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惩戒权的历史溯源分析综述目录TOC\o"1-2"\h\u11132教师惩戒权的历史溯源分析综述 166981.国外教师惩戒权的历史发展 124577(1)古代国外教师惩戒权的来源 128105(2)近代国外教师惩戒权的演变 310166(3)现代国外教师惩戒权的近况 432192.国内教师惩戒权的历史发展 712483(1)古代国内教师惩戒权的来源 727598(2)近代国内教师惩戒权的演变 129229(3)现代国内教师惩戒权的近况 14为了梳理好国外和国内教师惩戒权的历史脉络,在下文中将会分别从国外教师惩戒权的历史发展和国内教师惩戒权的历史发展两方面出发,并会对每个时期内教师惩戒权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进行相应的分析,以希望总结出有关促进教师惩戒权发展的历史经验。1.国外教师惩戒权的历史发展在这一部分中,本文将会对国外教师惩戒权的历史发展进行相应的探究,为了使得整体的国外教师惩戒权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将从古代国外教师惩戒权来源、近代国外教师惩戒权演变和现代教师惩戒权的发展近况等方面展开论述。(1)古代国外教师惩戒权的来源一提到古代国外的教育发展史,凡是对有教育有过一定了解的人大概也都知道“言必称希腊”这样的话语。毫无疑问国外的教育发展就是从希腊开始,希腊也对现代西方教育和文明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当时的古希腊时期曾经获得过无数的赞美与褒奖,更是同时代的优秀人才聚集地之一。那么对于古希腊时期的教育进行相应的追溯和回顾,这对我们探寻教师惩戒权的来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一时期,希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尤其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教师惩戒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柏拉图在其著作《高而吉亚篇》和《法律篇》都发表过自己对于惩戒的看法,他认为“人做了错事就要接受惩戒,在接受惩戒之后才会拥有公正的美德。”吴新民.试论柏拉图的惩罚哲学[J].浙江学刊,2006,(03).对儿童的教育来说,“任何人一旦发现他们犯错,就可以对儿童进行惩戒,如果有人没有及时对犯错的儿童进行惩戒,那么这个人会受到教育监督官员的惩罚”这些表述足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惩戒的正向支持态度,不过这时候的惩戒方式简单粗暴与其说是惩戒不如说更像是体罚。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相同的惩戒观点,即教育中要有惩戒的存在,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在对待犯错的人的时候要让他感受到“痛苦”接受训诫之后改正其错误,才能让教育生效。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吴新民.试论柏拉图的惩罚哲学[J].浙江学刊,2006,(03).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3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0-71.高宝萍.昆体良教育思想之现实说[J].学术交流,2008,(03).李朝恒.异化与回归: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13.由此可看出以上教育家都对教师惩戒方面提出过自己的建议与主张,大体上是支持不能纵容学生错误行为的教师惩戒行为。而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简单、粗暴地以体罚为主的惩罚方式是管教学生的主要方法,虽然有反对滥用体罚的声音出现,但却不并能扭转这种以体罚为主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古希腊教育主要以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奴隶制国家为典型代表。尤其以斯巴达实行的军事化教育尤为残酷,斯巴达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要经历严格地筛选和考察,而等他们到了七岁时就要接受国家组织的军事训练活动,在训练过程中会有监督者可以随时随地对犯了错的孩子进行警告和责罚。而成年之后,为了进入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还要接受当众鞭笞的考验,只有能忍受下来的人才有资格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与之相比,雅典的教育更具有人文主义的温和,虽不像斯巴达式教育的严酷无情,但就其本质来说两者实施的教育目的都是从国家角度出发,为了维护国家稳定为主,培养的人才也大多是国家的“顺民”。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目的也发生了由原来的培养人才到为国家培养忠心的顺民与官吏的转变。因而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为了培养顺民,仍然采用以体罚为主要的教育管理手段去管理学生。这样看来,古罗马时期的教育与古希腊时期的教育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有研究发现罗马后期的初级教育的教育方法中已经减少了体罚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以竞争和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教学环境和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姬庆红.古罗马初级教育体罚现象论析[J].教育评论姬庆红.古罗马初级教育体罚现象论析[J].教育评论,2007,(04).到中世纪时期,宗教成为西欧思想统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对西欧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此时的教育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投射到教育中的表现为,学校的纪律依旧十分严格,体罚仍是流行的教育方式,尤其是体罚时使用的戒尺、棍棒是学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另外学生还会受到监禁、禁食和罚跪等形式的惩罚。综合上述的历史记录来看,不难发现国外古代的教师惩戒手段主要以简单、粗暴的体罚形式为主,且这一时期的体罚不仅一直存在于教育之中更是在社会上有着合理合法的地位,更是从外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尤其是在管理学生、维护教学秩序以及促进教学方面成效明显。可以说教师的惩戒都是有带有很强的迎合外界需求的目的,而鲜少有从为儿童自身成长做打算。(2)近代国外教师惩戒权的演变公元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在这场运动中许多人文主义思想家提出了肯定人存在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拒绝盲目服从、推崇理性、注重思想解放与个人自由、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反对体罚等主张。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对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进行了相应的批判,提出教师不该随意体罚学生,应当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育应当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对学生要实施合理惩戒。与中世纪的历史相对比,可以看出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些教育家对于教师惩戒的认识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由对体罚的支持转变为对体罚的批判和理性认识,更加注重从人的方面,尤其是儿童的角度去认识教师惩戒的利与弊。而在这之后的17世纪-19世纪之间,此后的教育家们对教师惩戒形成了两种主张。一种是以康德、赫尔巴特为代表主张教师要在尊重且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惩戒,尽量避免使用体罚。在康德看来,教育是帮助人祛恶扬善的重要途径,要想让人在自由的成长的过程中发展人的理性,就必须给予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人(尤其是儿童)一定的指导与管束。此外康德还提倡要通过合理的赏罚、说理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减少学生不合范行为的出现。江峰.康德教育学中的惩罚理论及儿童心灵学说[J].教育学报,2014,江峰.康德教育学中的惩罚理论及儿童心灵学说[J].教育学报,2014,(02).罗文娜,王阿舒.赫尔巴特教育惩罚思想及其启示与超越[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6).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赫尔巴特对于儿童的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可以看出以上这些教育家都对教师惩戒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认识与建议,这也证明教师惩戒走向了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另一种是以卢梭、乌申斯基等为代表主张教师应当不使用惩戒和体罚来管理教育学生,要完全尊重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尤其在法国教育家卢梭看来教师本来不应该对学生使用惩戒,相反应该让学生自己在犯错之后,自己体验到这件事情会产生的严重后果。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教师惩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会让学生自觉地其所犯过错进行反思。而俄国的乌申斯基提出体罚与惩戒都不是解决学生犯错问题的“良药”,对学生实施惩戒只会带来消极的不良影响,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尽量少用甚至不用惩戒为好,更要注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从以上近代教育家的主张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古代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反对体罚的同时,注意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实施惩戒的前提是在要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进行,更要注意实施合理惩戒。而在这一时期内有许多国家为了降低体罚对学生的伤害从而颁布的不少的法律政策,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体罚依旧没有从属于它的历史舞台之中退出,学校之中依然有教师会为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对学生进行鞭笞。但也有部分少数国家采用了其他的惩戒方式来教育学生。像在兰卡斯特学校,教师会对犯错学生实施监禁的惩罚措施,即使要使用体罚也是有节制地进行。而在耶稣会学校,教师也会减少对学生的体罚,甚至自己并不动手体罚学生而是交给其他人进行。总体来说,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想解放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完全解决教师体罚学生的问题,但是对人以及对儿童的关注与认识实际上为后期解决甚至是取消体罚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3)现代国外教师惩戒权的近况19世纪中叶,有关民主、平等和自然等理念已经广为人知,但虐童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对于儿童的进一步关注,一场关于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由此兴起。人们更加注重对儿童的保护与关爱,尤其在教师惩戒儿童方面,也有不少教育家提出教师应该注意利用相应的纪律与规则来教育儿童,而非使用只靠以往的体罚经验去迫使儿童屈服于教师自己的权威。这其中像瑞典的教育家爱伦·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以及英国教育家罗素等都提出了类似的教育观点和教育主张。爱伦·凯曾表示20世纪应是属于儿童的世纪,教育者尤其是教师应该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尊重儿童地位,保护儿童个性,更要关心爱护儿童,不能像“无情的监管机器一样”对待以及处理儿童问题。她还提出理想的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儿童的中心地位,学校应该废除体罚制度,营造一个属于且适合儿童独立学习生活的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实现自我发展,这样一来儿童的身心健康及自身发展也能够得到充足的保障。李朝恒.异化与回归李朝恒.异化与回归: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18.而蒙台梭利在其著作《蒙台梭利方法》中对传统教育使用惩罚以及强迫的方式来束缚儿童天性,用外部力量迫使儿童遵守外部纪律等做法表示了强烈反对。她认为这种做法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由此可见,爱伦·凯和蒙台梭利都对儿童的发展环境提出了相似的看法,也主张对于儿童的惩戒需要以更温和的方式进行,不能以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体罚强制实施在儿童身上,这虽然对于教师惩戒来说是一种不利的冲击,但实际上也是对教师合理惩戒理念的一种认识进步。英国教育家罗素也主张反对教师对儿童实施较重的体罚。不过他认为如果有儿童总是在干扰他人或破坏班级的纪律和秩序,教师最好对这个儿童进行隔离,并要向儿童讲明白为什么对他实施隔离的原因,这样的惩戒方式会更有效,学生也不会埋怨记恨老师。他还建议学校应该设立惩戒教室,一旦学生出现了违规行为,就要进入惩戒教室等待教师处理。教师惩戒时要注意,对学生的惩治措施是要让他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只有在几个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使用惩罚。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99.到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教育应当关注儿童的感受、兴趣与发展需要,不应该忽视儿童的现在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成长状态。同时他提出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面要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其更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的需要,但也提出在尊重儿童的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任且纵容儿童的错误行为,也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教师自己的权威,而是意味着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儿童明白有关纪律、领导和服从的重要性。缪海娟.关于小学教师惩戒问题的研究[D].浙江:缪海娟.关于小学教师惩戒问题的研究[D].浙江:苏州大学,2010:5.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提出了教师应当以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戒,通过集体纪律的影响让违纪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自然地进行反思,从而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逐渐实现行为合范的目标。此外他还表示教师应当基于在了解学生违纪的实际情况基础上来决定是否要对学生实施惩戒以及应该采用何种惩戒方式。郑晓霞.教师惩戒权的行使问题及运用策略研究[D].深圳:郑晓霞.教师惩戒权的行使问题及运用策略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8:30.而另一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育中不应该存在教师对学生进行任何惩罚或惩戒的行为,严厉的体罚或惩罚只能给儿童带来极为痛苦和糟糕的体验,它的存在只能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这样的教育也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学会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而不是选择用惩罚的方式来恐吓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有时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人本主义教育支持教师以合理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提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惩戒方面支持更为温和的惩戒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惩戒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进步,更是实现了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教育目标。在这个时期内,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思想解放,各个国家对涉及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况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来解决这一问题。英国政府曾在1989年出台了相关教育法令来禁止公立学校对学生实施体罚。但是实际上该法令的颁布没有让英国的教育管理状况出现好转,甚至一时间还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而直到2006年《教育与督学法》的出现才明确了教师惩戒权的存在。在2014年英国教育部出台了《学校中的行为与纪律》,该法案与之前的《督学法》相比更进一步细化了教师在行使惩戒权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范围以及相应的权利救济制度,摆脱了以往冗杂繁复的条约,使得教师在使用惩戒权方面更为得心应手,同时该法案也更好的保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教师合理惩戒的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有效。而在二战之前的德国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在魏玛共和时期政府还出台了有关确保青少年的法案即《青少年福利法》,该法案规定政府应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发展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还要保护儿童的身体免受剥削之苦。到纳粹统治时期,学校教育中体罚盛行,德国教育成为实现纳粹法西斯专政的工具。二战之后,德国人对纳粹实施的教育举措进行了深入反思,全面禁止了体罚,通过行政命令、对学校的相关立法等方式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对学生的惩戒行为。美国是一个体罚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学校中教师经常使用体罚来管理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目前由21个州已经为教师惩戒权立法,在允许教师对学生实施惩戒的同时,也对教师实施惩戒的原则、范围、实施程度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也制定了相应的细则指导教师要保证在不伤害、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对学生采用合理的教育惩戒方式进行惩戒。而另外有部分州仍然禁止体罚或者对体罚不做其他规定。实际上日本的学校教育中也一直有体罚的存在,但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对于教育中必须有体罚的存在这一命题而产生了质疑。而政府在《小学校令》中规定小学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可以基于教育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实施惩戒,但不得体罚学生。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的第十一条也做出了相类似的规定,即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尤其是校长和教师,他们可以按照监督厅的规定对违纪学生进行惩戒,但绝不能对学生实施变相体罚。因此可看出日本实际上更赞成教师对学生实施合理的惩戒,而反对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二战后,苏联对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尤为看重,政府倡导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提高,学生的权利也得到了应有的保障,而这时期内的教育家也大都反对教师体罚学生,但也认为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合理的惩戒措施,惩戒方式的选择应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非必要尽量采取温和的批评、说理等教育方式来劝导违纪学生改正错误。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内国外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惩戒之前,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注意保障了学生应有的合法权益。从法律层面上来说,为教师惩戒权进行立法,不仅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惩戒的程序正当,还便于对其进行合理监督和保障相应的权利救济,而立法也能保证惩戒和体罚之间的界定更加明晰,这样一来,教师对于惩戒的认识也更到位,在对学生实施惩戒的时候不会出现将惩戒与体罚模糊化对待的情况。2.国内教师惩戒权的历史发展在梳理完国外教师惩戒权的历史发展之后,本文在这一部分还要追溯本国教师惩戒权的历史发展过程,故将此部分也同样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这几个阶段并进行详细叙述,以求从中能获得促进教师惩戒权长久发展的历史经验。(1)古代国内教师惩戒权的来源中国古代的教育活动最早是从氏族部落里的学校开始,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有国家管理、专人负责的文化知识传承集培养人才于一体的活动。一提到古代教师,首先想到的大概会是一个古板且手持教鞭或戒尺的一个中年人;其次才会意识到他不仅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更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学生的管教职责,而对于学生的不良言行举止也不会坐视不理;最后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的教导和命令,一旦在学业上没有进步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出现误差就要接受教师惩罚。同时期内的国外教育家已经对教师惩戒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在这一阶段内的中国教育家对于教师惩戒方面提出了哪些观点和主张呢?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主张“仁”与“礼”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最高的行为规范。在追求“仁”的过程中“克己”“力行”“内省”“改过”等方法都是促进学生加强自己内在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孔子认为没有人会不犯错,而且鼓励学生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对于指出其错误又给与指导帮助的人报以感激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同时也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其他的学生应主动以“内省”的方式来警示自身,对他人的过错行为要引以为戒;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自己在管理教育学生时要注意端正自身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耐心的态度对待多次犯错的学生,循循善诱,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不对学生抱有偏见,尊重学生且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实际上这是以内化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而荀子认为“人本恶”,主张人的本性之中并不存在道德的本能,若是一味顺从人的本能发展而不加以约束,只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暴力事件的频发,因此要想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就要对人的“恶”加以约束,让人明白一旦自己损坏了规则就要受到惩罚。礼让人遵守固有的伦,法让人约束自己的不正当的欲求,因此要重视礼与法的双向使用。另外荀子还认为教师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要想实现个人“善”的自我进步与发展就没有比跟从教师教导更有效的方法。可以看出荀子提出教师通过教导再加上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使其在遵守规范的基础上改善自己不良行为。法家代表韩非子认为在教育上不能完全相信人会受到正面的感化之后成为一心向善的人,而是应该要给所有的学生设立一个惩戒机制,让他们明白做了错事就会受到惩罚因此不敢轻易去为非作歹。严格的法制教育能实现改变人不良行为习惯的目标,在法律面前人与人都处于平等地位,谁一旦违反了法律规定就应该接受相应的惩罚。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家在对待处理违纪学生的问题上,虽然很大程度上存有片面性的认识,没有将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起来,但是制定惩戒机制让学生明白违规必罚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法制建设的进步。如果我们今天的教师惩戒权能够得到相应的法律保障,那么有关教师惩戒的实施等一系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到了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要想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在对人进行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就要采用道德教化与刑法处罚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道德教化为主,刑法处罚为次。这是因为过多的实施刑法处罚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为逃避残酷的惩罚而继续作恶,进而扰乱社会的有效治安,因此应当用教化的方式积极影响人们“去恶守德”,再加上使用“仁安”和“义正”的养德之法让人们学会自觉尊重他人权益,这样的双重保障才能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与以上教育家的观点不同,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则在自己的著作《颜氏家训》中提出了家长应该将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的教育方式相结合,才能在儿童教育方面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还认为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只要是能有效教育儿童,不论是监督斥责还是身体上的责打都可采用这些方式,这样一方面是让儿童明白自己犯错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并进行反省自身。李朝恒.异化与回归:李朝恒.异化与回归: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14.南宋教育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理的角度阐释了教育对于改善人性中“不良气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明确了教育是实现理的重要途径。而在儿童教育方面,他还提出儿童应当通过“学做事”的方式来明其所学的事理,在此基础上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培养相应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内化于心,就能促进儿童的道德修养的提升,实现儿童的健康正常发展。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4-240.明中叶的著名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良知易受到外物的遮蔽,教育可以通过内化的作用来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以此来帮助人“明其心”,正胜私,除恶为善,守正道。他也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也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不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以简单刻板的授课方式,对儿童进行授课,而在儿童犯错之后,只是用惩罚罪犯的方式对违纪儿童实施相应的鞭打、绳罚,不对儿童施之以礼,导之以德等的教导,实际上不仅会让儿童厌恶跟从教师学习,还会为躲避惩罚而逃学,进而会产生与教育者本意相背离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应注意施教的方式、内容和程度,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学之心。总结以上教育思想家对于教师惩戒的观点,从总体上来看,他们更重视以劝导、教化、说理等方式来处理违纪学生的行为问题,强调学生应该在礼与德的教化熏陶之下自觉地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教育家也看到了外在环境对于教育学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他们还是认为教育的内化作用更是使得学生教育道德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回顾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相应的历史文字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育与惩戒是相伴而生的关系。从氏族社会末期开始,因其经济政治的发展需要进而促进了教育的进步与分化,所以在像“成均”“庠”等初期学校萌芽中,就存在着教师使用强制性的教育手段对违规学生进行惩治的现象。有《尚书·舜典》记载“扑作教刑”,这其中的“扑”是一种槚楚制成的刑具,那么有使用这种刑具的处罚是一种教刑,也是属于程度上较轻的刑罚。事实上当时的教师兼有两重身份,他们既是教学者,又是执法者。而一旦发现有学生疏于精进学业的情况,那么教师就会使用这种刑具对学生进行教刑,实施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痛苦警示之意迫于此而改正自己的违规行为。在出土有关于商朝的甲骨文中“教”字,其左半边字为“孝”,象征着“子曲伏于其父”;右半边字音同“扑”,象征着“手拿木棒的形态”。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在《礼记·王制》记载中教师在对待处理违纪学生的问题绝不是任凭他肆意横行,而是在其即将结业之前,请专人对他进行督导检查,不服从管理的人要被记录姓名,向上呈报;然后由执政者派专家以礼乐之仪、道之以德的方式对其进行感化;若仍然不改就请执政者再三对其进行告诫,最后依然死心不改的人将会被流放到他地,永不聘用此人。乡学也遵循对违纪学生的类似处理办法,对于那些经过了调转学区又经历了三次礼、德的劝导教化而不悔改的人来说,流放是最严重也是最后的解决方法。陈刚陈刚,廖其发.我国古代教育惩戒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06,(07).《学记》中记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里面的“夏”与“楚”就是指槚木和荆条,教师用这两样材料制成的刑具置放于学堂中学生可以看得见的地方,以此来震慑学生,从而使其服从教师的课堂管理,专心学习。在唐朝就已经出台了对关于处理违纪学生不良行为的很多相关处罚法规条律规定。有唐鉴《义学示谕》中提到“学生在私塾读书时,有不听先生约束的违纪行为,违纪行为较轻的人就会受到先生的批评和斥责,违纪行为较为严重的人就会受到先生的责打”。李妮娜.论学校教育中的惩戒[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12-13.由此可以看出,唐代教师已经能根据学生所犯过错的轻重程度来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惩戒。而在《唐六典》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学生若是有不尊重教师且不听教师的教诲的行为,就会被上报给专人处理,按照所在的学校规定,给予学生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的惩罚;另有在学校内嬉戏打闹进而扰乱学校内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也给与其同样退学的惩罚。在梁家园惜学馆义学则的规定中“如果学生没有做完功课,或是有疲乏倦怠和制造纠纷生事的违纪表现,那么违纪行为较轻的人就会被罚打手心,违纪行为较重的人就会被罚打屁股,而若是违纪学生对自己的违纪行为表现出羞愧之情,就一律免去责打”。李妮娜.论学校教育中的惩戒[D].济南:李妮娜.论学校教育中的惩戒[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12-13.李妮娜.论学校教育中的惩戒[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12-13.宋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好的小学学规《京兆府小学规》,其中规定“凡学生犯过,量事大小行罚。”以15岁作为学生的年龄分界限分别执行不同的处罚政策,对15岁以下的违纪学生使用“鞭打法”,而对15岁以上的违纪学生实施“罚钱法”,还会有专门的人负责将对学生的受罚情况记录在记事簿上。陈刚陈刚,廖其发.我国古代教育惩戒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06,(07).在宋代太学中则更常使用一种名为“五等罚”的惩戒管理规定条例来严格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在其中规定如下:如有学生违反了太学的规定,违纪行为轻者,会被停止假期几日,不能自由出入太学;违纪行为稍重者,由管理者正式下达停止假期的命令;违纪行为重者,就会调换该生的斋舍;违纪行为又重者,罚该生进入“自讼斋”,让其自宿自处;违纪行为最重者,对其扑打之后,再将该生开除出学。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2.明代的中央官学中设有“绳愆厅”,这个机构是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处理违纪学生的问题,一般也是在这里对学生实施与其过错相对应的惩罚。同时国子监也有规定学生“在明朝校内的学生应该听从教师的教诲,严格遵守学规,不能有任何的违规行为;而且无论是在哪种场合之下,如果有学生敢违反国子监制定的学规,那他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如果学生有诋毁侮辱教师和故意揭发别人隐私的行为,这些行为就会被定为背离道义的罪责,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管理者经过调查并确认了存有这些行为的学生姓名,那么就会对他们实行杖责一百的惩罚,之后还要把他们流放到云南境内充军。”李妮娜.论学校教育中的惩戒[D].济南:李妮娜.论学校教育中的惩戒[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12-13.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古代最早期的学校中开始更多的是寄希望于以道德教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希望学生能在这样的教化环境中完成自我反省的内化过程之后,突破自我的认识局限,实现真正的自我发展。但后期学校里的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逐渐加大了对违纪学生的惩罚力度,从开始夏楚二物示警已经逐步演变到重则开除学籍以及发配充军的程度。从整体的实践层面上来看,从一开始教师使用戒尺来惩罚学生到后期各朝代都对如何处理违纪学生出台了相关规定,而在此期间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无论是惩罚还是体罚,作为被罚者的学生也没有敢于反抗教师的不当惩罚,其合法权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2)近代国内教师惩戒权的演变在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维持封闭状态依旧沿着旧有的办学传统缓慢行进。而此时的中央官学教育早已名不副实,教学的内容也更趋于僵化,不符合实际的教育发展状况;年过半百的教师成为维持学校管理运行的行政人员;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频繁发生;由此可看出中国这一时期的传统教育面临着一种灭亡危机,此时出现的很多教育家都纷纷提出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路径的观点。在学校管理方面,康有为反对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认为教育者应有仁爱之心,但又不失威仪;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还要以身作则,从这个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善良德性。但这些存在的前提,并不是说在学校中,学生就不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和纪律,康有为提出学生应该自觉地遵守班级制定的合理纪律规定,教师可以使用“棒喝”的方式教育违纪学生,使其警醒后再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不再继续犯错。梁启超认为在对待儿童教育上,应该学习西方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经验与优势,他反对教师对儿童实施的“扑教之刑”,教师应当对儿童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遵循儿童的生长规律,应以简便、实用、易理解的方式向儿童教授一些在儿童看来他们自己能理解的知识。在这一时期内辛亥革命的爆发摧毁了中国维持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同时也将西方有关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权利的思想进行了引入和传播,破除了封建传统思想带给人们的思想枷锁,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以往传统教育以及相应的教育方法的反思及批判,尤其是对于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的这一行为,很多教育家都对此持反对意见。蔡元培倡导教师和学生都应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要尊重、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也要敬重教师;蔡元培也反对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他更提倡教师对学生进行民主管理,应将自由与秩序相结合,让学生们懂得遵守秩序的重要性,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而不是随意对他们进行体罚,损害学生应有的合法权益。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这些教育家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地位和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坚决反对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的行为,认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在管理教育学生时不能像传统教育一样任意对学生进行打骂和体罚,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调整自己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犯错时应尽量用民主、温和的方式去劝导学生改正错误。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维新运动之前,洋务派在此期间大力发展并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的存在既有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知识的“新”特点,也有遵循旧有官僚体制的“旧”根基,新旧共存的学堂形式实际上也加强了政府对学生奖惩方面的规范管理,对于违反学堂规定的学生,像如有无故旷课、无故滋事等行为的学生一经查出就扣除学业所得奖励,还要被从学堂清退出学。王建军王建军,薛卫东著.中国教育管理史教程[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47.在清末实施新政之际,清政府在1904年正式出台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尤其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明确提出禁止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47.在民国1915年,《学生在学禁令》就有规定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包括教师可以对那些顽劣、不听教师教诲、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给予开除、停学反省的处罚,如有学生能自我悔改,那么教师可以在十天之内或开学之前批准其复学复课的请求,但这项规定对那些不听教师教诲的学生不能生效;而对于那些不能听从教师教诲、顽劣且时常扰乱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秩序的学生来说,学校的管理者及教师可以给予他们停学的处罚,但停学时间不能超过十天,在学生的停学期间,教师应当将其停学的原因告知家长和相关的教育监管机构。这些教育法令相继出台不仅是证明了近代教育思想落实到学生管理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而第一次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的规定更是体现出尊重学生、注重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认识进步。从总体来看,虽然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缓慢,但受到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得到了相应的解放,而对于以往传统教育中习以为常的体罚常态,很多人也不再以肯定的态度支持教师的体罚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在整顿课堂秩序以及处理违纪学生的问题上,更加注重对违纪学生的引导和劝说,也不再轻易使用体罚手段来惩罚学生,而是更加注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同时也更加规范对学生实施相应惩戒的方式及程度,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受损害,如若学生仍旧执迷不悟,那么教师会采用其他方式再加上联合其他人的力量,一起对其进行综合调整管理,帮助引导该学生逐渐改正错误。(3)现代国内教师惩戒权的近况陈鹤琴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开创者和践行者,他提倡教师应该合理使用惩戒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因为在他看来教师更应该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来引导、暗示学生,积极的暗示方法要比消极的抵制、制止会在教育学生方面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从而能真正实现“活学”的教育目标。但是他也承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对学生使用奖励的办法,否则奖励过多也会失去原本应有的教育效果。惩戒作为教育管理学生的一种方法应该在教师的课堂中存有一席之地。但在对学生实施惩戒之时,教师应根据犯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不同的惩戒措施,以避免过重的惩戒会给学生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当今也有不少优秀的教师已经为教师合理行使惩戒权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教育实践之路,从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可以窥见他们所采用的教育思想来源。比如魏书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型班级管理模式就体现了这一点。在他的民主型班级管理体制中,班主任以科学、民主和理性的教育原则指导下,在班级内部形成了一套类似于国家法律运行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存在制定班规(立法)机构、监督管理(监察)机构和反馈调整(救济)机构,处于这样的管理条件下班级里的学生可以基本实现他们自己的自我管理目标,而在教师处理违纪学生的问题上,并不是完全由教师一人决定惩戒的方式、程度和范围,而是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群体来共同解决,这样对于违纪学生来说不仅能让其对惩戒不反感,反而还能实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实施的班级管理模式都是值得我们今天的教师进行积极学习的典范,也对我们探索教师惩戒权的合理使用规范和限度提供了有效地教育参考价值。由此可看出在这个时期内,教师惩戒要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进行已基本达成共识,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惩戒时要尊重学生更不能侵害学生的正常合法权利。从实践上来看,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前后,由于受到先进文化和教育思潮的影响,学校教育逐渐将教育重点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过渡到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体罚在这个时期内较少被提起。但是从1928年起,南京国民政府在“训政”时期,提出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为避免学生误入思想歧途,各级学校应当开展整顿学风的教育整改活动。这场整顿学风的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体验,也不敢违背学校中任何管理者的命令,一旦有违规行为就会被打上参与反动统治的帽子,无不令人心惊胆战。在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要在中小学的学校中实行训育的教育模式,命令中小学要开始组织成立各地区的童子军队伍,还要对这些由中小学的学生组成的童子军进行军事化的管理,以训练军人的方式训练并管理这些童子军,同时设置专门对一个专门负责全权管理童子军事宜的主要管理人员,对童子军的日常起居作息、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监督,制定相应的童子军日常行为管理规则制度,一旦发现有学生违反了规定,管理人员就会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1939年政府主张在中等学校以及以上之中要推行导师制,每个年级的每组学生都要定时接受与导师的谈话和训导,导师负责将了解到的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其生活学习进展都要进行详细记录,这些记录内容都要上交至训导处和家长备份,另外学生如有抗拒训导的行为,将会被学校除名。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gpss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荀子劝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湖南中级土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轮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往年默写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头号英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趣味知识竞赛题库儿童
- 2025年良好风气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知法犯法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关于心悸试题及答案
- 医院外包项目评估审核制度与程序
- 天猫店铺转让合同范本
-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方案
- JJG 814-2015自动电位滴定仪
- JJF 1753-2019医用体外压力脉冲碎石机校准规范
- GB/T 24405.1-2009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1部分:规范
- GB/T 13539.1-2015低压熔断器第1部分:基本要求
- GB/T 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 严守培训纪律承诺书模板
- 水库监理实施细则范本
- 空调竣工验收报告78017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