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智能驾驶技术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方案_第1页
汽车行业智能驾驶技术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方案_第2页
汽车行业智能驾驶技术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方案_第3页
汽车行业智能驾驶技术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方案_第4页
汽车行业智能驾驶技术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驾驶技术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方案TOC\o"1-2"\h\u11366第一章智能驾驶技术概述 278351.1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背景 2193241.2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趋势 35579第二章智能感知技术 4291192.1感知技术概述 4256472.2雷达与摄像头技术 454152.3传感器融合技术 4224852.4感知数据处理与分析 4954第三章自动驾驶决策与规划 515813.1决策与规划技术概述 516973.2路径规划与优化 5243953.3障碍物检测与避障 5130333.4交通规则识别与遵守 67214第四章智能驾驶控制系统 6320464.1控制系统概述 6266754.2驾驶辅助系统 640384.3自动驾驶系统 7263944.4车载网络与通信 77976第五章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概述 711015.1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发展背景 757935.2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发展趋势 87497第六章充电设施规划与设计 819426.1充电设施规划原则 8267086.2充电设施设计标准 9224936.3充电设施布局优化 9168726.4充电设施安全与环保 920480第七章充电设施建设与管理 1078087.1充电设施建设流程 10287647.1.1前期规划 1029757.1.2设计与施工 10277777.1.3设备选型与采购 10169757.1.4调试与验收 10261687.2充电设施运营管理 1077927.2.1运营模式 1036137.2.2服务质量保障 11106297.2.3收费策略 11157967.2.4数据监测与分析 1173957.3充电设施维护与保养 11325977.3.1定期检查 1177937.3.2故障处理 11231547.3.3保养与维修 11216007.4充电设施政策与法规 11120257.4.1国家政策 1139557.4.2地方政策 112307.4.3行业法规 112268第八章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12238708.1充电网络概述 12224598.1.1发展背景 1230828.1.2现状 1291448.1.3发展趋势 1279528.2充电网络架构与组成 1213638.2.1充电设备 12110918.2.2充电站 12189178.2.3充电桩 12111778.2.4充电网络管理系统 13164808.3充电网络调度与优化 13155888.3.1充电负荷预测 1375018.3.2充电设施选址与布局 13103398.3.3充电网络调度策略 13142458.3.4充电网络优化策略 1361478.4充电网络信息安全 13116308.4.1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13263148.4.2信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13138968.4.3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3234978.4.4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 1423368第九章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 14186789.1智能电网概述 14181379.2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的融合 1456619.3充电设施对智能电网的影响 14134349.4智能电网在充电设施中的应用 1516408第十章智能驾驶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15193610.1产业发展概述 152224310.2智能驾驶与电动汽车市场分析 15247210.3产业政策与规划 16648210.4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6第一章智能驾驶技术概述1.1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背景智能驾驶技术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其发展背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智能驾驶技术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道路运输效率,减少交通,降低能耗。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驾驶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智能驾驶系统涉及到的感知、决策、控制等环节,都依赖于这些先进技术的支撑。国家政策的推动也是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背景。我国高度重视智能驾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扶持,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汽车制造商和科技企业的积极参与,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投入智能驾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1.2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趋势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技术不断进步。感知技术是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感知系统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将得到显著提升。(2)决策与控制算法优化。决策与控制算法是智能驾驶系统的另一核心环节,通过算法优化,可以实现更加高效、安全的驾驶决策。未来,智能驾驶系统将采用更加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提高决策与控制的智能化水平。(3)车联网技术融合。车联网技术将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实现信息交互,为智能驾驶提供实时、全面的数据支持。车联网与智能驾驶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提高智能驾驶系统的功能。(4)自动驾驶级别逐步提升。根据自动驾驶级别的划分,从L0级到L5级,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将逐步实现从辅助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的转变。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自动驾驶车辆将在道路上广泛应用。(5)安全与隐私保护。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车辆数据的安全性和用户隐私保护成为关注焦点。未来,智能驾驶系统将在保障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更加智能的驾驶体验。(6)产业链协同发展。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如汽车制造、通信、软件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将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成熟与应用。第二章智能感知技术2.1感知技术概述感知技术是智能驾驶系统的基石,其主要任务是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和解析,为驾驶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感知技术包括多种传感器和数据处理算法,如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2.2雷达与摄像头技术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的感知技术,具有探测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在智能驾驶系统中,雷达主要用于检测前方车辆、障碍物和行人等目标,以及测量目标的速度和距离信息。摄像头技术则是一种光学感知技术,通过捕捉车辆周围的图像信息,实现对道路、车道、交通标志等目标的识别。摄像头具有分辨率高、成本低等优点,但受光照、天气等条件影响较大。2.3传感器融合技术传感器融合技术是将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以实现更准确、更全面的感知效果。在智能驾驶系统中,传感器融合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数据级融合:将不同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直接融合,如将雷达和摄像头的原始数据拼接在一起,进行统一处理。(2)特征级融合:将不同传感器的特征信息进行融合,如将雷达的目标距离、速度等信息与摄像头的目标形状、颜色等信息进行融合。(3)决策级融合:将不同传感器的决策结果进行融合,如将雷达和摄像头的目标检测结果进行融合,以减少误报和漏报。2.4感知数据处理与分析感知数据处理与分析是智能驾驶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传感器数据进行滤波、去噪等处理,提高数据质量。(2)目标检测:从处理后的数据中检测出感兴趣的目标,如车辆、行人等。(3)目标识别:对检测到的目标进行分类,如将车辆分为轿车、货车等。(4)目标跟踪:对检测到的目标进行跟踪,实时获取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5)目标行为预测:根据目标的历史数据和行为模式,预测其未来运动趋势。(6)环境理解:对车辆周围的环境进行解析,如识别道路、车道、交通标志等。通过以上环节,感知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为智能驾驶系统提供了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为驾驶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章自动驾驶决策与规划3.1决策与规划技术概述自动驾驶决策与规划技术是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车辆周边环境信息、车辆状态以及驾驶目标,进行合理的路径规划、速度控制和行为决策。决策与规划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环境感知、数据处理、路径规划、控制策略等。当前,决策与规划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基于规则的决策规划和基于学习的决策规划。3.2路径规划与优化路径规划与优化是自动驾驶决策与规划技术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在保证安全、舒适和高效的前提下,为车辆规划出一条合理的行驶路径。路径规划主要包括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全局路径规划通常采用图论、启发式搜索等算法,对整个行驶区域进行建模,以找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局部路径规划则关注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实时响应,主要包括曲线规划、平滑处理和轨迹跟踪等。路径优化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行驶距离、行驶时间、能耗和舒适性。目前常用的路径优化算法有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等。3.3障碍物检测与避障障碍物检测与避障是自动驾驶系统在行驶过程中保证安全的关键技术。障碍物检测主要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对周边环境的感知,通过数据融合和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障碍物的识别、分类和跟踪。避障技术主要分为两种:被动避障和主动避障。被动避障是指车辆在检测到障碍物后,通过减速、停车等操作,避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主动避障则是指车辆在检测到障碍物后,通过主动调整行驶轨迹,避开障碍物。目前常用的避障算法有基于规则的避障策略、基于机器学习的避障策略和基于优化理论的避障策略等。3.4交通规则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识别与遵守是自动驾驶系统在道路上正常行驶的基础。交通规则识别主要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车道线等信息的识别。目前常用的识别方法有深度学习、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在识别到交通规则信息后,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根据交通规则进行行为决策,如遵守交通信号灯、保持车道行驶、遵守速度限制等。交通规则遵守的算法主要包括基于规则的决策方法和基于学习的决策方法。前者通过预设规则对车辆行为进行约束,后者则通过学习大量交通场景数据,实现对交通规则的自动遵守。第四章智能驾驶控制系统4.1控制系统概述控制系统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对车辆动力、制动、转向等关键部件的实时监控与控制,实现车辆的稳定行驶、安全制动以及精确转向。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软件主要包括控制算法、数据处理、决策逻辑等。智能驾驶控制系统的目标是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4.2驾驶辅助系统驾驶辅助系统是智能驾驶技术的初级阶段,其主要功能是在驾驶员操控车辆过程中提供辅助支持,降低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行车安全性。驾驶辅助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自适应巡航控制(ACC):通过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监测与前车的距离,自动调整车速,保持安全车距。(2)车道保持辅助(LKA):通过摄像头监测车道线,当车辆偏离车道时,自动纠偏,保持车辆在车道内行驶。(3)自动紧急制动(AEB):通过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前方障碍物,当判断存在碰撞风险时,自动启动制动系统,避免或减轻碰撞。(4)盲区监测(BSM):通过雷达等传感器监测车辆周围的盲区,当有其他车辆进入盲区时,发出警告,提高驾驶员对周围环境的感知。4.3自动驾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是智能驾驶技术的高级阶段,其主要目标是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减轻驾驶员的驾驶负担,提高行车安全性。自动驾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在驾驶员监控下,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如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2)高度自动驾驶系统:在特定场景下,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无需驾驶员监控。(3)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在任何场景下,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无需驾驶员参与。4.4车载网络与通信车载网络与通信是智能驾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车辆内部各控制器之间的信息交互以及车辆与外部环境的通信。车载网络包括以下几种:(1)控制器局域网(CAN):用于车辆内部各控制器之间的信息传输,具有较高的通信速率和抗干扰能力。(2)车载以太网(LIN):用于车辆内部低速通信,如车灯、雨刷等。(3)无线通信:包括WiFi、蓝牙、4G/5G等,用于实现车辆与外部环境的通信,如远程诊断、远程升级等。车载通信技术还包括车辆与车辆(V2V)、车辆与基础设施(V2I)、车辆与行人(V2P)等通信方式,为实现智能驾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第五章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概述5.1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发展背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分支,其充电技术的发展背景源于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各国纷纷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应运而生。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转型需求: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2)环保政策驱动: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推动了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的特点,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3)技术创新推动:电力电子、电机、电池等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4)市场需求驱动: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促使充电技术不断升级和完善。5.2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发展趋势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电功率不断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提升,充电功率不断提高成为发展趋势。高功率充电技术可以有效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2)充电设施智能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将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率和用户体验。(3)充电技术多元化:未来充电技术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包括无线充电、换电等技术将逐渐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领域。(4)充电网络优化布局: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优化布局将成为发展趋势,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5)国际合作与标准化: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国际化发展将推动充电标准的统一,促进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将更加完善,为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六章充电设施规划与设计6.1充电设施规划原则充电设施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保证充电设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1)前瞻性原则:充分考虑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充电需求,保证充电设施的规划与电动汽车发展同步。(2)统筹兼顾原则: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人口分布等因素,实现充电设施的合理布局。(3)绿色环保原则:在充电设施规划中,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充电设施与环境的和谐共生。(4)安全可靠原则:充电设施规划应保证充电安全,降低风险,提高充电设施的可靠性。6.2充电设施设计标准充电设施设计标准应遵循以下要求:(1)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保证充电设施的安全、可靠和兼容性。(2)根据不同类型的充电设施,如公共充电站、专用充电站、充电桩等,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3)充分考虑充电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实现充电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4)注重充电设施的美观、实用和人性化设计,提高用户使用体验。6.3充电设施布局优化充电设施布局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划分充电区域:根据城市交通网络、人口分布和电动汽车使用需求,合理划分充电区域,提高充电设施的覆盖面。(2)优化充电设施布局:在充电区域内部,根据充电设施类型、容量和充电需求,优化布局,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效率。(3)考虑充电设施与公共交通的衔接:在公共交通枢纽、换乘站点等地设置充电设施,方便电动汽车用户充电。(4)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在地下空间、城市广场、绿地等区域设置充电设施,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6.4充电设施安全与环保充电设施的安全与环保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充电设施设计:在充电设施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安全防护措施,降低风险。(2)充电设施施工: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保证充电设施质量,提高充电设施的安全功能。(3)充电设施运行维护:建立健全充电设施运行维护制度,定期检查、维修充电设施,保证充电设施安全、可靠运行。(4)环保措施:在充电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充电设施的绿色环保。第七章充电设施建设与管理7.1充电设施建设流程7.1.1前期规划充电设施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和行业标准,前期规划阶段主要包括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和选址工作。市场调研旨在了解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需求和充电设施现状;需求分析则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充电需求进行预测;选址工作需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用户分布等因素。7.1.2设计与施工在前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充电设施的设计与施工。设计阶段应遵循相关设计规范,保证充电设施的安全、可靠和美观;施工阶段需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保证施工质量。7.1.3设备选型与采购充电设施设备选型应考虑功能、可靠性、兼容性和成本等因素。采购阶段需与供应商进行充分沟通,保证设备质量。7.1.4调试与验收充电设施建设完成后,进行调试和验收。调试阶段需保证充电设备正常运行,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验收阶段则对充电设施进行全面检查,保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7.2充电设施运营管理7.2.1运营模式充电设施的运营管理可采用自主运营、合作运营或委托运营等模式。运营方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率。7.2.2服务质量保障运营方应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包括充电设施使用指导、故障处理、客户投诉等。同时定期对充电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服务质量。7.2.3收费策略充电设施的收费策略应合理,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和市场竞争力。运营方可根据充电设施类型、区域差异等因素制定收费标准。7.2.4数据监测与分析运营方应建立充电设施数据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充电设施的运行状态、使用率和故障情况。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优化运营策略,提高充电设施的使用效率。7.3充电设施维护与保养7.3.1定期检查运营方应定期对充电设施进行检查,包括设备外观、电气功能、安全防护等方面。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保证充电设施正常运行。7.3.2故障处理充电设施发生故障时,运营方应及时进行故障处理,保证充电设备尽快恢复正常运行。7.3.3保养与维修运营方应定期对充电设施进行保养和维修,包括设备清洁、润滑、紧固等。对于损坏的设备,应及时更换,保证充电设施安全可靠。7.4充电设施政策与法规7.4.1国家政策我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补贴政策、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以推动充电设施发展。7.4.2地方政策各级地方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充电设施相关政策,包括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的规定。7.4.3行业法规充电设施行业法规主要包括充电设施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运营管理规范等,以保证充电设施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第八章电动汽车充电网络8.1充电网络概述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作为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发展对于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充电网络概述主要从充电网络的发展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8.1.1发展背景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交通工具,得到了各国的大力推广。我国也将电动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8.1.2现状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已初具规模,涵盖了公共充电桩、私人充电桩、换电站等多种形式。但是充电网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充电设施分布不均、充电速度慢等问题。8.1.3发展趋势未来,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将朝着智能化、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充电设施将更加完善,充电速度将得到提升,充电网络将与智能交通、能源互联网等紧密结合,实现高效、便捷的充电服务。8.2充电网络架构与组成充电网络架构与组成主要包括充电设备、充电站、充电桩、充电网络管理系统等部分。8.2.1充电设备充电设备是充电网络的核心部分,包括直流充电机、交流充电桩等。充电设备需具备一定的充电功率、充电速度和充电安全性。8.2.2充电站充电站是集中安装充电设备的地方,通常包括公共充电站、专用充电站等。充电站需具备一定的充电容量、充电设备数量和服务能力。8.2.3充电桩充电桩是安装在公共场所、居民区、企事业单位等地的充电设备,为电动汽车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充电桩可分为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8.2.4充电网络管理系统充电网络管理系统是对充电网络进行监控、调度和管理的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决策支持等功能。8.3充电网络调度与优化充电网络调度与优化是保证充电网络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3.1充电负荷预测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充电网络的充电负荷,为调度决策提供依据。8.3.2充电设施选址与布局根据充电负荷预测结果,合理规划充电设施的数量、位置和类型,实现充电设施的优化布局。8.3.3充电网络调度策略采用智能调度算法,实现充电网络中充电设备、充电站和充电桩的合理分配,提高充电网络的运行效率。8.3.4充电网络优化策略通过调整充电网络中的充电设施参数、运行策略等,降低充电网络的运行成本,提高充电网络的功能。8.4充电网络信息安全充电网络信息安全是保障充电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4.1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充电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多个层面。8.4.2信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对充电网络中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8.4.3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充电网络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8.4.4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加强充电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研究,推动充电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第九章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9.1智能电网概述智能电网是指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靠性的现代化电网。智能电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度集成:智能电网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环节有机集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信息透明:智能电网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掌控。(3)自适应调节:智能电网能够根据负荷变化、设备状态和资源分布,自动调整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4)可靠性高:智能电网具备较强的故障检测、隔离和恢复能力,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9.2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的融合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电设施作为智能电网的节点,可以实时监测充电负荷,为电力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2)充电设施可以参与电力系统的需求响应,通过调整充电策略,实现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3)充电设施可以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相结合,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4)充电设施可以借助智能电网的技术手段,提高充电效率和安全性。9.3充电设施对智能电网的影响充电设施的发展对智能电网产生了以下影响:(1)增加电力系统的负荷:电动汽车的普及将导致充电负荷的持续增长,对电力系统的负荷特性产生影响。(2)调整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充电设施参与需求响应,可以调整电力系统的运行策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3)优化能源结构:充电设施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优化能源结构。(4)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充电设施的安全运行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4智能电网在充电设施中的应用智能电网在充电设施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