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0.37-2019 道地药材 第37部分:川甘松_第1页
T∕CACM 1020.37-2019 道地药材 第37部分:川甘松_第2页
T∕CACM 1020.37-2019 道地药材 第37部分:川甘松_第3页
T∕CACM 1020.37-2019 道地药材 第37部分:川甘松_第4页
T∕CACM 1020.37-2019 道地药材 第37部分:川甘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地药材第37部分:川甘松Daodiherbs—Part37:Chuangansong2019-08-13发布2019-08-13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T/CACM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第36部分:川佛手;——第37部分:川甘松;——第38部分:川干姜;——第157部分:汉射干。本部分为T/CACM1020的第37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出。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任振丽、马存德、晁现民、黄桂福、赵万生、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郭亮、贾志伟、张福强、黄斌、刘峰。道地药材第37部分:川甘松T/CACM1020的本标准规定了道地药材川甘松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T/CACM1020.1—2016道地药材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T/CACM1020.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产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四川阿坝、甘孜,青海果洛、玉树及甘肃甘南的高山草原、草甸及其周多年生草本,高7cm~30cm(~46cm);根茎歪斜,覆盖片状老叶鞘,有烈香。基出叶丛生,线状狭倒卵形,长4cm~14cm,宽0.5cm~1.2cm,主脉平行3出~5出,前端钝,基部渐狭,下延为叶柄,全缘,仅边缘有时具疏睫毛。花茎旁出,茎生叶1对~2对,对生,无柄,长圆状线形。聚伞花序顶生,头状,或花后主轴及侧轴明显伸长,使聚伞花序成总状排列。总苞片披针形,长0.5cm~2cm,宽0.2cm~0.4cm,苞片和小苞片常为披针状卵形或宽卵形。花萼小,5裂,裂片半圆形,无毛,全缘,厚,脉不明显。花冠紫红色,钟形,长7mm~11mm,筒外微被毛,基部偏突;花冠裂片5,宽卵形,前端钝圆,长3mm~4.5mm,宽2mm~4mm;花冠筒喉部具长髯毛;雄蕊4,伸出花冠裂片外,花丝具柔毛;子房下位,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柱头头状。瘦果倒卵形,长约3mm,无毛;宿萼不等5裂,裂片半圆形至宽三角形,长0.8mm~1.2mm,光滑无毛。花期6月~8月。5历史沿革5.1品种沿革甘松又名甘松香,始载于唐代《本草拾遗》,后世皆沿用此名称。“甘松”之名始载于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现以甘松为正名。甘松已有1200多年的药用历史。唐代《本草拾遗》云:“甘松香,丛生,叶细,出凉州。”《海药本草》云:“甘松香,谨按《广志》云:生源州,苗细,引蔓丛生。可合诸香及裹衣。”宋代《本草图经》云:“甘松香出姑臧,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作汤浴,令人体香。”《开宝本草》云:“甘松香,味甘,温,无毒。主恶气,卒心腹痛满,兼用合诸香,丛生,叶细。”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地】〔图经曰〕出姑臧,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别录云〕出源州凉州。〔道地〕文州。【时】春生苗,八月取根茎,暴干。【用】根茎。【质】类茅草,紫而繁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云:“高仅五六寸,似出生茆而劲,根大如拇指,长寸余,鲜时无香,干乃有臭。”根据上述本草对甘松原植物的形态描述和产地分布,可以判断古代所用甘松为败酱科甘松属植物。败酱科甘松属植物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中仅有匙叶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Don)dostachysgrandifloraDC.”后经过国内外植物分类学家研究,认为这三个种是不同的表现型,属一个种。于是2004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将之合为一种,即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或Nardostachyschinensis。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改为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C.。因此,古代使用的“甘松香”就是现今的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C.。1959年《中药材手册》记载:“商品中以川甘松气香味浓为佳。”最早提出“川甘松”之名。甘松始载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云:“出凉州。”唐代凉州为今甘肃武威一带。李珣《海药本草》记载:“谨按《广志》云:生源州。”《广志》为晋代郭义恭所撰,初唐诗人苏颈曾有五言排律《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从诗词与古文考证分析,源州为甘肃平凉一带。说明唐代及以前甘松产于甘肃武威、平凉一带。《本草图经》云:“甘松香,出姑臧,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姑臧为今甘肃武威一带,北宋时期黔州为今重庆彭水、黔江一带;蜀州,今四川新津、崇州一带;辽州,在今山西左权一带。说明当时甘松产于甘肃武威,在重庆彭水、黔江,四川新津、崇州及山西左权一带山野均有分布,其产地范围较广。《证类本草》所附药图为“文州甘松香”,文州,即今甘肃文县。明代《本草品汇精要》除转载了以前文献中甘松的产地外,还特别指出了甘松的道地产地是“文州”。李时珍曰:“甘松香,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松州即今四川松潘,说明四川松潘是道地甘松的集散地。《本草原始》记载:“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始产川西松州。其味甘而香。故名甘松香。”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云:“昆明山中亦产之。”1930年《药物出产辨》曰:“甘松产四川松泮县、江油县、龙安府、茂州等。”1937年《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记载:“名见《开宝》,《纲目》列于芳香类。李时珍曰,甘松产于川西松州(四川松潘),其味甘,故名。金《光明经》谓之‘苦弥哆'。马志引《广志》云,甘松出姑(贵州)、藏(西藏)、凉(甘肃)州诸山。苏颂曰,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可知本品之产域,西北为甘肃及四川之松潘,西南为云、贵及川、滇边界,以及印度、喜马拉雅,高达一万尺山地产出之香料药材也。综上所述,甘松在本草文献中最早记载的产地是今甘肃武威和平凉一带山中,宋至清代增加了今重庆、四川、山西和甘肃文县,认为甘肃文县为道地产地。近代增加了云南、贵州和西藏。甘松的产地越来越广泛。通过对甘松资源进行调查,发现甘松主产于四川阿坝、甘孜,青海果洛、玉树。唐代记载的甘肃武威、平凉一带,宋代记载的重庆彭水、黔江,四川新津、崇州及山西左权一带,清代记出处唐出凉州生源州宋明【用】根茎。【质】类茅草紫而繁密。【色】紫黑甘松香,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清甘松香开宝本草使著录。图经,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生黔、蜀、辽州;滇南同三柰等为食料用,昆明(云南昆明)山中亦产之。高仅五六寸,似出生茆而劲,根大如拇指,长寸余,鲜时无香,干乃有臭。民国甘松产四川松泮县、江油县、龙安府、茂州等。四季有出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松潘、南坪、若尔盖地区,绵阳专区的江油山区。此外,甘肃、青海等地亦产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四川阿坝、甘孜,青海果洛、玉树及甘肃甘南的高山草原、草甸及其周边丘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四川阿坝、甘孜,青海果洛、玉树及甘肃甘南所包含区域,为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汇处。区域经纬度在北纬31°30′~35°,东经97°~104°30',地形为东南部为中部为山原区,西北部为高原区。川甘松主要生长在海拔2600m~4200m的丘状高原区。该地的丘状高原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四季气温无明显差别,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湿润,年平均气温0.8℃~4.3℃。川甘松喜温湿气候,生长在海拔较高的高山草原、草甸,常生于向阳山坡小灌木丛、草丛中,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甘松的相关质量规定。甘松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cm~18cm。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cm~1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和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川甘松药材略呈锥形,多弯曲如虾,上粗下细。根茎上附有地下茎残基及多层的枯叶残基,长1cm~4cm,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或黄色,呈狭长膜质片状。主根条柱形,单一或数股交结,分枝或并列,长5cm~13cm,少数达20cm,直径0.3cm~1cm,表面棕褐色,皱缩,中心木质部灰棕色,老根下部为单一中柱,而上部有2个~4个分体中柱。有细根和须根,弯曲,表面皱缩,浅棕黄色。质川甘松与其他产地甘松性状鉴别要点见表2。比较项目川甘松外层黄褐色,内层颜色稍浅[1]尚志钧.《本草拾遗》辑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5-96.[2]黄宫绣.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14.[3]李珣.海药本草(辑校本)[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2.[4]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34.[5]卢多逊,李昉,等.开宝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6]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56.[7]吴其溶.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646.[8]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9]孙汉董,丁靖增,林中文.大花甘松(NardostachysgrandifloraDC.)和中华甘松(NardostachyschinensisBatalin)的精油成分及其在香料上的应用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80(2):213-223.[10]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86.[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