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TOC\o"1-2"\h\u21787第一章总体要求 4302721.1指导思想 4250561.1.1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170901.1.2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4169051.1.3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304341.1.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4140781.1.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139901.1.6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491901.1.7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4212301.1.8坚持规划先行 5284631.1.9坚持改革创新 5136501.1.10坚持绿色发展 534321.1.11坚持民生优先 5215231.1.12坚持协同推进 526618第二章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5139511.1.13总体布局 598461.1.14具体布局 554861.1.15发展目标 6224261.1.16发展措施 6165891.1.17发展目标 679951.1.18发展措施 631310第三章城乡融合发展 7308961.1.19指导思想 7139971.1.20基本原则 7229061.1.21规划目标 75701.1.22主要任务 777341.1.23指导思想 7272621.1.24基本原则 7153931.1.25主要任务 777331.1.26指导思想 8173321.1.27基本原则 8158621.1.28主要任务 825888第四章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 827456第四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8280861.1.29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8206761.1.30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库,提供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技术转移等服务。 8116431.1.31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保证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8302411.1.32培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9282851.1.33加强农业教育。优化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农业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 96271.1.34实施农业人才培训计划。针对农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9132141.1.35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合作,共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9277471.1.36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发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9253331.1.37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实力。 9193461.1.38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硬件条件,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9245621.1.39推动科技创新平台专业化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科技创新优势。 9242221.1.40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国际影响力。 931719第五章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 9128181.1.41政策目标 960611.1.42政策内容 10307121.1.43政策实施 10264801.1.44总体要求 10237911.1.45主要任务 1045901.1.46保障措施 10202041.1.47衔接原则 11283381.1.48衔接重点 1128351.1.49衔接路径 11777第六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1131301.1.50土地确权 1171131.1.51土地流转 12290471.1.52土地利用规划 1246391.1.53土地利用监管 1275511.1.54改革目标 12317441.1.55改革措施 1317547第七章农业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13196991.1.56总体要求 1389831.1.57主要任务 13210611.1.58政策措施 13288881.1.59总体要求 1435761.1.60主要任务 1452481.1.61政策措施 14199311.1.62总体要求 14181471.1.63主要任务 1422231.1.64政策措施 1510257第八章农村金融服务与创新 1564791.1.65现状概述 1577651.1.66服务体系构建 15287191.1.67产品创新方向 15220901.1.68创新策略 16219331.1.69风险类型 16134021.1.70风险防范措施 1627653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6192941.1.7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16220031.1.7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17187591.1.7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 17202871.1.74农村污染防治现状 17119741.1.75农村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 17167671.1.76农村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 18178601.1.77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8233201.1.78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 18282601.1.79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 1819863第十章组织保障与政策实施 18276231.1.80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形成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保证工作有序推进。 1819681.1.81明确工作职责。各级要加强对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政策落实。 1943141.1.82强化上下联动。加强上下级间的沟通协调,保证政策传导畅通,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工作反馈机制,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19239921.1.8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业效益。 1910831.1.84优化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 19222211.1.8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专业人才参与农业创新发展。 1911431.1.86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 19256691.1.87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考核评价办法,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明确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 19162961.1.88加强日常监督。各级要加强对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日常监督,保证各项工作任务按时完成。对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和个人,要严肃问责。 19239441.1.89定期开展评估。对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觉问题,调整政策措施。评估结果作为对下级及相关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 19,第一章总体要求1.1指导思想1.1.1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任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进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1.1.2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生产要素集聚,推动农业生产与城乡发展深度融合。1.1.3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二节发展目标1.1.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1.1.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1.6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1.1.7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第三节工作原则1.1.8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明确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1.1.9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激发农业发展活力。1.1.10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1.11坚持民生优先关注民生,保障农民利益,让农民在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享有更多实惠。1.1.12坚持协同推进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任务落实。第二章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第一节农业产业布局1.1.13总体布局为推动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总体布局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1)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特点,发挥区域优势,发展适应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农业产业。(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3)强化产业链协同,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强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集聚,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1.1.14具体布局(1)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中部地区: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发展粮食生产、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西部地区: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第二节特色产业发展1.1.15发展目标特色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向,应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如下:(1)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2)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1.1.16发展措施(1)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确定特色产业发展重点。(2)加强政策扶持,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特色产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3)深化产业链延伸,提高特色产业附加值。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推动特色产业向上下游延伸。第三节农业产业链建设1.1.17发展目标农业产业链建设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环节。发展目标如下:(1)完善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2)促进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3)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民增收。1.1.18发展措施(1)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链整合。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链建设。(2)优化产业链结构,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提高产业整体效益。(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发挥其在农业产业链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链技术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产业链技术水平。第三章城乡融合发展第一节城乡规划与布局1.1.19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布局和战略任务,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1.1.20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意愿,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2)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彰显地域特色。1.1.21规划目标(1)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形成城乡有序、功能互补、设施共享的格局。(2)推动城乡产业布局优化,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1.1.22主要任务(1)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城乡功能区域,明确城乡发展定位。(2)强化城乡规划引导,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3)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第二节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1.1.23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1.1.24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保证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有序推进。(2)坚持主导、市场运作,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3)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水平。1.1.25主要任务(1)加快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交通互联互通水平。(2)加强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乡供水安全。(3)完善城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信息化水平。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1.1.26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城乡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1.1.27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需求,提高公共服务质量。(2)坚持城乡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3)坚持政策引导,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1.1.28主要任务(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2)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3)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4)推进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四章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第四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推动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应采取以下措施:1.1.29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1.1.30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库,提供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技术转移等服务。1.1.31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保证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1.1.32培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第二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是推动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下措施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1.1.33加强农业教育。优化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农业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1.1.34实施农业人才培训计划。针对农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1.1.35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合作,共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1.1.36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发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第三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推动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下措施有助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1.1.37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实力。1.1.38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硬件条件,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1.1.39推动科技创新平台专业化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科技创新优势。1.1.40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国际影响力。第五章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第一节农业产业扶贫政策1.1.41政策目标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旨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的扶贫功能,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1.1.42政策内容(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产值。(2)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产业发展能力。(3)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与贫困地区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5)创新金融扶贫。鼓励金融机构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1.1.43政策实施农业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要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和评估,保证政策效果得到充分发挥。第二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1.44总体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1.1.45主要任务(1)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4)传承乡村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5)强化乡村治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1.1.46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2)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3)人才保障。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第三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1.1.47衔接原则(1)保持政策连续性。在脱贫攻坚期内,继续执行相关政策,保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强化政策协同。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形成政策合力。(3)分类指导。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政策,保证政策效果。1.1.48衔接重点(1)产业扶贫。将产业扶贫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发挥农业产业的扶贫功能。(2)资源整合。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推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3)人才培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4)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1.1.49衔接路径(1)政策衔接。将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形成政策体系。(2)项目衔接。将脱贫攻坚项目与乡村振兴项目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3)机制衔接。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机制,保证工作有序推进。(4)监督考核。加强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的监督考核,保证政策落地生根。第六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一节土地确权与流转1.1.50土地确权为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推动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强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各级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权属,保证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合法使用权。具体措施如下:(1)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到位。(2)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确权数据库,实现土地信息动态管理。(3)强化对土地确权工作的监督,保证确权结果公正、公平、公开。1.1.51土地流转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明确流转程序、流转期限、流转价格等。(2)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为流转双方提供便捷服务。(3)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4)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防止流转过程中的侵权行为。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与监管1.1.52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保障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2)加强对农村土地用途的管制,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3)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益。1.1.53土地利用监管为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落实,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利用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责和措施。(2)加强对农村土地使用情况的监测,及时发觉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3)建立农村土地利用信用体系,对违反土地利用规定的主体进行惩戒。第三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1.54改革目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旨在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体改革目标如下:(1)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2)优化农村集体资产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3)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防止资产流失。1.1.55改革措施(1)制定和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明确改革方向和任务。(2)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明确产权归属。(3)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社。(4)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制度,保证资产安全。(5)培育和发展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农村集体资产合理流动。第七章农业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第一节农业品牌培育1.1.56总体要求农业品牌培育应立足于发挥我国农业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推动农业向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1.1.57主要任务(1)明确品牌定位: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明确品牌定位,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农业品牌。(2)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3)增强品牌影响力: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4)优化品牌结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形成品牌集群效应。1.1.58政策措施(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农业品牌培育政策,对品牌创建、宣传、保护等方面给予扶持。(2)加强品牌培育主体培育: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参与品牌培育,提升品牌培育能力。(3)建立品牌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品牌评价标准,引导企业提升品牌价值。第二节农业市场体系建设1.1.59总体要求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保障农民利益为目标,构建与现代农业生产、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市场体系。1.1.60主要任务(1)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服务能力。(2)优化市场布局: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市场布局,促进市场一体化发展。(3)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质量监管、价格调控等制度,保障市场秩序。(4)创新市场交易方式:推广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1.1.61政策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2)制定市场政策:完善农产品市场政策体系,引导市场健康发展。(3)加强市场培育:鼓励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第三节农业产业国际化1.1.62总体要求农业产业国际化应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1.1.63主要任务(1)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2)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出口规模。(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4)培育跨国农业企业: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和投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农业企业。1.1.64政策措施(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农业产业国际化政策,对出口企业、国际合作项目等给予扶持。(2)优化国际合作环境: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签订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为农业产业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3)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国际化风险防范体系,保障农业产业安全。第八章农村金融服务与创新第一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1.65现状概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支持农业生产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多种金融机构,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和制度。1.1.66服务体系构建(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通过优化金融机构布局、加强金融服务网络建设等手段,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2)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推动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服务产品。(3)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村信贷投放。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第二节农村金融产品创新1.1.67产品创新方向(1)针对农业生产周期性特点,开发适合农村地区的信贷产品。如:农业产业链融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2)丰富农村保险产品,提高农村风险保障水平。如:农业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等。(3)推广农村金融科技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1.1.68创新策略(1)深入调研农村市场需求,精准定位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深入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农户需求,开发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2)加强与企业、农户的合作,共同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通过政银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产品风险管理体系,保证金融产品安全稳健。第三节农村金融风险防范1.1.69风险类型(1)信用风险:农村信贷需求方可能因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原因导致还款能力下降。(2)操作风险: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业务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规范、不严谨等问题。(3)法律风险: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法律风险。1.1.70风险防范措施(1)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秩序。加强农村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2)强化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建立健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觉和化解风险。(3)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手段,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和风险防范意识。(4)推动农村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降低金融风险。通过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1.1.7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实现农业生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1.1.7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1)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生态功能不降低。(2)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提高农村饮水质量,保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3)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农村生态安全。(4)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过量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1.1.7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各级部门和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3)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研发,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第二节农村污染防治1.1.74农村污染防治现状当前,农村污染防治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畜禽养殖污染等。1.1.75农村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1)减少农业生产污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2)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生活污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动物健康课件下载大全
- 2025年课程思政培训总结
- cso公司合同范例
- 医药企业风险管理与超说明书用药合规性
- 债券合同转让合同范例
- 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厦门市2025 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地理+答案
- 医疗安全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探讨
- 医疗科技前沿大数据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 医疗信息化与健康教育共筑健康中国梦
- MOOC 大学英语视听导学-湖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 《海上风电场安全标识设置设计规范》
- 企业端午节前安全培训
- 与医保有关的信息系统相关材料-模板
- 创伤性前房积血
- 雕刻机安全操作规程培训课件
- 微型轴承外环外圆直径自动检测装置设计
- 2024年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 检验批划分方案1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