s3002sr2腔全自动清洗机规格书megpie
- 厂房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2023年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语文)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历年托福词汇题汇总440题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