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冲突行为解决策略研究》14000字(论文)_第1页
《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冲突行为解决策略研究》14000字(论文)_第2页
《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冲突行为解决策略研究》14000字(论文)_第3页
《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冲突行为解决策略研究》14000字(论文)_第4页
《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冲突行为解决策略研究》14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冲突行为解决策略研究目录TOC\o"1-3"\h\u5163一、绪论 426269(一)选题缘由 421298(二)文献综述 418111.关于角色游戏的意义研究 41112.关于幼儿同伴冲突起因的研究 5238263.关于幼儿同伴冲突教师指导的相关研究 556234.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617417(三)相关概念界定 681911.冲突 6185052.角色游戏 63800(四)研究设计 6248571.研究目的 763702.研究意义 730683.研究对象 711282(五)研究方法 762731.观察法 782672.访谈法 718459(六)研究工具 724536二、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现状分析 817671(一)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持续时间现状分析 817015(二)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发生的时间段现状分析 927811(三)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起因现状分析 919031(四)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解决策略现状分析 134483三、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存在的问题 1431834(一)部分冲突持续较长 145935(二)在游戏进行阶段冲突发生频率较高 148016(三)教师没有选择合适时机介入 1432000(四)积极性结果不明显 1516874四、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策略 1522703(一)教师角度 1596011.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冲突,避免冲突持续时间长 1516872.游戏开始前制定一定的规则 1523527(二)家长角度 1617585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冲突的价值 1663562.鼓励并引导幼儿独立解决冲突 16222323.改善教养方式,发挥榜样作用 1631667(三)幼儿园角度 1615031.进行家园共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1631959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176252参考文献 1816739附录 19

一、绪论(一)研究缘起角色游戏不仅能够引导幼儿快乐的参与幼儿集体,还能够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必要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与周围的同龄人幼儿进行交流、互动。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展示自我、分享自我、学会合作互助。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彼此间的交流加深,从而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角色游戏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幼儿游戏之间的冲突也会更频繁,在幼儿冲突行为发生中,幼儿在语言表达、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方面都会出现变化。通过对国内外幼儿冲突行为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众多学者对幼儿冲突行为从各个角度进行了专业研究,对幼儿冲突发生的动机和幼儿冲突现状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但主要冲突集中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冲突。针对幼儿在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中发生的冲突没有过多的研究,也没有非常深入的分析。因此,研究者将从角色游戏作为出发点对幼儿冲突行为进行分析,从微观具体的角度深入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的冲突。通过对幼儿冲突行为发生的原因、发生过程、持续时间、解决对策等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从而帮助指导幼儿冲突提供专业、合理的意见。(二)文献综述1.关于角色游戏的意义研究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角色游戏对幼儿的认知水平、社会性、合作能力、语言能力、自我意识及情绪情感的发展都能产生促进作用。国外Cassidy研究表明心理理论能帮助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达成一致,保证游戏的继续进行[1]。泰勒等人研究发现70名3-5岁参加角色游戏的儿童在故事讲述和画画两个任务中创造力的得分最高,研究指出复杂的角色游戏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叙事创造力和图形创造力发展[2]。哈佛研究报告中建议3-5岁阶段的儿童进行高水平的角色想象游戏能促进儿童的执行功能和自我控制能力快速增强[3]。国内林静(2017)认为角色游戏能为幼儿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引导他们敢于创造,敢于表达;也能丰富幼儿生活,提供语言交往素材;通过对游戏进行评价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4]。冷晓琳(2017)通过对两个常见的角色游戏“儿童医院”以及“小超市”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在这些角色游戏中幼儿在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主题环境中,能更好地体验积极情感,特别是在教师及时介入时,幼儿往往能获得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和技能的提升[5]。张恋(2018)通过对两个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进行研究,指出游戏主题、环境创设、游戏规则、游戏材料和游戏角色等,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6]。韩佳齐、孙东立(2019)认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场景再现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积极与同伴进行交往,借此发展幼儿的社会性[7]。周稚玥(2019)提出,要为幼儿设置宽敞明亮的游戏区域、教师要科学的投放游戏材料、要合理分配幼儿的角色、持续观察幼儿游戏、有效指导帮助幼儿掌握交往技巧等建议[8]。刘继霞(2019)关于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意义研究中指出,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科学指导游戏、组织幼儿进行跨班联合游戏、教师认真评价幼儿的游戏是幼儿顺利进行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9]。2.关于幼儿同伴冲突起因的研究国外学者,Hay和Rossz认为导致幼儿冲突行为的原因有:物体拥有、进入团体干扰、和违反社会规范[10]。Shantz认为导致冲突的起因有:物品控制、社会控制、现象或信念的争执,并且认为亲社会行为(分享、合作、关心、互助)也会引发冲突[11]。国内学者宋耔萱,张洪秀(2017)等人也将冲突的起因划分为:由资源占有引发的、由维护规则或意见不同引发的、由肢体动作引发的,这三类幼儿同伴冲突的起因在幼儿的互动过程中是很普遍的[12]。刘荔(2018)通过对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指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幼儿同伴冲突的起因之间差异不显著,引发幼儿冲突的最主要动因是物品和空间争议,而且在幼儿园环境中,幼儿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性交往行为,影响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而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同伴冲突[13]。通过国内外学者对幼儿园发生的小班幼儿冲突研究,可以将幼儿冲突行为主划分为较多类型,其中最主要的三个类别为:一是因为游戏过程中对物资等资源的抢夺造成的冲突,二是因为游戏过程中和他人发生的肢体冲突造成的矛盾,三是因为游戏过程中自我出于对规则的维护产生的语言冲突。因此,本研究主要从这三大类进行幼儿角色冲突的研究和分析。3.关于幼儿同伴冲突教师指导的相关研究国外Judy-AnnConnelly(2018)在关于幼儿园角色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教师指导是塑造幼儿游戏积极性的关键因素[14]。AnamikaDevi(2018)研究指出,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参与幼儿游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15]。AlexiaBuono(2019)认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幼儿活动过程中进行恰当的指导,能够帮助幼儿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16]。国内邓蔚(2017)研究认为高素质教师对游戏的合理组织,在恰当的时机指导,能够对幼儿同伴冲突中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对发生冲突的幼儿及其同伴进行间接性的引导和帮助,有助于幼儿社会性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17]。张卫民(2017)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在幼儿发生冲突行为时,教师频繁介入的幼儿在独立解决冲突问题时会受到不必要的干扰,从而导致幼儿在处理自己的社会活动及同伴关系时存在困难;而教师的较少干预和适时的介入则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自己解决问题[18]。黄慧妍(2017)在《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研究》中指出:教师要明确方向,提供恰当的建议,潜移默化,适时增加或减少游戏材料,供应充足,保证活动时间,促进同伴交往,减少冲突[19]。梁入文(2018)认为在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冲突行为是常见的现象,教师的指导对幼儿同伴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抓住每一次教育机会,巧妙运用教育智慧,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20]。顾懿(2018)研究指出在处理幼儿冲突行为,以教师干预结束所占比例最大,协商解决所占的比例最小,而且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21]。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幼儿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正确指导、帮助,能有效地塑造幼儿的积极性。4.对已有研究的评价综上所述,大多数研究者直接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交往的相关建议;也有少数研究者从同伴交往能力本身出发,结合角色游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者们对其研究深度还不够,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提出的相应的策略有待完善。但总体来说从某一个年龄阶段分析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针对小班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来研究在角色游戏中的冲突问题。研究者通过观察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剖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三)相关概念界定1.冲突冲突意为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并相互斗争的心理状态[22]。冲突亦包括文化冲突、利益冲突、政策冲突、家庭冲突等……在本研究中冲突被定义为人际关系冲突,是指个体发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与他人发生肢体或言语冲突的过程。本研究的冲突主体可以是两个独立的个人小团体与个人,也可以是两个小团体。2.角色游戏束余颖(2020)指出教师对角色游戏理解不全面、给予幼儿游戏时间较短、主题单一、游戏材料少等问题[23]。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发挥想象,如何运用材料、语言、动作和表情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进行相互间的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发现幼儿的角色普遍集中在和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角色,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和现实生活环境的,让幼儿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融入到集体生活中,通过模仿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的世界,并在扮演中实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研究者认为,角色游戏是一种对幼儿发展有利的象征性游戏。(四)研究设计1.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深入幼儿生活环境,对幼儿冲突进行观察,以分析的形式提出解决幼儿冲突的建议。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学会自我转化冲突,减少游戏冲突。幼儿教师在关注幼儿的时候,需要以一视同仁的方式对待不同个体,针对幼儿差异进行合理的应对,避免对幼儿心理造成伤害。在游戏过程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个体,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游戏,融入到游戏的快乐氛围中。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2-7岁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冲突。本研究对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发生的时间段、幼儿冲突行为的起因、幼儿解决冲突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关注个体成长的心理健康,进一步充实幼儿同伴冲突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幼儿发展阶段中很容易产生同伴间的冲突,本研究通过对具体的冲突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解决幼儿冲突的策略,帮助幼儿快乐成长,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撑。(2)实践意义本研究从幼儿角色游戏出发,分析游戏过程中存在的冲突,为教师如何面对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冲突行为,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发展提供一点参考。3.研究对象研究者选取本省某幼儿园的小班为研究对象,把经常发生冲突的幼儿作为主要的观察对象,并兼顾班级中其它幼儿同伴冲突,通过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汇总幼儿角色游戏期间发生的冲突种类,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幼儿冲突事件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数据进行系统地梳理,得出准确结论。(五)研究方法对幼儿冲突进行细致的了解需要在调查中深入幼儿角色游戏的现场,在自然的情景中观察幼儿的相处特点,以真实、客观的数据进行纪录,因此本研究针对幼儿冲突采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的方式。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观察人员作为旁观者在一般的日常情景中,随着行为或事件的自然发生与进程,进行观察,不采取任何人为干预手段。本研究从冲突发生的时间段、冲突发生的时间、冲突发生的原因、解决冲突的对策来进行记录,其中还包括幼儿发生冲突时教师的介入幼儿冲突的一些行为分析。研究者对同伴冲突不干涉、暗示,目的是为了收集到最真实有效的案例,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对所收集的资料做定性和定量分析,反映事件的本质。访谈法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得出有关研究的一手数据。通常没有固定的提纲。研究工具1.幼儿冲突观察记录表(见附录一)本研究主要从冲突发生的类型、冲突发生的原因、解决冲突的对策、解决冲突的主体选择、解决冲突的结果来研究2.访谈提纲(见附录二)二、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问题的现状分析(一)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持续时间现状分析冲突发生的时间段指的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间。研究者把游戏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即:游戏的开始阶段、游戏的进行阶段和游戏的结束阶段。1.游戏的开始阶段游戏的开始阶段指的是幼儿选择活动区域、共同游戏的伙伴或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选取、搬运游戏需要的材料,或是教师安排组织幼儿排队前往户外活动区的这一段时间。2.游戏的进行阶段游戏的进行阶段指的是游戏活动的各种准备工作已完成(例如幼儿进行大型户外器械运动前,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做些简单的热身运动),幼儿开始玩一直到接受教师游戏结束信号的时间段。3.游戏的结束阶段游戏的结束阶段指的是幼儿将自己游戏中用过的材料进行收拾整理并刚回原处,或是教师让幼儿排好队从户外带回室内的这一时间段。在游戏的开始阶段,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出现了20次,占冲突事件总次数的17%;在游戏的开始进行阶段,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出现了80次,占冲突事件总次数的70%;在游戏的结束阶段,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出现了15次,占冲突事件总次数的13%。详见表2。表2幼儿游戏活动各时间段中同伴冲突发生的情况冲突发生的时间阶段开始阶段进行阶段结束阶段合计次数(次)208015115百分比(%)177013100开始阶段幼儿在认真选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幼儿刚刚进入状态,与同伴的互动较少,冲突也就较少。结束阶段,幼儿一般正在收拾整理自己的材料,精力得到释放,身体略感疲惫,整理比较迅速的就去喝水、如厕,区域活动中的幼儿也逐渐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也很少。此外,冲突发生在进行阶段也与教师的组织管理方式有关。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可知,她们认为活动开始和结束阶段幼儿都在动,比较混乱,就会管的多一点。在进行阶段,幼儿一般都选择好了自己要做的事情,相对会稳定一点,教师可能会在旁边写写教案、布置环境等,控制和监督力度就会降低,幼儿在心理上感觉自由、无约束,一点小事就能引发情绪波动,当与同伴发生分歧时,冲突更容易发生。(二)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发生的时间段现状分析表1幼儿冲突持续时间频数及百分比分布持续时间1分钟内1—2分钟2—3分钟合计频数(次)3025560百分比(%)50428100通过表1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冲突时间较短,没有持续3分钟以上的冲突。在总体冲突中,50%的冲突持续时间在1分钟以内。其主要原因是此阶段幼儿发育特点为神经思维活跃但注意力时间较短,跳跃式思维易受外界干扰,行为方式都是无计划性的,行为活动也是无规律性的,无法做到一心一意由始至终完成一件事情。(三)HYPERLINK\l"_Toc32059"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起因现状分析幼儿冲突行为的起因指的是造成冲突结果的动因。根据对幼儿游戏相处进行观察,发现大多数冲突起因都比较固定,其中,因为资源争抢造成的冲突频率是最高的。还有其他四类主要冲突,分别是因为规则、意见、肢体、语言造成的冲突[24]。详见表3。表3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起因情况幼儿冲突的原因争抢游戏资源违反游戏规则游戏意见分歧身体动作冲突语言引发冲突合计次数(次)4423171413112百分比(%)3921151312100由争抢游戏资源引起的幼儿同伴冲突有44次,占冲突事件总次数的39%;由违反游戏规则所引起的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有23次,占冲突事件总次数的21%;由游戏意见分歧引起的同伴冲突行为有17次,占冲突事件总次数的15%;由身体动作引发冲突事件有14次,占冲突事件总次数的13%;由语言引起的冲突事件有13次,占冲突事件总次数的12%。由此可以看出由争抢游戏资源所引起的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事件是最多的,但由于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直接的身体正面接触引发的冲突是最少的。由于幼儿社会性和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同,导致其归因风格也不同,在对同一件事情进行归因时也往往会产生偏差,容易产生错误的归因,进而影响他们之后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反应。1.争抢游戏资源争抢游戏资源是指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出于个人原因对公用的游戏资源进行争夺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对游戏用具的争夺,也包括对游戏公用场地的占用等。通常情况下,争夺游戏资源会造成幼儿冲突,并且是非常常见的一类。根据幼儿游戏发展特点,幼儿在游戏开始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性,会事先想好自己要做的,然后按照自己想好的内容进行构建,虽然会在构建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在发展和学习过程中,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不够完善,但在冲突的过程中发生争吵,是为了取得对材料的占有权。案例1:下午孩子们睡完午觉,教师组织孩子们吃点心。这时小乐看见小胡手里的乐高零件,便离开座位,伸手去抢那个乐高零件,而小胡并不乐意乐高让小张拿去,于是两个孩子都在用双手死死握住那个乐高零件,谁也不松手。而这种情况立刻被教师看见,教师马上对着两个人说:“(你们)等一下,不要玩游戏,脏死了小手。”(意思是说,一会儿要吃点心,你们不要玩游戏了)而两个孩子听到教师的话后,小乐马上回到自己位子上继续吃点心,而小胡将乐高零件归位后,也回到自己位子上吃点心。案例2:在一个游戏区角,小兴连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做饭”的游戏。这时小兴突然关注到小红手里拿着小卡车走过来。小兴便试图用手将小红手里的卡车抢过来。但是小红不给,用手死死抱住手里的小卡车。小兴大声说:“那是我的!那是我的!”见到小红不给,便用手推小红,用脚踢她,还用拳头打小红脑袋。小红被打得坐在地上,靠在墙上,大声哭泣。这时其他孩子便大声叫老师过来。教师过来一看,当即判定是小兴因为抢东西打了小红,便对小兴说:“小兴,刚才你不是答应老师不要打小朋友了吗?你对小红道歉,说对不起。”小兴看向别处说:“对不起。”教师便让小红说没关系,原谅你了。小红便在教师的“指令”下,向小兴说:“原谅你了。”案例3:上午孩子们被教师组织在教室里玩玩具。其中在教室一个靠墙的位置,小齐和小红围着一个桌子,搭积木。当然有的孩子并没有一起搭积木,而是自己一个人在搭自己的积木。小齐怀里抱着满载玩具的筐,不肯与他人分享,小红见状偏要去抢那筐里的玩具。这时教师正好撞见小红将小齐手中的积木,用手一把抢走。但是小齐手里拿着一个满载玩具的筐,却还想要将小红手里的积木抢过来。教师便对那个小齐说:“你都有那么多了,要分享知道吗!”然而教师说完就走开了,小齐依然“霸占”那筐玩具。案例4:教师组织孩子们玩玩具,这时在教室里一个游戏区角,小志看到小花手里的积木,便伸手想抢过来。但是小花用手死死护住那个积木,小志见状,接着用牙咬小花的手臂。然后小花松手,小志得到了那个积木。稍后,小花手臂上的牙印被教师看见,教师便向小花询问原因,弄清事情真相后,找来小志:“快说对不起。”但是小志并没有理会教师的话,而教师见状还需要更多时间耗下去,便转向其他事情,这件事不了了之。2.违反游戏规则违反游戏规则指的是在游戏过程中冲突一方违背了规定的、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则,从而引起另一方的不满与反感、反抗。在本研究中,游戏规则主要指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幼儿在游戏时应该要遵循的规则要求,第二种是幼儿参加的游戏本身所具有的规则,第三种是幼儿同伴之间关于游戏开展相互达成一致赞成的规则。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还比较薄弱,尽管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都是虚构的,但是他们始终遵守包含在角色游戏中的内在规则和要求,不去做违背真实生活的事情。研究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幼儿在与同伴进行游戏时,基本上能够遵守游戏规则,当某个幼儿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时,就会受到其他幼儿的反对。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在面对与同伴的冲突时,会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或策略。如下案例5所示:角色区中,几个小朋友准备玩“看病”的游戏,甜甜(女)是医生,帆帆(女)是护士,这时扮演病人的林林(男)过来了。林林:医生,我生病了。甜甜:你哪里不舒服呢?林林:我的头和肚子。(边说边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头和肚子,并表现出一副痛苦的样子)甜甜这时有模有样的给林林进行检查,摸摸他的额头,让他张开嘴巴看看,又用听诊器在他肚子上听了听。甜甜:你好像是感冒了,需要打一针。(说完开始拿桌子上的针管)帆帆:打针应该是我,我才是护士。(制止了甜甜的行为,拿回了针管)甜甜:但是林林是我的好朋友,我想给他打针。(说完看向林林)帆帆:那也不行,护士才能给病人打针。(非常坚决的说)甜甜:那好吧。(停顿了几秒说到)帆帆就拿起针管,让林林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假装给他打针。3.游戏意见分歧游戏意见分歧指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由于彼此思想观念不合产生的矛盾。在成长的过程中,幼儿对自己看到和好奇的现象非常感兴趣,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去了解事情,进行相关的推理,相互间思维的碰撞进而得出结论。在本研究中,依据研究者的观察,把幼儿对事物或概念认知的观点与同伴不一样时产生的冲突归为意见分歧。由于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环境、文化习俗背景以及活动方式的不一样,儿童发展呈现出快慢不一的情况。幼儿在与其他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才有了交流的机会,从中可以产生认知冲突。在和同伴争论的过程当中,幼儿可以发现自己所持观点与同伴的不同。因此,幼儿逐渐开始主动接受并适应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是为了融入不同的讯息,重新组织和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相对来说,小班幼儿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和同伴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如下案例6所示:早晨入园后,几个小朋友提议要玩“王子和公主”的游戏。美美(女):我要当公主。(把手举得高高的)欢欢(女):不行,公主应该是长头发,你头发太短了,不能当公主。(用手指了指叶叶的头发)静静(女):是啊,女生都是长头发,男生都是短头发的。美美:你们说的不对,男生也可以是长头发的。(不甘示弱的回击到)静静:对哦,我在公园玩的时候看见过一个叔叔就是长头发的。(激动的说到)美美:是吧,男生也可以是长头发,女生也可以是短头发啊。(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欢欢:那我们让美美当公主吧。(说完笑了起来)4.身体动作冲突身体动作冲突是指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因为和对方发生了肢体动作上的冲突而造成的矛盾。身体动作冲突可能是由于幼儿无意造成的,但也可能是幼儿故意挑衅造成的。(1)动作意图误解引发冲突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互动时经常会附加某些身体动作,这是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或是想通过此类动作来传递自己对同伴的热情。但这类动作有时候并不能被同伴接受,反而引起同伴的误解导致引发冲突。如下案例7所示:在小二班的教室中,孩子们用一堆玩具来进行游戏。而这时,小章总是霸占着一个装满了玩具的筐子。一些他周围的小伙伴(包括小龙)都认为小章手里的那筐玩具应该大家一起玩。于是小龙试图用手从小章的筐里拿出一些玩具,而小章则并不愿意分享玩具,所以发生了一段短暂玩具争抢。而这时幼儿教师从教室另一侧发现了这种情况,并且认为小龙正在争抢小章手里的玩具。于是教师马上过来,把装着玩具的筐拿走,然后对小龙说:“哎,不许抢玩具哦,你要经过人家的同意才行啊,玩具要一起玩知不知道?”随后将玩具筐又拿过来给他们玩。随即当小龙正在玩玩具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又想过来玩,教师以为小龙想独立玩这些游戏,于是引导着小龙要分享这些玩具。而这时小龙当然也遵循着教师的“指令”,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具。(2)动作幅度过大引发冲突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打打闹闹,你跑一下,我就追着跑,你碰我一下,我推一下你的情况经常发生,这就难免会和同伴发生身体的碰触,但是当同伴的动作幅度过大、没有遵循公平的原则或是自己的物品遭到破坏后他们就会真的还击。(3)不经意触碰动作引发冲突幼儿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会十分认真和专注,通常也会发生不小心碰触到同伴的现象。幼儿非常在意同伴的触碰,假如游戏中同伴没有主动或立即的向同伴表示歉意,这就很容易引起幼儿间冲突的发生。5.语言冲突语言冲突指的是幼儿在游戏中,由于发生了矛盾,双方以语言的形式进行不满情绪的宣泄从而发生的冲突。案例8在教室里,几个小朋友在区角玩儿玩具,不知道说起什么,几个人非常兴奋。小强(男):小力是狗熊。(说完咯咯的笑起来)小力(男):老师,小强说我是狗熊!(朝老师站立的地方大喊)老师没有立即走过来。小强:小力是怪兽。(故意看着小力说)小力:心心,我是怪兽吗?(问旁边的心心)心心(女):不是。小力:我们不和小强玩了。(拉起心心的手离开了)小强见小力没有回应,就不再说什么了,开始继续玩儿手里的玩具。(四)HYPERLINK\l"_Toc24290"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解决策略现状分析冲突解决策略指的是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为了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或是向同伴赢取胜利而采取的各种手段。依据各种手段对促成冲突有效解决的有益性程度,研究者将这些冲突解决策略划分为三大类,即正向策略、折中策略和负向策略。正向策略是在面对幼儿游戏冲突的时候,采用的积极策略。主要包括调解、道歉、求助、妥协等。折中策略包括求助、退让、教师或同伴介入等。负向策略则包括攻击、不妥协等。在研究中,采用正向策略的幼儿有35次,折中策略的幼儿有78次,负向策略的幼儿有46次。由于幼儿认知发展不成熟,对矛盾解决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所以在冲突时容易以折中策略的方式处理。所以从整体来看,采取折中策略的幼儿多于正向策略和负向策略。详见表4。表4幼儿游戏中冲突解决策略使用总体情况幼儿冲突解决策略正向策略折中策略负向策略合计次数(次)357846159百分比(%)224929100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存在的问题(一)部分冲突持续较长大多数的幼儿在游戏冲突过程中,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并且多数角色游戏冲突并不恶劣,没有带来较大影响,幼儿情绪波动幅度较小。但是在少数角色游戏冲突中,也存在冲突后情绪影响很大的例子,这种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注意力发生转移,这部分幼儿冲突持续时间较长,情绪对幼儿的行为活动起着直接的指引和调控作用,它驱动、促使幼儿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是拒绝做某种行为。[25]当幼儿处在一种开心、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就会比较关注所面对事物美好的方面,此时其心态、动作都很开放,十分乐意接纳外界的事物。但是当幼儿处于一种比较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就很容易难过、悲观,不愿意为事物付出自己的努力,放弃自己的想法,甚至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导致与同伴间冲突持续较长。(二)在游戏进行阶段冲突发生频率较高总体来说,幼儿在游戏三个阶段所用的时间不同,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大约占据总时间的1/3,进行阶段大约占据总时间的2/3,这是导致幼儿同伴冲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进行阶段是游戏活动开展的核心,幼儿的精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情绪非常高涨,状态异常兴奋。在这一阶段,幼儿喜欢体验各种角色,动手去操作不同的材料,但他们又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交往增多的同时诱发冲突的因素也在增加,造成此段时间幼儿发生的冲突最多。(三)教师没有选择合适时机介入教师介入冲突时没有把握恰当的时机,过早的介入、过晚的介入都不能有效的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如果幼儿间的冲突是幼儿可以自己解决的,且无安全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过早介入就有可能会让幼儿失去独自解决冲突的机会;相反,如果冲突涉及到安全问题,教师介入得晚了,那么有可能会导致事情的严重性。因此,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幼儿,把握适当的时机介入幼儿冲突中。(四)积极性结果不明显幼儿经常会采用向教师寻求帮助的策略来解决自己与他人之间发生的冲突,一旦遇到问题,有的幼儿就直接向教师求助,或是冲突超出了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只有寻求教师的帮助才能结束当前的局面,而教师的不恰当介入造成最后结果往往是中性的甚至是消极的,当前的冲突虽然告一段落,但对幼儿的成长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为了幼儿安全,教师在面对幼儿的冲突时,很少给其单独解决问题的机会,而是直接制止这种情况的继续。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很少使用身体攻击,教师和家长都会教育幼儿不打人、不骂人,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但是也有的幼儿由于性格问题,与别人的沟通存在困难,当情绪失控时,就会动手打人或推人,使冲突加深。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策略(一)教师角度1.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冲突,避免冲突持续时间长研究者认为,我们应当以幼儿当时采取何种冲突解决策略为介入时机的标志。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在于,要让小班幼儿在同伴冲突中学会解决同伴冲突的适合方法,逐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这意味着,如果幼儿在不激烈的冲突中,且得不到教师的有效指导或帮助,仅仅依靠小班幼儿自己的努力解决同伴冲突,那么按照小班幼儿解决冲突能力的情况下,幼儿是很难恰当解决同伴冲突的,进而其社会性发展难以促进。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等到幼儿之间冲突升级到肢体冲突的时候才介入,其目的往往不是给予其恰当的引导。如果教师观察到,幼儿之间发生不激烈的冲突,那么教师首先应当看到冲突中的幼儿是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种冲突的。如果幼儿之间只是僵持在那里,或者继续争抢,那么教师应当适当介入,帮助其解决同伴冲突——其背后隐含的是,这位幼儿社会性发展程度有待提高,其当前的发展程度不足以支持幼儿在面对同伴冲突的时候,采取相对正确的解决方法。2.游戏开始前制定一定的规则在游戏进行之前,教师要对幼儿说明游戏规则,比如不能抢别人玩具;要别人玩具之前要先征得其同意;不能打架;要知道分享等等。然后教师将这些幼儿分成几组,将幼儿自己的卡片发到他们的手里。教师先将第一组——可以分成4人一组,对幼儿们讲解各个区角是什么,幼儿们如果要选择到哪个区角玩,需要将自己的卡片放到每个区角放置卡片的地方。如果每个区角放置卡片的地方被占满了,则后来的孩子不能进入到这个区角玩了。在教师为第一组幼儿讲解程序过后,还需要强调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交往规则,不能抢别人手里的玩具,更不能打架,要懂得分享等等。接下来,就让孩子们一个一个地选择他们想去的区角玩。下面,教师需要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所有组的幼儿都进入区角游戏。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有些幼儿尽管知道交往规则,但是由于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忍不住去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教师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向幼儿们强调交往规则。(二)家长角度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冲突的价值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解决幼儿冲突问题的重要性,切实转变自身观念,从被动到主动的去了解幼儿冲突。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在冲突时表现出的表情、言语、动作等方面了解幼儿的真正需求。在实际生活中给予幼儿恰当的指导,为幼儿选择积极正面的图书或网络视频,为幼儿营造和谐而融洽的家庭氛围,培养幼儿较好的社会互动能力,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锻炼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2.鼓励并引导幼儿独立解决冲突幼儿在冲突行为中是主体,家长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来提高幼儿对冲突的全面认识,给予幼儿独立解决冲突的机会。家长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幼儿自立自强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动画片给孩子看,家长还可以为幼儿讲一些有关冲突时小伙伴通过分享、谦让化解冲突的例子,引导幼儿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幼儿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家长要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帮助,鼓励孩子以妥善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3.改善教养方式,发挥榜样作用在孩子的生活中家长同样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行为和态度,所以家长在幼儿的生活中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家长要以自信、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冲突、解决冲突,这样孩子再次面对冲突时也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去解决。家长还要改善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从专断独行到民主,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倾听孩子的语言表达,还要赏罚分明,不溺爱,真正的做到关注孩子的情感,让孩子健康成长。(三)幼儿园角度1.进行家园共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关条例表示,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需要进行主动的沟通,共同为幼儿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26]。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需要了解幼儿家庭。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了解幼儿的情况,更好地在教育中引导幼儿,促进幼儿全方面成长。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状态的观察,深入分析造成角色游戏冲突的原因,针对出现的幼儿冲突采用特定的策略。例如在角色游戏冲突中,大多数出现的冲突类型为资源冲突。针对这个类型,教师在引导幼儿避免游戏冲突的时候可以及时关注资源的使用情况,在游戏中合理分配资源,为幼儿游戏创造公平的空间。其次,为了尽可能减少矛盾,教师在平时也需要注意多和幼儿进行交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征,给幼儿积极、乐观的指导,促进幼儿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在发生角色游戏冲突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保持镇定理智,准确分析冲突发生的背景,引导幼儿学会互相理解,和谐地化解矛盾。幼儿双方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对幼儿语言能力的锻炼,加强幼儿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幼儿在自我处理游戏冲突的时候采取更得当的技巧。自我解决冲突的主要方式需要依靠幼儿的语言能力,因此日常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可以帮助解决幼儿游戏冲突。参考文献[1]Cassidy,K.W.,Werner,R.S.,Rourke,M.&Zubernis,L.S.Therelationshipbetweenpsychologicalunderstandingandpositivesocialbehaviors[J].SocialDevelopment.2003:168-175.[2]CandiceM.Mottweiler,MarjorieTaylor.ElaboratedRolePlayandCreativityinPreschoolAgeChildren[J].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2014,8(3):277-286.[3]SandraW.Russ.EnhancingandPracticingExecutiveFunctionSkillswithChildrenfromInfancytoAdolescence[R].CenterontheDevelopingChildHarvard,2014.[4[8]周稚玥.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运用分析[J].才智,2019,(22):13.[9]刘继霞.运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J].新课程研究,2019(29):117-118.[10]Hay.D.,&Ross.H.S.TheSocialNatureofEarlyConflict[J].ChildDeveleopment,1982.[11]Shantz,C.tJ.Conflictsbetweenchildren[J].ChildDevelop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