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演讲人:日期:目录CONTENTS0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0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03秦朝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04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5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强化06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政策0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政治制度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王权逐渐集中,同时分封同姓诸侯以巩固统治。商朝政治制度周朝政治制度商朝实行内外服联盟制度,商王直接管理王畿及周围地区,通过卜辞寻求神的指示,神权色彩浓厚。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统治结构,周王成为天下共主。123分封制内容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需履行对周王的义务。宗法制特点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的,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了贵族世袭统治的秩序。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家族地位和财产由嫡长子继承。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分封制与宗法制经济特征早期国家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各地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发展。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出现,记录了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同时,早期国家还形成了独特的礼仪制度和音乐文化,体现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追求和社会秩序。文化特征社会结构特征早期国家社会结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族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随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阶级分化逐渐明显,形成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等不同阶层。早期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土地制度经历了从氏族公有制到私有制的转变,土地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早期国家的经济与文化特征0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展开争霸斗争,如齐桓公、晋文公等成为霸主。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战争更加频繁。兼并战争的目的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扩大领土,增加人口和资源,提高国力,实现统一。著名战役及影响如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导致赵国大败,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社会变革:铁器牛耕与井田制瓦解春秋时期,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得到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战国时期,铁器更加普及,牛耕技术进一步提高。铁器牛耕的推广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土地出现并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的瓦解井田制的瓦解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贵族地主阶级逐渐崛起,农民阶级逐渐沦为佃农或雇农。社会结构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背景儒家主张仁政、礼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法家主张法治、强化君主集权等。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主张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世的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思想解放的意义03秦朝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朝议制度,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确保了皇帝的绝对权威。秦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法律制度的建设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制度,如《秦律》等,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统一的军事制度秦朝实行普遍征兵制,建立强大的常备军,并推行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地方划分为若干个郡,每个郡下设若干县,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秦朝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秦朝废除各诸侯国的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方便了贸易和税收的征收。秦朝制定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如“尺”、“升”、“斤”等,为各地的经济交流提供了便利。郡县制与统一措施(文字、货币、度量衡)郡县制的推行文字的统一货币的统一度量衡的统一速亡的教训秦朝的灭亡给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即民心向背是决定政权兴亡的关键,必须实行仁政、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才能长治久安。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秦朝赋税繁重,徭役频繁,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严酷的刑法和统治手段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对人民实行残酷统治,如焚书坑儒、腰斩、车裂等,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农民起义的爆发在秦朝的暴政下,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如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秦的暴政与速亡教训04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郡国并行与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诸侯国,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局面。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后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相互制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23三省六部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恩荫入仕唐朝还实行恩荫入仕制度,高官子弟可通过门荫入仕,但仍需通过一定考试。隋文帝时期,中央设立三省六部,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互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宋元中央集权的强化与行省制度宋朝建立后,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事件,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宋朝设立枢密院,与统军机构分离,实现了“以文制武”的目的,加强了中央集权。枢密院与统军体制05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强化废除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将大权独揽,进一步加强皇权。设立内阁为分担政务,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成员由皇帝亲自挑选,对皇帝负责。内阁职能内阁主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但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内阁地位内阁成员虽参与政务,但地位并不稳定,随时可能因皇帝的不满而被罢免。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与密折制度军机处设立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作为处理军务的机密机构,进一步加强皇权。军机大臣职责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担任,负责传达皇帝旨意,起草、批阅机密文件。密折制度清朝实行密折制度,允许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奏报,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军机处与内阁关系军机处地位高于内阁,成为清朝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之一。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外经济交流,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导致文化闭塞。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科技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机会,导致科技落后。闭关锁国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激化了农民起义和反抗斗争,加速了清朝的灭亡。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经济交流导致文化闭塞阻碍科技发展加剧社会矛盾06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政策赋税制度变革按土地面积、产量、人口等因素征收赋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井田制商周时期土地国有,贵族强迫农民在井田上进行集体劳作。土地兼并地主阶级通过买卖、占田等方式兼并农民土地,导致土地集中。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农民获得土地自由买卖权。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土地公有,集体耕作。农业经济与土地制度演变手工业市舶司从贝壳、铜币到纸币,货币形式逐渐演变,促进商业发展。货币发展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早市、夜市、草市等,商业繁荣。商业繁荣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民营手工业兴起;唐朝设立少府监管理手工业。唐宋时期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促进海外贸易发展。手工业与商业发展(市舶司、丝绸之路)重农抑商政策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路由器配置基础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与国家机关的关系试题及答案分析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专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司盈利模式与战略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考考试回顾与试题及答案要点
-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及发展试题及答案
- 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干货速递试题及答案
- 网络管理员考试专业内容回顾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中常见问题解析试题及答案
- 探讨网络协议基本知识的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芳纶纤维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虚拟地理环境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黑龙江工程学院
- DB37-T 5026-2022《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图书入库登记表
- 中国市场橄榄油与消费者健康及使用需求联合调研报告(共46页).docx
- BMH型半门式起重机说明书
- 土地估价报告市场比较法(工业)模板2016.09.26
- 中医医院科主任科室管理通用考核表
- 《2021国标暖通图集资料》96K150-3 圆锥形风帽
- 第四节中间输送装置
- Como170中文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