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50∕T 651-2015 青蒿原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1页
(高清版)DB50∕T 651-2015 青蒿原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2页
(高清版)DB50∕T 651-2015 青蒿原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3页
(高清版)DB50∕T 651-2015 青蒿原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4页
(高清版)DB50∕T 651-2015 青蒿原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50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ultiplicationproductionofbasicseedofArtemisia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重庆市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隆云、崔广林、谭均、马鹏、吴叶宽。1本标准规定了青蒿原种繁育的原种生产方法、种子收获、种子加工、种子质量检验、种子标识、封缄、包装、运输、储藏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青蒿原种的繁育。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543.1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总则GB/T3543.2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扞样GB/T3543.3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净度分析GB/T3543.4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发芽试验GB/T3543.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真实性和种子纯度鉴定GB/T3543.6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水分测定GB/T3543.7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其他项目GB/T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中药材袋运输包装件中药材瓦楞纸箱运输包装件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DB50/T650-2015青蒿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DB50/T652-2015青蒿良种种子生产技术规程DB50/T653-2015青蒿育苗技术操作规程DB50/T655-2015青蒿种子质量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产品标识标注规定》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优选的单株种子成行种植的单株种子后代植株行的总称。制(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或二圃制(株行圃、原种圃),以及采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34原种生产方法青蒿原种生产有两种方法,一是由育种家青蒿种子直接繁殖,二是采用“二圃制”办法。4.1育种家种子原种生产采用青蒿育种家保存的最初一批种子进行繁育生产原种。按照DB/T653-2015的规定执行。4.1.2选地宜选较平缓、地力均匀、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灌排方便的壤土或砂质壤土,土壤肥力应符合产地土壤肥力Ⅱ级以上。品种间空间间隔距离500m以上或利用天然地形隔离。秋季播种应及时灭茬、深翻30cm、耙平整细。顺地势作成宽40~200cm、高20cm的厢,厢面为略呈龟背形,厢长按地形而定,厢沟宽20~30cm,厢高10~20cm。整地时根据地力施足基肥,施肥量按照DB/T650-2015中6.4.3项下规定执行。有机肥应充分腐熟。按照DB/T653-2015的规定执行。4.1.7移栽苗高15~20cm时即可移栽定植。3月20日~4月20日选择壮苗在阴天或晴天傍晚移栽。定植株距为100cm,行距为120cm。移栽方法按照DB/T652-2015中6.3.4项下规定执行。4.2“二圃制”原种生产以“选株自交,株行比较,淘汰劣行,单收或混收优株”的株行筛选法进行。4.2.1.1选株自交4.2.1.1.1选择重点4单株选择重点为生育期、株型、叶型、茎色、株高、分枝类型、抗逆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具备原品种的典型性和丰产性。在自交系原种圃内选择符合品种典型性状的单株,花蕾后期未散粉前用100~120目网罩套袋自交,全部散粉完毕后取下网罩。收获期按单株单收,干燥,整株单存,作为株行圃用种。4.2.1.1.3选择时期a)幼苗阶段鉴定幼苗生长习性、叶色、生长势、抗病性、耐寒性等。b)分枝、叶旺盛期蕾期阶段鉴定株型、叶型、抗病性、株高等;考种项目株高、分枝数、千粒重、单株籽粒重,并计算株高的平均数、分枝数的平均数。当选单株的株高应在平均数±10cm范围内,分枝数不低于平均数,然后按单株籽粒重择优选留。通过鉴定,分别收获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的株行,进行室内考种,分别脱粒、装袋、复晒、收藏。c)种子成熟阶段鉴定株高、整齐度、抗病性、抗倒伏性、落黄性和成熟期等。对不同的时期发生的病虫害、倒伏等要记明程度和原因。4.2.1.1.4选择数量初选目测定向决选性状优良的类型单株100~300株;复选、决选选性状优良的类型单株50~1004.2.1.1.5选择方法相关要求如下:a)选择标准与时期典型性状符合要求、杂株率不超过1%的株行拔除杂株后可以入选。当选的株行分区核产,产量应不低于原品种。生育期间在幼苗阶段、分枝阶段、叶旺盛期蕾期阶段、种子成熟期分别与品种对照进行鉴定选择,并做标记。收获前综合评价,选优去劣。b)初选现蕾前进行初选,做好挂牌标记。c)复选现蕾前进行植株性状观察与青蒿素质量分数测量。采用1/2取样鲜叶(取挂牌标记单株一半枝鲜叶),测定干燥蒿叶重量,青蒿素质量分数检测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规定执行。剔除不合格单株,根据植株性状、产量和青蒿素质量分数逐株复选。不在边行或缺株周围选择单株。d)考种决选种子成熟期再根据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和成熟期等逐株决选,当选单株离地面10~15cm收割,种子及时干燥。田间观察记载、鉴定等按照附录A(田间记载项目和室内考种方法)进行。保留同类型决选植株10~20株。种子成熟期按单株收获后在室内脱粒、拷种、编号保存。经室内考种入选的单株种子在同一条件下按单株分行种植,建立株行圃。播种时单株间进行隔离播种育苗,双层地膜覆盖保温、保湿。每单株行行长2~3m,株行间距50cm以上,按行长划排,排间及四周留50~60cm的田间走道。对照和保护区均采用该品种生产良种。播前绘制好田间种植图,按图种植,编号插牌,严防错乱。4.2.1.2.1.2育苗按照DB/T653-2015的规定执行。4.2.1.2.1.2移栽移栽时间在3月20日~4月20日,株行距为100cm×120cm,移栽前绘制大田田间种植图。起苗移栽时,一个株行秧苗扎一个标牌,随苗运到大田,按田间设计图栽植。每个株行栽一个小区,并插牌标记,各小区须在同一天栽植。小区长方形,长宽比为3:1,小区面积30~50m²。各小区面积、栽植密度一致,区间走道为50cm,每隔4~5个株行设一原品种对照小区,四周设保护行(不少于2行)。移栽方法按将当年年当选的单株种子,用100目纱网隔离种植,在植株现蕾前(8月上旬)去除杂株和劣株,逐年提高原种群体的纯度。4.2.1.3原种圃a)播种要求将当选株行的优良单株种子混合播于原种圃,每亩播种量25~30g。集中连片种植进行原种生产,原种生产基地四周进行空间隔离。b)技术要求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拔除病、弱、杂株,并携出田外集中处理。播种、育苗方法按照DB/T653-2015的规定执行。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治按照DBa)除杂在各生育期进行观察,在分枝花蕾阶段和种子成熟阶段分别进行纯度鉴定,严格拔除杂株、弱株,并携出田外。b)选留植株当选植株须具备本品种的典型性、一致性,整齐度高、丰产性好。c)种子收储各当选单株行优株混合收割、脱粒、清选、风干、收藏。按照4.1项下规定执行。565种子收获瘦果充分成熟呈黄棕色或金黄色时采摘果序,种子为灰白色,为青蒿种子收获的最佳时期,一般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专场及时晒干脱粒。收获、运输、晾晒和脱粒过程中,严防机械混杂。6种子加工经晒干、脱粒后的种子,先用40目网筛过筛初选,再过60目网筛精选,然后风选、风干。水分含量控制在12%以内。种子检验按GB/T3543.1-3543.7和DB/T655-2015规定执行。种子质量符合DB/T655-2015二级以上。8包装、标识、运输、贮藏通过田间检查、收获和加工监督及室内检验,并达到了DB/T655-2015规定标准的种子才能进行贴签和封缄。检验合格的种子应用新袋或新容器重新包装。小包装用牛皮纸种子袋按每袋10g定量包装,外包装用瓦楞纸箱成件包装。包装件按GB6264、GB6266的规定执行。包装按GB7414和GB7415规定8.2标识产品标识按《产品标识标注规定》的规定执行。以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的运输工具运输。运输过程中注意防雨、防潮、防晒;严禁与青蒿种子易发生混淆的其他种子或能对青蒿种子产生污染的其他货物混装运输;上下车时,禁用带钩工具或乱扔乱抛,避免损坏包装。入库前,整理风干室或种子仓库,备好储存架、种子袋、瓦楞纸箱等用具。入库后,安排专人管理。储存期间保持室内干燥,及时翻晒,防止混杂和虫蛀、鼠害、霉变等情况发生。种子常温下保存6个月。低温冷藏保存2年。(规范性附录)田间记载项目和室内考种方法A.1物候期A.1.1播种期、假植期、定植期如实记录各项选择材料的播种、假植及定植时间(日/月,下同)。A.1.2现蕾期5%植株上部分枝出现银白色绒球的日期。A.1.3始花期10%植株上部花枝花蕾开放小黄花的日期。A.1.4盛花期50%植株上部花枝花蕾开放小黄花的日期。A.1.5成熟期95%以上果实由黄绿色变为黄色的时间。A.2形态特征分为塔形和塔松形两种。塔形植株分枝抱茎,株形紧凑;塔松形植株底部分枝平展,较长,株形略A.2.2叶型为分裂叶、稀裂叶和稀宽裂叶三种。A.2.3茎色为紫红秆和白青秆两种。为淡黄色、淡绿色和绿色三种。为植株营养生长停止进入生殖生长时测量的从茎基部至茎尖高度。分为140~170cm,171~190cm,A.2.6分枝数为进入生殖生长时统计的主茎一次侧生枝条数。分为40~70支,71~95支,96~110支三等。A.3生物学特性A.3.1生长势根据植株生长的健壮程度,在主要生长阶段幼苗至主茎形成、主茎形成至现蕾、现蕾至成熟进行记载。分强(++)、中(+)、弱(一)三级。A.3.2整齐度根据植株高度和分枝数的变化幅度确定整齐度。分为整齐(++)(植株的高度和分枝数变化幅度≤10%);中等(+)(植株高度和分枝数变化幅度在10%~20%之间);不整齐(一)(植株高度和分枝数变化幅度≥20%)三级。A.3.3倒伏性记载倒伏时期、原因、面积、程度。分为“0"、“I”、“2”、“3”四级,即:“0”级,未倒或主茎与地面锐角大于75°;“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