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汇编TOC\o"1-2"\h\u25910第一章农业资源保护概述 3168111.1农业资源保护的意义 3184891.1.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170171.1.2维护生态平衡 3176441.1.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228291.1.4统筹兼顾原则 4153731.1.5科学规划原则 474781.1.6可持续发展原则 4251691.1.7法治保障原则 419011.1.8公众参与原则 428734第二章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 4197251.1.9概述 4209351.1.10实地调查 439291.1.11遥感技术 4235091.1.12地理信息系统 5280271.1.13统计数据 5325551.1.14概述 5129031.1.15评价因子 5274541.1.16评价标准 5263081.1.17评价方法 626876第三章农业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638811.1.18概述 6134601.1.19宪法规定 6248771.1.20法律层面 658241.1.21行政法规层面 6200021.1.22农业资源保护法律 7166721.1.23农业资源保护行政法规 7308281.1.24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720131第四章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制度 843121.1.25概述 841241.1.26政策体系构成 8172451.1.27政策实施原则 8200661.1.28政策实施内容 8223141.1.29政策实施保障 914012第五章农业资源保护技术措施 910141.1.30农业资源保护技术的概念 929191.1.31农业资源保护技术的重要性 9201961.1.32农业资源保护技术的分类 9167511.1.33土壤保护关键技术研发 1049891.1.34水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研发 10159261.1.35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发 10167851.1.36种植业保护关键技术研发 10149461.1.37养殖业保护关键技术研发 1124312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规划与布局 11156231.1.38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1152641.1.39规划编制原则 11310451.1.40规划编制内容 1120221.1.41优化原则 12270601.1.42优化措施 123946第七章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 1282751.1.43农业资源保护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13320441.1.44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保护的促进作用 13140381.1.45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13236511.1.46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政策的衔接 13272761.1.47推动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链的整合 1382741.1.48培育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的新兴产业 1320911.1.49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 13305431.1.50发挥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协同效应 1412101第八章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14191831.1.51农业资源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为农业资源保护提供了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持,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4292441.1.52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农业资源保护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则有助于引导农业资源保护工作,推动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更加绿色、低碳、循环。 14324231.1.53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共享成果。农业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等,也为农业资源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14160991.1.54政策法规制定。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为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14185301.1.55农业资源调查与监测。开展农业资源调查,摸清资源家底,为农业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建立健全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对农业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农业资源合理利用。 1574841.1.5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1568761.1.57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更加绿色、低碳、循环。 15319721.1.58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1560831.1.59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1520274第九章农业资源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15286511.1.60政策法规交流与协调项目 15233271.1.61科技研究与创新项目 1625861.1.62人才培训与交流项目 16249231.1.63资金与技术援助项目 16197621.1.64信息共享与传播项目 166732第十章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监管 1643021.1.65监管体系构成 1694171.1.66监管体系运行机制 1739701.1.67总量控制与优化配置 17296381.1.68农业资源利用许可制度 17205761.1.69农业资源利用监管措施 17313131.1.70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与推广 18第一章农业资源保护概述1.1农业资源保护的意义农业资源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平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资源保护,旨在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农业资源保护的主要意义:1.1.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保护农业资源有助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可以保障粮食生产所需的物质基础,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1.1.2维护生态平衡农业资源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保护土地资源,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保护水资源,可以维护水循环平衡,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物资源,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1.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资源保护有助于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农业资源保护还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第二节农业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农业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遵循以下原则:1.1.4统筹兼顾原则在农业资源保护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实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协调发展。1.1.5科学规划原则农业资源保护应遵循科学规划原则,根据资源特点、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资源保护规划,保证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有序进行。1.1.6可持续发展原则农业资源保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1.7法治保障原则农业资源保护要依法进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法治保障,保证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1.1.8公众参与原则农业资源保护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公众参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共同维护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第二章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一节农业资源调查方法1.1.9概述农业资源调查是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旨在全面、系统地收集和掌握农业资源的现状、分布和变化情况。农业资源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数据等。1.1.10实地调查(1)概念:实地调查是指调查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现场,对农业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进行直接观察、测量和记录。(2)方法:包括样方调查、典型调查、全面调查等。(3)优点:直观、真实、可靠。(4)缺点:耗时、费力、成本较高。1.1.11遥感技术(1)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通过不同波段的电磁波遥感信息,对农业资源进行调查、监测和分析。(2)方法:包括光学遥感、雷达遥感、红外遥感等。(3)优点:覆盖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4)缺点:受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数据处理复杂。1.1.12地理信息系统(1)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的一种技术。(2)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编辑、空间分析、可视化等。(3)优点:数据集成、空间分析能力强、可视化效果好。(4)缺点:系统搭建和维护成本较高。1.1.13统计数据(1)概念:统计数据是指通过农业统计报表、年鉴等渠道收集的农业资源数据。(2)方法:包括数据整理、分析、建模等。(3)优点:数据来源广泛、容易获取。(4)缺点:数据准确性受统计方法和统计人员素质影响。第二节农业资源评价体系1.1.14概述农业资源评价体系是对农业资源进行调查、监测、评估和预测的一种系统方法。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1.1.15评价因子(1)土地资源: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地形地貌、水资源等。(2)气候资源:气温、降水、光照、无霜期等。(3)生物资源:植物种类、动物种类、微生物种类等。(4)社会经济资源:人口、劳动力、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1.1.16评价标准(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土壤质量指数等。(2)气候资源:气候生产力、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等。(3)生物资源: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生态系统稳定性等。(4)社会经济资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现代化水平等。1.1.17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根据评价因子的特点,进行等级划分和描述。(2)定量评价:利用数学模型、统计方法等,对评价因子进行量化分析。(3)综合评价: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进行综合,得出农业资源综合评价结果。(4)动态评价:对农业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第三章农业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第一节农业资源保护法律框架1.1.18概述农业资源保护法律框架是我国农业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体系,旨在维护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资源保护法律框架涵盖了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多个层面的法律法规。1.1.19宪法规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为农业资源保护法律框架的构建提供了最高法律依据。1.1.20法律层面(1)农业法:农业法是我国农业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明确了农业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为农业资源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2)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对土地资源保护进行了专门规定,明确了土地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开发整理等内容。(3)水法:水法对水资源保护进行了规定,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内容。(4)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对农业资源保护提出了要求,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制度、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等内容。1.1.21行政法规层面(1)农业资源保护条例:农业资源保护条例对农业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规定,包括农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保护、合理利用等内容。(2)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农业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规定。第二节农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1.1.22农业资源保护法律(1)农业法:农业法明确了农业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2)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对土地资源保护进行了具体规定,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开发整理、土地保护措施等内容。(3)水法:水法对水资源保护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内容。(4)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对农业资源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制度、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等内容。1.1.23农业资源保护行政法规(1)农业资源保护条例:农业资源保护条例明确了农业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农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保护、合理利用等内容。(2)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农业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规定。(3)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条例: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条例对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进行了规定,包括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措施等内容。(4)农业生态补偿条例:农业生态补偿条例对农业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内容进行了规定。1.1.24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1)地方性法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农业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对农业资源保护进行了具体规定。(2)部门规章:各部门根据职责范围,制定了相应的农业资源保护规章,对农业资源保护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第四章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制度第一节农业资源保护政策体系1.1.25概述农业资源保护政策体系是我国在长期实践中,针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所形成的一整套政策框架。该体系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1.26政策体系构成(1)法律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构建农业资源保护的法律框架。(2)政策规划:包括国家层面的农业资源保护规划、区域性的农业资源保护规划以及农业资源保护专项规划。(3)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保护的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科技支撑、宣传教育等方面。(4)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保护监管体系,对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5)社会参与:鼓励和引导农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农业资源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第二节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实施1.1.27政策实施原则(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保护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坚持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形成多元化的农业资源保护投入机制。(3)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农业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4)坚持科技创新,提高农业资源保护的技术水平。1.1.28政策实施内容(1)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保证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2)制定和实施农业资源保护规划,明确农业资源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3)落实农业资源保护政策措施,包括农业资源保护的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科技支撑等。(4)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对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5)鼓励和引导农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农业资源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1.1.29政策实施保障(1)完善农业资源保护政策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框架。(2)加大农业资源保护投入,保障农业资源保护政策的顺利实施。(3)加强农业资源保护队伍建设,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实施能力。(4)创新农业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全社会对农业资源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第五章农业资源保护技术措施第一节农业资源保护技术概述1.1.30农业资源保护技术的概念农业资源保护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农业资源保护技术涵盖了种植、养殖、土壤、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1.1.31农业资源保护技术的重要性农业资源保护技术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农业资源保护技术,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值,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1.32农业资源保护技术的分类农业资源保护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土壤保护技术:包括土壤改良、土壤施肥、土壤水分管理、土壤污染防治等。(2)水资源保护技术:包括水资源合理开发、水资源节约利用、水资源污染防治等。(3)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包括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4)种植业保护技术: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作物抗逆性改良、农作物优质品种选育等。(5)养殖业保护技术:包括动物疫病防治、动物营养调控、养殖业废弃物处理等。第二节农业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研发1.1.33土壤保护关键技术研发(1)土壤改良技术:研发新型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2)土壤施肥技术:优化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3)土壤水分管理技术:研发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4)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1.1.34水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研发(1)水资源合理开发技术: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业用水量。(3)水资源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水污染治理技术,保障农业水环境安全。1.1.35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发(1)植被恢复技术:研发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提高植被覆盖度。(2)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维护生态平衡。(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1.1.36种植业保护关键技术研发(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高效、低毒、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技术。(2)农作物抗逆性改良技术:研究农作物抗逆性基因,提高抗逆性。(3)农作物优质品种选育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1.1.37养殖业保护关键技术研发(1)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研发高效、安全的动物疫病防治技术。(2)动物营养调控技术:研究动物营养需求,提高饲料利用率。(3)养殖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研发养殖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减轻环境污染。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规划与布局第一节农业资源利用规划编制1.1.38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农业资源利用规划编制是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农业资源利用规划编制旨在明确农业资源利用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保证农业资源的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1.1.39规划编制原则(1)综合性原则: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多样性、地域差异和多功能性,实现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2)科学性原则:依据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3)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4)可持续性原则:注重农业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益,保证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1.1.40规划编制内容(1)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对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现状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2)农业资源利用潜力评估:分析农业资源利用的潜力与限制因素,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3)农业资源利用规划目标:明确农业资源利用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指标。(4)农业资源利用规划布局:根据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5)农业资源利用措施:制定农业资源利用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第二节农业资源利用布局优化1.1.41优化原则(1)适应性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实施差异化的农业资源利用布局。(2)集约化原则:推进农业资源利用的集约化、规模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生态保护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保证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4)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农业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1.1.42优化措施(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2)优化区域布局:依据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容量,合理划分农业生产区,实现区域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3)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4)实施农业资源整合:加强农业资源整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升级。(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七章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第一节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农业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1.1.43农业资源保护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农业资源保护有利于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通过实施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可以保证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资源保障。同时农业资源保护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44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保护的促进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强农民保护农业资源的意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有利于推动农业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农业资源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1.1.45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农业资源保护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步伐;另,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为农业资源保护提供有力保障,推动农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第二节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策略:1.1.46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政策的衔接部门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将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1.1.47推动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链的整合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需要加强产业链的整合。通过优化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的协同发展。1.1.48培育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的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例如,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既可以保护农业资源,又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1.1.49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动力。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1.1.50发挥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协同效应通过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发挥协同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例如,农业资源保护可以带动农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第八章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节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农业资源保护是指对农业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利用与保护,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则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51农业资源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为农业资源保护提供了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持,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1.52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农业资源保护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则有助于引导农业资源保护工作,推动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更加绿色、低碳、循环。1.1.53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共享成果。农业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等,也为农业资源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节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我国在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以下为几个方面的实践:1.1.54政策法规制定。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为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1.1.55农业资源调查与监测。开展农业资源调查,摸清资源家底,为农业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建立健全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对农业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农业资源合理利用。1.1.5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1.1.57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更加绿色、低碳、循环。1.1.58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1.1.59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第九章农业资源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一节农业资源保护国际合作概述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资源紧张等问题的加剧,农业资源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农业资源保护国际合作是指各国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民间团体在农业资源保护领域开展的合作与交流,旨在共同应对全球性农业资源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保护国际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的交流与协调、科技研究与创新、人才培训与交流、资金与技术援助、信息共享与传播等。国际合作的形式多样,包括双边或多边协议、国际会议、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第二节农业资源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1.1.60政策法规交流与协调项目(1)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农业资源保护政策法规交流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各国间农业资源保护政策法规的交流与协调,提高各国政策制定水平。(2)亚太地区农业资源保护政策法规交流与合作项目:该项目针对亚太地区各国农业资源保护政策法规的差异,推动区域内政策法规的协调与统一。1.1.61科技研究与创新项目(1)国际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CIARD)农业资源保护科技研究与创新项目:该项目聚焦农业资源保护领域的前沿技术,推动国际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农业资源保护科技研究与创新项目:该项目旨在推动全球农业资源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户货款管理办法
- 农村土鸡管理办法
- 农村物业管理办法
- 农田垦造管理办法
- 冰川管理办法
- 冷库分类管理办法
- 出差管理办法官方
- 出行安全管理办法
- 分包监督管理办法
- 分档晋级管理办法
- 困难难度九宫格数独6道(含答案)可打印
- 湖北省2025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
- 公安基础知识辅警考试1000题
- 汽车起重机技术规格书
- 《ISO 31073-2022风险管理术语》理解与应用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A0)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医学课件
- (高清版)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 09J202-1 坡屋面建筑构造(一)-2
- 卫通通信系统-FDMA方式
- 中医康复理疗培训课件
- GJB438B《软件测试报告》模板范例-gjb438资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