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人工影响天气火箭流动作业点建设规范编制说明_第1页
DB36T-人工影响天气火箭流动作业点建设规范编制说明_第2页
DB36T-人工影响天气火箭流动作业点建设规范编制说明_第3页
DB36T-人工影响天气火箭流动作业点建设规范编制说明_第4页
DB36T-人工影响天气火箭流动作业点建设规范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工影响天气火箭流动作业点建设规范》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背景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局部大气的云物理过程进行影响,实现以增雨(雪)、防雹、消雾、消云等目标的活动。它是气象服务于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的重要科技手段之一。2020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为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推进“十四五”时期及未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2021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21〕17号),要求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不断提高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并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环节安全监管和提高安全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江西省早在1959年就开始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工作,是全国较早开展人工增雨、防雹等作业的省份之一。60多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保障粮食安全、应对干旱、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生态文明建设、交通安全、应急保障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群众的好评。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江西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一项民生福祉工程。(二)总体考虑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主要手段是依托移动式增雨防雹火箭,人工影响天气流动作业点(以下简称流动点)是进行该项作业的主要场所,全省流动点数量300多个,占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80%以上,流动点的使用频率高,数量多、分布广,现有的国家标准无法完全适配江西本地的实际需求,为了进一步规范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保障水平,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编写主要依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站建设规范》(QX/T329—2016),内容包括标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选址、命名、报批、建设和管理等8个部分,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国内实际情况以及已有的相关标准制定的实践经验,对部分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三)标准起草单位及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新余市气象局、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赣州市气象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宾振、陈昌泽、邱璐、徐燕、胡磊、邓斌、刘莉坤、吴瑶、曾梵高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一)编制原则1.标准的科学性在对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际情况、安全管控措施和空域管制要求等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标准的内容、技术要求等进行了梳理和凝练,本标准与目前业务实际紧密结合,严格依据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与现行法律法规相一致,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科学性。2.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标准明确了人工影响天气火箭流动作业点选址要求,符合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需求和基层工作实际,内容全面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3.标准的规范性本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编写规则进行,结构严谨、内容完整、语言简洁、条理清晰、规范性强。(二)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16年11月修订。《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2020年4月修订。《江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22年7月修订。2.有关标准文件GB31221—201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T42989—2023人工影响天气术语GB/T37274—2018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点安全射界图绘制规范QX/T17—200337mm高射炮防雹增雨作业安全技术规范QX/T297—2015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要求QX/T340—2016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单位安全检查规范QX/T329—2016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站建设规范QX/T226-2013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防雷技术规范QX/T547-2020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地面作业空域申请和使用规范(三)主要内容本标准分为8个部分,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火箭流动作业点的建设和管理。第一部分是适用范围。明确了人工影响天气流动作业点的术语和定义、选址、命名、报批、建设、使用、管理等内容。第二部分是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引用的规范性文件内容。第三部分是术语和定义。对标准中的术语进行了解释。第四部分是选址。考虑作业安全和作业效果,对作业站点的地理环境做出相应的规范要求。第五部分是命名。规定了作业站点命名方式,便于作业记录的存储、查找和使用。第六部分是报批。规定了人工影响天气火箭流动作业点报批流程和要求。第七部分是建设。规定了人工影响天气火箭流动作业点建设的内容要求和安全措施。第八部分是管理。明确了安全管理要求和业务开展中的运行管理。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该标准已用于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十四五”规划和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中,并指导吉安、抚州和九江等地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建设,相比于固定标准化作业点建设而言,流动作业点建设更加经济便捷,同时也满足相关安全管理要求,在基层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更加便于开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比对情况本标准的编制参考了国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