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0.28-2019 道地药材 第28部分:川羌活_第1页
T∕CACM 1020.28-2019 道地药材 第28部分:川羌活_第2页
T∕CACM 1020.28-2019 道地药材 第28部分:川羌活_第3页
T∕CACM 1020.28-2019 道地药材 第28部分:川羌活_第4页
T∕CACM 1020.28-2019 道地药材 第28部分:川羌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地药材第28部分:川羌活Daodiherbs—Part28:Chuanqiang2019-08-13发布2019-08-13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T/CACM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第27部分:川牛膝;——第28部分:川羌活;——第29部分:川升麻;——第157部分:汉射干。本部分为T/CACM1020的第28部分。本部分起草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道地药材系统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四川大学、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诺托璞生态药材有限公司、北京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蒋舜媛、杜玖珍、赵军宁、黄璐琦、郭兰萍、孙辉、王红兰、道地药材第28部分:川羌活T/CACM1020的本部分规定了道地药材川羌活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T/CACM1020.1—2016道地药材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产于四川阿坝、甘孜各县,绵阳平武、北川等县,毗邻的甘肃甘南迭部,青海果洛久治、班玛等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incisumTingexH.T.Chang的干燥根茎和根。多年生草本,高60cm~120cm,根茎粗壮。茎直立,中空,有纵直细条纹,紫色。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有柄,膜质叶鞘;叶为三出式三回羽状复叶,末回裂片长圆状卵形至披针形,边缘缺刻状浅裂至羽状深裂;茎上部叶常简化,无柄,叶鞘膜质,长而抱茎。复伞形花序,侧生者常不育;总苞线形;萼齿卵状三角形;花瓣白色,卵形至长圆状卵形,先端钝,内折;雄蕊的花丝内弯,花药黄色;花柱基平压稍隆起。分生果,主棱扩展成翅;油管明显,每棱槽3,合生面6;胚乳腹面内凹成沟槽。花期7月,果期8月~9月。5历史沿革5.1品种沿革羌活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作为异名置于独活项下,云:“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生雍州川谷。”自宋代本草文献开始,逐渐有羌活原植物形态的详细描述。《本草图经》曰:“春生苗,叶如青麻;六月开花,作丛,或黄或紫;结实时叶黄者,是夹石上生;叶青者,是土脉中生。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一名独摇草。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本经》云二物同一类。今人以紫色而节密者为羌活。”明代《本草蒙笙》《本草原始》《本草纲目》和清代《本草易读》中有关羌活原植物形态的描述亦与此大致相同。明代《本草乘雅半偈》曰:“春生苗,如青麻状。一茎直上,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六月开花作丛,或黄或紫。生砂石中者,叶微黄。生浓土中者,叶青翠。有两种,一种形大有臼,如鬼眼者,今人呼为独活;一种蚕头鞭节,色黄紫,臭之作蜜蜡香,今人呼为羌活。”由以上植物形态及性状描述来看,传统药用羌活应是伞形科羌活属植物,“今人以紫色而节密者为羌活”的描述与羌活NotopterygiumincisumTingexH.T.Chang一致。5.2产地沿革历代本草著作有关羌活道地产区的记载变化不大。从地理分布看,以四川、甘肃、青海最为集中,陕西、山西以及云南等地有零星分布,与当前羌活属植物的实际分布区域基本相符。梁代羌活的产地在今甘肃南部一带,而独活在今四川的西部及北部。但是从唐代开始,羌活、独活的产地却发生了变化,羌活移向了四川,而独活扩大到了甘肃南部。宋代《本草图经》称羌活、独活“今蜀汉出者佳”。明代《本草蒙笙》称羌活“多出川蜀,亦产陇西”,清代《本草乘雅半偈》称独活、羌活“出蜀汉、西羌者良”。民国时期陈仁山《药物出产辨》云:“出川者佳……产四川打箭炉,灌县,龙安府,江油县等处为佳。”可见,从唐代开始,四川西部已取代甘肃成为羌活主产地,陇西一带亦产。川羌活产地沿革表见表1。出处南北朝生雍州(今青海东南部、甘肃)或陇西南安(今甘肃陇西)生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此州郡县并是羌活……出益州(今四川盆地陕西汉中盆地一带,四川、重庆全境和陕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北部、西川(今成唐药出州土第三……剑南道,茂州(今四川茂县、汶川、宋出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今蜀汉(今四川、陕西一带)出者佳。附图有宁化军(今山西宁武)羌活、文州(今甘肃文县)羌活出处明〔图经曰〕出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及文州、宁化军。〔陶隐居云〕出益州北部独活以羌(今四川西北部、甘肃西南部及青海、西藏)活、胡王使者诸名,乃一物二种也多生川蜀(今四川、重庆),亦产陇西(今甘肃陇西)亦产雍州川谷及陇西南安、益州北郡。此州县并西南部及青海、西藏),故此草以羌名……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本经》名护出蜀汉、西羌者良……在蜀名蜀活,在羌名羌活,随地以名,亦随地有差等清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中国或蜀汉出者为独主要分布于四川阿坝、甘孜各县,绵阳平武、北川等县,甘肃甘南迭部,青海果洛久治、班玛等羌活适合生长在海拔2600m~3800m、年平均气温10℃以下的地区。四川阿坝、甘孜等地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5℃~18℃;无霜期大于90d;年平均降水量400mm~1000mm。亚高山森林土和高山草甸土土壤深厚,微酸性,土质疏松,富含凋落物与腐殖质,有较厚的被层(草木层或者苔藓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羌活的相关川羌活为圆柱状略弯曲的根茎,长4cm~13cm,直径0.6cm~2.5cm,顶端具茎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形似蚕,习称“蚕羌”;节间延长,形如竹节状,习称“竹节羌”。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有多数裂隙,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油润,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髓部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微苦、辛。蚕羌呈圆柱形的根茎,全体环节紧密,似蚕状。表面黑褐色,皮部棕黄色,木部和髓呈棕黄色和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有紧密的分层,呈棕、紫、黄白色相间的纹理。气清香而浓郁,味苦、辛而麻舌。大头羌呈瘤状突起的根茎或茎根的结合体,不规则团块状,先端有数个茎基残留,尾端多分枝。表面棕褐色。皮部棕褐色,木部黄白色,髓呈黄棕色。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具棕黄色相间的纹理。气清香,味微苦、辛而麻舌。竹节羌环节疏生,节间较长似竹节状。表面灰褐色,多纵纹。皮部棕黄色,木部和髓呈黄白色。质松脆,体轻。断面有紧密的分层,呈棕、紫、黄白相间的纹理。香气较淡,味微苦、辛而麻舌。川羌活与其他产地羌活性状鉴别要点见表2。表2川羌活与其他产地羌活性状鉴别要点比较项目全体环节紧密,形似蚕;或节间延长,形如白色断面断面不平整,有多数裂隙断面略平坦[1]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3.[2]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较.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9.[3]陈嘉谟.本草蒙笙[M].王淑民,陈湘萍,周超凡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92.[5]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张永鹏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55.[6]陈仁山.药物出产辨[M].广州:广州中医专门学校,1930.[7]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苏敬.新修本草[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165.[9]孙思邈.千金翼方[M].朱邦贤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10]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57-158.[11]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校注研究本)[M].曹晖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9.[12]张志聪.本草崇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89.[13]张璐.本经逢原[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46.[14]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15]徐国钧,何宏贤,徐珞珊,等.中国药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6]张贵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765.[17]金世元.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