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通史贯穿训练(一)时代的呼喊——春秋战国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解析:选D“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法得知政治构想的问题,故A项错误;“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不能推断神学迷信观念已被扫除,它可能是维护君主的一种方式,故B项错误;“思想家们突破”不能说明社会秩序已经重建,故C项错误;“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意人事,故D项正确。2.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据此可知,当时()A.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 B.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C.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 D.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解析:选C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游走讲学”“‘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体现各区域间的沟通频繁,反映区域文化的沟通融合加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区域间的文化沟通,看不出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解除A项;材料是文化沟通融合而不是文化统一,解除B项;苏秦、张仪是战国纵横家,看不出儒学地位问题,解除D项。3.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肯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学问的老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解析:选C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缘由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当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而不是井田制,故D项错误。4.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觉,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斗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解析:选A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觉,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供应的是铁农具,故兼并斗争南移趋势明显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仅供应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体现铁农具的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铸技术是否进步的结论,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是在汉代以后,故D项错误。5.《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改变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由此可见()A.儒家思想起先成为正统思想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志向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D.晚年孔子因遭遇困厄而热衷卜筮解析:选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知,孔子所视察的是《易》中的道德与正义,照旧坚守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志向,故B项正确,D项错误;儒道两教的融合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6.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依据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C.土地私有制度渐渐形成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解析:选C“阡陌”原指井田制,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依据亩数多少而收税”可知井田制瓦解,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的出现,导致个体小农经济产生,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5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丢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实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四周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柔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志向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当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为规范的礼,不应当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假如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志向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动身,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斗争。——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缘由及其影响。(13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见,并加以简要评价。(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周王室丢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实力”得出周王室衰微,周王丢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据材料一“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得出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结合所学可知,地主阶级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突显。其次小问,依据所学,从主动与消极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孔子主见据材料二“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志向的时代”得出重视周礼,主见复原西周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得出主见“仁”“礼”结合;墨家主见据材料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得出官民无贵贱之分;据材料二“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得出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据材料二“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主见兼爱非攻。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主动作用以刚好代局限性。答案:(1)缘由:周王室衰微,周王丢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突显;地主阶级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2)主见:孔子主见“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见复原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见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比亚迪定购合同协议
- 商业管理合同协议
- 正规雇佣关系合同协议
- 商业物业买卖合同协议
- 商务汽车租赁合同协议
- 模型维修服务合同协议
- 武器装备研制合同协议
- 2025官方个人借款合同模板
- 总经理工作合同协议
- 商业公司配送合同协议
- 供电公司故障抢修服务规范
- 初中体育课堂安全教育
- 防高处坠落 物体打击专项施工方案
- 食品销售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增材制造)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5.青春之光》课件
- TSG21-2025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送审稿)
- 2025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统信服务器UOS操作系统-产品白皮书
- 粮库火灾的防控措施与技术
- 5G-Advanced通感融合仿真评估方法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