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0.23-2019 道地药材 第23部分:川楝子_第1页
T∕CACM 1020.23-2019 道地药材 第23部分:川楝子_第2页
T∕CACM 1020.23-2019 道地药材 第23部分:川楝子_第3页
T∕CACM 1020.23-2019 道地药材 第23部分:川楝子_第4页
T∕CACM 1020.23-2019 道地药材 第23部分:川楝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地药材第23部分:川楝子2019-08-13发布2019-08-13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T/CACM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第22部分:川姜黄;——第23部分:川楝子;——第24部分:川麦冬;——第157部分:汉射干。本部分为T/CACM1020的第23部分。本部分起草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道地药材系统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资阳昂和农业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肖特、崔阔澍、赵军宁、李青苗、方清茂、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杨文钰、冯泊润、吴萍、郭俊霞、王晓宇、张美、周先建、陈铁柱、夏燕莉、胡平、杨玉霞、王洪苏、华道地药材第23部分:川楝子T/CACM1020的本部分规定了道地药材川楝子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本部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地药材川楝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T/CACM1020.1—2016道地药材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3术语和定义T/CACM1020.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川楝子chuanlianzi产于四川、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川楝子。4来源及形态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4.2形态特征乔木,高10余米;幼枝密被褐色星状鳞片,老时无,暗红色,具皮孔,叶痕明显。二回羽状复叶长35cm~45cm,每1羽片有小叶4对~5对;具长柄;小叶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膜质,椭圆状披针形,长4cm~10cm,宽2cm~4.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全缘或有不明显钝齿,侧脉12对~14对。圆锥花序聚生于小枝顶部之叶腋内,长约为叶的1/2,密被灰褐色星状鳞片;花具梗,较密集;萼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约3mm,两面被柔毛,外面较密;花瓣淡紫色,匙形,长9mm~13mm,外面疏被柔毛;雄蕊管圆柱状,紫色,无毛而有细脉,先端有3裂的齿10枚,花药长椭圆形,无毛,长约1.5mm,略突出于管外;花盘近杯状;子房近球形,无毛,6室~8室,花柱近圆柱状,无毛,柱头不明显的6齿裂,包藏于雄蕊管内。核果大,椭圆状球形,长约3cm,宽约2.5cm,果皮薄,熟后淡黄色;核稍坚硬,6室~8室。花期3月~4月,果期10月~11月。5历史沿革5.1品种沿革川楝子在秦汉时期开始入药。宋代以前,文献中仅有川楝子的产地记载,并没有明确的道地产区记载。楝实之名出现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下品。书中记载:“楝实味苦,寒。主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生荆山山谷(今湖北南漳西南的荆山)。”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的记载与《神农本草经》相同。《本草经集注》称川楝子为练实,并记载其“生荆山山谷,处处有之”。唐代《新修本草》称川楝子为楝实,关于其产地的记载与《本草经集注》相同。在宋代,有关川楝子的形态、道地产区的记载正式出现。宋代苏颂编纂的《本草图经》第一次将楝实称为金铃子,在其“木部下品卷第十二”中记载:“楝实,即金铃子也……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蜀川即今四川。苏颂曰:“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间;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实。其根采无时。”评价优质川楝子为“实如弹丸,生青熟黄”。《证类本草》记载:“川楝子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实。其根采无时。与椿木形似,《诗·唐风》云:山椿与田椿无异,叶似差狭耳。《证类本草》所附梓州(今四川三台)楝花、楝实图及简州(今四川简阳)楝子图,前者叶具缺刻,后者叶全缘,分别为楝和川楝,即MeliaazedarachL.和MeliatoosendanSieb.etZucc.。据明清时期的本草文献记载,川楝子的道地产区均为四川,但明代以前并未将楝MeliaazedarachL.和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Zucc.区分开。直至明代,张介宾提及川楝子、苦楝根,将两者分而记载,说明明代的药用川楝为现代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Zucc.。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楝)其子正如圆枣,以川中者良。”明确了四川川楝子质量最优。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记载:“川楝因出于川,故以川名。”解释了川楝子名称的来历,也说明四川为川楝子的道地产区。《中华本草》记载:“川楝子(MeliatoosendanSieb.etZucc.)分布西至四川,南至广西、云南,北至河北等地。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黄色、肉黄白色者为佳。”综上所述,历代本草文献的记载充分说明四川(含今重庆)为川楝子(MeliatoosendanSieb.etZucc.)的道地产区,药材以个大、饱满、外皮黄色、果肉黄白者为佳。5.2产地沿革历代本草文献对于川楝子均有记载,宋代以前的文献仅有川楝子的产地记载,并没有明确的道地产区记载,明清以后的文献记载川楝子的道地产区均为四川。川楝子产地沿革见表1。表1川楝子产地沿革出处生荆山山谷(今湖北南漳西南的荆山)南北朝唐出处宋楝实,即金铃子也……生荆山山谷,今处处川楝子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明(楝)其子正如圆枣,以川中者良清川楝因出于川,故以川名川楝子分布西至四川,南至广西、云南,北至河北等地。以个大、饱满、外皮主产于四川、重庆及周边地区,包括四川的宜宾、泸州、乐山、绵阳、南充、达州、温江,重庆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度较大,多云雾。各地年平均气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8个~9个月。霜雪少见,无霜期长达280d~350d,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300mm,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平均降水量为150mm~1800mm,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月~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300mm~500mm。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川楝子的相关质量规定。川楝子呈类球形。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果肉黄白色,饱满,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先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条~8条纵棱,内分6室~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道地产区川楝子呈类球形,直径2cm~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先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条~8条纵棱,内分6室~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道地产区川楝子与其他产地川楝子性状鉴别要点见表2。表2道地产区川楝子与其他产地川楝子性状鉴别要点比较项目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果肉果核[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42.[2]佚名.神农本草经:下卷[M].崔玲主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69.[3]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57.[4]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苏敬等.新修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53.[6]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08.[7]唐慎微.证类本草[M].郭君双,金秀梅,赵益梅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07.[8]刘衡如,刘山永,钱超尘,等.《本草纲目》研究: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9]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32.[10]徐国钧.中国药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527.[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5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8.[12]李进,王均宁,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