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3456-2023-滑子蘑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吉林省_第1页
DB22-T3456-2023-滑子蘑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吉林省_第2页
DB22-T3456-2023-滑子蘑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吉林省_第3页
DB22-T3456-2023-滑子蘑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吉林省_第4页
DB22-T3456-2023-滑子蘑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吉林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CCSB05DB22吉林省地方标准DB22/T3456—2023滑子蘑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CodeofpracticeforfactoryproductiontechnologyofPholiotanameko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DB22/T3456—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市汇丰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广耀、李雪、李盛旻、于汇。IDB22/T3456—2023滑子蘑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确立了滑子蘑[Pholiotanameko]工厂化生产的程序,规定了生产环境条件、厂区设置、投入品选择、生产与管理、包装储运等阶段的操作指示,描述了记录与档案等追溯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滑子蘑工厂化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贮运图示标志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术语和定义生长在适宜培养基上具有结实性的菌丝培养物,包括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来源:GB/T12728-2006,2.5.6]3.2液体菌种liquidspawn培养基为液体状态的菌种。[来源:GB/T12728-2006,2.5.30]4滑子蘑生产工厂化生产流程1DB22/T3456—2023图1滑子蘑工厂化生产技术流程图5应在畜禽养殖区上风口,距农作物栽培区等污染源50m以上,并符合NY/T2798.5的要求。6厂区设置以彩钢结构为宜,水泥地面。根据生产规模、栽培模式以及不同功能区等要求建设相配套的厂房,分为原料库,拌料、装袋车间,灭菌车间,菌种生产车间,冷却、接种车间,培养区、出菇区、包装车间、冷藏冷库、废菌料处理区等功能区,并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便于车辆进出,处于厂区下风口或相对独立的场所,区内设有仓库与堆料场,区域大小与生产规模相适应,应储存90d用量的原料。日产1万袋的规模,面积150m~250m。22靠近原料区,便于原料输送。区内设有拌料与装袋两个车间,拌料区建筑面积100m~150m,222DB22/T3456—20236.4灭菌区紧靠装袋区,有灭菌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筑面积200m6.5菌种生产区靠近接种区,设置菌种生产车间。日产1万袋的规模,液体菌种车间建筑面积150m6.6接种区6.6.1应配备相应的温控、湿控、空气净化、消毒等设备设施,建筑面积200m2。2。2~300m,分为缓2冲室、冷却室、待接种室、接种室。6.6.2缓冲室、冷却室的净化等级应达到万级,制冷机要求培养基12h内降温到15℃,待接种室的净化等级应达到千级,层流罩下接种区域的净化程度应达到无菌状态。6.6.3冷却室分为预冷室和强冷室,各室面积和制冷量应根据生产规模而定。6.7培养区6.7.1应配备温控、加湿、通风换气等设备设施。1万袋容量的培养室面积50m,配备6HP~82HP制冷机,制冷达到10℃,培养室要求有加湿、新风过滤。6.7.2层架式培养,培养室适宜面积45m~55m,层间距35cm~40cm,顶层距屋顶80cm~22100cm,最底层离地面20cm~25cm,两边距墙15cm,中间过道100cm。6.7.3堆叠式培养,培养室高度5.5m~6.0m,室内应留4m通道便于叉车运行操作,顶层距屋顶150cm~180cm,新风能力保证15min换3次培养时提及的风量。6.8.1应配备温控、加湿、通风、空气循环和光照等设备。1万袋容量的面积80m~100m,配22备10HP~15HP制冷机,加湿、新风系统,制冷能力0.05KW/m2。6.8.2层架式出菇,床架四周和床架之间留80cm~100cm通道,层间距35cm~40cm,顶层距屋顶100cm~120cm,最底层离地面20cm~25cm。6.8.3网格式出菇,最底层离地15cm~20cm,18层~20层,留通道100cm~120cm。设置在紧靠出菇区,车辆进出方便的位置,区内设有包装车间和产品贮存冷库;包装车间面积100m222,产品贮存冷库100m~200m,贮存温度控制在3℃~5℃。7投入品选择7.1.1主料、辅料等原料产地应符合NY5099的规定。7.1.2阔叶树硬杂木屑、玉米芯、麦麸、米糠、黄豆粉或豆饼粉、熟石灰、石膏粉等原料应新鲜、干燥、无霉变。7.1.3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3DB22/T3456—20237.2菌种7.2.1品种选择省级及以上相关部门审(认)定或登记(备案)的,适宜工厂化栽培,高产、商品性状好的品种。7.2.2质量选择液体菌种,质量符合附录A中表A.1要求。7.3设备拌料机、装袋机、窝口机(或装袋窝口一体机)、铲车、叉车、高压灭菌柜等成套生产设备或生产线购置和使用均应满足下列要求:a)具有农机鉴定部门出具的农机推广许可证;b)具有产品质量标准及合格证明;c)高压灭菌柜应具有特种设备管理部门鉴定及审查证明文件;d)高压灭菌柜操作人员需取得相应的操作资质方可上岗;e)其他机械需操作人员经过培训后方可使用。7.4杀菌药剂用于接种、培养场所消毒的药剂,应从正规渠道采购。8依据当地原料资源选择适宜的固体培养基,配方见附录B。8.1.2按照顺序投料搅拌,先是经过发酵的木屑,玉米芯,再是米糠、豆粉、石膏等,干搅拌30min采用自动装袋窝口机装料窝口一体机,装袋前,操作人员应穿戴专用工作服、帽子、手套,袋栽选用对折口径16cm×36cm的聚丙烯塑料袋,松紧适度,每袋湿料重在1.1kg±0.05kg,料袋高度在20cm±0.5cm,料袋盛放在灭菌筐内,装在灭菌车上。料袋采用高压灭菌,30min~50min使灭菌锅内温度升至100℃保持30min,108℃保持30min,115℃保持3h,121℃保持1h。8.4.1当锅内温度降至60℃~70℃时,及时出锅,将料袋推入冷却室。冷却室温度设置在15℃,冷却至菌袋表面温度达到接种温度20℃(菌袋内温22℃~25℃)为宜。使用人造冷源制冷,宜选择低能耗环保节能型制冷设备。4DB22/T3456—20238.4.2工作人员应穿戴专用的一体式工作服,配戴专用帽子、手套、口罩、一次性鞋套,进入缓冲间前先利用高压气枪冲洗衣物表面和鞋底在药液中浸泡杀菌,在缓冲间内喷淋风冲洗全身后方可进入。8.5接种接种前30min打开FFU进行消毒,对接种室彻底清洁、杀菌,达到无菌、正压状态,并经过粒子计数器监测,在达到千级净化条件下拔出周转棒接种,整个过程中采用无菌操作,液体菌种通过管路使用高效全自动液体接种机进行接种,接种量为每袋25mL,用海棉块封口,接种后通过传送带运送到发菌室培养。8.6发菌培养8.6.1培养室消毒在使用前1d~2d利用杀菌剂对培养室进行清洁、消毒、杀菌、杀虫处理,使用化学药物应符合GB/T8321(所有部分)和NY/T1276的要求。8.6.2菌袋摆放菌袋搬运周转须使用叉车或专用设备,筐放在层架上,每筐12袋,共6层,每层放6筐。相邻的每列层架之间隔开0.5m。8.6.3前期培养接种至菌丝长满菌袋,在以下条件下培养30d~45d:a)温度23℃~25℃。b)空气相对湿度60%~70%。c)二氧化碳浓度1500ppm~2500ppm。d)避光培养。当滑子蘑菌袋达到生理成熟时开口,环割菌袋两头,开口后菌丝恢复3d后开始喷水或注水,保证菌袋培养基含水量在65%。5DB22/T3456—20238.7.3.1温度14℃~16℃。8.7.3.2空气相对湿度80%~90%。8.7.3.3二氧化碳浓度1500ppm~2000ppm。8.7.3.4光照强度200lx,照射1h,关闭2h。8.8出菇管理8.8.1温度12℃±2℃。8.8.2菌袋含水量65%,严格控制湿度,空气相对湿度80%~90%。8.8.3二氧化碳浓度500ppm~2500ppm。8.8.4光照强度400lx~800lx,每天9h~12h。8.9采收8.9.1标准8.9.1.1未开伞采收菌柄长5cm~8cm,菌盖大小2cm~3cm,菌盖下方的内菌膜尚未破裂时,一次性采收。8.9.1.2开伞采收菌盖开伞时采收,一次性采收。8.9.2方法采收时将菌袋上的成丛菇体一次性全部采下,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握住菇根部位,另一只手按住菌袋向上拔起,减少培养料随菇根带走。9包装储运9.1包装应符合GB/T191的规定。9.2储运应符合GB/T6388的规定。10.1生产者应对各生产环节进行有效记录,建立生产档案,及时归档。10.2档案内容应包括:菌种、培养料等投入品购买与使用记录,生产与管理,采收记录,储藏、运输记录等。生产档案参见附录C。10.3档案至少保存2年,做到可追溯。6DB22/T3456—2023AA附录A(规范性)液体菌种指标液体菌种指标见表A.1。表A.1液体菌种指标菌种指标项目指标菌液色泽菌液形态球状菌丝体呈白色,滤液呈棕色。菌液稍粘稠,有大量片状或球状菌丝体悬浮,分布均匀,不迅速分层,菌球间液不混浊。感官指标菌液形态pH值有香气,无异味,如酸、臭味等。培养器排气口气味正常,无明显改变。6.5~7.0菌丝湿重(g/100mL)大于8显微镜下菌丝形态和球状、菌丝体大量分布,菌丝粗壮,菌丝内原生质分布均匀,染色体着理化指标杂菌鉴别色深,无霉菌菌丝、酵母和细菌菌体。留存样品无菌检查菌丝生长,划痕处无霉菌、酵母菌、细菌菌落生长。7DB22/T3456—2023BB附录B(规范性)培养料配方B.1配方一粉碎阔叶硬杂木屑78%,麦麸20%,石膏粉1%,石灰1%,pH6.5~7.0,含水量60%~65%。B.2配方二粉碎阔叶硬杂木屑78%,麦麸18%,豆粕粉2%,石膏粉1%,石灰1%,pH6.5~7.0,含水量60%~65%。B.3配方三粉碎阔叶硬杂木屑48%,粉碎的玉米芯粉30%,麦麸20%,石膏粉1%,石灰1%,pH6.5~7.0,含水量60%~65%。B.4配方四粉碎阔叶硬杂木屑20%,粉碎的玉米芯粉58%,麦麸20%,石膏粉1%,石灰1%,pH6.5~7.0,含水量60%~65%。8DB22/T3456—2023CC附录C(资料性)生产档案原料采购、菌袋生产、出菇储运管理见表C.1~C.3。表C.1原料采购档案菌种记录表日期液体菌种罐编号是否污染备注培养起始日期负责人数量验收人投入品购买记录表木屑日期玉米芯石灰粉麦麸9DB22/T3456—2023表C.2菌袋生产档案装袋记录表原材料日期含水量袋长粗木屑玉米芯麦麸豆粕石灰粉石膏粉其他pH(千克)时间拌料时长装锅人员封锅时间装袋时间其他人员负责人袋重上料人员总计数量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