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食品种植标准与质量控制规程The"GreenFoodPlantingStandardandQualityControlRegulation"isacomprehensiveguidethatoutlinesthenecessarypracticesandprotocolsforcultivatinggreenfoodproducts.Itisprimarilyappliedinagriculturalsectorsaimingtoproducefooditemsthatarefreefromsyntheticchemicals,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GMOs),andotherharmfulsubstances.Thisstandardiscrucialforensuringthatconsumerscanidentifyandpurchasefoodproductsthataregenuinelyorganicandhealthy.Intheapplicationofthisregulation,farmersandfoodproducersmustadheretostrictguidelinesforsoilmanagement,seedselection,cropprotection,andpost-harvesthandling.Thestandardemphasizestheuseofnaturalpestcontrolmethods,organicfertilizers,andsustainableagriculturalpracticestominimizeenvironmentalimpact.Regularinspectionsandqualitytestingarealsorequiredtomaintaincomplianceandguaranteethesafetyandqualityofgreenfoodproducts.Therequirementssetforthinthe"GreenFoodPlantingStandardandQualityControlRegulation"aredesignedtoprotectboththeconsumerandtheenvironment.Thisincludestheuseofcertifiedorganicseeds,avoidanceofsyntheticpesticidesandfertilizers,andmaintainingproperrecordsofplantingandharvestingactivities.Byfollowingtheseguidelines,stakeholdersinthegreenfoodindustrycanensurethattheirproductsmeetthehigheststandardsofqualityandsafety,fosteringtrustandconfidenceamongconsumers.绿色食品种植标准与质量控制规程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绿色食品种植环境标准1.1种植区域的选址要求1.1.1地理环境(1)绿色食品种植区域应位于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源的地区。(2)避免在工业区域、城市周边及交通要道附近选址,以降低环境污染风险。(3)地形地貌应适宜植物生长,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1.1.2气候条件(1)选择适宜种植的气候类型,保证作物生长周期内气候条件稳定。(2)避免在气候恶劣、极端气候频繁的地区种植,以降低自然灾害风险。1.1.3生态环境(1)种植区域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2)避免在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地区种植。1.1.4土壤条件(1)土壤质地应适合所种植的作物,具有较好的肥力、透气性和保水性。(2)土壤重金属含量应符合绿色食品种植标准,避免重金属污染。第二节土壤环境标准1.1.5土壤类型(1)选择适宜种植的土壤类型,如壤土、砂壤土等。(2)土壤质地应均匀,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1.1.6土壤肥力(1)土壤有机质含量应≥2%。(2)土壤全氮含量应≥0.1%。(3)土壤速效磷含量应≥20mg/kg。(4)土壤速效钾含量应≥150mg/kg。1.1.7土壤重金属含量(1)土壤重金属含量应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种植标准。(2)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农药、化肥等。第三节水源质量标准1.1.8水质指标(1)水源应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2)水质清澈,无异味、异色。1.1.9水源保护(1)种植区域应设立水源保护区,保证水源安全。(2)禁止在水源保护区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第四节空气质量标准1.1.10空气质量指标(1)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绿色食品种植要求。1.1.11空气质量保护(1)种植区域周边应设立绿化带,降低空气污染。(2)加强对周边企业的环境监管,防止污染物排放。(3)采用环保型农药、化肥,降低农业生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第二章种质资源与种子处理第一节种质资源的筛选与保存1.1.12种质资源的筛选(1)筛选原则在绿色食品种植过程中,对种质资源的筛选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原则:保证所选种质资源不存在生物安全隐患,不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2)适应性原则: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周期适中、产量稳定、抗逆性强的种质资源。(3)多样性原则:注重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品种。(2)筛选方法(1)田间观察:对候选种质资源进行田间观察,了解其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等性状。(2)实验室检测:对候选种质资源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抗病性等方面的分析。(3)区域试验:将筛选出的种质资源在不同生态区域进行试验,观察其适应性。1.1.13种质资源的保存(1)保存方法(1)种子保存:将筛选出的种质资源种子进行干燥、冷藏,以延长其使用寿命。(2)无性繁殖:对部分难以保存种子的种质资源,采用无性繁殖方法,如扦插、嫁接等。(3)基因库保存:将具有重要遗传价值的种质资源纳入国家或地方基因库进行保存。(2)保存要求(1)保证种质资源保存环境的稳定,避免温度、湿度等条件对种子质量的影响。(2)定期对保存的种质资源进行检测,发觉病变、虫害等问题及时处理。第二节种子质量标准1.1.14种子质量指标(1)纯度:指种子中同名品种的百分比,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纯度标准。(2)净度:指种子中杂质含量的百分比,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净度标准。(3)发芽率:指在规定的条件下,种子发芽的百分比,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发芽率标准。(4)水分:指种子中水分含量的百分比,应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5)健康度:指种子中无病虫害的百分比,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度标准。1.1.15种子质量检测方法(1)纯度检测:采用种子形态鉴定、DNA分子标记等方法进行检测。(2)净度检测:通过筛选、风选、比重法等方法进行检测。(3)发芽率检测: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4)水分检测:采用烘干法、卡尔·费休法等方法进行检测。(5)健康度检测:通过观察种子形态、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检测。第三节种子处理方法1.1.16物理处理方法(1)清洗:用清水或消毒液清洗种子,去除表面的杂质和病原体。(2)浸泡:将种子浸泡在清水或消毒液中,以达到消毒、软化种皮的目的。(3)烤种:将种子放在烤种箱中进行加热处理,以消灭病原体和提高种子活力。1.1.17化学处理方法(1)消毒剂处理:采用appropriate消毒剂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以消灭病原体。(2)激素处理:采用植物激素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以促进种子发芽和生长。(3)营养剂处理:采用适当浓度的营养液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以提高种子活力。1.1.18生物处理方法(1)菌剂处理:采用生物菌剂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以增加种子发芽率和生长速度。(2)酶制剂处理:采用酶制剂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以分解种皮中的抑制物质,提高发芽率。1.1.19综合处理方法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处理方法相结合,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种子质量和发芽率。具体处理方法应根据种子种类、品种特性及种植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施肥标准第一节土壤改良与保护1.1.20土壤改良(1)改良目标: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为绿色食品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2)改良措施:(1)采取生物措施,如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料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2)采取物理措施,如深翻、松土、镇压等,改善土壤结构;(3)采取化学措施,如施用石灰、石膏等,调节土壤酸碱度。1.1.21土壤保护(1)防止土壤侵蚀:采取生物措施(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措施(如梯田、梯地、水土保持工程)等,减少土壤流失。(2)防止土壤污染: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控制工业“三废”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止土壤污染。(3)土壤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土壤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第二节有机肥料使用标准1.1.22有机肥料种类有机肥料主要包括:农家肥料、绿肥、有机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1.1.23有机肥料使用原则(1)因地制宜,合理施用: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求、有机肥料种类和质量等因素,确定施肥种类和数量。(2)提高有机肥料质量:对有机肥料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肥料安全、高效。1.1.24有机肥料使用标准(1)农家肥料:施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确定,一般每亩施用30005000千克;(2)绿肥:翻压绿肥应在播种前2030天进行,翻压深度1520厘米;(3)有机废弃物:经无害化处理后,按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确定施用量。第三节化学肥料使用规范1.1.25化学肥料种类化学肥料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微量元素肥料等。1.1.26化学肥料使用原则(1)适量施用: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求、肥料种类和含量等因素,合理确定施肥量;(2)平衡施肥:注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平衡供应,防止土壤养分失衡;(3)减少化肥损失:采用深施、覆土、喷施等方法,减少化肥挥发、流失。1.1.27化学肥料使用标准(1)氮肥:每亩施用量不超过15千克;(2)磷肥:每亩施用量不超过30千克;(3)钾肥:每亩施用量不超过20千克;(4)复合肥: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搭配氮、磷、钾等元素;(5)微量元素肥料: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作物需求,适量施用。第四章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第一节生物防治技术1.1.28概述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多种生物抑制另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具有无污染、无残留、成本低、安全高效等优点,是绿色食品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的首选方法。1.1.29主要技术措施(1)天敌昆虫的应用:根据靶标害虫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天敌昆虫进行防治,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2)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对病虫害的抑制、竞争和寄生作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常用的微生物制剂有细菌、真菌、病毒等。(3)植物源农药:从植物中提取具有杀虫、抗菌作用的活性成分,用于防治病虫害。(4)生态调控: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5)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绿色食品作物品种。第二节物理防治方法1.1.30概述物理防治方法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物理防治具有操作简便、无污染、无残留等优点。1.1.31主要技术措施(1)温度处理:通过高温或低温处理,破坏病虫害的生命活动,达到防治目的。(2)湿度调控:通过调整土壤和空气湿度,抑制病虫害的发生。(3)光照调控: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诱虫灯等设备,诱杀害虫。(4)机械防治:采用人工或机械设备,对病虫害进行捕捉、清除。(5)防虫网覆盖:在作物生长期间,采用防虫网覆盖,阻止害虫侵入。第三节化学防治规范1.1.32概述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化学防治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但易产生污染和残留。在绿色食品种植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化学防治规范,保证产品质量。1.1.33主要技术措施(1)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化学农药,尽量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2)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剂量: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准确计算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3)合理轮换用药: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种农药,减少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4)安全间隔期:在农药使用后,保证作物达到安全间隔期,降低农药残留。(5)完善农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农药采购、使用、回收和处置制度,保证农药安全使用。(6)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对绿色食品种植的认识,自觉遵守化学防治规范。第五章绿色食品种植技术规程第一节栽植技术规范1.1.34选地与整地绿色食品种植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水源清洁、远离污染源的地块。在种植前,需进行深翻、细耙,保证土壤疏松、平整,有利于根系生长。1.1.35种子处理与播种(1)种子处理:选用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进行精选、消毒、浸种等处理。(2)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及作物生长发育需求,适时播种。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点播等,播种深度要适宜,覆土要均匀。1.1.36栽植密度与方式(1)栽植密度:根据作物品种、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合理密度。(2)栽植方式:采用行列式、梅花式等栽植方式,保证作物通风、透光、保湿。第二节管理与养护1.1.37施肥管理(1)基肥:在播种前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2)追肥:根据作物生长发育需求,适时追施氮、磷、钾等化肥,保证作物养分供应。1.1.38水分管理(1)浇水: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湿度及作物需水量,适时进行浇水。(2)排水:防止地块积水,降低土壤湿度,避免作物根系腐烂。1.1.39病虫害防治(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发生。(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子,控制病虫害。(3)化学防治:在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针对性防治。第三节收获与储存1.1.40收获(1)收获时间:根据作物成熟度、市场需求等因素,适时进行收获。(2)收获方法:采用人工或机械收获,尽量避免损伤作物。1.1.41储存(1)清洁:收获后的作物要进行清洁,去除杂质、病残体等。(2)干燥:将清洁后的作物进行晾晒或烘干,使其达到安全水分。(3)储存:选择通风、干燥、避光、无污染的场所进行储存,保证作物品质。同时定期检查储存条件,防止霉变、虫蛀等问题。第六章绿色食品加工标准第一节原料加工标准1.1.42原料选择(1)原料应来源于符合绿色食品种植标准的种植基地,保证原料的无污染、安全、优质。(2)原料种植过程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化肥,保证原料的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3)原料应具备良好的成熟度,色泽、形状、口感等品质指标符合加工要求。1.1.43原料处理(1)原料在收获、运输、储存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2)原料处理过程中,应遵循清洁、卫生的原则,尽量减少对原料的损伤。(3)原料处理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保证原料的天然属性。第二节加工过程质量控制1.1.44加工设备(1)加工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设备,保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2)加工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污染。1.1.45加工工艺(1)加工工艺应遵循绿色食品加工的基本原则,保证食品的天然、安全、营养。(2)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湿度、时间等关键参数,保证产品质量稳定。(3)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保证食品的纯天然属性。1.1.46加工环境(1)加工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2)加工环境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防止微生物滋生。第三节包装与储运要求1.1.47包装(1)包装材料应选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材料,保证包装的卫生、安全。(2)包装设计应考虑产品的特性,保证包装牢固、密封、防潮、防霉、防晒。(3)包装标识应清晰、完整,包括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1.1.48储运(1)储运过程中,应遵循绿色食品储运的基本原则,保证产品质量稳定。(2)储运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防止污染和损坏。(3)储运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产品造成影响。(4)储运过程中,应定期对产品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产品质量。第七章质量检测与监控第一节质量检测方法1.1.49概述绿色食品种植过程中,质量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绿色食品质量检测的方法,包括抽样检测、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和农产品质量等级评定等。1.1.50抽样检测(1)抽样原则:遵循随机、均匀、代表性的原则,保证样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2)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等方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1.1.51理化检测(1)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营养成分等。(2)检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现代分析技术进行检测。1.1.52微生物检测(1)检测项目:主要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2)检测方法:采用平板计数法、MPN法、PCR法等现代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1.1.53农产品质量等级评定(1)评定标准:依据绿色食品质量标准,对农产品进行等级评定。(2)评定方法:采用感官评定、理化指标评定、微生物指标评定等方法。第二节质量监控体系1.1.54概述绿色食品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绿色食品种植过程中产品质量稳定、安全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绿色食品质量监控体系的内容和实施方法。1.1.55质量监控体系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种植基地、生产设备、实验室等。(2)生产过程监控:包括种植、施肥、喷药、采摘、加工、包装等环节。(3)质量检测与评价:包括抽样检测、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农产品质量等级评定等。(4)质量追溯与召回: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对问题产品进行追溯和召回。1.1.56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法(1)制定质量监控计划:明确监控目标、监控内容、监控方法、监控频率等。(2)建立质量监控组织:设立质量监控部门,负责质量监控工作。(3)加强培训与宣传: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保证质量监控工作的有效实施。第三节质量安全追溯1.1.57概述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本节主要介绍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和实施。1.1.58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1)制定追溯制度:明确追溯目标、追溯内容、追溯方法、追溯责任等。(2)建立追溯系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3)建立追溯数据库:收集种植、生产、销售、检测等环节的数据,为追溯提供依据。1.1.59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1)追溯标识:对绿色食品进行唯一标识,保证产品可追溯。(2)追溯查询:消费者可通过追溯系统查询绿色食品的生产、检测、销售等信息。(3)追溯处理:对发觉问题产品进行追溯,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4)追溯反馈:对追溯结果进行总结,为改进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依据。第八章绿色食品认证与标识第一节认证申请与审核1.1.60认证申请条件(1)申请单位须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2)申请单位应具备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生产经营能力。(3)申请单位的生产基地、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应符合绿色食品种植标准与质量控制规程。1.1.61认证申请材料(1)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2)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3)税务登记证复印件。(4)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如有)。(5)质量管理体系文件。(6)生产记录、检测报告等相关材料。1.1.62认证审核流程(1)申请单位提交认证申请材料。(2)认证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对符合要求的申请单位进行现场审核。(3)现场审核合格后,认证机构对申请单位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审核意见。(4)申请单位根据审核意见进行整改,直至符合认证要求。(5)认证机构对整改后的申请单位进行复查,合格后颁发绿色食品认证证书。第二节认证标志的使用与管理1.1.63认证标志的使用(1)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可在产品包装、宣传材料等处使用绿色食品认证标志。(2)使用认证标志时,应按照认证机构的要求,规范标注认证标志及认证编号。(3)不得使用已过有效期、伪造、涂改、转让的认证标志。1.1.64认证标志的管理(1)认证机构对认证标志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保证认证标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2)认证机构定期对使用认证标志的企业进行复查,发觉不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有权暂停或撤销其认证资格。(3)使用认证标志的企业应建立认证标志使用管理制度,对认证标志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第三节认证证书的续展与变更1.1.65认证证书的续展(1)认证证书有效期为三年,到期后需进行续展。(2)申请续展的企业应在认证证书到期前三个月内向认证机构提交续展申请。(3)认证机构对申请续展的企业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企业可办理续展手续,颁发新的认证证书。1.1.66认证证书的变更(1)企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等发生变更时,需向认证机构提交变更申请。(2)认证机构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企业可办理变更手续,颁发新的认证证书。(3)企业应在变更后及时更新认证证书,保证证书信息的准确性。第九章绿色食品营销与推广第一节市场分析与定位1.1.67市场分析(1)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绿色食品市场在我国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绿色食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市场份额持续提高。(2)市场竞争格局绿色食品市场竞争激烈,各类企业纷纷加入,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竞争对手包括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地方性品牌。(3)消费者需求分析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主要源于对健康、环保的关注。消费者年龄、性别、收入等特征不同,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有所差异。1.1.68市场定位(1)产品定位绿色食品产品定位应注重品质、安全、健康,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需求。(2)价格定位绿色食品价格定位应考虑消费者承受能力,同时兼顾产品品质和成本,实现合理利润。(3)渠道定位绿色食品渠道定位应覆盖线上线下,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购买需求。第二节营销策略与渠道1.1.69营销策略(1)产品策略注重产品研发,提高绿色食品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2)价格策略采取市场渗透定价策略,合理制定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3)促销策略开展多样化的促销活动,提高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4)服务策略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增强品牌忠诚度。1.1.70营销渠道(1)线上渠道利用电商平台、官方网站等线上渠道,拓展销售市场。(2)线下渠道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包括专卖店、超市、便利店等。(3)跨界合作与其他行业企业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第三节品牌建设与推广1.1.71品牌建设(1)品牌形象打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品牌形象,体现绿色、健康、环保的特点。(2)品牌理念以消费者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府合同范本(2篇)
- 2025公司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研优卷)
- 2025年公司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A卷)
- 2025年企业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预热题)
- 专题 J-15【简语法-单选题专练】状语从句 2025年中考英语讲解+练习题汇编(全国)
- 2025企业合作合同版
- 2025年美元借款的合同
- 2025年智能铸造生产线合作协议书
- 2025电脑租赁合同深圳范本
- 2025年度公园内广告牌制作合同
- 自主无人系统
- GA/T 1359-201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资产安全管理产品安全技术要求
- OSN9800光传输网络解决方案
- 水电站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参考版本)
- DB21∕T 3117-2019 水利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输水管道工程
- 婚介会员登记表
- 玛丽艳--美的观念(课堂PPT)
- 特殊减员申请表(职工个人申请减员)
- QC七大工具培训课件(共95页).ppt
- 商业发票模板(INVOICE)
- RLU232温度控制器操作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